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研究

2021-01-29 01:45許秀文
社會保障評論 2021年4期
關鍵詞:宗族魏晉救濟

許秀文

一、序 言

(一)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社會保障”是一個西方現(xiàn)代概念,有關社會保障的研究在國際社會上以西方學者為主導,言必稱西方,這是有悖歷史事實的。我國古代雖然沒有“社會保障”這個語匯,但是歷朝歷代由國家主持、興辦,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倉儲備荒、賑濟災民、救濟孤寡、養(yǎng)老育幼等實踐活動,歷史悠久地客觀存在著,發(fā)揮著社會保障功能,維護著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經(jīng)過幾十年的摸索已經(jīng)建立,但這個體系基本是脫胎于西方的。我們知道,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會深受本國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即使是移植自他國的制度體系,也必須與本國的文化相融合相適應,所以社會保障制度的發(fā)展必須關照本國國情及歷史文化。在其即將走向完善的關鍵時期,制度的方向選擇至關重要,無視本國社會保障歷史,忽略不同歷史文化、社會制度下社會保障的獨特性是不可取的,因而進行中國社會保障史的研究非常必要,對整體把握中國社會保障思想和制度的發(fā)展脈絡和規(guī)律,適應本國實際構建適宜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是中國社會保障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仍、自然災害和疫病頻發(fā),但面對百姓的剛性需求,社會保障呈現(xiàn)上承秦漢、下啟隋唐之勢,內容全面而豐富。帝王詔令和政府政策中有涉及社會救助、社會成撫和社會福利的內容,出現(xiàn)了專門的社會救助機構、醫(yī)療機構。政府之外,宗教慈善、宗族救助及鄉(xiāng)鄰救助、個人救助廣泛開展、作用凸顯,成為政府保障的有益補充,社會保障供給主體在前代政府和家族基礎上明顯增加,多元主體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并發(fā)展。盡管在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上有所欠缺,保障層次也相對較低,但得當運用即可對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實現(xiàn)基本的生存保障,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目前的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研究與其他斷代相比較為薄弱,關注程度也嫌不夠,希望本文能對研究的深化貢獻些許助推力量。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社會保障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社會保障包括社會救助、社會成撫、社會福利,供給主體是國家或政府,其保障基本屬于法律或制度層面,是基礎性制度。廣義的社會保障除以上各項還包含社會慈善事業(yè),是基礎性制度之上基于道德層面自主自愿作出的公益活動,供給主體是政府倡導下的民間團體和個人。本文所采用的是廣義社會保障的概念。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確定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的供給主體,包括政府、宗教團體、宗族組織等;其次,構建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的研究體系,以現(xiàn)代社會保障理論為參照,構建包括社會救助、社會慈善、社會福利、社會成撫、宗教慈善救助、民間慈善救助等在內的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制度研究體系;在此基礎上,著重分類梳理分析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的各方面內容,力求全面反映這一時期社會保障情況的全貌。

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研究涉及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在歷史主義的研究方法之上,以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與之相配合,相補充。主要包括進行資料收集的考據(jù)法,針對不同時期、不同措施的歷史比較研究法,統(tǒng)計分析災害情況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解釋制度動態(tài)變遷的歷史制度主義方法等。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保障思想

思想引領實踐,是實踐的動力和先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經(jīng)過沖突、角力、變革、融合,逐漸形成了儒學為主、佛道二教為輔的政治文化形態(tài),于是社會保障思想的淵源便分別是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以及道教思想中的保障思想和慈善理念。

儒家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歷代政權治國理政的主導思想,其中的天譴災異學說、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宗族互助思想等都在社會保障思想和政策措施中有所體現(xiàn)。這些思想經(jīng)過歷代傳承已經(jīng)深入人心,與政府救助百姓保障其基本生存的行動極為吻合,容易獲得民眾的認可和擁護,統(tǒng)治者則通過展現(xiàn)仁慈和以民為本達到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目的。

佛教慈善的理論淵源包括佛教的慈悲精神、因果報應學說和福田思想等,這些思想在佛教傳播過程中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類似理念相融合,依附、借助玄學和儒學迅速發(fā)展,在信徒中逐漸形成共同認知,構成佛教慈善活動的動力機制,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佛寺和僧侶為主的社會慈善活動產(chǎn)生推動作用。

道教在魏晉南北朝得到較大發(fā)展,思想理論在與儒學和佛教的競爭共生中越來越成熟。道教教義中的樂生好善、財產(chǎn)共有、勸善去惡、救窮周急等思想是道教慈善的理論淵源,也是這一時期社會慈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其影響相比佛教慈善思想還是要小一些。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方社會救助

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往往由官方和民間共同參與、共同發(fā)揮作用。但歷代政府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均將仁政和救助視為官方職責,而且社會財富主要集中于官府,更具經(jīng)濟成勢,另外統(tǒng)治者對民間結社加以限制,所以在社會救助的實施中,官方行為發(fā)揮了重要的主導作用。官方社會救助主要包括政府進行的災害救助、貧困弱勢群體救助以及醫(yī)療救助。

