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探究媒體融合視野下平臺型媒體的構建

2021-02-03 04:11:08張冬梅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20期
關鍵詞:主流媒體媒體融合

摘要: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對公共衛(wèi)生體系的檢驗,也是對大眾傳播系統(tǒng)的巨大考驗。文章通過分析疫情期間主流媒體與微博平臺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雙方在功能和作用上互依互補,為抗擊疫情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這也說明媒體融合時代,由公共議程和私人議程融合形成的紙草型社會逐漸形成,信息傳播和媒介形態(tài)的整體格局被重塑。只有順應形勢,融合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力量,構建平臺型媒體,打造完整的信息傳播系統(tǒng),才能凝聚用戶長遠發(fā)展。

關鍵詞:主流媒體;平臺型媒體;紙草型社會;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0-0142-03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人們極度關注疫情的發(fā)展狀況,信息格局變得異常復雜。主流媒體和微博平臺相互補充,共同服務于民眾,幫助民眾在疫情期間獲取信息、表達訴求、宣泄情緒,為戰(zhàn)“疫”貢獻了力量。文章闡述主流媒體和微博平臺在這次疫情中發(fā)揮的作用,同時思考媒介形態(tài)未來發(fā)展的趨勢。

一、主流媒體彰顯使命擔當

主流媒體在疫情期間擔負起了維護大局的社會責任,彰顯使命擔當。主流媒體在發(fā)布權威信息、解讀專家話語、普及疫情防控知識等方面,進行了正面的輿論引導,有效安撫了民眾情緒、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

(一)實時更新疫情狀況,穩(wěn)定公眾情緒

疫情期間,人們情緒焦慮,對疫情信息的需求極為強烈,主流媒體成為大眾獲取疫情信息的主要來源。人民日報等媒體微博賬號,通過實時直播國家衛(wèi)健委及各地疫情新聞發(fā)布會,每日更新國內外疫情數據,并發(fā)布出行預警等新聞服務大眾。截至2020年12月,政務媒體及新聞媒體微博共發(fā)出600多萬條權威疫情新聞,閱讀量高達3647億,3萬多場疫情直播觀看人次超過30億[1]。主流媒體的實時動態(tài)發(fā)布,及時、權威、準確、透明的大量信息,是疫情期間穩(wěn)定大眾情緒、凝聚共識的最好方式。

(二)采訪專家科學防疫,傳播健康知識

健康傳播這一概念由美國學者Jackson提出,指大眾傳媒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和方法,為維護和促進大眾健康而制作、傳遞、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疫情期間,主流媒體通過采訪鐘南山、張文宏等專家,推出海報、短視頻等多種融媒產品,如鐘南山示范戴口罩的短視頻,微博上播放量超2000萬。主流媒體將醫(yī)療健康知識包裝成大眾易于接受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為全民防疫抗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回應社會集中訴求,推動問題解決

疫情期間社會各方面不確定因素很多,部分民眾在疫情期間生活面臨一些困難,主流媒體通過監(jiān)測微博輿論,關注群眾集中訴求。建設性新聞《武漢醫(yī)療物資之困:我們能做什么?》在網絡上發(fā)布后引起社會關注,人們響應并捐助了缺乏的物資,政府也設置了物資運送的綠色通道,方便物資進入武漢。主流媒體以積極回應、建設性新聞等方式推動社會問題解決,為處境艱難的人們提供了希望。

(四)傳播中國抗疫精神,凝聚團結力量

本次疫情主流媒體通過敘事性報道,廣泛宣傳一線抗疫的醫(yī)護人員、基層干部、志愿者的動人事跡,彰顯我國抗疫人文精神力量。疫情暴發(fā)后,人民網記者奔走于武漢疫情現(xiàn)場,采寫感人故事,直擊一線抗疫場面,在人民網微博上推送的幾十篇武漢日記,體現(xiàn)了全國上下抗疫的艱辛和決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團結一心、和衷共濟的精神。

疫情期間權威信息的及時發(fā)布,讓主流媒體成為社會的“壓艙石”“定盤星”。另外,5G直播、短視頻等技術的賦能,強化了內容傳播效果,提升了媒體在微博輿論場的引導力。在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下,全社會營造出抗擊疫情的正能量氛圍,有效緩解了疫情帶給人們的焦慮。

