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 曹蕾
【摘 要】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實現了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無縫融合,將抽象的內容可視化、形象化。AR技術極強的交互性,給課堂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學習者能夠在虛實融合的教學情境中,以最貼近自然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索。文章以小學科學課程“我們來養(yǎng)蠶”作為個案研究,嘗試將增強現實技術引入科學教學,通過AR技術在小學科學教育領域的探索應用和分析討論,旨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效果,形成教育新常態(tài)的價值訴求。
【關鍵詞】AR學習環(huán)境;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1)01-070-03
科學課是一門綜合的課程,科學問題包羅萬象,涵蓋多個學科的內容??茖W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中天文部分)具備抽象化、微觀化、模型化、空間認知以及彰顯實驗能力的學科特征[1]。增強現實以一種可見的方式將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引入現實環(huán)境中[2]。在教育領域,通過AR技術的應用,不僅將書本上一些原本抽象平面的文字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其真實環(huán)境和虛擬物體在同一個畫面或空間的實時疊加和互動,更是極大地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3]。
以蘇教版科學教材中四年級下冊的“我們來養(yǎng)蠶”為例,基于AR技術的小學科學課堂,在課程上通過AR技術探索觀察蠶的一生生長變化的歷程,利用實時的三維模型互動展示各階段的身體特征,將AR技術融入小學科學課堂,將蠶的一生各階段的身體特征真實自然地呈現在學習者的面前,相較于傳統(tǒng)的視頻或者是圖片文字類的信息展示,使用AR技術的實時3D模型展示這種形式,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表現更加積極主動,專注度也有更高的提升,學習者在這樣一種沉浸感和互動性很強的學習環(huán)境中對蠶的一生變化過程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系統(tǒng)的認識。具體教學教程設計如圖1所示。
確定目標,組建小組
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應做好教學目標的梳理:(1)認識蠶的身體。(2)了解蠶的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3)學會科學飼養(yǎng)蠶寶寶。(4)了解絲綢文化的意義,關心當地的文化發(fā)展。通過問卷調查和觀察法對學習班級進行了解,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人數控制在3-5人的原則組建學習小組。
情境創(chuàng)設,構建經驗
桑蠶起源于中國,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祖先就栽桑養(yǎng)蠶,絲綢在我國的文化發(fā)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著千年綢都美譽的南充市和桑蠶文化有密切的關系,教師通過播放南充市絲綢文化介紹片,將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場景結合起來。通過對絲綢文化的深入了解,學習者在其中找到文化根源和文化認同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文化自信。觀看完視頻之后,引出制作絲綢必不可少的原料——蠶絲,再引導學生說出蠶絲是蠶結繭后形成的蠶繭加工制作而成的。那蠶是怎么從一顆小小的蠶卵長大的呢?蠶的一生中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呢?
通過AR技術引入蠶的一生的變化教學內容的環(huán)節(jié),如圖2所示,學習者觀察蠶的AR教育模型。AR技術模擬的蠶的身體在移動終端手機或者平板的支持下,可以實現全方位的一個展示,學習者可以通過觸碰屏幕進行放大和縮小的操作,學習者也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這種多角度的觀察可以讓學習者對觀察對象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小組成員再通過屏幕進行互動的時候,主動探索新事物的欲望表現得更加強烈了。通過點擊終端設備上的交互按鈕,分別觀察蠶卵、幼蠶、蠶蛹、蠶蛾的身體結構特征:(1)蠶卵是圓形的。蠶卵中間有點凹下去。蠶卵的顏色是黑灰色的。(2)幼蠶形態(tài)是圓筒形的,共有1體節(jié),8對足,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青白色。(3)蠶蛹的體形很像一個紡錘,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jié)。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于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jié)演化為外生殖器。
學習者進行組內討論交流,提出自己的疑問,如為什么蠶在不同時期是不一樣的呢?蠶寶寶在蠶卵里會不會餓死?蠶卵需要什么條件才能進行孵化?蠶需要吃什么才能吐絲?
多向交互,探究創(chuàng)新
學習者在AR環(huán)境中多角度認識蠶的四個發(fā)育階段之后,對蠶的結構概念已經有清晰的認識,在對基礎概念有一個知識框架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高階思維的學習:蠶的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學習者學習概念知識后,借助AR交互實驗,通過調節(jié)溫度、濕度、空氣流通程度的交互按鈕,控制適合蠶卵孵化的條件。小組成員通過AR交互實驗,在游戲化的界面操作中進行關于蠶的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的學習,包括養(yǎng)蠶需要的食物和居住條件等注意事項。例如,蠶卵孵化成幼蟲的溫度條件是要保持溫度在24~25℃這個區(qū)間,這是孵化蠶卵的最佳溫度條件,還要注意空氣流通和保持適宜的濕度;蟻蠶是黑色的,像小螞蟻似的。蟻蠶一出殼就要吃,因此要趕快用毛筆或羽毛輕輕地把它刷到桑葉上。
學習者經過在AR學習環(huán)境中提前感受蠶一生神奇的變化過程,對養(yǎng)蠶需要的食物和居住條件等注意事項有了深刻和清晰的認知,課后通過小組協(xié)商和討論,共同完成“蠶寶寶喂養(yǎng)手冊”的制作,作為小組的學習成果,為后續(xù)在現實生活中養(yǎng)蠶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指導。
總結評價,深化提升
案例借助“AR小學科學”創(chuàng)建增強現實學習環(huán)境,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思考問題,在增強現實學習環(huán)境中探索學習相關知識,解決學習者的困惑,通過小組協(xié)作學習,在增強現實學習環(huán)境中的交互實驗里進行動手實踐,以游戲化的學習方式“做中學”,進而掌握蠶生長的必要條件。
評價由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按照一定的權重比例構成。形成性評價包括課內小組評價以及個人評價,小組評價以組間互評確定。個人評價由小組成員互評和自評組成??偨Y性評價利用“NB小學科學”教學平臺中的動手實驗模塊中與蠶有關的實驗以檢驗所學知識,如圖3所示。同時,讓學生以“蠶寶寶喂養(yǎng)手冊”的制作來向老師反饋學習效果,以達到學習評價的目的。
在AR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優(yōu)質高效的課程活動為AR學習環(huán)境下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供策略指導,有助于創(chuàng)建符合小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將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所學習的知識轉移到現實世界環(huán)境中。但目前基于AR的學習環(huán)境建設費用相對較高、受到學校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的限制,不能做到給每一位學生分發(fā)實驗設備。同時網絡、設備等因素造成了AR畫面顯示過程中出現的卡頓現象,影響學習者的學習體驗。
基金項目:2020年度南充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虛擬現實學習環(huán)境中兒童消防安全教育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NC2020C167)
2020年西華師范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計劃訓練項目“混合現實技術在小學安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xcy2020008)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林曉凡,朱倩儀,吳倩意,申偉鵬,王佳慧. 增強現實體驗式教學資源的科學教育應用:策略與案例[J]. 中國電化教育,2019(9): 60-67.
Wojciechowski, R.; Cellary, W. Evaluation of learners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in ARIES augmented reality environments. Comput. Educ. 2013, 68, 570-585. [CrossRef]
劉秀娟,梁立鋒,米小建. AR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以“地球的運動”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0(13): 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