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暢
肩周炎為臨床骨科常見且多發(fā)的病癥,屬于慢性非特異性炎癥,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肩關節(jié)疼痛、活動不便等,且夜間疼痛癥狀加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1]。目前,臨床上西醫(yī)學對肩周炎的治療方法具有一定限制[2-3]。祖國醫(yī)學將該病癥歸于“痹證”范疇內,采用中醫(yī)學治療手段治療肩周炎可發(fā)揮巨大作用,尤其是針灸療法,更是該疾病的重要治療手段[4-5]。本研究觀察肩三針配合特定穴輸穴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12月湖北六七二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觀察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40~69(53.50±6.50)歲;對照組男20例,女30例,年齡40~69(53.75±6.20)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性(P>0.05)。
1.2 病例選入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均滿足《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即大多屬于慢性發(fā)病、夜間時肩周疼痛感較為顯著、肩前、后及外側均存在壓痛感,甚至于肩部肌肉發(fā)生萎縮且外展功能受限較為明顯;(2)經(jīng)X線片檢查確診者;(3)經(jīng)臨床醫(yī)師詳細講解后,患者和(或)家屬于知情書上簽字,同意參與研究;(4)有完整臨床病史資料者。排除標準:(1)合并腫瘤疾病者;(2)合并腎肝心等疾病者;(3)合并腦血管及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4)久病體弱者;(5)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者;(6)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針刺取穴治療,觀察組實施肩三針配合特定穴輸穴治療:主穴包括患側肩三針,即肩Ⅰ針、肩Ⅱ針、肩Ⅲ針;配穴包括選擇特定輸穴,若患者肩前部疼痛則選擇三間穴,若患者肩外側部疼痛者則選擇中渚穴,若患者肩后部疼痛者則選擇后溪穴。(1)肩Ⅰ針:將一次性針灸針(0.30 mm×50 mm)直刺肩髃1~1.5寸,使患者產生肩部酸脹感,且擴散至肩關節(jié)周圍(或者伴有麻電感向下放散);(2)肩Ⅱ針:直刺肩髃0.8~1.0寸,使患者產生肩膀部酸脹感、胸大肌部酸脹感,有時伴有麻電感可向前臂內側傳導;(3)肩Ⅲ針:向外斜刺肩髃1.0~1.5寸,使患者產生肩膀部酸脹感、肩胛部酸脹感,有時伴有電感向肩及指端傳導;(4)配穴:選擇平補平瀉法,針直刺0.5~1.0寸,得氣手法使用提插捻轉法,調整電針機波形為疏密波,保持通電留針約30 min。每天1次,1個療程為10 d,持續(xù)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治療總有效率;(2)治療前后McGill量表評分[6],包括疼痛分級指數(shù)的評定(PRI)、視覺模擬疼痛定級(VAS)、現(xiàn)有疼痛強度(PPI)評分,PRI、VAS、PPI評分數(shù)值均與病情嚴重程度呈反比,即評分數(shù)值越高病情越嚴重;(3)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活動度,包括前屈、外展、后伸活動度;(4)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以GQOL-74量表來評價,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狀態(tài)4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為100分,評分值越高,則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1.5 療效評定標準[7]臨床療效結合肩關節(jié)疼痛癥狀與活動度進行評價:(1)治愈:經(jīng)治療后,患者關節(jié)無疼痛感,肩關節(jié)前伸、外展、后伸及內外旋轉活動范圍分別超過150°、120°、45°、60°;(2)顯效:治療后患者肩關節(jié)疼痛感基本消失或顯著緩解,活動范圍顯著改善;(3)有效:相較于治療前,患者肩關節(jié)疼痛有所減輕,活動范圍略增大,但關節(jié)活動仍然受到限制;(4)無效:治療后患者肩關節(jié)疼痛癥狀與活動度未改善??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0.00%(χ2=6.061,P=0.014)。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McGill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PRI、VAS、PPI評分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治療2個療程后,2組PRI、VAS、PPI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1),且觀察組PRI、VAS、PP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McGill量表評分比較分)
2.3 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2組前屈、外展、后伸活動度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治療后,2組前屈、外展、后伸活動度均較治療前增大(P<0.05或P<0.01),且觀察組前屈、外展、后伸活動度大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2.4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療程后,2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狀態(tài)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P<0.01),且觀察組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均<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肩周炎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痹證”范疇,病變部位發(fā)生于肩部筋脈與經(jīng)筋處,認為該病癥是由于寒凝筋脈、氣滯血瘀、筋失所養(yǎng)、筋脈拘急所造成,其日久遷延不愈,關節(jié)僵直,以及肘臂不舉[8]。肩周炎予以肩三針治療,借助通經(jīng)活絡,散結止痛,可起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及疏通經(jīng)絡的功效[9]。肩三針治療可以消除各個部位疼痛感,可促進病變部位血液循環(huán),具有調和氣血、疏風活絡、通利關節(jié)的功效。輸穴可以治療由于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絡阻滯誘發(fā)而致的酸重疼痛,可辨手三陽經(jīng)病取穴,可以有效治療經(jīng)脈所過肩部疼痛[6]。以肩三針配合特定穴輸穴治療肩周炎,可以起到互補作用[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0.00%;觀察組治療后的McGill量表評分(包括PRI、VAS、PPI評分),2組PRI、VAS、PPI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PRI、VAS、PP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的肩關節(jié)活動度(包括前屈、外展及后伸活動度),2組前屈、外展、后伸活動度均較治療前增大,且觀察組前屈、外展、后伸活動度大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肩周炎應用肩三針配合特定穴輸穴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疼痛癥狀,提高肩關節(jié)活動度,利于疾病預后,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