(一)災害救助

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災害發(fā)生次數(shù)多,烈度大,時間長,因而社會保障仍然是以災害救助為中心。災害救助是災害前、中、后期,政府預防、賑救、降低影響,穩(wěn)定社會的一系列舉措。

1.削減開支,節(jié)用救荒

災異發(fā)生后,朝廷減膳省樂,停建工程,以此表示節(jié)衣縮食、減少開支以便賑濟百姓的決心。這也是遭遇災害后的規(guī)定動作,如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不僅在疫災后縮減皇室供應,而且將官員薪俸減半,停止或減少非軍國重事開支。①[唐]房玄齡等:《晉書》卷九《孝武帝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229 頁。一些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民族混融的過程中也明確接受了這種面對災害的例行措施。

2.賑濟救恤,救荒活民

災后賑救的思想和實踐由來已久,魏晉南北朝林立的政權為了體現(xiàn)政權合法性并爭取民眾支持,賑救行動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的方式有開倉賑濟,賑貸,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勸民賑糧等。賑濟是政府打開儲備倉無償以財物和糧食對民眾進行救濟,包括放糧、賑粥等?!段簳分幸浴伴_倉賑恤”字樣進行記載的賑濟活動在孝文帝本紀中就出現(xiàn)了19 次,可見執(zhí)行得很普遍。賑貸一般指在災后或春夏之交青黃不接時,將糧、種、農(nóng)具等借貸給民眾幫助其恢復生產(chǎn)生活。賑貸需要償還并且收取少量利息,雖然很多時候國家會酌情免除。調粟救濟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移粟就民是把糧食運到災區(qū),移民就粟是把災民遷移到產(chǎn)糧區(qū)或儲糧區(qū)。在兩種方法中進行選擇要考慮災情和成本。勸民賑糧是指官府鼓勵百姓以私有米糧幫助賑災,政府會給予褒獎甚至官職。

3.蠲免賦役,減輕負擔

災后政府經(jīng)常采取的減負舉措是蠲免受災地區(qū)的賦稅和徭役,以穩(wěn)定社會秩序。據(jù)鄧云特《中國救荒史》不完全統(tǒng)計,魏晉南北朝時期下詔在較大范圍內蠲免賦役29 次,應是較保守的數(shù)字。①鄧云特:《中國救荒史》,上海書店,1984年,第374-376 頁。由眾多記載可知,當時已經(jīng)形成地方上報災情、中央遣使勘查、確定災情輕重、頒布蠲免措施等基本程序,蠲免內容包括租調、賦稅等,災情嚴重時甚至連同舊年積欠一概蠲免。

4.興修水利,防御災害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面對災害時的各種救助,進行災前預防、災后重建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是重要的舉措。各政權統(tǒng)治者因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上的需要,非常重視農(nóng)田水利和渠道通航工程建設。南方統(tǒng)治者重視江南地區(qū)的河湖堤堰治理,北方曹魏政權修復興建了許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曾下令凡有水田之處,都要通渠灌溉。②[北齊]魏收:《魏書》卷七下《高祖紀下》,中華書局,1974年,第165 頁。

(二)貧弱救助

鰥寡孤獨是歷代公認的貧弱群體,這四種人或老或幼,本身缺乏勞動能力又無親屬供養(yǎng)扶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府著重關注、進行救濟的群體。

1.詔令救助

歷代朝廷對鰥寡孤獨的扶助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每逢皇帝登基、改元、立后立太子等盛典或重大事件時,大多會循慣例賜谷物,一般為每人五斛,有時也賜帛,一般為二匹?;实鄢鲅矔r,可能隨機出臺一些救助措施對孤老、疾病、無所依歸等貧窮困頓群體進行扶助,一般也是賜給數(shù)量不等的糧食和布帛。

2.地方救助

地方政府有責任將中央政府的救助政策無條件實施到地方?;实廴绫蔽禾涞?、孝明帝等都曾下詔要求地方官對百姓悲憫體恤,減輕負擔。蕭梁荊州刺史蕭秀、北魏豫州刺史薛真度等在任時都留下了救濟貧弱、造福一方的事跡。

(三)醫(yī)療救助

醫(yī)療救濟針對的是疾病和疫病。一旦某種具有傳染性的疾病規(guī)?;餍芯涂赡苎葑?yōu)橐邽?,侵害健康和生命,造成人口減少、經(jīng)濟凋敝,甚至引發(fā)社會動蕩。魏晉南北朝有一系列針對疾疫的醫(yī)療救濟措施,既包括普及醫(yī)學常識,又包括疫病救治和控制傳播,說明疫病防控已經(jīng)在向措施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

1.辦學頒書,普及醫(yī)學常識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醫(yī)療機構設置和醫(yī)生培養(yǎng)上頗有建樹,注意推動民間醫(yī)藥常識的普及,會派遣醫(yī)生對遭災民眾進行治療并提供所需藥物。

