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論伯恩斯坦的“荒誕探詢”詩學(xué)觀*
劉朝暉
(深圳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廣東 深圳 518055)
伯恩斯坦結(jié)合“荒誕玄學(xué)”(pataphysics)和“探詢”(inquiry)二詞,生造出“荒誕探詢”(“pataquerical”)一詞來指稱語言詩實踐??疾旎恼Q探詢者所背離和熱衷的事物可以發(fā)現(xiàn),前者是對美國官方詩歌文化的一種反叛,表現(xiàn)為助推“過渡”、回避確定的解釋、模糊文學(xué)體裁間的界限、故意留白;后者是為殘疾爭取正當(dāng)?shù)拇嬖诳臻g,抵制高雅文化的同化,這使得詩人和讀者的角色、詩歌的目的和功用等都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一方面,荒誕探詢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理論和實踐,拓展了語言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荒誕探詢也使得詩歌及詩論激進地偏離常規(guī),成為晦澀難懂、讓讀者望而卻步的字符和空白的堆砌。
荒誕探詢;背離;殘疾
查爾斯·伯恩斯坦在“擴大的語言詩領(lǐng)域”(“The Expanded Field of Language”)一文的結(jié)尾處寫道:
《語言詩》熱衷于背離傳統(tǒng)、標(biāo)準(zhǔn)和普遍接受的形式的詩歌,經(jīng)常推崇怪癖、奇特、語氣突變、反常、失誤和變態(tài)等特性,也就是始于殘疾的詩歌……這就是我所說的荒誕探詢(pataquerical)規(guī)則【一個結(jié)合了‘探詢’(inquiry)和‘荒誕玄學(xué)’(pataphysics)的合成術(shù)語,含有怪異、野性和不安的牢騷之意?!恼Q玄學(xué)’是法國原型現(xiàn)代主義者(protomodernist)阿爾弗萊德·賈瑞(Alfred Jarry)創(chuàng)建的關(guān)于例外、假想答案和急轉(zhuǎn)的‘科學(xué)’】[1]76-77。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荒誕探詢”(“pataquerical”)是伯恩斯坦生造的詞語。該詞有“怪異、野性和不安的牢騷”之意,同時兼有荒誕玄學(xué)對“例外、假想答案和急轉(zhuǎn)”的關(guān)注。伯恩斯坦有時也將該詞拼寫為pataque(e)rical,很可能是為了突出該詞中“怪異”(‘queer’)的含義。在2016年出版的詩學(xué)論文集《詩歌的黑音》()中,伯恩斯坦用最長也是最后的一篇論文“荒誕探詢的想象:米德拉西反律法主義和反常研究的希望”(“The Pataquerical Imagination: Midrashic Antinomism and the Promise of Bent Studies”),專門探討“荒誕探詢”。伯氏認為,埃德加·坡(Edgar Poe)是美國荒誕探詢的奠基者:“埃德加·坡的墳?zāi)故腔恼Q探詢詩學(xué)的誕生地……‘詩歌原則’(‘The Poetic Principle’)是美國詩學(xué)荒誕探詢傳統(tǒng)的奠基文件?!盵1]299確切定義荒誕探詢肯定有悖荒誕探詢的原則。然而我們可以通過檢視荒誕探詢所背離和青睞的詩歌理論和實踐,試圖去理解其含義。
伯恩斯坦在《一種詩學(xué)》()中寫道:“詩歌是,或可以是,在追求新形式中背離同一性?!盵2]1背離同一性也意味著背離傳統(tǒng)、背離標(biāo)準(zhǔn)和普遍接受的形式。官方詩歌文化是這種同一性的典型代理。伯恩斯坦認為,官方詩歌文化是“學(xué)術(shù)界占主導(dǎo)地位的詩歌網(wǎng)絡(luò),集結(jié)了偏愛傳統(tǒng)的個人抒情模式的創(chuàng)意寫作項目和出版社?!盵3]115大學(xué)、創(chuàng)意寫作項目和大型出版社都屬于該網(wǎng)絡(luò)。