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和大學治理體系的探索
——兼談對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啟示

2021-01-31 21:39:00趙長林陳祖國
山東高等教育 2021年2期
關鍵詞:延安辦學紅色

趙長林,潘 民,陳祖國

(1.聊城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院;山東 聊城252059;2.中國延安干部學院;陜西 延安716000)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興辦大學的目標并非日常理解的僅限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培養(yǎng)干部,而是立足民族抗戰(zhàn)、中國革命現實需要和建設新中國的未來需求,對高等教育發(fā)展進行了戰(zhàn)略性設計,對大學治理體系和教學體系進行了獨特的探索,建立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完備的紅色大學類型體系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并形成扎根中國大地和時代需要辦大學的獨特紅色辦學理念、大學制度和大學精神。

一、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探索

中國共產黨管理高等教育始于1922年成立的上海大學,獨立舉辦紅色高等教育始于1933年在江西瑞金革命根據地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成建制地探索高等教育發(fā)展始于延安時期。在延安時期,黨對高等教育在革命事業(yè)中的戰(zhàn)略地位進行了探索,建立了較為完善高等學校類型體系,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紅色大學基本辦學方向和教育方針。

(一)把發(fā)展高等教育作為立黨建國的基本戰(zhàn)略

西方中世紀的大學產生于自發(fā)的學生或教師行會,存在著為學術而學術的文化基因。始于清末的中國現代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民族圖存的歷史使命。延安時期紅色大學的誕生更是擔負著拯救民族危亡的歷史使命。延安時期,面對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嚴峻斗爭形勢、匱乏的物質條件,黨中央和邊區(qū)政府并不具備舉辦現代高等教育的客觀條件,但我們黨立足抗戰(zhàn)的現實需要、著眼未來新中國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克服各種困難,給予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極大的重視和支持。

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邊區(qū)工作有三項任務,“就是戰(zhàn)爭、生產、教育”,他引用陳學昭的觀點說明黨的教育工作事關建國大業(yè),“共產黨搞軍隊有辦法,建國就不大行。這是三年前講的話。這個話對不對呢?我看這個話講對了”。[1]17-18在1936年5月8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要弄西北局面及全國大局面,則要辦個高些的大的紅軍學校。否則將來無干部。沒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現在不解決這個問題,將會犯罪”。[2]3黨中央最初決定舉辦“中國抗日紅軍大學”,后于193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毛澤東同志作為黨的領導核心,需要面對抗戰(zhàn)、與國民黨的斗爭、黨的建設、軍隊建設、邊區(qū)經濟、土地改革、爭取國際生存空間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部署,仍然著力做好抗大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他親自選定“抗大”學校領導成員,親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親自為抗大制定教育方針,親自審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親自給學員講課、作報告,親自在新校舍落成典禮上題詞“這是我們偉大的事業(yè)”,“從抗大總校成立后的3年時間內,毛澤東22次到抗大講話”,[3]充分體現了中共中央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和黨的領袖擁有的政治遠見卓識。

1939年中國共產黨陜甘寧邊區(qū)第二次代表大會《關于發(fā)展邊區(qū)教育提高邊區(qū)文化的決定》提出,“邊區(qū)文化教育,必須立足于進步的科學理論基礎上,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而斗爭”,“每個黨員,必須清楚認識加強邊區(qū)文化教育工作對鞏固提高邊區(qū)的重要性”,[4]143將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舉辦高等學校列為全黨意志和重要任務。黨中央和邊區(qū)政府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中國女子大學、馬克思列寧學院、延安民族學院、社會科學院、自然科學院、行政學院、中國醫(yī)科大學以及一批專科性質的專門學校,“培養(yǎng)軍事、政治、文化藝術、科學工程、醫(yī)務衛(wèi)生、社會科學理論、青年婦女工作等各方面的干部”,[5]15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高校類型體系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