北魏宣武帝元恪在京師開闊地設立館舍,開辦醫(yī)學,收治患者,分派在學醫(yī)師進行治療,通過治療過程考核醫(yī)師能力,按照治療效果決定賞罰。①[北齊]魏收:《魏書》卷八《世宗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210 頁。教學、醫(yī)療場所合一,學以致用,相當于現(xiàn)在的實習醫(yī)院,這種育人模式在當時應該是先進的。

魏晉南北朝官府向民間頒布了多部醫(yī)書。《隋書·經(jīng)籍志三》所記這一階段出現(xiàn)的醫(yī)書達256 部,計4510 卷,很多是臨床方書,反映了當時臨床醫(yī)學的進步。②[唐]魏徵等:《隋書》卷三四《經(jīng)籍志》,中華書局,1973年,第1040-1050 頁。北魏元恪就曾命有關部門召集數(shù)位名醫(yī),摘錄實用和易于掌握的醫(yī)療精要,匯編成《藥方》,下發(fā)到郡縣鄉(xiāng)邑,向全國推廣,在百姓中普及醫(yī)學常識,提高預防疾疫的能力。③[北齊]魏收:《魏書》卷九一《術藝列傳·王顯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969 頁。

2.發(fā)放藥物,治療疾疫

歷朝政府逢災異時基本都會向百姓施醫(yī)給藥,扶助抗災。如曹魏時“醫(yī)藥以療其疾,寬徭以樂其業(yè)”,④[晉]陳壽:《三國志》卷一三《魏書·王朗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308 頁。劉宋時“遣使按行,賜給醫(yī)藥”,⑤[南朝梁]沈約:《宋書》卷六《武帝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119、126 頁。蕭齊時“遠近所歸,宜遣醫(yī)藥,問其疾苦”,⑥[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卷二八《劉善明傳》,中華書局,1972年,第525 頁。南朝陳戰(zhàn)爭后“瘡痍未瘳者,給其醫(yī)藥”。⑦[唐]姚思廉:《陳書》卷三《世祖紀》,中華書局,1972年,第58 頁。北魏也有多位皇帝頒布醫(yī)療救濟詔令,由政府廣集良醫(yī)、供給藥物,走訪救護病苦百姓。

3.隔離助葬,防控傳播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醫(yī)學素養(yǎng)和防疫知識,懂得采取隔離等措施防范疾疫傳播。東晉時就有限制傳染病患者活動區(qū)域的制度,⑧[唐]房玄齡等:《晉書》卷七十六《王彪之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009 頁。民間也有將傳染病人送往山中無人煙處隔離居住的事例。自然災害或戰(zhàn)中戰(zhàn)后大量人口死亡時,出于防疫和恤民考慮會將骸骨收殮掩埋。如晉武帝司馬炎多次災后下詔為死者提供棺木幫助收殮。北魏不允許尸骨曝露于外,要求“依法棺埋”,⑨[北齊]魏收:《魏書》卷一一《出帝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283 頁。說明政府給棺收葬無主枯骨是一項既有制度,對阻止傳染病蔓延有效。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優(yōu)撫

軍人成撫制度古已有之,在先秦、秦漢時期已經(jīng)形成和發(fā)展起來。魏晉南北朝兵制以“世兵制”為主干,即以固定的成員為兵士,且身份世代相襲。欲使兵士安于軍隊、勇于作戰(zhàn),歷代政權的成撫思想與實踐變得比較豐富,體現(xiàn)在兵士的脫籍封爵、休假、撫恤等方面。

(一)脫籍封爵制度

曹魏軍戶社會地位高于奴婢,低于平民。兵士如在戰(zhàn)爭中立功可免去軍戶身份、脫軍籍,受封爵?!熬簟庇卸嗟龋患墐杉壊⒉蛔阋詭砩鐣A層的變動,但在同一階層中會帶來較高的社會地位,甚至破落時能夠賣掉求得生存,可以有效激勵兵士士氣。北朝時期兵士立功得到封贈的機會較多,或加階或賜爵。“階”比“爵”的賞賜等級要高,有了“階”就相當于有了做官的資格,以此為基可以進入官場,等同于激勵措施。

(二)休假制度

魏晉南北朝的兵制中都有休假制度,也是一種變相激勵士氣的方式和維持軍戶穩(wěn)定和繁衍生息的必要手段。

曹魏政權對兵士采用“分休”法,大體就是兵士按照一定的比例休假,休假時長有一定限制,逾期不歸要受到懲罰,將領也要受到影響。在鄧艾軍屯的記載中看到的分休比例是“十二分休”,①[晉]陳壽:《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鄧艾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775 頁。即按照十分之二的比例輪休,保證軍屯人口保持在八成。這個比例僅在鄧艾軍屯中見到,不敢以偏概全推測其余。兩晉、南朝軍隊延續(xù)輪番休假制,分休比例大約為每次三分之一。北魏后期兵戶制逐步削弱,以募兵方式充實軍隊,還征發(fā)漢人作為番代之兵,即普遍征發(fā)、輪番上戍,將漢人兵士分成幾批,按期輪值。番戍之兵每十二人一組,每人每年服役一月,但每月輪換多有不便,則每人上番一年,另外十一人各出一匹絹作為其酬勞。②[北齊]魏收:《魏書》卷四四《薛虎子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997 頁。