羅恩·西利曼(Ron Silliman)與其他5位語言派詩人發(fā)表的聯(lián)合聲明也指出,主流詩歌文化把“個人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抒情詩”奉為“正典的詩歌形式”[5]268。這就是為何語言派詩人選擇在小出版社發(fā)表作品,為何伯恩斯坦在“荒誕探詢的想象”一文中專門發(fā)布“免責(zé)聲明”(disclaimer),指出“該文觀點不一定代表、也不應(yīng)屬于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英語系”[1]312。據(jù)伯恩斯坦所見,桂冠詩人和普利策獲獎詩人都是官方詩歌文化的產(chǎn)物,他們的寫作模式都大同小異。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官方詩歌文化“幻想詩歌不是一片由對抗和論爭詩學(xué)構(gòu)成的領(lǐng)域,因此要壓制那種爭斗”,“官方詩歌文化扮演比賽的裁判角色,這樣的比賽只認可那些遵守其規(guī)則的選手”[1]246。對伯恩斯坦來說,官方詩歌文化是裙帶關(guān)系人文主義(nepohumanism)或死靈人文主義(necrohumanism)維系的監(jiān)牢,這種人文主義“推廣他們的直接偏好,同時認為那些他們不能直接理解的東西很粗俗”[1]295。
官方詩歌文化的監(jiān)牢就像《塔爾博士和費瑟爾教授的體系》中的精神病院。該精神病院推行“安撫”療法,不懲罰也不拘束病人,只在暗中監(jiān)護他們。后來病友造反控制了精神病院,把管理人員制服,先是給他們渾身涂滿柏油,接著給他們粘上羽毛,然后關(guān)進地下的秘密病房。病友用自己的“柏油”和“羽毛”療法取代了原來的“安撫”療法。伯恩斯坦在“荒誕探詢的想象”一文中,通過該故事傳達了如下觀點:“我們的抗議——我們被錯誤地指定為瘋子!——得到遷就但被靜音……我們的監(jiān)護者們已經(jīng)披上‘正常’外衣,從而把我們所有人歸入‘怪異’的類別……”[1]309顯然,伯恩斯坦認為,他和他的語言派詩友們被主流詩壇里有話語權(quán)的人涂上了柏油、粘上了羽毛,從而打上了“怪異”的標(biāo)簽?!肮之悺眳s正是荒誕探詢者的武器。因為你不能用正常去抵制正常,正如你不能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或者如奧黛·洛德(Audre Lorde)所言,“……主人的工具永遠不會拆毀主人的房屋。這些工具也許允許我們在主人自己的游戲中暫時打擊他,但永遠不會讓我們能夠?qū)崿F(xiàn)真正的改變?!盵4]39
伯恩斯坦生造了“裙帶關(guān)系人文主義”和“死靈人文主義”這兩個詞,表明了他對人文主義的厭惡和背離。這種背離并非一勞永逸的行為,而是持續(xù)不斷地行進,如同伯氏所言,“這就是我的背離詩學(xué):?!盵1]11轉(zhuǎn)彎發(fā)生在一切有可能明確命名、描述和標(biāo)準(zhǔn)化表征的地方。這種動態(tài)的背離持續(xù)地抗拒官方詩歌文化推進的穩(wěn)定性、思想和意象,幾乎是應(yīng)對作為“動態(tài)過程”[1]246的官方詩歌文化的完美藥方。正因如此,伯恩斯坦說:“一個幽靈正在困擾官方詩歌文化——荒誕探詢的幽靈?!盵1]294荒誕探詢的必然結(jié)果是交際透明性的缺失。這正是荒誕探詢者們想要的結(jié)果。他們認為,“為了揭示語言建構(gòu)信念的內(nèi)在能力,有時候必須打破其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交際透明性?!盵11]
對荒誕探詢者來說,比較理想的情形是,一次背離應(yīng)該快速而直接地導(dǎo)向另一次背離。無論下一次背離是否快速是否直接,兩次背離之間總會出現(xiàn)“過渡”。通過荒誕探詢發(fā)現(xiàn)過渡,是伯恩斯坦突圍官方詩歌文化的重要方式?!斑^渡”是伯恩斯坦作品和思想中一個關(guān)鍵概念。斯蒂芬·羅斯(Stephen Ross)甚至說,伯恩斯坦的“主要寫作單位是‘過渡’,而不是詩行或句子”[1]282?!斑^渡”一詞的字典解釋是:某一狀態(tài)或地方向下一狀態(tài)或地方度過的行為。由此可見,“過渡”預(yù)示著轉(zhuǎn)變,具有臨時性和不穩(wěn)定性。