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
一、教學目標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1)知道原子的構成以及構成粒子之間的關系。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并會用原子結構示意圖這種模型化的方法表示原子的結構,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氣體、金屬和非金屬)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特點。
(3)以氯化鈉為例,了解離子的形成過程,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4)知道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并學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資料,借助模型、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化抽象為直觀,了解化學在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途徑和特點。
(2)運用多媒體動畫片、教材插圖等輔助手段,演示離子的形成過程,化抽象為直觀,增強學習效果。
(3)通過討論交流,啟發(fā)學生思維,增強歸納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
(1)激發(fā)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究欲和學習化學的興趣。
(2)初步體會物質構成的奧秘,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對學生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確立依據(jù):基于對教材、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制定相應的三維目標。化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及思維品質的鍛煉,從而讓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fā)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原子的內部結構;了解離子形成的過程,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相對原子質量。
確立依據(jù):根據(jù)這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原子的結構是后期許多知識綜合利用的基礎。
教學難點:對“原子不顯電性”的理解;原子核外電子分層運動的想象。
確立依據(jù):需要在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之間建立聯(lián)系,同時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遠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