(三)撫恤制度

撫恤是撫慰將士、撫恤將士家屬的制度,主要通過悼亡安葬、撫恤家屬、給予物質補償?shù)确绞竭M行。

曹魏時期將士死去無人繼承香火的,從親戚家過繼,官府給田給牛助其成長。陣亡將士家屬無力存活的,官府按時供給廩賜,循例撫恤。死于戰(zhàn)事卻無人善后的尸體政府送其回家并操辦喪事。

南朝募兵制下,官府給予傷員醫(yī)藥費用,給予陣亡將士哀榮與追贈,承擔其后事,收養(yǎng)救恤他們的后代。成待陣亡將士遺屬、蠲免租賦,還曾因蕭道成認為“簡薄”而對陣亡將士家屬提高待遇。③[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卷二《高帝紀下》,中華書局,1972年,第38 頁。

北朝對軍人的撫慰基本上是對死傷將士賜爵封階、免租賦。對將士家屬的撫恤包括免除租調賦役,按照死亡將士級別賜予數(shù)量不等的財物,其家人有傷病的,免除其兵役。

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福利

古代社會福利大體包括困難群體福利和特定群體福利,此處論及的指特定群體福利,包括尊老恤老福利、婦女兒童福利、殘疾人福利、官員致仕福利。

(一)尊老恤老福利

魏晉南北朝一般以六十六歲為界,六十六歲以上平民完全免除租賦。享受養(yǎng)老福利年齡在南朝大約是八十歲,北朝大部分時間是七十歲。各政權對尊老養(yǎng)老很重視,制定或頒布過一些有關尊老、養(yǎng)老的禮儀和規(guī)定,對形成好的社會風氣,維護社會和諧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1.例行賞賜照拂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府對高齡老人的供養(yǎng)照拂體現(xiàn)在一些詔令賞賜和日常例行福利措施中,主要是向這些老年人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發(fā)放一些糧食、布帛等日常生活用品。曹魏政府對高年無依者提供基本生存保障,每日五升。南朝賜予老年人衣食補給,年紀很大的人還能得到羊和酒。北朝八十歲以上、七十歲以上甚至六十歲以上無獨立生活能力的老人會由州縣政府供養(yǎng),而且與醫(yī)療救濟的別坊制度相結合。家有高齡老人,可免除其一子乃至全家人的徭役,對提升尊老養(yǎng)老積極性效用極高。

2.禮儀教化推崇尊老

三老五更之禮和鄉(xiāng)飲酒禮都是儒家的禮儀,多數(shù)時間名存實亡。倒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恢復了這些禮制,注入了尊老養(yǎng)老思想。孝文帝元宏恢復了三老五更之禮,拜授三老五更,皇帝以父兄之禮待之以示尊崇。之后北齊、北周沿用此制,對社會教化有益。一般在冬閑十月舉行鄉(xiāng)飲酒禮,以嚴格的禮制程序舉行,由基層組織推選出“賢而長者”,①[北齊]魏收:《魏書》卷七下《高祖紀下》,中華書局,1974年,第163 頁。以其為楷模教化眾人,通過儀式化的行為鄭重膜拜賢者、長者,構建基層社會秩序、營造尊老養(yǎng)老氛圍。

3.政治待遇帶動尊老

魏晉南北朝時期給予高壽老人一定的政治待遇,宣示國家對老年人的重視和愛戴。南朝、尤其是北朝對高壽老人授予“假郡守”、“假縣令”等看似官職、實是榮譽虛銜的制度,叫做“板授高年”,以類似“民百年以上假郡守,九十以上假縣令”②[北齊]魏收:《魏書》卷七下《高祖紀下》,中華書局,1974年,第178 頁。形式出現(xiàn),成為尊老養(yǎng)老政策的一部分。北朝還承襲了朝廷賜予高齡老人幾杖的制度,幾杖均為老年人日常倚憑之物,除實用外,還能提升持有人的社會地位。對一些年高德劭的元老重臣,特“賜杖履上殿”,③[北齊]魏收:《魏書》卷二六《尉古真?zhèn)鞲轿揪靷鳌罚腥A書局,1974年,第657 頁。對皇帝倚重的官員,朝廷“給醫(yī)藥,賜幾杖?!雹埽郾饼R]魏收:《魏書》卷三三《賈彝傳附賈秀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793 頁。賜幾杖的對象也有平民,鄉(xiāng)里之間的老人甚至憑此擁有裁判民事糾紛的權力。

4.存留養(yǎng)親行孝尊老

存留養(yǎng)親制度是指應當處以刑罰的犯人,如果其直系親長老邁無人奉養(yǎng),可以允許罪犯緩刑,養(yǎng)老送終后再執(zhí)行原判。晉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存留養(yǎng)親的事例,作為制度正式確立下來是在北魏孝文帝時,基于“孝”的倫理觀念解決老人的實際問題并寫入法律,⑤[北齊]魏收:《魏書》卷一一一《刑罰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2885 頁。為后世歷代王朝所繼承。