(二)把堅持正確辦學方向作為發(fā)展高等教育的根本

辦學方向是大學發(fā)展的指南和基石,其核心是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辦學方向的核心是“正確”和“堅持”。延安時期,黨中央、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紅色大學辦學方向的重要性,“據抗大學員回憶,毛澤東引用《西游記》里的人物‘唐僧’來作譬喻,認為唐僧這個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經,遭受九九八十一難也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6]200他對陜北公學的師生強調,“我們陜公的方向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立新中國,這個方向我們要堅持下去。誰違反這個方向,誰就是違反陜公的宗旨”。[7]3

此外,黨對正確辦學方向的要求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現實的而不是“本本”主義的。1941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明確了各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甲)中央研究院為培養(yǎng)黨的理論干部的高級研究機關,(乙)中央黨校為培養(yǎng)地委以上及團級以上具有相當獨立工作能力的黨的實際工作干部及軍隊政治工作干部的高級與中級學校,(丙)軍事學院為培養(yǎng)團級以上具有相當獨立工作能力的軍事工作干部的高級與中級學校,(?。┭哟?、魯藝、自然科學院為培養(yǎng)黨與非黨的各種高級與中級的專門的政治、文化、科學及技術人才的學校”。[8]24時任陜北公學校長的成仿吾回憶說,“毛主席最后講到陜北公學的任務,他說,我們要造就大批的民族干部,他們是有革命理論的,他們是富于犧牲精神的,他們是革命的先鋒隊,只有靠成千上萬這樣的好干部,有上述革命的方針和辦法,才能執(zhí)行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戰(zhàn)爭,最后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9]25

延安時期紅色大學樹立了為黨育人、為民族抗戰(zhàn)事業(yè)育才的堅定辦學方向,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險境、什么樣的艱難困苦、什么的挫折都堅定不移、勇往直前,都把培養(yǎng)抗戰(zhàn)與未來新中國建設事業(yè)需要的各類人才作為的根本任務。在艱難困苦中,培養(yǎng)了一大批革命干部、科技人才、軍事人才、經濟管理人才。

(三)堅持為黨育人與為國育才相統(tǒng)一

為黨育人要堅持政治第一標準,實現黨的事業(yè)接班人要求。延安時期,無論是培養(yǎng)軍政干部還是專業(yè)技術人才,都要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具有永遠跟黨走、為黨的事業(yè)奮斗終身甚至犧牲生命的理想信念。毛澤東同志在抗大開學典禮上指出,“政治方向可以有許多的方向,你們要學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就是要打日本、怎樣打日本、為什么日本帝國主義一定能打倒的正確的政治方向”,[10]10“你們要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為建設新中國而永不退縮,勇往直前,要堅決地為全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奮斗到底!”。[11]13

為黨育人要堅持服務黨的歷史使命,培養(yǎng)能夠勝任完成黨的各項偉大事業(yè)的各類人才。延安時期為黨育人具體體現為堅持為黨的發(fā)展和民族抗戰(zhàn)服務?!包h的六屆六中全會制定了‘教育為長期抗戰(zhàn)服務’的方針”,“陜北公學一開始就是在黨中央和毛主席指導下,堅持教育為持久抗戰(zhàn)服務,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的正確方針”。[12]25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是憲法規(guī)定的唯一合法執(zhí)政黨,我們培養(yǎng)的各類人才,不論民族、信仰、性別、年齡,都要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基本政治要求。