伯氏曾引用愛默生所說的“除了生命、過渡和振奮人心的精神,一切皆不可靠”[1]289來表達他對“過渡”的重視。唯有“過渡”可靠,也就意味著一切都在不斷變化發(fā)展中,沒有什么一錘定音的真理。荒誕探詢助推過渡的發(fā)現(xiàn):“當(dāng)通常不被注意到的過渡被注意到的時候,維特根斯坦用‘怪異’(queer)這一術(shù)語來指代?;恼Q探詢【Pataque(e)rical】是助長這種時刻的方式?!盵1]283伯恩斯坦如是說?;恼Q探詢?nèi)绾沃L這種時刻呢?我們可以從伯氏的話里找到答案?!盎恼Q探詢背離維特根斯坦所說的‘實指定義’(‘ostensive definitions’):名字和事物之間,意義和物體之間明顯而固定的聯(lián)系?!盵1]320也就是說,背離實指定義的荒誕探詢避開明確固定的聯(lián)系,從而發(fā)現(xiàn)通常情況下不被發(fā)現(xiàn)的聯(lián)系或過渡。
維特根斯坦將“看”(“see”)和“看作”(“see as”)區(qū)分開來?!翱础笔强吹轿矬w本身,“看作”是我們對物體的闡釋。他把“將某物看作某物的能力欠缺”稱作“面向盲”(“aspect-blindness”)[6]853,并認為這種欠缺就如同“色盲或沒有音高辨別力”??床坏竭^渡也是一種面向盲。我們甚至可以說,所有的實指定義都是面向盲,因為它們對名字和事物、意義和物體之間其他可能的聯(lián)系充耳不聞。荒誕探詢是防止面向盲的有效方式。伯恩斯坦用心理學(xué)家賈斯特羅(Jastrow)著名的鴨兔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鴨兔圖是典型的荒誕探詢圖,因為它不只是眼睛當(dāng)下所見:我們的‘面向盲’也許暗示我們用一種而非另一種方式看。它‘是’什么,我們永遠不能在單一時刻用眼睛看到。我們也許能馬上感知到,但卻是連續(xù)看到[1]320。
荒誕探詢回避固定的闡釋,為其他的闡釋可能性保留開放的空間。在鴨兔圖的情形中,只看到鴨頭或只看到兔頭都是面向盲??吹进嗩^或兔頭的那一刻,我們必須回避定論,并盡量用另一種方式去看。鑒于我們的眼睛不能在單一時刻看到所有的真相,我們注定受制于面向盲。為了矯正或防止面向盲,我們必須連續(xù)看或不斷背離原先所見。例如,在伯恩斯坦的詩行“Let’s just say that sometimes a rose is just a read flower”[7]259里,我們先后看到了“read”和“red”兩層含義,我們理解了玫瑰不僅是紅色的(red)花,而且是不同的人對之有不同解讀的被解讀(read)的花。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是因為我們沒有把“read”一詞固定在某個意義上,而是克服面向盲,在其讀音的暗示下,試圖去追尋其他可能的闡釋。在以“所有的湖泊都有房子”開始的一首詩里,伯恩斯坦展示了如何不斷地轉(zhuǎn)彎或如何不斷克服面向盲:
所有的湖都有房子
&所有的房子都有爐子
&所有的爐子都有鍋子
&所有的鍋子都有蓋子
&所有的蓋子都有把手
&所有的把手都有把柄
&所有的把柄都有邊緣
&所有的邊緣都有內(nèi)襯
&所有的內(nèi)襯都有邊際
&所有的邊際都有狹縫
&所有的狹縫都有斜面
&所有的斜面都有總數(shù)
&所有的總數(shù)都有因素
&所有的因素都有面孔
&所有的面孔都有思想
&所有的思想都有陷阱
&所有的陷阱都有門
&所有的門都有框架
&所有的框架都有屋頂
&所有的屋頂都有房子
&所有的房子都有湖泊[7]262
該詩的過程如同在陌生的地方開車。只有當(dāng)我們到達當(dāng)下的地方,才知道緊接著的是什么樣的風(fēng)景。道路連續(xù)轉(zhuǎn)彎,我們只能跟著不斷拐彎,直到到達一個從沒預(yù)見過的終點。不在途中的任何一點駐留,意味著我們能看到一道接一道的新風(fēng)景。當(dāng)我們最后停下來時,我們已經(jīng)盡了最大的努力去體驗一切可能出現(xiàn)的風(fēng)景?;蛘?,我們也可以選擇不斷前行,不斷轉(zhuǎn)彎,去探索新的地域。我們拐的彎越多,遺漏的風(fēng)景就越少。這首詩也很好地展示了怎樣在一條思路“隱退去走另一條路徑”[1]204前,臨時跟隨它。就像回音的傳遞:當(dāng)一個聲音碰到障礙物時,它會回彈,于是產(chǎn)生了回音;當(dāng)這個回音到達另一個障礙物時,它又會回彈,從而產(chǎn)生先前回音的回音。回音層層疊加,直到最后形成回音的交響樂。
