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慶
【摘要】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應該少一些“槌”一樣的直接灌輸,多一些“水”一樣的情境設置;少一些“他者”的技巧演示,多一些自身的動手操作;少一些原模原樣的死守教材,多一些緊扣現(xiàn)實的生活聯(lián)系.數(shù)學學習在這樣的多少取舍中會變得輕松愉快并且意蘊十足.在這樣的多少取舍中,學生的拓展力、學習力、實踐力將得到提高,視域會開闊,思維也活躍起來,情感得到滋養(yǎng),一切都朝著充滿希望的方向挺進.本文以《圖形的旋轉》為例,引領學生在旋轉的世界中發(fā)現(xiàn)神奇,體驗快樂,演繹精彩.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圖形的旋轉;有效情境;實踐操作;人文拓展
曾有專家這樣比喻課堂或教學的最高境界:“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1]“槌”者,直白,意味著直接、教條,意味著霸道、尖銳和剛硬;“水”者,柔軟,意味著靈活,意味著溫潤,意味著形式多樣的情境設置,意味著歌舞般搖曳生姿的教學境界.就初中數(shù)學而言,如何才能避免“槌的打擊”而演繹“水的歌舞”呢?如何“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數(shù)學教學中應該多一些“水”一樣的情境設置,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悟理、收獲;應該多一些自身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印證、追問、反思;應該多一些意義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在余音裊裊中走得更遠,當然也會收獲得更多.
就初中數(shù)學《圖形的旋轉》而言,旋轉中心也罷,旋轉角也罷,有很多值得探究和揣摩的因子,有很多情境案例可以補充到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數(shù)字信息化凸顯旋轉的魅力,可以通過現(xiàn)實中學生的“親力親為”來驗證“旋轉”的奧秘,更可以通過設計意義非凡的旋轉圖形構建人文生態(tài).只要課堂的活力夠足,張力夠大,彈力夠強,你就可以讓某些不可思議的旋轉奇跡“夢想成真”;只要師生夠努力,夠創(chuàng)新,夠激情,就可以在旋轉的世界中發(fā)現(xiàn)神奇,體驗快樂,習得技能,得到滋養(yǎng),演繹精彩,打造“水”一樣柔軟而精彩的課堂.
一、基于情境的數(shù)學學習
在《圖形的旋轉》的公開課中,部分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物體(如車輪、鐘表、旋轉門、掛鐘、風車、排氣扇、摩天輪)旋轉的動態(tài)鏡頭,其逼真程度、美觀程度和耀眼程度足以奪人眼球,足以帶給課堂強烈的視覺沖擊.有人認為,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的高效率、全覆蓋和大容量應該能夠打造足夠光芒四射的激情課堂.然而,課堂實情果真如此嗎?事實上,對于生活在網(wǎng)絡時代的初中生而言,聲、光、色的耀眼真的不足以使他們如癡如醉,不足以長久地聚焦他們的心智.因此,我們需要思考:數(shù)學課堂還可以有怎樣的新走向、新探索和新的切入點?我們的教學還可以有怎樣的新拓展、新手段和新發(fā)展?除了“頭暈目?!钡男D,除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鏡頭轉換,我們能否在動態(tài)鏡頭中融入一些別的、更為搖曳生姿的故事因子,能否糅合一些更為活潑、更為開放、更為新鮮的元素?
以下是創(chuàng)新后的部分教學片段.
教師利用精美的視頻展示某個城市舉辦的明星演唱會的宏大場面,然后結合動畫開始講故事:有四個歌星到某市同臺演出,一時歌迷擠滿了售票處,但正在群情高漲之時,傳來了明星們的無理要求,他們四個同時提出同一個近乎苛刻而自私的條件:主辦方的宣傳活動中,自己的名字必須是第一位的,不能放在其他人的后面,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就罷演.這樣的條件真的太自私、太張揚、太自以為是了.但是,主辦方做到了!四個明星真的都能在“第一”的位置出現(xiàn)嗎?同學們,你能想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巧妙的辦法嗎?你有更好的辦法嗎?你思考問題的切入點是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質疑,反饋,最終達成共識:把四個明星的名字寫在一個巨大的球體上,緩慢轉動,營造出每次出現(xiàn)的名字都是第一個的效果.)原來,僅僅變換了一個角度,僅僅做了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身”,明星的霸道要求居然被滿足了.
上述環(huán)節(jié)不僅僅借助了多媒體動態(tài)圖片呈現(xiàn),更重要的是融進了故事因子,強烈地觸動了學生的“八卦”心理:原來明星的競爭和攀比心理如此嚴重呀,但是直接拒絕恐怕不好吧.于是學生開動腦筋,苦思冥想,各抒己見也就變成了常態(tài).在此基礎上,讓“掛鐘”“排氣扇”“摩天輪”動態(tài)呈現(xiàn),符合初中生“由此及彼”“有序推進”“螺旋上升”的學習規(guī)律.當然,這樣的過渡也是建立在教師使用“助產(chǎn)術”不斷讓學生舉例的基礎之上的:“除了上面的‘四個明星同臺演出,你還知道其他有關旋轉的精彩故事嗎?”“僅僅轉換一個視角,就取得了這樣特殊的效果,對此你有什么想法?”這樣的追問和拓展顯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自然,學習氣氛上的活潑熱烈和教學進程中的順暢銜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基于操作的數(shù)學學習
精彩的故事引入之后,進一步引領學生深入學習旋轉的諸多要素就成為必然.看似簡單的旋轉動作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則問題多多:沒有圍繞旋轉中心來操作,或者找不到真正的旋轉中心,以及“撲朔迷離”的大小變形、容易混淆的旋轉方向、容易錯位的部分……可見,你的語言豐富多彩,并不意味著你的操作規(guī)范正確;你的理論深厚博大,并不意味著你的現(xiàn)實運用高人一籌;你的推理縝密嚴謹,并不意味著你的行動嚴絲合縫.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不可或缺,并且意義重大.唯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所學,當然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暴露問題,教師趁機對癥下藥,進行有針對性的反饋、矯正和調整.