為國育才要堅持真才實學標準,培養(yǎng)合格的黨的各項事業(yè)建設者。黨的革命事業(yè)和建設事業(yè)要取得成就,培養(yǎng)的人才只有過硬的政治態(tài)度和革命熱情還不夠,還要有取得革命勝利和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任務的真才實學。黨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曾因為“極左”政治路線的影響,給黨的高等教育事業(yè)造成重大損失。延安時期的大學,很好地創(chuàng)建了又紅又專的辦學目標和運行機制,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有機地結合起來。延安時期,黨對不同大學的辦學定位和人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既注重政治要求,又注重人才標準,既基于現實需要又與時俱進,既有普遍性要求又兼顧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學員的個性差異。如“抗大”的宗旨和使命就是“抗日救國”,辦學定位是“軍事學校,要學做一個軍人,學點軍事本領”,[13]101936年2月經毛澤東同志批準公布的抗大招生簡章,更加明確了人才培養(yǎng)目標,“軍事指揮科培養(yǎng)營長、團長等軍事指揮干部為目的,學額1000名;政治工作科培養(yǎng)營團師的政治干部為目的,學額1200名”。①資料來源:“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的《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招生布告》。魯迅藝術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要造就有遠大理想、豐富的生活經驗、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藝術工作者”,[14]5陜北公學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本校以實施抗戰(zhàn)教育培養(yǎng)抗戰(zhàn)人材為宗旨”②資料來源:“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的《陜北公學簡章》。。中共中央《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對紅色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如何科學處理紅與專的關系,也作了專門的規(guī)定,“文化課、政治課與專門課的比例應依各校情況決定之。一般說來,專門課應占百分之五十(不須補習文化之學校,則專門課應占百分之八十),文化課應占百分之三十,政治課應占百分之二十。堅決糾正過去以政治課壓倒其他一切課目的不正?,F象”。[15]25從一定意義說,專門課、文化課也是廣義的政治課,這不僅體現在課程思政的層面,更體現在培養(yǎng)出能夠完成黨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任務的有本事的革命干部,其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把為國育才統(tǒng)一于為黨育人之中。

(四)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

延安時期的大學秉承了瑞金中央蘇區(qū)紅軍大學、蘇維埃大學、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這個方針主要基于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密切知識分子與勞苦大眾的感情聯系、掌握基層重點是鄉(xiāng)村工作方法,以及通過勞動化解蘇區(qū)經濟困難、實現自力更生辦大學的客觀要求。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黨的教育方針早在蘇區(qū)創(chuàng)辦紅色大學之初就確立了?!疤K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6]113中國共產黨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的教育方針旨在培養(yǎng)具有勞動人民本色和勞動人民情感的各類有用人才。

通過勞動改造知識分子的世界觀和工作作風,是保證紅色大學堅持正確辦學方向的客觀要求。黨的辦學方向和辦學目標需要通過大學校長、教師來實現,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學員。從1933年中央蘇區(qū)創(chuàng)辦紅色大學起,聘請的大學校長、教師大多具有海外留學或民國大學的教育經歷。如蘇維埃大學的副校長沙可夫(毛澤東同志任校長)畢業(yè)于南洋公學電機系,先后到法國、蘇聯留學;陜北公學校長吳玉章早年畢業(yè)于瀘州川南經緯學堂,先后到日本、法國、德國留學;紅色哲學家艾思奇是留學日本的學者;許多教師和學員是來自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知識分子和知識青年。當時紅色大學使用的教材也并不陳舊封閉,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可以看到延安自然科學院選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如何發(fā)揮好知識分子的辦學主體作用,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黨的教育綱領,保證正確的辦學方向,對紅色大學的師生進行思想改造十分必要。

