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寧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貞節(jié)烈婦是古代封建社會按照其統(tǒng)治需要從民間選舉的婦女典范。史學家范曄《后漢書》中記載了《列女傳》,之后正史或者地方志多有記載有關列女的事跡或者行為典范。正史中研究列女比較多,例如:章義和、陳春雷著《貞節(jié)史》,主要從貞節(jié)觀念、貞節(jié)制度與習俗等方面論述;[1]陳東原著《中國婦女生活史》,在第七章、第八章講述明清婦女生活狀況。[2]研究地方志中列女的也不在少數(shù),例如:胡靜《清代甘肅列女群產(chǎn)生的原因》講述列女以守貞為標準,是封建社會婦女楷模;[3]王傳滿《明清徽州婦女群體性節(jié)烈行為之主體性因素探究》講述明清貞節(jié)觀念宗教化和徽州節(jié)烈現(xiàn)象。[4]無論是正史還是地方志對于列女的解讀研究都非常多,但是學界對于明清時期正定府志中列女群體研究則較少。本文以《乾隆正定府志》為依據(jù),詳細研討明清正定地區(qū)的列女構成及成因,以期了解古代女性的道德修養(yǎng),發(fā)掘她們身上良好的品質。
本文按《乾隆正定府志·列女傳》各類性質女性的數(shù)量及統(tǒng)計需要,根據(jù)生死和婚否分為3 種:節(jié)婦、烈婦、烈女,剩余歸為其他。
節(jié)婦指在丈夫去世后,女性不再婚嫁,主動負擔家庭責任并終身一人。所謂“壹與之齊,終生不改,故夫死不嫁”[5]11?!肚≌ǜ尽酚涊d的列女,以節(jié)婦的數(shù)量為最多,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如“郝氏,成賢進妻,年十八守節(jié),撫侄為嗣,至六十余而卒”[6]卷42。她們在守節(jié)的同時,孝敬公婆、撫育子女,其艱辛不言而喻。在記載里一門雙節(jié)甚至一門多節(jié)的例子也較多,如“張氏,增廣生劉元聲妻,夫卒,氏年二十四,家貧事邁翁,盡孝繼侄淑遇,教之讀書……遇又歿,遺二子一女,妻張氏,即氏侄女也,年二十二與孀姑紡績撫子女,鄉(xiāng)黨稱一門雙節(jié)焉”[6]卷41,“徐氏,生員馮大典妻,崇正十一年城破,大典死,氏二十歲,遺子起尚在襁褓,時連年洊饑,氏矢志苦守,為起娶媳楊氏,生子雷鳴,起死,雷鳴娶妻檀氏生子,巖雷鳴亦死,累世孤嫠,煢煢相倚,稱一門三節(jié)”[6]卷41。這些婦女年紀尚輕就開始守節(jié),承擔起家庭責任。
烈婦是指女性婚配后,因丈夫去世,以殉夫這樣悲烈的行為來保全自己的清白。《女范捷錄》記載:“烈女不更二夫。”[7]47562這種思想就是指有節(jié)操的女性不再二嫁。本文按照《乾隆正定府志》將烈婦分為3 種:
第一種:丈夫去世,立即殉夫的女子。如“馬氏,李廷實妻,廷實以國子生在京聽選縣令,未之任,病卒于京,氏哀慟觸壁碎首,與夫同死”[6]卷40。第二種:面臨各方逼嫁壓力,不能為夫守節(jié)而犧牲生命的已婚婦女。如“孫氏,劉忠妻,年十九喪夫遺孤,甫及,周夫兄謀奪其志,氏憤不欲生,舅姑覺而慰曰:‘吾二老在,若有主矣,毋怖時。’氏已不食五日,至是乃稍進粥,自后保孤孝親,立志彌篤,避嫌愈嚴,雖三尺童,弗親授受也。年至九十卒,嘉靖戊申直指旌之”[6]卷41;又如“鄭氏,劉體厚妻,夫死,母欲奪其志,剪發(fā)自誓,與母絕往來,學使者聞而旌之”[6]卷42。第三種:面對強暴受辱,為守護節(jié)操而舍棄生命的已婚女子。如“石氏,何起鳳妻,年二十馀,崇正十一年冬,遇亂被擄,亟投井中,為賊引出,紿以隨行,伺隙復溺,比起之而氣已絕”[6]卷41;又如“商氏,楊二小妻,為惡少于保貴所逼,堅拒不從,被勒而死,縣令為請旌表”[6]卷41。這些烈婦或出于自愿、或被逼迫、或被受辱,她們選擇了以身殉夫,歸根結底還是封建倫理道德和貞節(jié)觀念的束縛。