仍然以《圖形的旋轉》為例,可以設計下面一些環(huán)節(jié).
我們在生活中見過那么多旋轉現(xiàn)象,你是否深入思考過:“旋轉時,什么在變?什么沒有變?旋轉和平移一樣嗎?”對于理論上的內容,你能用手勢演示出來嗎?或者用身邊盡可能簡單的物品演示呢?學生開始操作,有的用紙片,有的用書本,有的用圓規(guī);有的直接旋轉,有的圍繞著一個中心旋轉,有的漫無目的地旋轉……終于有人發(fā)現(xiàn):旋轉中,最核心的就是旋轉中心沒有變.然后教師追問:“看來大家會操作了,下面稍微增加一點難度:下面的諸多圖片中都沒有明顯地標記旋轉中心,你如何睜大自己的火眼金睛把它找出來呢?”
上例中,本著對“旋轉”和“平移”的細微而容易混淆的區(qū)別,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針對性較強的實踐操作.顯然,此舉意義重大,因為多種能力(包括動手能力、質疑能力、驗證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能夠同步提高,學生的多重收獲也是扎扎實實的,像瓜熟蒂落那樣自然而然且多姿多彩.接下來,“沒有標記具體旋轉中心”也能成功旋轉的實踐則將學習進程推向一個高潮——旋轉中心無法看到但真實存在.學生心中明了自然就體現(xiàn)在行動上,“不用老師扶,學生就能自己走”,這不是數(shù)學學習中最有意義的境界嗎?發(fā)現(xiàn)暗處隱藏的數(shù)學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冰山下”的數(shù)學秘密,不正是數(shù)學學習中更有價值的事情嗎?朝著這個境界挺進,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學習經(jīng)驗更加豐富,數(shù)學人生更加精彩,何樂而不為呢?
三、基于拓展的數(shù)學學習
好的教學應該“在一個不設界的世界中驕傲地生長”.[2]不在課堂中設“界”,不在練習中設“界”,不在閱讀中設“界”,在有意義的“生成點”上拓展,在有價值的“延伸點”上延伸,才能大面積地讓學生“驕傲地生長”.這樣的“生長”建立在有意義的拓展中——師生必須從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走出來,走向亮晶晶的外部世界,走向活潑潑的學以致用.唯有從自身狹隘的認識中走出來,從有限的視野中走出來,從教材的局限和課堂的局限中走出來,才能發(fā)現(xiàn)一個更大的“旋轉”的世界,才能在數(shù)學的密林中收獲沉甸甸的馥郁與芬芳.
以下是《圖形的旋轉》的課后拓展.
運用你學到的知識為建國71周年設計一個新穎、美觀、寓含特殊意義的圖標,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慶祝誕辰.教師從課后作業(yè)中發(fā)現(xiàn),有的重在體現(xiàn)“祖國”二字,有的重在體現(xiàn)數(shù)字“71”,有的重在體現(xiàn)“黨”字,但不管是什么圖標,無一例外地都運用了旋轉方面的知識.例如,五顆小星星圍繞著一顆大星星,很多建筑圍繞著天安門旋轉,多個圖案圍繞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八個字……部分學生把自己的創(chuàng)意作品拍照上傳到微信群,驚嘆連連,“掌聲雷動”,引發(fā)了一系列的點贊、評論和轉發(fā),收獲了不少鼓勵,贏得了更多人的夸獎.
不僅僅是國慶圖標的設計,更多的生活細微處、一些身邊的瑣碎小事中皆可運用所學去有效驗證,去嘗試解決,關鍵在于學生的應用意識強不強,當然也要看教師的引領及時不及時.讓數(shù)學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深情“握手”,在更深的層面上進行有效驗證,其實就是知識“加溫”的過程.沉浸在這樣的“加溫”中,學生在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崇山峻嶺”的同時,能體會到數(shù)學的趣味、神秘和博大,同時拓展力、學習力、實踐力得到提高,視域會開闊,思維也活躍起來,情感得到滋養(yǎng),一切都朝著充滿希望的方向挺進,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一種學習狀態(tài)?。?/p>
與《圖形的旋轉》的“對話”一定還有更多的精彩之處,一定還有更神奇的數(shù)學風景,對應點、旋轉角、旋轉中心之中一定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奧秘,關鍵在于我們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挖掘,去探索,去研究.數(shù)學教師應該以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對待,應該多一些更有分量的取舍,如少一些單向灌輸,多一些師生互動;少一些孤軍深入,多一些合作協(xié)助;少一些支離破碎,多一些整體把握……教師的取舍越科學,學生的收獲越巨大.無論是何種取舍,無論是什么對話,如果能真正鍛造學生,其學習力、思考力、實踐力和創(chuàng)新力能夠同步提高,那么都是值得一試并大力推行的.
【參考文獻】
[1]王榮.做水還是做槌[J].教師月刊,2016(08):14.
[2]邱磊.跨界生長[J].教師月刊,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