(二)婦女兒童福利

婦女兒童在社會上相對而言是弱勢群體,魏晉南北朝針對這兩個人群也有相應的福利待遇。

對婦女而言,除了“寡”作為弱勢群體由國家保障基本生存外,所享有的福利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在法律上得到一些基本保護即為福利。立法執(zhí)法相對寬松,出嫁女不受母家連坐,這一立法與前代相比寬松了很多;執(zhí)法中對女子放寬刑罰,可以減半執(zhí)行或者以金錢贖刑,對孕婦免于刑罰,使小生命得以保存,體現(xiàn)了基本的人道精神。另外魏晉南北朝歷代政府重視生育,成待、照顧孕婦及其家庭,為孕者提供孕產(chǎn)期物資耗費,減輕生育家庭的徭役賦稅,還加贈糧食。

對兒童而言,國家給予的保護首先體現(xiàn)為在律法上對兒童犯罪量刑寬松、執(zhí)行寬松,對犯罪兒童的處罰從寬、減半或者使用傷害度更小的施刑工具;其次是對生活無著的十二歲以下孤兒提供生活救助,給糧食、布帛保障其生活。據(jù)鄭州大學博士生周海燕統(tǒng)計,魏晉南北朝有72道類似的詔令①周海燕:《魏晉南北朝兒童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第201-206 頁。對孤兒實施救助。

(三)殘疾人福利

魏晉南北朝殘疾人一般與鰥寡孤獨群體一起被救助,賜予米糧絹帛。朝廷也曾下令各地保障那些長期服務于官府、年老出宮刑余之人的生活。②[晉]陳壽:《三國志》卷四《魏書·少帝紀》,中華書局,1982年,第121 頁。從長沙走馬樓出土的記錄孫吳社會經(jīng)濟歷史的簡牘中還可以看到當時的賦役調發(fā)對殘疾人有所照顧,腫足、刑手、刑足、目盲等情況,均免于徭役。③參見王子今等:《中國社會福利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四)官員致仕福利

“致仕”即退休,致仕福利是官員群體的一項身份性福利,使退休官員得到了足夠的精神慰藉和物質榮養(yǎng),包括官員致仕后享受的俸祿、封贈賞賜及恩蔭等。魏晉南北朝政府官員致仕年齡基本為七十,具體執(zhí)行要看皇帝和官員雙方的意思。歷代官員致仕后的傣祿等待遇,并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一般國家正式官員致仕后可以得到微薄的俸祿,而官員自辟的僚屬則沒有。北朝“三老五更”致仕待遇非常成厚,“三老”與在職國公相同,“五更”與九卿相同。④[北齊]魏收:《魏書》卷五〇《尉元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115 頁。一些官員致仕后,由于自身威望或皇帝榮寵,會不定期獲得封賞,包括錢絹等物事,安車駟馬、隨從儀仗等政治待遇。⑤[唐]房玄齡等:《晉書》卷三三《王祥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988-989 頁。

(五)官辦福利機構

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設置官辦福利機構,如蕭齊的六疾館,蕭梁的孤獨園,北魏的別坊。官方福利機構的創(chuàng)立是極大的歷史進步,起到了一些保障民生的作用。

1.六疾館

蕭齊武帝蕭賾之子、文惠太子蕭長懋(458-493年)與其同母弟蕭子良(460—494年)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因為共同的信仰,兩人于五世紀八十年代末創(chuàng)立了六疾館,是我國歷史上已知最早的收容醫(yī)治窮苦百姓的福利機構。①[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卷二一《文惠太子傳》,中華書局,1972年,第401 頁。六疾館的設置,標志著醫(yī)療保障開始向專設機構、事權統(tǒng)一的方向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保障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志性事件。令人遺憾的是,關于“六疾館”的規(guī)模、運營、經(jīng)費來源等皆語焉不詳,難以推測其運作模式。

2.孤獨園

南朝蕭梁時期,出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官辦救濟贍養(yǎng)機構——孤獨園。梁武帝蕭衍于普通二年(521年)春下詔在京師建康設置孤獨園,收養(yǎng)孤幼和老人,精心照顧,讓孤幼有家可歸,老人頤養(yǎng)天年。②[唐]姚思廉:《梁書》卷三《武帝紀下》,中華書局,1973年,第64 頁。蕭衍在救濟收養(yǎng)方面開風氣之先,之后歷代老年人居養(yǎng)機構均以此為藍本建立。

3.別坊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為百姓的健康問題擔憂,下詔“廣集良醫(yī),遠采名藥,欲以救護兆民??尚嫣煜?,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醫(yī)就家診視,所須藥物,任醫(yī)量給之?!雹郏郾饼R]魏收:《魏書》卷六《顯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130 頁。這一舉措相當于現(xiàn)代版的“送醫(yī)上門”,政府選派醫(yī)務人員到基層為患者免費診病治病、提供藥物。孝文帝在獻文帝工作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面向基層的官辦醫(yī)療機構“別坊”。將司州、洛陽兩地年過六十無依無靠之人和一些雖然不到六十,但痼疾難愈、無人供養(yǎng)又掏不起診費藥費的人集中起來送到“別坊”。政府安排四名太醫(yī)常駐此處,提供免費診斷和治療。別坊直接面向社會底層高齡老人提供醫(yī)療救助,費用全免,可以視為慈善醫(yī)院或養(yǎng)老院的雛形。別坊的設立值得重視和關注,其意義不亞于蕭齊創(chuàng)立六疾館。