烈女是沒有婚配且不畏強暴以犧牲生命來維護清白的女子。如“樊二姐,樊可愛女,族人樊明窺女獨處,強逼之不從,懾以刃,拒之,益厲,遂被殺,康熙四十八年旌表”[6]卷42,“張氏,張好仁女,年十五,崇正六年九月,邑亂,氏被擄不從,罵不絕口,遂遇害”[6]卷41。這些烈女沒有出嫁,但是由于被族人、賊寇等逼迫而受辱,最終以死殉節(jié)。
《乾隆正定府志》中,有些節(jié)婦、烈婦、烈女身上同時具備“孝”,這是列女選擇的準則之一,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所以在府志記載中有很多“孝”的女性存在。如“趙氏,貢生馮藻妻,夫婦悉以孝聞,夫死,氏孝益篤,居貧,紡績饘粥溫清,未或少懈,姑壽九十,有四人皆以崔氏乳,母比之,表其門曰孝節(jié)雙隆”[6]卷42;又如“姑患風疾,不能起,時盛暑氏,晝夜侍姑側,驅蚊蠅,姑體腐蛆生席間,又為嚙蛆,蛆不復生,及姑病危嚙,氏小指意欲與永訣,氏不悟斬指滴血和粥,以進姑,復蘇,越月而卒,氏殯舍側園中淺土,欲歸合葬于舅墓,哀號凡五年不果”[6]卷42。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孝婦竭盡全力孝順長輩,才能成為普通女性的典范。
以上這些列女多有交叉,如有的節(jié)婦因殉夫未遂而守節(jié),“韓氏,邊二小妻,二小外出采樵,族侄邊成子,入室求合,復露刃,逼焉氏,厲聲拒罵,成子怒砍之,氏昏絕于地,既蘇后,屢欲自盡,親族勸之乃止,至今頭面刀痕宛然”[6]卷42;還有烈婦守節(jié)一段時間后因外因而自縊而死,“李氏,劉承惠妻,夫亡,翁姑相繼棄世,止遺幼叔,氏撫之至十五歲,謂婦職已盡,當從夫于地下自縊死”[6]卷40。
本文以《乾隆正定府志》所載明清時期列女為例,將其分為節(jié)婦、烈婦、烈女進行統(tǒng)計,見表1。從表1 數(shù)據(jù)上看,清代節(jié)婦有582 名,高于明代的212名;有16 名烈婦,低于明朝的43 名。行唐縣的列女數(shù)量位居第一,其次是正定縣,而阜平縣人數(shù)最少。當然這有可能與當時經(jīng)濟、人口總數(shù)有關。
表1 《乾隆正定府志》所載明清至乾隆代正定府縣列女(除無事跡者)分類表
在所述的3 類列女中,節(jié)婦所占比重較大。本文以乾隆正定府志所載節(jié)婦為研究對象,對節(jié)婦守節(jié)起始時間、守節(jié)時長、列女壽命作統(tǒng)計,見表2、表3。
綜合表2、表3 可見,明清時期正定府縣列女守節(jié)起始年齡最小約為15歲,最大年齡皆為30歲。但是并不意味著30歲以后就不再守節(jié),這和明清的政策有關?!睹鲿洹ぞ砥呤恕れ罕黹T》明令:“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節(jié)者,旌表門閭。”[8]457明代旌表的時間為30歲之前喪夫,50歲以后繼續(xù)堅持守節(jié)的婦女。而女性守節(jié)年齡較小是因為結婚的政策,《明會典·嘉禮三》規(guī)定:“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聽婚娶?!钡角宕?,《欽定大清通禮·嘉禮》規(guī)定:“男年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皆可行右議婚?!彼悦髑鍍纱凶咏Y婚基本是16歲以上,女子14歲以上。
表2 《乾隆正定府志》所載明代正定府列女(有具體年齡者)守節(jié)起始年齡
明清時期正定列女守節(jié)起始年齡集中在18歲至28歲這個年齡段(其中明代集中在18歲至26歲,清代集中在19歲至28歲)。由此可知,清代列女失去丈夫的時間稍晚于明代。明代平均守節(jié)的年齡為22歲,清代平均守節(jié)的年齡是23.2歲,雖然相差不大,但明代守節(jié)整體早于清代。
