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偉 ,謝麗麗 ,趙家麗
(1.河北工程大學a.馬克思主義學院;b.文法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2.菲律賓凱迪蕾拉大學 教育學院,菲律賓 碧瑤 2600)
在全球化背景下,漢語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國際上學習漢語的人逐年增加。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高的認同,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獲得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和文化契機,使得漢語國際化的勢頭日益強勁,越來越多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投身于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事業(yè)之中。由于中外文化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跨文化適應上面臨挑戰(zhàn),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
21世紀以來,中國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強,全球范圍內漢語學習的需求越來越多。以北京舉辦的第一屆“世界漢語大會”比賽為文化契機,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在做好外籍學生來華留學的同時,把開放的眼光投向世界,以漢語國際教育為推廣機會,國際留學生在被中國“請進來”的同時,更需要把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派出去”,從而推動中國文化的傳播??鬃訉W院建設是中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舉措,孔子學院肩負著開展?jié)h語教學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使命。海外孔子學院的設立為推動世界了解中國,擴大中國影響力奠定了基礎[1]。
跨文化適應理論是埃林斯沃斯(Huber Ellingsworth)在1983年提出,核心觀點是:由于所有傳播活動都涉及不同程度的文化差異,所以對跨文化傳播活動的解釋應從人際傳播入手,同時要納入相關的文化要素來進行考察[2]。
孔子學院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是雙向交流的紐帶。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表現在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
跨文化意識是當今全球化現象中存在的一種文化交融現象,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當積極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在教學中注重人的理性和情感的均衡發(fā)展,實現認知與經驗的結合。
近年來,漢語作為工作語言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3]。文獻[4]根據社會交流功能的不同層次將語言分為六類,即民族語言、族際通用語、國家通用語、區(qū)域性語言、國際性語言和全球性語言。其中,全球性語言是指作為母語、第二語言或外語的使用者人數眾多,且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媒體等領域廣泛使用的語言[4]。由此看來,如若以此標準來衡量,那么漢語的使用者數量眾多,大部分是作為母語,世界范圍內以漢語為第二語言或是主要外語的學習者的數量相對較少。漢語的使用范圍也具有局限性,使用范圍以中國為主體,在重大專業(yè)領域中使用漢語的頻率還不夠高。
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以語言教學為基礎,以漢語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目標,為構建語言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和諧世界而努力實踐著[5]。孔子學院是在世界各國本土上開設的非營利性機構,開設的目的是推動漢語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國語言文化的影響力,其宗旨是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fā)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化發(fā)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其主要職能是:面向社會各界人士,開展?jié)h語教學;培訓漢語教師;開展?jié)h語考試和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業(yè)務;提供中國教育、文化、經濟及社會等信息咨詢;開展當代中國研究[6]。社會各界人士在孔子學院直接接觸的是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這類志愿者需要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了解和探索文化差異,做好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工作。
在經濟貿易、環(huán)境議題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隨著參與度的提高和情感交流的深入,交際信心也逐漸提高,適應能力會逐漸增強。這種能力需要達到與交際對象的共鳴才能發(fā)揮作用,不管以哪種方式或媒介交流,都需要在差異中尋求一定的文化認同感。另外,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思鄉(xiāng)和焦慮的情緒對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群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交際困難。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該積極樂觀地去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提高異國生活和教學實踐中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更好地習得跨文化適應[7]。
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下的情感還包括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在這種情感驅動下,更多地思考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影響力。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跨文化交際的主體。因此,作為漢語教授者和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該幫助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知識的學生克服困難,同時在中華文化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思考文化差異,進而獲得更寬闊的文化視野。
在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成立之際,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就擔起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正是完成中華文化走出去使命的重要群體,他們的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與中華文化傳播事業(yè)息息相關[8]。因此,需要通過情感層面的引導,幫助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和適應能力。
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該積極提升跨文化意識。不管是在自我學習過程中還是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該積極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識,以調整對跨文化的適應,不斷提高多元化意識,客觀看待不同文化的立場和態(tài)度[8]。在跨文化適應中,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行為適應主要體現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要有意識地引導和鼓勵學生,在學習語言實踐中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和漢語學習的興趣。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用漢語授課,形成學習漢語及中華文化的氛圍,堅持在漢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
在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群體的教學培訓過程中,要深化對跨文化適應的訓練。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要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及語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還要能通過教學案例講解,在授課過程中深入了解文化差異,也提高自己的跨文化適應能力。
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要努力提高學習者的自信心,增強學生對漢語學習的參與度,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關注度和差異認同感,注重文化知識的吸收和學習,通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適應程度。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和生活狀態(tài),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效縮短語言文化不適應時間。
正確理解漢語,有效傳播中華文化。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要對漢語文化知識有深刻了解,也要對學生的母語文化有深入探究,在授課過程中能夠進行語言文化的多元交流。注重雙向交流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更好地組織教學并及時發(fā)現學生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偏誤。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實現平等對話、雙向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與學習者換位思考,設身處地體會學習者的感受。實踐證明,教學能力是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施教基礎,應該深入了解各國各民族文化,努力提升對外漢語教學質量。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還需要深刻理解漢語和學生母語文化的內涵。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要成為自尊自強自立的典范,還要以包容開放的姿態(tài)將中華文化的魅力納入跨文化交際和傳播過程中[9]。
對外漢語教學中難免存在著因文化差異而造成溝通障礙,其中,對教學雙方造成的困擾最為常見、最為嚴重的就是文化依附矛盾。一方面,教師大多有深厚的漢語言文學功底,而學生卻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為了適應教學對象,志愿者在教學中有時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文化依附選擇,文化依附矛盾便產生了。另一方面,學生代表的是各自民族、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為了學習體現中華文化的漢語,必須進行文化選擇,他們的文化依附矛盾也產生了[10]。國際漢語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文化差異矛盾的解決能力。通過文化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及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斷增強,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工作中會得到多方肯定與鼓勵,這有助于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文化傳播和語言教學工作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從事漢語教學工作,主要教授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培養(yǎng)也應該是雙向互通的,既要保持中華文化傳統(tǒng),又需要和赴任國主流社會成員建立并且保持良好的關系,進而產生互動性的文化交流影響,這也是一種文化融合。
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自2006 年啟動漢語教師項目以來,在16年的跨文化傳播歷程里,孔子學院一直在為文化傳播和文化軟實力的構建不懈努力,作為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應全力克服跨文化適應障礙,為文化交流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是一種雙向交流。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之一,提出并明確文化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11],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可以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既要有跨文化的視野,又要有跨文化的交際能力,要努力減少因為文化差異帶來的相關矛盾,以和諧包容的態(tài)度來對待國際上漢語文化的學習者群體。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當積極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努力加強語言學習,減少跨文化帶來的沖擊與困難,完成跨文化適應,出色完成國際漢語教學任務,成為合格的文化交流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