早在1934年,毛澤東同志就指出,辦好紅色大學離不開出身地主資產階級家庭,但擁護革命的知識分子,“為了造就革命的知識分子,為了發(fā)展文化教育,利用地主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為蘇維埃服務,這是蘇維埃文化政策中不能忽視的一點”。[17]113但由于受家庭出身和舊教育的影響,這些知識分子在思想上、感情上與貧苦工人農民出身的革命者還存在差距,需要進行改造和轉化。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結合自身的思想轉化過程,生動地剖析了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想轉化問題?!拔沂莻€學生出身的人,在學校養(yǎng)成了一種學習習慣,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學生面前做一點勞動的事,比如挑行李吧,也覺得不像樣子。那時,我覺得世界上干凈的人只有知識分子,工人農民總是比較臟的?!锩?,同工人農民和革命軍的戰(zhàn)士在一起了,我逐漸熟悉他們,他們也逐漸熟悉了我。這時,只是在這時,我才根本地改變了資產階級學校所教給我的那種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感情。這時,拿未曾改造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干凈了,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干凈。這就叫感情起了變化,由一個階級變到另一個階級”。[18]851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紅色大學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客觀要求。延安時期紅色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抗戰(zhàn)干部,這些學員畢業(yè)后無論走向工廠、農村、軍隊、學校,都必須和貧苦的工人農民和貧苦的工人農民出身的士兵、學生融為一體,從思想上和感情上真正與人民建立魚水情,掌握基層工作方法。通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不僅可以改造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感情上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更可以鍛煉自己,掌握科學實用的群眾工作方法。成仿吾校長回憶任陜北公學校長期間推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工作經歷時指出“生產勞動課也是我們教育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陜公培養(yǎng)的學生為抗戰(zhàn)服務,將來到敵后去工作,主要是農村環(huán)境,戰(zhàn)爭環(huán)境,不僅能文能武,還要會勞動,和勞動人民(主要是農民)打成一片”。[19]17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同時緩解了根據地經濟供給壓力。革命根據地都是建立在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相對貧困的地區(qū),人民群眾對部隊、機關、學校的供給能力有限。尤其是延安時期,共產國際解散,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對延安革命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辦學條件極為惡劣。革命要進行到底,紅色大學要繼續(xù)辦下去,必需解決基本的吃飯穿衣問題。生產勞動就不僅是一種革命精神和工作方法的錘煉途徑、知識分子改造方法的問題,更是大學自力更生謀生存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迫切需要?!拔覀兿群髣趧恿硕嗵?,全部完成了生產任務,開荒二千一百畝,種糧一千多畝,種菜四百多畝,播完種后我們便返回學校了。留下少數人管理糧菜田,過一段時間,又派人上山鋤禾,爭取豐收,做到蔬菜自給,糧食部分自給”。[20]41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充分實現了勞動改造知識分子世界觀的政治功能和支持邊區(qū)政府渡難關的經濟功能。

二、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大學內部治理體系的探索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大學創(chuàng)立的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完全不同于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大學對西方大學治理框架的模仿和沿襲,而是在借鑒前蘇聯大學尤其是前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辦學模式的基礎上,通過獨立本土化探索,形成的具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特色的紅色大學內部治理體系。

(一)創(chuàng)立黨組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內部管理體制

大學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是延安時期紅色大學又一重要的制度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為黨對高校的領導、黨委行政有機統(tǒng)一的運行體制和精煉高效的大學內部管理機制。

在高校與黨和政府的關系層面,高校作為中央機關或邊區(qū)政府的直屬單位接受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在干部的選拔任用、課程設置與教學計劃管理、師資隊伍建設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方面,“為加強各校的具體領導,及使各校教育與中央各實際工作部門聯系起來,決定中央研究院直屬中央宣傳部,中央黨校直屬中央黨校管理委員會,軍事學院直屬軍委參謀部,延大、魯藝、自然科學院直屬中央文委。各校主管機關,應把自己直屬學校的工作,當作該機關業(yè)務的重要部分。中央宣傳部對各校課程、教員、教材及經費,應協(xié)同各主管機關進行統(tǒng)一的計劃、檢查和督促”。[21]25

在學校內部治理層面,形成黨的領導與支持行政獨立開展工作的有效機制,注重處理好黨的領導與校長負責、專家治校的關系,政治教育與業(yè)務教育的關系,政府機關管理與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關系。1941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指出,“學校行政組織以短小精干為原則。學校內黨支部的任務,是在保證教育計劃的完成,……支部對學校行政的建議,可經黨的路線提出……”。[22]24根據《決定》精神,各高校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內部管理體制,“軍事學校大部分是政委負責學校政治領導,正副校長負責行政領導;其他干部學校大多實行校長負責制,也有的是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或是組成校務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延安自然科學院的領導班子呈現出黨領導下的‘專家治?!?、‘教育內行’的顯著特點,從副院長、教育處長、行政處長到各系主任等主要部門領導的配備,無一不是很有經驗的得力的業(yè)務專家和教育內行”。[23]135-136