為了避免簡單粗暴地概括和規(guī)范,荒誕探詢詩人常常模糊文學(xué)體裁間的界限。閱讀伯恩斯坦的“吸收的技巧”(Artifice of Absorption)時,我們不禁要問,它到底是詩歌,散文,或者二者皆不是?伯氏在《內(nèi)容之夢》()中寫道:“如果有人受到誘惑,想把這篇詩歌式的論文讀成……散文的話,我希望有人受到同樣大的誘惑,把后面的散文當(dāng)作詩歌來讀。”[8]2-3這也模糊了詩歌與詩學(xué)、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界限。伯恩斯坦認為:“詩歌與詩學(xué),理論與實踐,是相互聯(lián)系的。詩學(xué)是詩歌實踐的延伸,而詩歌是思維的延伸,也是詩學(xué)的體現(xiàn)?!盵1]204詩歌與詩學(xué)相互延伸至對方的領(lǐng)域,很難分辨詩歌在哪結(jié)束,詩學(xué)從哪開始。如同伯氏所言:“理論就是理論所行之事。”[1]204
荒誕探詢詩人甚至回避用語言清楚地表達,進行不表達的探索和嘗試。伯恩斯坦的“荒誕探詢的想象”一文宣稱它是“140次突發(fā)奇想的幻想作品?!盵1]293由此推斷,該文應(yīng)該由140個條目組成。然而,盡管其最后一條的序列號是140,有文字記錄的卻只有48條。其余的92條都缺場。在小部分記錄在案的48個條目中,有兩個條目的序號同為12,這兩部分都和布萊克的“人類的抽象”(The Human Abstract)相關(guān)。之所以兩條都關(guān)乎布萊克,原因可能有是,一方面,這是對布萊克在人性探索方面所作的開拓性荒誕探詢工作的致敬;另一方面,也凸顯了伯恩斯坦對另類人性的追求。被標(biāo)榜為正常的人性,伯恩斯坦生造了“animalady”一詞來指稱。該詞由“動物”(“animal”)和“痼疾”(“malady”)合成,即“本是動物卻又拒絕被歸入動物的人類痼疾”[1]304。該痼疾敦促我們以人的方式而非動物的方式行事,這樣我們就不會被當(dāng)成是動物。然而,如同伯恩斯坦所言,“我們最熟悉疏離的一切?!盵1]306人性已經(jīng)疏離,作為“區(qū)分人與動物之特性”[1]305的語言也已經(jīng)疏離。因此,回避語言表達就是回避我們熟悉的、已經(jīng)疏離的人性,去尋求另一種人性,去嘗試用別的方式表達。在“荒誕探詢的想象”一文里,48條在場的記錄中,第94條是“該部分故意留白”[1]326。這個故意留白的部分,連同其他92條完全缺席的部分,挑戰(zhàn)了語言表達的常規(guī),是另辟蹊徑的表達方式。“情感的缺席是一種情感。感覺的缺席本身必須由人去感覺?!盵1]305缺席至少和在場具有同樣的表達力。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伯恩斯坦寫下那首只有一行的詩——“該詩故意留白”[7]245,為何他的《95個論題》只有65個論題,余下的故意留白。
總而言之,荒誕探詢的背離其實是對美國官方詩歌文化或主流詩歌文化的一種反叛,表現(xiàn)為助推“過渡”、回避確定的解釋、模糊文學(xué)體裁間的界限、故意留白。
荒誕探詢熱衷古怪、奇特的表達以及語氣的突然轉(zhuǎn)變,推崇“始于殘疾的詩歌”。伯氏在接受珀涅羅珀.伽雷-薩克斯(Penelope Galey-Sacks)的采訪時更是以“詩歌的跛腳”(“poetry’s clubfoot”)為名,專門談?wù)摿嗽姼璧臍埣玻?/p>
我承認跛腳不只是比喻。殘疾造成困難,那些被視為殘疾的人通常遭到指責(zé)或忽視。再者,還有與殘疾名目下的系列情形相關(guān)的正面和負面的具體歷史,存在狀態(tài)和能力。殘疾還像表演和翻譯一樣,有更廣的含義。殘疾詩學(xué)對我來說具有基礎(chǔ)性:詩歌來自文化標(biāo)識為變形或殘疾的事物,延伸一下,詩歌也被如此標(biāo)識。就像怪異、種族或民族那樣,殘疾與大的意識領(lǐng)域相關(guān),與表達令人嫌惡的強烈感知相關(guān)。我所實踐的詩歌始于殘疾,這種殘疾明顯、濃烈、不屈不撓,它掌摑語言。語言素材不輕易屈服于我的意志,而是反推我,戲弄我,把我絆倒[1]271-272。