宣武帝元恪繼承皇位后,貫徹和繼承了其父祖的醫(yī)療救濟思想。在京師選擇一處寬敞之地“別立一館”,設立面向京畿內外患病百姓的專業(yè)醫(yī)館,為病患提供居所使之能夠“住院治療”,由醫(yī)署專門選任的醫(yī)生為其診療,醫(yī)生的診療能力與賞罰掛鉤,由此有一定制度支撐的官方慈善醫(yī)院已初具規(guī)模。醫(yī)院已經(jīng)有了基本科室的劃分,能力與賞罰掛鉤說明有了初步的績效意識和問責機制,管理較為嚴密。別館盡管覆蓋范圍較小,只是區(qū)域性救助機構,但其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的進步性毋庸諱言。

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宗教慈善救助

前述各部分均為政府作為一方主體實施的社會保障,宗教組織此時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能夠提供組織性慈善的社會團體,社會保障多元主體之一,佛、道教慈善活動廣泛開展,形成這一時期社會保障的特色,對緩和社會矛盾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一)佛教慈善活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社會各階層中廣泛傳播,形成我國佛教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佛教慈善的較大發(fā)展也隨之而來。

1.勸善止殺

這一時期,為了佛教的發(fā)展,每個僧尼、每間佛寺都肩負著傳播佛教的責任,他們宣傳的核心是勸人向善。康僧會、耆域等名僧將儒家關于善惡的名言與佛教教義善惡報應的明訓相聯(lián)系、相比擬,對統(tǒng)治者宣講佛教善惡報應的道理,勸其摒惡修善;在弘法時用簡明的言語闡釋思想與行動的關系,告誡善念必須付諸實踐成為善行;向后趙石勒等政權領袖施加影響,勸誡這些暴君止暴抑怒,避免濫殺。

僧人們用勸人向善和勸止殺戮的行為,把佛教的慈悲精神、因果報應理念等傳播給世人尤其是當時的一些國主,引其向善,減少殺戮,對穩(wěn)定社會起到一定作用。

2.賑災濟貧

僧尼和佛寺對于賑災濟貧事業(yè)不遺余力,他們向統(tǒng)治階級和信眾籌集物品,再把這些米糧物品分散布施下去賑災濟貧。釋曇翼、釋法相、釋道猛、釋智嚴等名僧往往深受帝王貴族崇信,得到成厚的物資支持,但他們從來不蓄私財,隨得隨散,轉手即將之用于賑救貧乏和布施行善。

北朝建立“僧祇粟”制度,豐年多做物資儲備入僧曹,滿足日常供應外于饑歉之年貸給百姓或者用來布施賑濟。這是一項得到國家制度支持,由僧官管理的豐年積蓄、災年救濟的佛教慈善救濟事業(yè),是由宗教組織提供的新的救濟渠道。

3.施醫(yī)給藥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種災后疾病和瘟疫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許多僧人精通佛法的同時也研習醫(yī)術,在疾疫發(fā)生時便發(fā)揮自己所長施醫(yī)給藥救治病人。佛教廣泛傳播的過程中,僧人們的醫(yī)藥本領如佛學的載體一般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高僧訶羅竭、安慧則、于法開、佛圖澄等精通佛法與醫(yī)學,邊傳播佛教,邊運用醫(yī)療技術、佛法咒術、符水等手段治療疾病、抗擊疫情,為其本人贏得信賴之余也為佛教傳播了聲名,受過照拂的民眾再遇疾疫困窘往往就形成了求助于附近僧人和佛寺的習慣。

南朝僧人釋法穎以得自宋、齊皇帝的賞賜和布施在長干寺內設“藥藏”,儲備各種常用藥材,在僧俗人等疾疫纏身需要救治時無償布施給他們。①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卷一一《明律·齊京師多寶寺釋法穎傳》,中華書局,1992年,第436 頁。南朝陳僧人釋慧達在揚州城內建大藥藏,義務贈藥、施治,以醫(yī)藥布施澤被貧苦百姓。②釋道宣:《續(xù)高僧傳》卷二九《興福篇第九·隋天臺山瀑布寺釋慧達傳》,《大正新修大正藏經(jīng)》,日本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34年,第50 卷,第2060 期,第368 頁。北齊僧人那連提黎耶舍,在汲郡西山建成三所寺院,作為收治傳染病人的病坊,按照性別和病癥輕重分區(qū)域進行照料,有利于診治和防止傳染病的傳播。①釋道宣:《續(xù)高僧傳》卷二《譯經(jīng)篇二·隋西京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那連耶舍傳》,《大正新修大正藏經(jīng)》,日本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34年,第50 卷,第2060 期,第12 頁。