二、微博平臺成為有力補充

疫情暴發(fā)后,微博社交平臺的渠道優(yōu)勢格外明顯,大量多元化的信息滿足了不同個體的需求,長尾效應明顯顯現(xiàn)。通過信息的社會化生產、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傳播,微博平臺成為主流媒體之外的有力補充。

(一)記錄疫情下的人間百態(tài)

疫情初期,微博在放大個體聲量、推動信息公開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微博平臺為每個個體提供了公開發(fā)聲的機會,在疫情期間,微博上的#武漢日記#話題,匯聚了眾多網友的發(fā)帖內容,尤其是武漢當地的人們,在這一話題下發(fā)布自己的生活記錄和求助信息,引起了全國網友的關注。微博記錄了疫情期間的人間百態(tài),也成為人們宣泄情緒、舒緩壓力的一個重要渠道。

(二)打通線上與線下救助渠道

微博信息傳播透明性高,平臺信息量大,用戶參與性高,憑借這些優(yōu)勢,微博將線上求助與線下救助渠道連接打通。疫情發(fā)生后,微博建立#肺炎患者救助#話題,話題接收了超過一萬條求助信息,許多患者求助后獲得救治[2]。此外,還有557家醫(yī)院通過微博求助[1],多家企業(yè)及個人在看到信息后捐贈物資,實現(xiàn)了社會資源向急需缺口流動。在政府部門還未搭建起全面的救助體系時,微博積極發(fā)揮組織協(xié)調作用,成為社會救助體系重要的補充力量。

(三)抵制謠言抗擊“信息疫情”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信息疫情”,社交平臺上種種真假難辨的信息讓人恐慌。謠言與不實信息的廣泛傳播不僅加大了抗擊疫情的難度,更加劇了社會分裂和信任危機。在疫情還未平息的背景下,微博上出現(xiàn)大量負面信息,微博迅速采取了相關措施應對。據微博官方報告,#微博辟謠#話題閱讀量超76億[1],許多網友也在話題內主動提供謠言線索,8294條不實信息被微博標記處置,477個賬號被處理。在主流媒體公開辟謠的同時,微博也在凈化網絡環(huán)境方面付出了努力。

作為廣場式社交平臺,微博在疫情期間成為各種信息的集散地,既有權威的政策發(fā)布動態(tài),又有來自民間的真實聲音。同時,微博承擔了多種社會功能,既能發(fā)布求助信息,又能協(xié)調救助物資,滿足民眾的迫切需求。在疫情影響的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中,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成為政府與民眾、媒體與民眾、民眾與民眾之間溝通的橋梁。

三、分析與反思

(一)重大事件下的主流媒體,擁有絕對公信力優(yōu)勢

從此次疫情傳播來看,盡管互聯(lián)網帶來了海量信息,但主流媒體的“硬新聞”依然是大眾獲取外界信息的剛需品,主流媒體作為平臺上頭部內容的供應商[3],在新興平臺上繼續(xù)吸引著公眾的注意力。大眾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依然很高,主流媒體在公信力上全面制勝新興媒體[4]。

由此可見,媒體公信力是媒體的立身之本,是媒體保持競爭力的核心優(yōu)勢。憑借媒體公信力的優(yōu)勢,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引導力也在不斷增強。

(二)作為輿論主要陣地的微博,時政新聞內容依賴主流媒體

疫情期間,作為社交平臺的微博,匯聚了來自官方和民間的各種聲音,憑借快速、公開、透明、交互的特性,微博成為大眾獲取和交流疫情相關信息的廣場。據微博報告,2020年微博平臺月活躍用戶達到5.11億[1],龐大的用戶群體是微博成為輿論主要陣地的重要原因。

最新報告顯示,大眾有在微博上獲取時政新聞的習慣。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超過50%的受訪者從微博渠道頻繁接觸時政新聞,高頻接觸比率為23.7%,高于傳統(tǒng)門戶6.4%[4],這也是疫情期間,大眾習慣于從微博獲取時政新聞的原因之一。反過來說,疫情進一步強化了大眾從微博獲取時政新聞的習慣。