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伯恩斯坦所說的詩歌的跛腳有幾個方面的含義。首先,詩歌本身是殘缺、不完美或非常規(guī)的,詩歌由于這樣的殘疾而遭受“指責(zé)或忽視”。其次,“詩歌來自文化標(biāo)識為變形或殘疾的事物”,這樣的殘疾與人的思想或感知相關(guān)。再次,詩歌的殘疾不屈服于作者的個人意志。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詩歌并非廣義的詩歌,而是荒誕探詢式的詩歌;伯恩斯坦對“殘疾”的偏好并非為了贊美殘疾本身,而是認為有必要把殘疾引起的“錯亂當(dāng)成人類共有領(lǐng)域的一部分去識別、承認并探索”[1]273。
伯恩斯坦的荒誕探詢詩歌致力于替一切標(biāo)識為殘疾的事物發(fā)聲。他引用詹妮弗·巴特利特(Jennifer Bartlett)的話說明這樣的殘疾包羅之廣:
成為殘疾意味著被收留、被當(dāng)作幼兒對待、被失業(yè)、被拋棄、被害怕、被邊緣化、被盲目迷戀、被去性別化、被盯著、被排除、被禁言、被流產(chǎn)、被消毒、被卡住、被打折、被逗弄、沒有聲音、不受尊重、被強奸、被隔離、未受良好教育、被打造成一個比喻或范例。成為殘疾意味著被人說成遲鈍、可愛、無助、跛腳、受限、愚蠢、醉酒、傻瓜、社會的負擔(dān)、無/效用。成為殘疾意味著成為打折的商品或被當(dāng)成單純的商品[1]337。
這些都是伯恩斯坦愿意寫入詩歌的殘疾。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抵制的寫作,抵制亙古以來以高雅為目標(biāo)的詩歌,抵制被所謂的高雅文化同化。然而,這樣的寫作并不以揭丑或揭示殘疾為目標(biāo),而是“努力肯定缺乏優(yōu)雅的美”[1]193,正如伯氏本人所言:“我確實欣賞非對稱、失衡、笨拙的東西,在我的作品中,這些通常變成有節(jié)奏感的元素……我用不同的方式翻轉(zhuǎn)這些素材,晃蕩它們,創(chuàng)建起讓這些錯位的事物顯得輕松愉快的外形?!盵1]194由此可見,始于殘疾的詩歌并非終于殘疾。相反,殘疾最終有了輕松愉快的樣子。
詩歌本身的殘缺首先源于語言的限度或受限的語言。伯恩斯坦在一篇文章中引用維特根斯坦的名言“意味著我的世界界限”,并隨即寫道:“我們被限制在語言里:因為語言提供了我們可言說的極限——可意謂什么的極限:我們我們的語言看待一切?!盵9]58然而維特根斯坦認為,人有沖撞界限的沖動。伯氏的荒誕探詢其實就是這種沖動的表現(xiàn)。語言受到句法語法等諸多規(guī)則的限制,荒誕探詢者致力于打破這些規(guī)則,拓展語言的疆域。正因為其不合常規(guī),所以秉持常規(guī)標(biāo)準(zhǔn)的讀者認為這樣的語言看起來怪異,或者說它有殘疾。
詩歌本身的殘缺也源于同一性和真實性的缺失。傳統(tǒng)的詩歌基于具有同一性的抒情自我以及該自我的真實體驗。伯恩斯坦的荒誕探詢詩歌則否定這樣的同一性和真實性。如同凱文·麥吉爾克(Kevin McGuirk)所言,伯氏等人的語言詩“的基礎(chǔ)是從否定的角度摒棄權(quán)威的詩歌聲音模式——即圍繞單獨的假想的真實自我而組織的表達式的抒情詩——以及相關(guān)的真實經(jīng)驗和單一知識”。[10]206伯氏的《一致是我們給不能把持的一切之名》(“Solidarity Is the Name We Give to What We Cannot Hold”)一詩是這類詩歌的典型代表:
我是赤裸裸的形式主義詩人,彈性
句法詩人,多軌道詩人
疑惑的詩人,社會表現(xiàn)主義詩人,
辯證思想詩人。我是加州的
紐約詩人,下東區(qū)的
三藩詩人,羅亞曼的
客體派詩人,新澤西的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
哈佛廣場的達達詩人,
布魯克林的不確定性詩人,愛荷華的
默茨詩人,中央公園的立體-未來主義詩人[7]223。
通過列舉“我”的眾多身份,該詩諷刺了人們追求同一性的努力?!拔摇痹谶@些詩行中是各種類型的詩人,唯獨沒有一致性或同一性。“我是”的重復(fù)出現(xiàn)不僅沒有強化“我”的身份,反而使“我是誰”的答案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伴隨同一性自我的消失而來的是其體驗之真實性的消失?!拔摇币恢编┼┎恍?,沒有哪一刻的體驗是完整真實的。上一刻的體驗總被下一刻的體驗否定或修正。這樣的否定或修正不是為了準(zhǔn)確地表達,而是通過荒誕探詢式的急轉(zhuǎn),展示“我”以及詩歌的情境性。這樣的“我”不是抒情的自我,而更像一個發(fā)出多種多樣聲音的口技演員。