從表4、表5 可知,明代正定列女守節(jié)時長約為50.6年,清代正定列女守節(jié)時長約為44.6年,說明明代列女守節(jié)時長長于清代列女守節(jié)時長。整體上看,明清時期正定列女守節(jié)的時長在47.5年左右。
最后,由表6、表7 可知,明代列女的平均壽命為75.12歲,清代列女的平均壽命為68.13歲。明清時期正定列女的壽命較長,明代列女的壽命較高于清代。
從以上所有表格可以看出,明清兩代崇尚節(jié)烈,強化了社會所倡導的貞節(jié)觀念,并在社會廣泛流傳。當然人數(shù)的統(tǒng)計與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發(fā)展、文化以及地方志記載詳實與否有關。
表3 《乾隆正定府志》所載清代正定府列女(有具體年齡者)守節(jié)起始年齡
表4 《乾隆正定府志》所載明代正定府列女守節(jié)時長
表5 《乾隆正定府志》所載清代正定府列女守節(jié)時長
表6 《乾隆正定府志》所載明代正定府列女(除烈婦、烈女)壽命表
表7 《乾隆正定府志》所載清代正定府列女(除烈婦、烈女)壽命表
正定府志中列女不論出身都堅守貞節(jié),而她們守節(jié)的方式比較多樣。導致列女守節(jié)有多方面原因,除了社會等外在因素之外,從列女自身角度出發(fā),守節(jié)是對社會觀念教育的遵守,還有對家庭責任的擔當。
列女出于對家庭及社會的責任,在丈夫死后主動進行守節(jié),其形式比較多樣。
1.自誓守節(jié)
婦女在丈夫死后,發(fā)誓不再嫁人,為丈夫守節(jié)。主要表現(xiàn)為斷發(fā)、截發(fā)自矢、以死自誓。如“李氏,蔣得名妻,年二十三,夫亡無子,氏誓死守志,苦節(jié)四十七年”[6]卷40;又如“王氏,李澍妻,二十六歲,夫亡,子女俱無,或勸之嫁,氏以死誓,苦節(jié)三十余年”[6]卷41;再如“畢氏,誥封太常少卿武邦衛(wèi)妻,訓導居仁女,結褵五載而夫死,氏有遺腹,及娩,即御史中丞金也,家貧苦,截發(fā)自矢,舅歿,脫簪珥以葬,奉姑極盡婦道,教子成名,金貴上書奏聞,敕表貞節(jié)后,屢荷覃恩封太恭人,年七十有二卒”[6]卷40。
2.自殘守節(jié)
自殘守節(jié)即婦女通過殘害自己身體的方式,向世人表達自己一生守節(jié)的意愿。這種方式比較悲烈,需要極強的決心,這也從側面看出女性對于貞節(jié)的看重。有很多列女因為自身貌美而招致一些受辱或流言或逼嫁,如“杜氏,高克昌三子益廣妻也,美姿容,為賊所掠,奪賊佩刀刺賊一目,賊怒殺之”[6]卷40。節(jié)婦自殘的形式較多,如有的通過毀容明志,“張氏,朱士俊妻,夫故,毀容明志,守節(jié)三十一年”[6]卷42,也有通過用刀子刺傷眼睛,以防止翁姑猜忌及流言蜚語,如“高氏,劉應科妻,夫故,家貧乏嗣,翁姑恐有異志,以他言餂之,氏引刀剌目,撫嗣侄煜入庠,卒年六十有四”[6]卷40。
3.以死守節(jié)
以死守節(jié)形式比較多。拒絕飲食,在丈夫死后自縊,如“賀氏,庠生蔣志道妻,夫故,氏四日不食,縊于柩側”[6]卷42;在丈夫死后絕食,志在同穴,最終悲號至喪,如“韓氏,王問妻,問故,氏年二十七,絕粒不食,志同衾穴,親屬勸之,悲號至于喪,明奉文賜米絹優(yōu)恤,仍旌其門”[6]卷41。因城陷為避免受辱而投井死去,如“李氏,吏部李昌齡女監(jiān)生馬國玠妻,戊寅城陷,投井死”[6]卷40。被家人解救后依然堅持飲毒而死,如“胡氏,李綸妻,綸補邑庠生,病篤,氏知不起,誓與同死,潛自飲毒,家人覺之,救得解,其志終不可奪,復飲藥卒”[6]卷40。觸壁碎首而死,如“馬氏,李廷實妻,廷實以國子生在京聽選縣令,未之任,病卒于京,氏哀慟觸壁碎首,與夫同死”[6]卷40。甚至有先于丈夫赴死的,如“陳氏,張奇瑾妻,侍夫疾,親嘗矢溺夫病革,遂托空房沐發(fā),自縊而亡,先夫三日死”[6]卷41。