一直以來,時政新聞采編權僅傳統(tǒng)主流媒體擁有,自媒體不能采寫時政新聞,微博等平臺缺乏硬新聞等內容支撐,在很多時候只能轉載傳統(tǒng)媒體發(fā)布的新聞信息。

由于具備專有的新聞采訪權、強大的公信力優(yōu)勢,主流媒體的作用無可替代,相反,微博等新興技術平臺受采編資格、內容團隊等條件制約,在時政領域,尤其是發(fā)生重大事件后,仍需依賴主流媒體內容的供給[3]。

(三)共建平臺型媒體

美國人喬納森格里克首次提出平臺型媒體這一概念,其代表互聯(lián)網新興技術平臺和主流媒體的雙向融合過程。它指的是既擁有媒體專業(yè)編輯的權威性,又擁有面向用戶平臺所特有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5]。

這種平臺型媒體不是僅靠自己做內容和傳播,而是構建具有開放式和社會性的平臺,平臺里包含機構和個人在內的多種主體,其能提供多元性的內容與服務,在平臺內發(fā)揮各自的能力。目前,實現(xiàn)平臺型媒體大概有兩種方式。

第一,傳統(tǒng)媒體平臺化。構造平臺型媒體是對目前主流媒體形態(tài)的一種突破,是媒體轉型的新思路。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主流媒體打造的各家新聞客戶端,發(fā)布的內容除自家媒體生產的新聞之外,很大一部分內容靠人工轉載國內外新聞填充,全國上百家新聞客戶端不僅內容存在同質化現(xiàn)象,運作模式也雷同。僅靠媒體內部幾十上百名記者編輯所生產的內容,與新興技術性平臺上的信息洪流相比,顯得九牛一毛,內容生產規(guī)模無法與技術平臺的海量內容規(guī)模相抗衡。

主流媒體不僅要與技術平臺爭奪流量,各個媒體之間打造的客戶端也存在激烈的競爭關系。相關報告顯示,年輕人的手機里通常只會裝一個新聞客戶端[6],如果打造一個匯聚眾多全國權威信息和用戶創(chuàng)作內容的大型平臺型媒體,將流量匯聚起來,給用戶帶來逛百貨公司的體驗,或許突破困境。

之前主流媒體打造的一些平臺,受技術瓶頸、運作觀念循舊的影響,與技術型平臺相比,在平臺開放性、內容多元性、內容數量和用戶黏性等方面還存在不足。目前,央視打造了社交平臺“央視頻”,不僅包含OGC(職業(yè)生產內容),還納入了UGC(用戶生產內容),以開放共建的姿態(tài)實現(xiàn)優(yōu)質社會資源整合,逐漸實現(xiàn)媒體平臺化,但發(fā)展前景如何還需時間來驗證。

如何打造成為真正的平臺型媒體還需媒體不斷探索,摒棄舊思維學習互聯(lián)網思維,大膽實踐嘗試至關重要。

第二,技術平臺媒體化。新興技術平臺抓住了時代的機遇,在早期就完成了海量用戶的積累,獲得了強大的分發(fā)工具和流量優(yōu)勢,內容的充填不過水到渠成。本身沒有內容生產能力的技術平臺,只能依托直播、短視頻等技術支持,主動創(chuàng)造多種內容孵化機制進行自我造血。如微博的V計劃,通過吸引大量自媒體從事內容生產,在情感、電商、美妝等多個興趣領域推出海量原創(chuàng)內容。微博還通過實施垂直MCN合作計劃,在經紀模式基礎上,協(xié)助網紅持續(xù)專注于內容生產,這種模式能保證微博在內容數量、內容質量等層面都有穩(wěn)定的輸出。

雖然新興技術平臺逐步擴大了原創(chuàng)內容的來源渠道,但也存在內容失真、娛樂泛化、情緒失控等問題。在國家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的背景下,微博議程設置明顯向媒體傾斜,推薦媒體優(yōu)質內容的力度逐漸加大。

在過去的半年里,熱搜中的社會熱點占比呈上升趨勢,娛樂熱點占比不斷下降,社會類熱搜爆詞數量提升9倍,越來越多的社會熱點進熱搜位。熱搜中81%的社會時事熱點來源于媒體報道,65%的社會熱點話題主持人來自主流媒體,各類媒體主持規(guī)模明顯擴大[7]。在主流媒體的廣泛參與下,疫情、高考等社會大事件超百次上榜,較往年明顯增多,技術平臺媒體化的特征已十分明顯。