延安時期紅色大學的內部機構設置既借鑒了民國大學的教務處、總務處、訓導長“三長制”,又根據黨領導下紅色大學的管理體制實際,創(chuàng)立了黨組領導下校長負責制和“二處一部”制,“當時陜北公學的組織機構很精簡,學校的最高領導是黨組,直屬黨中央宣傳組織部領導?!包h組書記兼校長,并設教務處、總務處和生活指導委員會(后來改叫政治部),那時是黨組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總支在黨組領導下專管黨務工作”。[24]21延安時期紅色大學精簡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對今日公立大學現代治理體系建設仍有鏡鑒意義。

(二)倡導紀律下的民主與秩序中的自由相統(tǒng)一的學術文化

任何一所大學的制度及其文化都是其所處國家制度和時代文化的映射。延安時期大學制度設計和形成的文化,充分體現了紀律下的民主與秩序中的自由辦學理念,富有政治和時代特點。這種理念和特點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紅色大學的鮮明特色,也是紅色革命文化、國際大學文化、民國大學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在邏輯的有機結合。延安當時雖是一個貧窮且被嚴密封鎖的縣城,卻是全國的革命圣地,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無數革命青年向往的地方。

延安時期的大學校長、教師和學員都是經過革命洗禮、富有共產主義理想的,紅色文化是大學的底色。同時,大學校長和骨干教師大多具有留學蘇聯、歐美的求學經歷,或在民國時期的大學接受過高等教育,國外高等教育和民國大學的辦學理念與文化無形中被融入辦學過程之中,形成了民主辦學與教學自由文化在紅色文化主導下的優(yōu)勢交融。黨的各級優(yōu)秀干部到大學兼職講課尤其是講黨課制度,又保障了延安時期高校紀律下的民主與秩序中的自由辦學特色的形成與發(fā)展。毛澤東同志為抗大撰寫的校訓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為陜北公學撰寫的校訓是“忠誠、團結、緊張、活潑”,都蘊含著黨對紅色大學一種特殊的大學文化的訴求。

紅色大學首先要有紀律與秩序??勾蟆皩φ渭o律、軍事紀律和生活紀律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勾筮€有嚴格的會議制度、報告制度、檢查制度、平時考核和定期測驗制度、聽課制度以及作息制度等。對于違反規(guī)定的,不管資歷多深、貢獻多大,絕不姑息遷就,一律從嚴查處”。[25]7如果說抗大是軍事院校,紀律與秩序的要求具有特殊性,那么,延安民族學院的校友在回憶這個時期的教學生活時談到,“學院一貫重視紀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因而全院師生的組織性、紀律性較強,團結得很好”。[26]198

無論什么屬性的大學,都需要尊重和倡導學術研究與教學的自由,這是世界大學發(fā)展的共同特質,延安時期的紅色大學也擁有這種特質?!霸趯W術研究方面,開設各種自由講座,任何不同派別的言論,均得到自由的發(fā)表”。[27]61在非政治層面,延安時期的學術自由促進了知識的創(chuàng)新、思想的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的創(chuàng)新,提高了學員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工作能力。在政治層面,延安時期的學術自由是建立在堅定正確政治方向上的,通過自由的辯論、思想交鋒、相互批評,達成對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共同政治信仰,最終實現思想一元與表達方式多元的內在統(tǒng)一。延安時期紅色大學學術自由文化的形成,一個重要原因是選聘的大學校長既是政治家,又是著名的學術專家和教育家,徐特立、吳玉章、成仿吾就是典型代表。