詩歌的殘缺也源于催生它的事物的殘缺,即“詩歌來自文化標(biāo)識為的事物”。催生詩歌的事物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經(jīng)驗,伯恩斯坦認為,“日常經(jīng)驗充滿你不能克服的絆倒你的混亂和障礙”[1]269,詩人的任務(wù)是盡可能還原這樣的經(jīng)驗,而不是用句法語法或邏輯去整合它。另一方面,催生詩歌的事物包括被主流文化打入另類的一切,以及該文化中固有的弊端。伯恩斯坦說,“詩歌是我們用來給害怕承認的一切打折的名字?!盵11]78有些存在我們之所以害怕承認,只是為了掩耳盜鈴,為了繼續(xù)保持自己的幻覺,維持某種既定的權(quán)威,就像皇帝明明沒有穿衣服我們卻害怕說真話那樣。
青睞殘疾意味著不需要創(chuàng)作完整而講究技藝的完美的詩歌成品。在此意義下,詩人和讀者的角色,詩歌的功用,都有了革命性的轉(zhuǎn)變。詩人不再是在預(yù)定的主題、預(yù)想的形式下,創(chuàng)作并不斷改寫詩歌的抒情自我;讀者也不是被動地享受詩之美的消費者。詩人和讀者都是荒誕探詢者,或者說他們應(yīng)該是詭辯家兼荒誕玄學(xué)家。保羅·斯蒂芬斯(Paul Stephens)說:“詭辯家和荒誕玄學(xué)家因擯棄字面上的真實和第一人稱抒情的誠實而在伯恩斯坦的作品中相遇?!盵12]141詭辯家和荒誕玄學(xué)家都不關(guān)心真理,不在乎是否誠實。他們關(guān)心的是不同于對手或不同于現(xiàn)實的其他可能性。荒誕探詢者在意的也正是這樣的可能性,伯恩斯坦以下言論可以為證:我的詩歌實踐“是替暫時被封閉的可能性重新發(fā)聲,替已經(jīng)存在但其他人看不見的聯(lián)系鼓氣”;[1]28“《語言詩》是蒙太奇。我們所做的是通過并置組合,挑挑揀揀,為詩歌的可能性打造一種可觸知的扣人心弦的、甚至誘人的感覺”[1]40;“我所感興趣的是作為探索可能性之媒介、抵制意義表達的詩歌,而不是作為我已經(jīng)想好的信息的表達工具的詩歌”[1]41?;恼Q探詢詩人總是設(shè)法扭曲或改變先前所指,或者說從確定的意義中急轉(zhuǎn),從而開啟多樣的可能性。
作為讀者的荒誕探詢者要做的也是探索詩歌意義的可能性,積極參與到詩歌意義的構(gòu)建中來,也就是伯恩斯坦所說的要“違背積習(xí)地讀(違背習(xí)以為常的閱讀習(xí)慣),尋找作品從擬定的軌道急轉(zhuǎn)的方式”[1]311。這些急轉(zhuǎn)既包括詩人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急轉(zhuǎn),也包括讀者閱讀過程中的急轉(zhuǎn)。總之,讀者也得充當(dāng)詭辯家兼荒誕玄學(xué)家的角色,不執(zhí)著于所謂的真理,只關(guān)心存在的可能性。伯氏認為他的“詩歌是意義的回音屋,其中多種……解讀被積極調(diào)用,一種解讀不應(yīng)該取代或代替其它解讀”[1]190。在這樣的閱讀行為中,讀者不作價值判斷,只發(fā)出自己的回音,或者說只做出自己的反應(yīng)。如伯恩斯坦所言,“批評不是等價轉(zhuǎn)換或判定的問題而是反應(yīng)的問題,反應(yīng)通常很難從理性上找到支撐——直覺,比方說——是一個批評家所能做的最好的反應(yīng)?!盵1]190
荒誕探詢者的殘疾情結(jié)使得詩歌的目的和功用也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詩歌不再努力把自身打造成符合社會和語言規(guī)范的語言,而是質(zhì)疑這些常規(guī),探索并展現(xiàn)常規(guī)如何規(guī)范或遏制了分歧。雖然這種詩歌也有可能表達真善美,但表達真善美卻不是其首要目的。在詩集《重新估值》()的第2首詩里,伯恩斯坦明確寫道:“詩歌的社會功能不是表達,而是探索表達的可能性?!