從當下來看,新興技術平臺在用戶流量、技術支持等方面具有壟斷優(yōu)勢,而主流媒體在原創(chuàng)內容、社會資源、專業(yè)生產等方面具有權威優(yōu)勢,兩者呈現(xiàn)出互相依存、共生發(fā)展的關系。

(四)紙草型社會逐漸形成

多種信息來源的個性化內容,如自媒體生產的各細分領域的作品,可滿足人們的各類興趣,稱為水平議程。大眾媒體自上而下引導大眾的認知次序,被稱為垂直議程。

著名傳播學者唐納德·肖認為,以古埃及的古老紙草為比喻,蘆葦條相互交錯在一起,織成了紙草,而在網絡社會,水平和垂直兩種議程也交錯在一起,影響著人們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僅有縱向或橫向的蘆葦條,不能織成結構穩(wěn)固的紙草,只有個性化新興媒體形成的水平議程與傳統(tǒng)媒體這樣自上而下的垂直議程相結合,社會才會牢固[8]。

從此次疫情傳播來看,主流媒體生產的OGC與新興技術平臺上的UGC兩者在今天都成為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們相互補充。多元化的內容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認知方式,正如唐納德·肖所說,隨著媒介發(fā)展與社會的不斷融合,紙草型社會逐漸形成。

四、結語

隨著技術的進步,媒介形態(tài)不斷演變,但人對新聞的需求是永恒的。平臺型媒體是未來媒介發(fā)展的主要趨勢,是新舊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必經之路,如何構建平臺型媒體是傳媒行業(yè)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新聞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

參考文獻:

[1] 微博2020用戶發(fā)展報告[R].新浪微博數據中心,2021-03-12.

[2] 常江,何仁億.公共性的重生:微博在后疫情時代傳播格局中的角色[J].青年記者,2020(12):24-25.

[3] 張志安,李靄瑩.變遷與挑戰(zhàn):媒體平臺化與平臺媒體化——2018中國新聞業(yè)年度觀察報告[J].新聞界,2019(1):4-13.

[4] 安珊珊. 2020年中國社交媒體用戶使用行為研究報告[J].傳媒,2021(14):19-22.

[5] 喻國明,焦建,張鑫.“平臺型媒體”的緣起、理論與操作關鍵[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29(6):120-127.

[6] 2015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屬于億萬人的“眾媒時代”[R].騰訊網·企鵝智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2015-11-12.

[7] 2021上半年微博熱搜榜趨勢報告[R].新浪微博數據中心,2021-08-24.

[8] 唐納德·肖.創(chuàng)造一個紙草型社會[J].國際新聞界,2004(4):10-11.

作者簡介 張冬梅,本科,新媒體編輯,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

猜你喜歡
主流媒體媒體融合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探討主流媒體的改革
科技傳播(2016年16期)2017-01-03 21:44:40
做好涉恐報道:媒體如何設置議程
中國記者(2016年4期)2016-12-20 09:52:46
主流媒體互聯(lián)網思維的現(xiàn)狀與實現(xiàn)路徑探討
關于網絡問政的思考
青年時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6:50:13
打造醫(yī)院里的“主流媒體”
“互聯(lián)網+”時代傳統(tǒng)媒體融合發(fā)展路徑研究
出版廣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32:22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fā)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
淺談電視新聞的創(chuàng)新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0:58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2:28
主流媒體如何在“反轉新聞”中當好定音鼓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30:25
绥德县| 泽普县| 衡山县| 威海市| 噶尔县| 曲阜市| 自治县| 佛冈县| 军事| 敦煌市| 修武县| 班戈县| 台安县| 平湖市| 漳州市| 石城县| 信丰县| 枣庄市| 万宁市| 平果县| 江津市| 海南省| 都江堰市| 通山县| 潜山县| 女性| 陇南市| 安远县| 疏附县| 安顺市| 抚顺市| 冕宁县| 牡丹江市| 资中县| 托克托县| 新乡市| 印江| 乌审旗| 岢岚县| 淮阳县|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