從資料記載來看,列女的守節(jié)基本都是自愿進行的,大概歸納列女行為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明清貞潔觀念及婦德教育流行
以宋代朱熹的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理學貞節(jié)觀念一直影響后代女性,尤其是“夫為婦綱”,使得后代女性在思想上受到束縛,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婦女典范著作除了《列女傳》《女誡》《女兒經(jīng)》《女三字經(jīng)》《新婦語》等廣泛流傳,還有明清時期《內訓》《閨范》《女學》等著作頻繁出現(xiàn),使得貞節(jié)理念扎根在廣大婦女的倫理觀念中。在貞節(jié)面前,女子受到言語輕佻,就有可能為名節(jié)而死,如“張冬香,張廷女,甫笄時,里中少年乘閑以言挑之,艴然怒罵,遂不食,越數(shù)日,縊死,臺使者姜某立石紀其事”[6]卷42。這種因言語輕佻就絕食而死的方式足以可見貞節(jié)觀念的影響力。
2.政府的提倡,明清時期旌表制度的表彰
明清時期的統(tǒng)治者均為列女進行旌表,除了肯定她們的行為之外,還進行物質上的幫助。明太祖時期“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節(jié)者,旌表門閭,免除本家差役”[8]457,如“岳氏,陳侯周妻,周故,氏年十九,撫遺腹子成立,孝養(yǎng)舅姑,崇正七年廵察表其門曰節(jié)孝雙全”[6]卷42,“事聞明太祖,召至京師,令入后宮,使太后……賜衣一襲,鈔二十錠,官為送其姑喪歸葬,新樂十五年,復旌表其門,免其家徭役”[6]卷42。
3.明清社會動亂
明清時期,正定地區(qū)社會動亂主要是土匪劫掠、城破。在每次變亂中,婦女都不易逃脫被強奸與掠賣的可能。而眾多節(jié)婦,得不到丈夫的庇護,更要以身護親保幼,且保護自己的清白。如靈壽縣“彭氏,白某之妻也,戊寅之難,夫婦偕逃,遇兵于慈峪鎮(zhèn)之西,兵盤馬,彎弧滿引擬白,婦以身翼蔽之,代白受箭,中左頰,鏃貫右頰出,仆地不能起,兵乃殺白,婦復蘇,撫幼子守節(jié),垂三十年,直指衛(wèi)貞固匾其門旌之,子梅補邑弟子”[6]卷40。兵亂中,更多的節(jié)婦為維護貞節(jié),只能選擇自殺。根據(jù)《乾隆正定府志》所載,“俱前明崇正十一年,大清兵破行城殉難,僅載其可考者如千人”[6]卷41,“范氏,副將徐來朝妻,崇正戊寅城陷,誓不辱,同妾姚氏攜子桂榮及幼女,俱投井死”[6]卷41,即使是身份低微的妾亦是為了守節(jié)隨著主母慨然赴死。以死守節(jié),雖然殘酷,但是婦女因其社會地位低,若不以這種方式守節(jié),極有可能保不住節(jié)操。除了兵亂,因為丈夫去世,家庭經(jīng)濟沒有來源,生活得不到保障,生活環(huán)境過于艱苦,犧牲生命的婦女可以免于面對一系列問題,當然非特殊情況,明清政府也是不提倡這種行為的,從表彰的烈婦、烈女人數(shù)可以看出。
4.承擔社會責任
節(jié)婦面對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沒有隨著丈夫殉葬,堅持活著也不容易,“郝氏,生員嚴惟清妻,清故,氏年二十二,敬奉衰翁,撫幼子成立,縣令匾曰苦節(jié)堅貞,年至八十而終”[6]卷42,即便如此困苦,她們也沒有想過變節(jié)。就算丈夫沒有兒女,婦女為了子嗣問題還是會選擇過繼宗親后輩,為丈夫留下后代,如“馬氏,劉元功妻,夫歿,時氏年十九,無子,撫兄子為嗣,列武庠”[6]卷41。列女在貞節(jié)觀念的影響下,承擔社會責任,孝順公婆、疼愛子女。如果婦女改嫁,對于原來家庭可能帶來毀滅性打擊且將可能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
5.家庭因素的影響