盵13]4探索表達的可能性一方面要批評弘揚同一聲音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要尋求語言在該文化之內(nèi)抵制該文化的可能途徑。伯恩斯坦本人的話可以為證:“詩歌的社會功用是在致力于批評文化的同時,想象語言如何在其文化之內(nèi)起作用;這就意味著詩歌可以成為大眾娛樂和消費政治所加強的文化價值觀的反制措施。同時,詩歌的美學(xué)功用是追求路易斯·朱可夫斯基(Louis Zukofsky)所說的形、音、義之快樂時否定這一‘價值’”。[1]203-204伯氏所說的詩歌的美學(xué)功用也是荒誕探詢的必然結(jié)果,因為真正的荒誕探詢者不會止步于追求詩歌的形、音、義的快樂,而是尋求在得到這些快樂時急轉(zhuǎn)開去,也就是否定“這一‘價值’”。
荒誕探詢者的背離常規(guī)和青睞殘疾具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背離常規(guī)就意味著青睞殘疾。語言派詩人借由荒誕探詢與美國官方詩歌文化抗?fàn)帯;恼Q探詢者青睞殘疾,其目的并非美化殘疾,而是為殘疾爭取正當(dāng)?shù)拇嬖诳臻g,抵制被所謂的高雅文化同化。青睞殘疾,實質(zhì)上也是反叛美國官方詩歌文化,因為該文化以殘疾之名排斥與其審美趣味不同的一切。青睞殘疾使得詩人和讀者的角色、詩歌的目的和功用等都發(fā)生了轉(zhuǎn)變。詩人不再是具有同一性的抒情自我,讀者不再是傾聽另一個抒情自我的被動消費者,詩人和讀者都是詭辯家兼荒誕玄學(xué)家,他們關(guān)心的不再是明確的意義,而是意義的多重可能性。一方面,荒誕探詢者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理論和實踐,拓展了語言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們也使得詩歌及詩論激進地偏離常規(guī),成為晦澀難懂、讓讀者望而卻步的字符和空白的堆砌。
[1] Charles Bernstei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
[2] Charles Bernstei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 Megan Swihart Jewell. Taking on the Official Voice: Charles Bernstein’s Poetic Sophistry and Post-Process Writing Pedagody[A], in William Allegrezza (ed.),. Cromer: Salt Publishing, 2012.
[4] Charles Bernstein, Andrew David King. Too Philoso- phical for a Poet [J].44:3(2017).
[5] Ron Silliman, Carla Harryman, Lyn Hejinian, Steve Benson, Bob Perelman and Barrett Watten. Aesthetic Tendency and the Politics of Poetry: A Manifesto[W] http://www.jstor.org/stable/466189, accessed: 29-08-2017.
[6] Ludwig Wittgenstein.[M], in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 (eds.)(Third Edi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7] Charles Bernstein.[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2010.
[8] Charles Bernstein.[M]. Los Angeles: Sun and Moon Press, 1986.
[9] Charles Bernstein. Inventing Wordness: Gertrude Stein’s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A], in Gertrude Richard Kostelanetz (ed.),, Jefferson, N.C.: McFarland, 1990.