民主的前提是人格平等,大學師生平等是教學和學習民主自由的前提,也是基本表現形式。延安時期的紅色大學師生是新型社會平等關系,大學的管理既強調紀律約束,又倡導民主和自由,充分體現了自由的前提是秩序,民主的保障是共同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學校紀律。成仿吾校長回憶陜北公學的民主辦學環(huán)境時說,“教員、干部和學員之間是平等的同志關系,互相關心,互相幫助”,[28]50吳玉章被學員們稱為“媽媽校長”,徐特立被學員愛稱為“外婆校長”,“學員很尊敬教員,認為教員是青年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教員生了病,學員主動地輪流去慰問和照顧”,“教員認為青年是中國命運的寄托者,是抗戰(zhàn)的將士,是未來新中國的創(chuàng)造者”,“由于是露天上課,下大雨無法上課時,就自動在晚上或星期日到學生窯洞里來補課”,[29]51“有一個時期,毛主席經常到陜北公學來,陜公的教員和干部見到毛主席就說:‘教員,給我們講講形勢吧!’(毛主席說他是教員出身,所以同志們親切地稱呼他‘教員’)他也很高興答應作報告”。[30]30

延安時期紅色大學的民主精神和文化還體現在教學制度的民主上。成仿吾校長回憶,學生對教學計劃擁有很大的知情權、參與權、發(fā)言權,“陜北公學的生活是民主的。首先,教育計劃是全校的奮斗目標。我們就發(fā)動全校學生來討論,開學第一天就把教育計劃向學生公布,經過學生討論,提出意見”,[31]51即使在今天的大學,學生對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修訂和完善也少有參與權、發(fā)言權。此外,研討式教學是民主型教學方式,“陜北公學很重視集體討論,這是教學民主的一種好形式”。[32]31

延安時期的紅色大學是以培養(yǎng)干部為目標的,堅持民主集中制、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既是一種學校民主組織生活方式,也是學員通過體驗式學習,學會未來組織生活方式和實踐工作方法的有效教學途徑。如陜北公學的生活檢討會制度,“每星期以班組為單位開一次會,主要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黨員之間相互幫助,也可以給教員、干部提出批評意見,以便改進工作。那時師生、同學之間的關系是十分親密友好的,都把聽別人的批評意見看作是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33]51學生干部實行民主選舉制,學生會代表學生群體參與學校治理,也是民主辦學的重要形式,“學生會干部是民主選舉出來的,實行民主集中制,用民主的方法處理工作。學生會有代表參加學校的一切會議”。[34]53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世界一流大學民主辦學、學術自由辦學環(huán)境和學校文化較為崇尚。但從世界高等教育歷史的發(fā)展脈絡看,西方大學所謂自由的權力正處于日趨削減的過程之中,在法律約束、經濟誘導、意識形態(tài)控制、政府干預與學校自由之間處于持續(xù)的再調適狀態(tài)。在中美貿易沖突中,美國政府對華人學者學術研究自由的干預、對中國留學生的歧視性政策,以及大學的順從都證明了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網絡空間自由與秩序的關系時強調,“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35]37這一重要論述對科學理解大學自由與秩序的關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應該說延安時期創(chuàng)立的紀律下的民主與秩序中的自由辦學理念、學校文化和運行機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需要堅持的一種學術文化傳承。

(三)形成具有富有紅色大學特征的“服務社會”辦學理念

延安時期的紅色大學發(fā)展和完善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創(chuàng)辦大學所創(chuàng)立的“服務社會”辦學理念,這種“服務社會”理念不同于威斯康星大學與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相并列的服務社會辦學理念,而是在服務黨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社會等各項事業(yè)的意義上使用的,是貫穿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全過程的一種辦學理念。

我們黨創(chuàng)立的高?!胺丈鐣鞭k學理念,可追溯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參與領導的第一所大學—上海大學,革命先驅鄧中夏、瞿秋白時任總務長、學務長,這個時期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大學“為國家建設培養(yǎng)人才,致力于提高大眾的文化水平”的理念。[36]87延安時期,創(chuàng)建的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魯迅藝術學院、抗日軍政大學等,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服務社會”辦學理念,如“陜北公學一開始就是在黨中央和毛主席指導下,堅持教育為持久抗戰(zhàn)服務,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的正確方針”。[37]25