僧人及佛寺也積極從事修橋掘井、建寺造像等基礎設施建設造福百姓,有些修造事宜通過碑刻流傳至今,藉以傳播善行,不僅是慈悲思想的踐行,也兼具了教化宣傳的功用。

(二)道教慈善活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慈善活動在勸善去惡、救窮周急等慈善思想的指引下,通過道醫(yī)結合、治病救人以及其他救濟方式來體現(xiàn)道教慈善。

1.醫(yī)療救助

道醫(yī)結合是道教的一貫傳統(tǒng),早在道教初創(chuàng)時期,即運用禁咒符水和傳統(tǒng)的中醫(yī)方法為人民解除病痛、防治瘟疫,以生理、心理雙重手段助推道教傳播。

東晉葛洪重視生命,認為醫(yī)家治療和道教修行應當并行,道者應以救人于危難、使人免于因疾病枉死為己任。他編撰方書《肘后備急方》,記載一些常見病癥的簡便急救法和藥方,其寫作目的就是要使尋常百姓遇到書中病癥時,起到簡便急救之用。方中所需藥物價廉易得,針灸方法簡明實用,很多人因之受益?!吨夂髠浼狈健分袑?、痢疾等多種傳染病的病理、防治作了較詳盡的闡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良方,造福普通百姓。②[東晉]葛洪:《葛仙翁肘后備急方》卷二《道藏》第三十三冊,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第23 頁。葛洪之妻鮑姑,擅長針灸之術,邊修道邊為百姓治病,往往藥到病除,被人們尊稱為“鮑仙姑”,其事跡在地方志中多有記載。

南朝齊梁間道士陶弘景,集高道與名醫(yī)于一身,對病人一視同仁,經(jīng)常廢寢忘食治病救人。他增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編著《本草經(jīng)集注》,推進本草學的發(fā)展。他按照自然屬性和治療屬性進行藥物分類的方法后來成了我國古代中藥分類的標準方法。③王寧:《陶弘景的醫(yī)學貢獻》,《中醫(yī)文獻雜志》2006年第1 期。他補充葛洪著作編《補闕肘后百一方》,體恤百姓求醫(yī)問藥多有不便,為民間下層救急之用。

2.其他道教慈善

很多道教門人參與或引導慈善救濟、周窮濟困活動,促進道教的發(fā)展。東晉天師道領袖杜子恭,常年醫(yī)治病患、接濟百姓。南朝道教集大成者陸修靜,時時周窮濟困、幫助斂葬白骨。作為南朝道教齋醮科儀的制立者,他在規(guī)范儀軌中對道教門人提出救濟天下、造福百姓的要求。

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間救助

魏晉南北朝民間救助在宗教組織慈善救助外還包含宗族慈善救助和個人慈善救助。宗族組織是政府和宗教組織外的社會保障供給主體之一,基于家族、宗族的血緣關系以及鄉(xiāng)村社會的地緣關系進行慈善救助。一些矜貧救厄的篤行之士也以個人身份參與到慈善救助活動中,襄助人民走出疾困。

(一)宗族慈善救助

家族及宗族慈善是我國古代乃至近代、現(xiàn)代民間慈善救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慈善救助最基礎的層次。魏晉南北朝戰(zhàn)亂流徙的大變局中,宗族意識更加濃厚,同宗血緣關系成為當時社會組織最理想、最緊密的紐帶,由此帶來宗族發(fā)展的興盛期,宗族成為民間慈善救助中的主要力量之一。此時,宗族慈善救助的基本內容和實施方式已有章可循。由于時代的特殊性,這一時期的宗族救助除常規(guī)救助外,還包括宗族安全救濟。

1.宗族常規(guī)救助

魏晉南北朝見于文獻記載的同宗慈善救濟很多,宗族集中救濟時間一般在三月和九、十月;救濟對象包括貧困不能自足的、孤寡老病不能存活的、窮困不能完成家人喪葬的族人;救濟內容包括糧食谷物救濟,御寒衣被救濟,棺木喪葬救濟等;基本的救濟原則是以遠近、貧富進行區(qū)分,先近親后遠親,先赤貧后較貧。族人互相救濟隨時均可發(fā)生,徐勉、司馬裔、蔡祐等同時代的官員,都有過以私財救濟族人、以致家無余財?shù)慕?jīng)歷,體現(xiàn)了當時人的宗族理念和對于救濟幅度的考量,都有著濃厚的宗族意識和情結,認為自己的就是宗族的,將宗族利益和個人利益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養(yǎng)老育幼救濟也是宗族互助的一部分,宗族對鰥寡孤獨無人奉養(yǎng)者和幼年失怙者負有不同程度的養(yǎng)老和撫育的責任。經(jīng)常有族人自動承擔起奉養(yǎng)、收養(yǎng)之責,對老人供衣供食,養(yǎng)老送終;對幼童的培養(yǎng)則既有出資幫助者,也有親自教授者,一般血緣很近的都是由本家伯父、叔父親自教養(yǎng),三國蜀主劉備、南陳晉陵太守孔奐、北魏大臣高聰?shù)榷加勺逵H培養(yǎng)成人,由此可知宗族中的育幼救濟并非敷衍了事,而是實實在在培養(yǎng)宗族子弟,子弟成人后也必然善待宗族,維護宗族發(fā)展。