[10] Kevin McGuirk. ‘Rough Trades’: Charles Bernstein and the Currency of Poetry[J].(1997): 206.
[11]Charles Bernstei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12] PaulStephens. Beyond the Valley of the Sophist: Charles Bernstein, Irony and Solidarity in William Allegrezza (ed.)Cromer: Salt Publishing, 2012.
[13] Charles Bernstein.[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On Bernstein’s Poetics of the Pataquerical
LIU Zhaohui
()
Combining “pataphysics” and “inquiry”, Bernstein coined the word “pataquerical” to refer to the pursuit of language poetry. By examining the pataquerical aversion and interest,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former,marked by fomenting transition, avoiding clear interpretation, blurr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literary genres, and leaving blanks intentionally, is a rebellion against the American official verse culture and that the latter is a fight for the proper living space for the disabled and a resistance against being assimilated by the so-called highbrow culture. It has enabled a change in the role of the poet and the reader and the objective and function of poetry. On the one hand, the pataquerical have greatly enriched poetic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other, they have radically led poetry and poetics so far from the norm that they become obscure piles of signs and blanks beyond the readers’ reach.
pataquerical; aversion; disability
I052
A
1672-0318(2021)06-0033-07
10.13899/j.cnki.szptxb.2021.06.006
2021-0-
本文為廣東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查爾斯·伯恩斯坦的回音詩學(xué)研究”(編號:GD20CWW04)階段性成果。
劉朝暉,女,湖南湘潭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領(lǐng)域:當(dāng)代英語詩歌與詩論。
(責(zé)任編輯:鄧耀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