可以說,紅色大學“服務社會”理念既是對堅持黨的領導、堅定正確的辦學方向政治要求的實踐體現,又是高校自身確定辦學目標、建設師資隊伍、開展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內在發(fā)展邏輯。延安時期的紅色大學形成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套自己的高等教育制度,這種制度基本上沒有受西方大學價值觀的影響,保持了革命傳統(tǒng)和中國傳統(tǒng)認識論的某些特征”。[38]91

解放以后,高等學?!胺丈鐣毙轮袊洕ㄔO、服務階級斗爭、服務四個現代化建設等職能的演進,本質上是延安時期形成的“服務”辦學理念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是得到長期堅持的一種辦學理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yǎng)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fā)展中成長起來的”。[39]在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不僅中國社會主義大學需要在服務本國本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事業(yè)中崛起,而且歐美發(fā)達國家一流大學也是如此,并非我們平時所理解“超脫社會”的學術自由狀態(tài)。哈佛大學柯南特校長“在國難當頭之際毅然選擇為國效力,這件事本身已經為大學搶占了道德高地。我們不能想象,假如柯南特當初選擇留在校園繼續(xù)當他的校長,即便他在學術和管理上成就卓著,哈佛又如何能夠在戰(zhàn)后擔當起美國大學的領袖重任?”。[40]73進入新時代,我國高校的“服務社會”理念在傳承中豐富和發(fā)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都提出服務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服務國家戰(zhàn)略,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學生發(fā)展等治校理念。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為“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四個服務”理念。[41]

(四)開創(chuàng)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制度

堅定正確的辦學方向要入腦入心、落到實處,必須落實到課程設計、教材體系、教學內容和教育教學管理各環(huán)節(jié)、全過程才能實現。在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立相應的教學體系和教育管理體系,是延安時期紅色大學的又一項重要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

延安時期的紅色大學首先開創(chuàng)了黨的高級領導干部講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制度。毛澤東同志親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經常給學員講課、作報告。[42]6除抗大外,毛澤東同志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在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日常教學等時段,為師生作報告、講課,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課程與教學過程之中?!瓣儽惫珜W的政治教育特別值得介紹的是我們經常請到黨中央領導同志來講課,這是陜北公學在延安時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毛主席特別關心陜公的教學工作,他規(guī)定政治局委員都要來講課,他自己第一個帶頭來講,主要講時事和形勢。每逢國內外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或發(fā)生重大政治事件時,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同志就到陜北公學來做報告,幫助學員及時掌握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脈搏。周恩來、朱德、董必武、張聞天、任弼時、李富春、王若飛等同志也到陜北公學來作過講演”。[43]30黨的高級干部指導高校課程建設、主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保證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正確方向和教學質量。

延安時期的紅色大學開創(chuàng)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課程設置的鮮明特征得到長期堅持和完善。延安時期,陜北公學在普通班開設了四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社會科學概論”主要講授馬列主義關于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本知識,“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主要講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提出、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在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游擊戰(zhàn)爭”與“民眾運動”主要講授如何動員、組織、訓練、領導廣大勞動群眾參加抗日游擊戰(zhàn)爭,建立敵后根據地的人民政權,對各階層的政策,如經濟上的合理負擔(減租、減息、交租、交息),政治上的自由平等,婦女解放,人民管理國家大事等等。[44]27在高級班開設了“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世界革命運動史”“科學社會主義”“三民主義研究”“世界政治”“戰(zhàn)區(qū)政治工作”等9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45]27-28此外還開設了一門“中國問題”講座課,主要選講中國革命中的一些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如農民土地問題、邊區(qū)經濟問題、工農政權問題等,由教員分工講專題。[46]29延安時期紅色大學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西方現代大學和國民黨舊大學所沒有的,是全新的課程、全新的內容,“沒有現成的教材,完全由教員總結自己過去革命時期的工作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根據黨的文件和政策,結合抗日戰(zhàn)爭中的新鮮經驗進行備課和組織教材”。[47]29

此外,延安時期的紅色大學還開創(chuàng)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方式。理論聯系實際既是黨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和工作作風在教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黨在總結教條主義錯誤給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帶來的巨大教訓中,凝練出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早在1930年,毛澤東同志就指出“本本主義的社會科學研究法也同樣是最危險的,甚至可以走上反革命的道路,……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48]111-112