首先列女原生家庭對于女性的教育,使得女性從小就有貞節(jié)的觀念,在夫家可能受到長輩的影響,從而毅然守節(jié),如“張氏,生員韓鵬妻,夫死年二十八,隨孀姑趙氏同礪冰操,教其子承先蜚聲庠序氏,與姑苦守四十年,乾隆五年旌表”[6]卷42,張氏就是受到婆婆的影響,隨著婆婆趙氏一起共度困苦,與婆婆一起守節(jié)。其次家庭里面婦女相互扶持成為節(jié)婦,如“李氏,董際昌妻,年二十二,夫亡,二孤俱幼,氏勤紡績撫之成立,未幾,二子相繼亡,遺孫鳳翥……鳳翥又亡,孫媳梁年僅二旬且無嗣,矢志同守,歷久不渝,稱一門雙節(jié)云”[6]卷40,當然也有因家族親屬逼迫,不堪逼嫁而殉,成為烈婦的。在一家之主去世以后,婦女還需聽婆婆的教導,婆婆逼迫嫁人,女子為守節(jié)只能選擇死亡,如“范氏,李豹妻,夫故,姑喬氏欲嫁之,氏投井死,乾隆十年旌表”[6]卷41。除此之外,還有親戚掠奪財產(chǎn)而被逼迫的,如“董氏,耿志明妻,孝事舅姑,夫亡,孀守八載,夫兄圖并貲產(chǎn),因與氏隙,謀于氏,兄逼之嫁,誑訟于官,氏不得白,詣夫墓痛哭,自刎,亟視之,頸不續(xù)矣,事聞,匾曰重節(jié)輕生,曰乾坤正氣,僉都御史胡來朝為傳其事焉”[6]卷41。家庭因素可能使得婦女成為節(jié)婦,存活于世,也有可能被逼迫走上絕路。
由以上原因,可以了解明清婦女失去丈夫后,在貞節(jié)觀念、婦德教育、政府旌表獎勵、社會動蕩、家庭因素下,大多數(shù)婦女有“節(jié)”或者“烈”的行為。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經(jīng)濟和政治因素導致的,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君主專制不斷強化,使得婦女的社會地位不如男子,從而一生都在為家庭忙碌,而忽略了個人的價值。
《乾隆正定府志》記載的列女行為對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在守節(jié)的過程中,列女表現(xiàn)出吃苦耐勞、勇敢無畏、孝順公婆、撫育子女成才等優(yōu)良品質值得女性去借鑒,有利于家庭關系的改善、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在當時對社會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1.侍奉敬養(yǎng)公婆
古代女子出嫁為“歸”,意思就是女子的家是婆家而非娘家,所以孝順公婆是婦女的職責。列女們在丈夫去世后,還需照顧公婆,是維持家庭的重要成員。如“王氏,楊久昌妻,昌亡,氏年二十五,敬事翁姑,撫養(yǎng)幼子,直指韓某以貞節(jié)旌其門”,又如“馬氏,武富妻,夫故,翁姑在堂,氏傾心奉養(yǎng)不倦,姑久病,手足不能動,衣服梳洗,氏親為扶持,及翁姑俱逝,蔬食必祭,祭必虔,鄉(xiāng)中婦女有相爭者,諭之無不感化,知縣表其門曰彤史流芳”[6]卷40。這些孝婦在各種壓力下,勇于擔當責任,這種虔誠、孝順的行為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有利于社會關系的改善和良好道德的形成。
2.撫育子女成才
在教育上,母親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母親責任重大,尤其在喪夫之后,撫育子女成才就是她們之后的目標,也是她們生活的希望,對待子女教之以勤奮讀書以期望成才。如“程氏,白某妻,年二十四,夫故,教子成名,守節(jié)四十余年”[6]卷42。更是為了孩子寧愿毀容的女性,“王氏,吳思恭妻,恭歿,氏年方少茹荼,保孤毀容,守節(jié)三十余年”[6]卷40。這些例子彰顯出其母愛的偉大。其實家庭教育是對孩子最開始的教育,而家庭教育觀會影響這個孩子的價值觀念形成,母親的行為舉止也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
