(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福清 350300)
著名音樂心理學家戈登認為:兒童的音樂潛能是通過發(fā)展實現(xiàn)的,一般在7-10 歲是發(fā)展的黃金階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抓住孩子的最佳年齡階段并進行適時教育。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重視音準訓練是全面夯實學生音樂基礎的關鍵,對于學生音樂素質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意義。
從歌唱的角度來看,音準在合唱過程中發(fā)揮著協(xié)調各聲部聲線的作用,因此其訓練效果直接決定了學生合唱質量。有學者認為,音準與節(jié)奏是音樂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通過實現(xiàn)節(jié)奏與音準之間的和諧,這樣才能提高音樂訓練效果[1]??梢娫谛W音樂合唱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準能力則是全面提高演唱水平的關鍵,在缺乏音準的情況下,學生的歌聲缺乏表現(xiàn)力,其藝術效果不理想。
音準也被認為是小學生合唱的基礎,只有開展音準練習,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音樂背后傳遞的情感,最終使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氣息。同時考慮到合唱訓練的特殊性,作為一種團體性活動,每個學生的音準都會影響演唱效果,所以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每個演唱者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通過開展音準練習來幫助學生投入到歌曲的演唱訓練中,使學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音樂的練習本身就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再加之小學生對于“音準”的概念缺乏深入了解,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合唱訓練效果。就目前而言,小學音樂課的音準訓練得不到重視,導致學生在合唱過程中難以感受到音樂,對音樂的認知能力不足,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都會影響合唱效果。同時,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音準知識的講解,例如很多學生在歌曲演唱過程中,學生在氣息的運用方法、呼吸方法、聲音位置等方面還存在不足,最終導致音準出現(xiàn)問題,但是教師難以正確認識到學生音準的現(xiàn)狀,未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系統(tǒng)教育,長此以往,學生在合唱過程中無法準確地把握發(fā)音部位,唱歌期間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音準偏高、偏低的問題,導致學生的歌曲演唱練習存在事倍功半情況,最終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同時,大部分學生未接受過專業(yè)的音準訓練,沒有音樂基礎,很多學生的音樂知識匱乏,在學習中無法形成積極性,對于音樂學習也缺乏向往,這是教師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在小學生音準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結合合唱教學的要求來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音準水平,這樣才能使學生有序參與到歌曲演唱訓練中。
一般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真正能夠將音準控制到位的學生寥寥無幾,但是很多學生經(jīng)過科學的訓練之后,可以掌握基本的音準控制方法。針對學生存在的詳細問題,需要教師給出詳細的指導,在進行個別糾正之后,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最終全面提高訓練效果。例如在音準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比劃旋律線”的方法幫助學生糾正音準,如要求學生的手臂能夠跟隨著音樂的旋律高低擺動,這樣通過肢體的變化,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認識到音的高低變化,形成“高音”與“低音”的概念。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訓練的方法,由一名優(yōu)等生與后進生進行一對一訓練,可以幫助后進生掌握音準。
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對音準的掌握能力,教師在音準訓練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快速掌握鍛煉音準的注意事項,最終提高教學效果。其中的重點內容包括:(1)合理運用氣息。在音準練習期間,呼吸是影響音準的關鍵,所以為了能夠使學生有良好音準,在教學過程中則需要從“合理呼吸”入手,從通過開展“dou、ruai、mi、fa、sou、la、xi、dou”開始,使學生感受到音樂旋律。在練習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明確相關注意事項,如唱歌期間要保持良好的力度,不能常規(guī)軟綿綿的;不能用“假嗓子”,要盡量打開口腔等。(2)合理把握速度。在學生歌唱期間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音準,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對速度的掌控,例如當學生唱歌的速度緩慢,則有可能出現(xiàn)音準低的問題;而唱歌速度快,則會導致音準偏高。所以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提供一些柔和、緩慢的音樂,先要求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之后再逐步過渡到合唱音樂中,這種訓練方法可以強化學生對音準的掌控能力。(3)做好二聲部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材中能夠安排一些關于二聲部合成唱教學,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這是因為二聲部訓練被認為是音準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幾篇優(yōu)秀的二聲部歌曲,在引導學生多欣賞音樂旋律的基礎上開展練習,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準控制能力。
受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更加直觀,對于那些抽象的音準,學生的學習難度較高。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對音準的掌控能力,則需要教師合理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方法,改變音準教學存在的抽象問題,降低學習難度[3]。
例如,在《八只小鵝》的歌唱訓練教學中,由于這支歌曲體現(xiàn)了一群小鵝快樂玩耍的場面,其音樂旋律以風趣、簡單為主,所以為了能夠加深學生對本篇歌曲的理解,教師可鼓勵學生用柯達伊手勢來展示每個音,這樣通過手勢的變化,學生就能直觀“看到”音樂的旋律。如在訓練期間,當歌曲的音調進行到了高音節(jié)時,可采用上升的手勢,低音時保持下降的手勢,根據(jù)這種手勢的變化,學生能夠對音準形成充分認知,并掌握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
除此之外,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音樂的旋律,則需要教師根據(jù)歌曲歌唱的要求,做到“多唱、多聽、多動”,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節(jié)奏感,這是全面提高歌唱水平的關鍵。所以在日常的歌曲演唱期間,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揮、積極表現(xiàn),并通過多種方法來展示音樂的律動,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進行音準的練習。
以往在二聲部的合唱教學中,很多教師會將學生分開并分別演唱相應的聲部,在唱歌后再合拍,這種演唱方法會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例如在演唱低聲部時,會不自覺地跟著高聲部演唱,最終造成聲調不準的問題。為此,則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方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二聲部合唱音準水平。
例如,在歌曲演唱訓練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平行”的教唱方法,該方法就是要求全班級學生都參與到兩個聲部的合唱中,將其看作是一首歌曲進行演唱,當學生掌握歌曲演唱的要領之后再進行合唱。一般而言,在小學生的歌曲進行到高聲部時,學生的歌曲旋律更加流暢,音準容易發(fā)揮,學生歌唱起來更加舒緩;低聲部旋律的流暢性差,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針對這一特征,可采用“先入為主”的理念,先讓學生掌握低聲部學唱的相關技巧,當學生對第二聲部有了基本認識之后,學習第一聲部的難度將會大大降低,并且在學生記憶思維下,第二聲部會一直牢牢地印在腦海中不容易忘記,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同時在訓練過程中,教師為了能夠強化學生對音準的掌握能力,在學生演唱訓練休息之余,教師可分別彈奏上述兩個聲部的旋律,不斷刺激學生的聽覺功能,提高演唱能力。同時在音準訓練中,還可以通過手機、相機等為學生錄像,在其歌唱結束后播放視頻、音頻,供學生欣賞,由學生自我評價歌唱效果,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虛心請教自己歌唱中存在的問題,這對于全面提高學生對音準的掌控能力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