延安時期的紅色大學把黨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路線、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得到有效地貫徹和運用,并成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鮮明特色和專業(yè)課程普遍堅持的基本教學原則。成仿吾校長回憶說,“這些課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行密切結合,黨員們不僅提高了理論水平、政策水平,樹立起革命的人生觀,而且學會了做抗日工作的本領”。[49]29

三、對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啟示

回顧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環(huán)境中興辦高等教育的成功經驗,更加深化了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系列重要論述的理解。放大到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史的視角,扎根本土和時代、推動辦學理念與制度創(chuàng)新也是世界一流大學成長的共同特點。如同柏林大學創(chuàng)立了教學科研相統(tǒng)一的辦學理念以及習明納教學制度,威斯康星大學創(chuàng)立了服務社會理念與制度,哈佛大學創(chuàng)立了課程選修制與核心課程制度,牛津大學創(chuàng)立了導師制等。延安時期紅色大學創(chuàng)立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精煉高效的“二處一部制”管理體系,形成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專家治校辦學機制,師生平等、紀律有序與教學民主、學術自由相統(tǒng)一的大學制度文化,建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黨的高級干部兼職教學制度,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等,是世界高等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的組成部分,同時形成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大學鮮明辦學特色,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紅色基因。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是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論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選擇。在2014年“五四”青年節(jié)視察北京大學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50]此后,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2017年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80周年賀信中、2018年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和全國教育大會上,又對“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作了進一步論述。可以說,“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特色發(fā)展,建設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現代化強國必須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

理解并貫徹“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高等教育思想,首先要從發(fā)展高等教育的本意義上來理解。黨的事業(yè)需要發(fā)展高等教育,發(fā)展高等教育要服務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延安時期的紅色大學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姓黨、為國,其發(fā)展水平事關國家發(fā)展、事關民族未來,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處于立黨建國、立黨興國、立黨強國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需要傳承延安時期大學的紅色基因,堅定正確辦學方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和目標”。[51]相對于西方中世紀大學作為相對獨立的行會機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立黨建國戰(zhàn)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承擔著為黨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人才的使命。雖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目標和規(guī)格隨時代而與時俱進,但“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關涉大學辦學方向的根本問題卻是恒久不變的。那就是培養(yǎng)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共產主義理想、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黨的各項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政治方向不能改變,這是新時代扎根中國大地辦學的根本政治要求,也是歷史的必然。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要堅持育人與育才相統(tǒng)一,文化大革命時期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專業(yè)教育,給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造成極大損失。只強調專業(yè)教育,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出的人才成為精致的個人主義者,將個人的利益計算放在國家和民族建設大業(yè)的前面,也難以做出應有的貢獻,人才培養(yǎng)一定堅持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相統(tǒng)一。

因此,挖掘、研究、借鑒延安時期紅色大學辦學理念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內在邏輯,從中國共產黨領導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實踐、理論三重邏輯出發(fā),對于全面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體現中國特色”,辦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系列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辦學實踐啟示意義。

猜你喜歡
延安辦學紅色
紅色是什么
紅色在哪里?
從延安整風運動說起
當代陜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wěn)提升
追憶紅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走進延安
陜西畫報(2015年2期)2015-03-11 02:21:23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中外合作辦學大有學問可作
同德县| 阳春市| 土默特左旗| 周至县| 桃源县| 宣威市| 北流市| 昔阳县| 夹江县| 高尔夫| 通辽市| 泗洪县| 白朗县| 榆林市| 岗巴县| 崇左市| 莒南县| 上饶市| 溧阳市| 河间市| 辽宁省| 长阳| 钦州市| 垫江县| 洪湖市| 常州市| 杭锦旗| 大名县| 巢湖市| 古蔺县| 静乐县| 清涧县| 石景山区| 泗水县| 宁陕县| 固镇县| 东平县| 阜南县| 宜阳县| 富阳市|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