3.吃苦耐勞,貢獻社會
列女失去丈夫后還需為生存努力,靠紡織、種田等方式照顧父母、撫育幼子。如“喬氏,趙某妻,歸兩載,夫歿,生子方周歲,家素貧,日夜紡績,教子辛苦三十余年”[6]卷41,通過日夜不休,織布維持生活,含辛茹苦教育幼子。還有雖家貧但志堅,施舍窮人,品德高尚,“尹氏,邑庠杜式第妻,年二十而夫死,守遺腹孤,旋又夭折,氏終無異志,長齋供佛,施舍貧人,以壽終旌典未及,咸為惜之”[6]卷42,這種在喪夫又喪子、生活無以為繼的情況下,克服困難、吃苦耐勞、貢獻社會的精神是婦女行為的典范。
4.不畏強暴,舍己救人
明清列女愿意在生死攸關之際,寧死不受辱,與敵人斗智斗勇,在舍棄自己生命的同時,震撼劫匪從而幫助同行、保住他人性命,精神令人佩服。如“趙氏,扈彬妻,幼有志操,洪武三十五年,避兵于太行,遇軍卒,摽掠山村,氏與鄉(xiāng)人共匿巖穴間,曳出之,氏曰:‘吾寧死不受辱?!赐堆滤?,眾皆驚嘆,悉舍所據(jù)男婦而去,保全者數(shù)百人,正統(tǒng)十一年詔,旌其門曰貞烈,子扈暹后任鳳翔府知府”[6]卷41。在自身生活艱難的情況下,撫育遺嬰,令人稱贊,“梁氏,吳思誠妻,青年歷節(jié),忍凍餒以育遺嬰,年七十有四,鄉(xiāng)當稱為貞白女師”[6]卷40。這些列女無論生活如何艱苦,仍然承擔著社會責任。
列女在提倡“男尊女卑”的社會下,受到封建社會思想的禁錮,且表現(xiàn)的一些迷信消極的行為應受到批判。
1.缺乏自我意識
受貞節(jié)觀念的影響,丈夫在世,列女以夫為天;丈夫去世以后,列女要么殉夫,如“周氏,夫死,自縊殉葬,詔旌其門”[6]卷40;要么自殘自誓,如“何氏,姚發(fā)妻,年十七歸發(fā),越五載,發(fā)亡,氏矢志柏舟,毀左目以自堅,孝養(yǎng)翁姑,撫藐孤成立,入泮里,黨羨奇節(jié)焉,乾隆二十六年旌表”[6]卷41;要么守節(jié)且以公婆和子女為中心,如“王氏,劉化鵬妻,年二十一,夫故,上事舅姑,下?lián)崴米?,孝慈并著,事聞旌表”[6]卷42。這些列女很少關注自我情感和生活,這種貞節(jié)觀念的行為甚至對當今社會仍有消極影響。
2.沒有珍愛自我生命
列女在遭受侮辱后,沒有積極爭取正義力量去制裁違法行為,而是采取極端行為,進行自我了斷,以保全清白名節(jié),如“高氏,李仲甫妻,仲甫外出,氏獨處閨中,有楊選者夜入其室,氏羞憤縊死,邑令詳請旌表”[6]卷40。這種沒有珍惜生命的極端守節(jié)思想及行為應受到嚴厲的批判。
3.不利于自身價值實現(xiàn)
隨著貞節(jié)觀念的不斷強化,婦女活動范圍僅僅以家庭為中心,丈夫在世時,幫助丈夫料理家務;丈夫去世后,婦女恪守家中,足不出戶,進行守節(jié),如“任氏,杜如桂妻,生子甫三月,夫疾革,顧婦曰:‘若嫁否?!瘚D飲泣,終不應,及夫歿,或勸之嫁,婦曰:‘改節(jié)不貞,有死而已?!瘬峁铝ψ?,足跡不及戶外,雍正六年旌表”[6]卷40。這些列女以撫育子女為榮,沒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
貞節(jié)烈婦是古代封建社會按照其統(tǒng)治需要從民間選舉的婦女典范。在守節(jié)的過程中,列女表現(xiàn)出吃苦耐勞、勇敢無畏、孝順公婆、撫育子女成才等優(yōu)良品質,這有利于家庭關系的改善,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對當時社會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但是,在提倡“男尊女卑”的社會下,列女受到封建社會思想的禁錮,且表現(xiàn)的一些迷信消極的行為應受到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