2.宗族安全救濟

在魏晉南北朝的天災人禍和戰(zhàn)亂流徙面前,宗族組織往往結成塢壁追隨塢主壁帥進行自保,或者舉家合族遷徙他鄉(xiāng)。我們把這種目的在于保護宗族的救濟方式視為宗族安全救濟,主要包括塢壁武裝安全救濟和流民集團安全救濟。

塢壁武裝安全救濟。魏晉南北朝時期,基層行政組織鄉(xiāng)、亭、里被破壞,宗族修建塢壁以抗御外敵、保衛(wèi)生命財產(chǎn)安全,成為北方地區(qū)普遍存在且管理有力的基層社會組織。在塢壁中,宗族就是由族長控制、率領的耕戰(zhàn)結合的武裝集團。塢壁一般都訓練強大的武裝力量來實現(xiàn)對宗族成員的安全庇護。北魏完成北方統(tǒng)一政權日益穩(wěn)固后,回收塢主壁帥特權,塢壁對宗族的安全救濟功能隨之衰減。

流民集團安全救濟。從東漢末年到北魏統(tǒng)一,以宗族為核心形成了許多流民集團,以集體流徙形式遷往南方。路途多艱險,大家推舉可信的族人如祖逖等作為領頭人掌舵抉擇,帶領族人克服自然障礙,面對軍閥盜匪、絕糧瘟疫等突發(fā)情況,找尋合適的新地落腳聚族而居,在遷徙過程中保障了族人的安全。

宗族慈善救助反映了宗族組織的血緣凝聚力,也增強了宗族組織的團結和整體意識,像流水一樣溝通宗族成員,實現(xiàn)社會財產(chǎn)的再分配,帶來成員心理的平衡和生活的穩(wěn)定,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扶危濟困、敦睦親族的效果,積極作用不容忽視。

(二)個人慈善救助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官員和民眾以個人身份對周邊民眾進行慈善救助,彌補了其他社會保障和慈善救助的不足。

1.賑災救荒

面對自然災害,一些官員和民眾加入到賑災救荒中,挽救生命,減輕損失。

東晉官員范廣、劉宋蕭齊之世的官員劉善明,在遭災不能私開官倉時,以自家余糧救濟饑民。①[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卷二八《劉善明傳》,中華書局,1972年,第522 頁。齊梁間的何遠在任上著力改善人居環(huán)境,幫助百姓修葺房屋,還用自己的俸祿為窮苦人繳納租調。②[唐]姚思廉:《梁書》卷五三《何遠傳》,中華書局,1973年,第778-779 頁。北魏韋朏、張烈為官時,趕上年成不好,就拿出自家糧食煮粥賑濟饑民。盧義禧、李元忠則借貸給民眾谷物,百姓如無力償還,就將借據(jù)付之一炬。

一些樂施好善的富貴平民,也熱情賑恤不求回報,青史留名。如劉宋時顧琛的母親孔氏、百姓徐耕,都以家藏谷物解救饑民。蕭齊倪翼之母丁氏仁愛寬厚,收養(yǎng)同里孤兒,從自家拿出鹽米周濟鄉(xiāng)鄰,受到朝廷旌表。③[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卷五五《孝義傳上·蕭矯妻羊氏傳附吳翼之母丁氏傳》,中華書局,1972年,第1816 頁。

2.醫(yī)療救濟

這一時期,很多個人實施了醫(yī)療救濟活動。東晉末太守殷仲堪為父侍疾多年親自研習醫(yī)術,寫作《殷荊州要方》傳播民間,應用于百姓身上。④[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八四《殷仲堪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194 頁。蕭齊時,京都發(fā)生洪澇災害,竟陵王蕭子良在自己宅邸北側營建房舍收養(yǎng)貧病之人,給衣給藥。⑤[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卷四○《武十七王·竟陵文宣王子良傳》,中華書局,1972年,第1103 頁。北魏士人崔彧,修習醫(yī)術,廣教門生,以身作則并要求弟子們一定要多為百姓治療。⑥[北齊]魏收:《魏書》卷九一《術藝列傳·崔彧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970 頁。

3.施棺助葬

魏晉南北朝時骸骨暴露于野屢見不鮮,政府和社會組織都會助葬收埋,很多個人也把它當作一項必須完成的工作。史書中留下了東晉劉麟之、劉宋范叔孫等人照料病者,助葬死者的記載。

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這種微小的努力和熱忱的情懷給世間帶來了光明和前進的動力。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或平民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慈善救助,使一些窮困潦倒的民眾獲得了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得以度過災荒。

八、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體系分析

在前文對各項社會保障活動分類探討的基礎上,可知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的供給主體呈現(xiàn)多元化態(tài)勢,不同主體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相輔相成,發(fā)揮了不同的作用。

(一)多元供給主體社會保障體系的形成

戰(zhàn)國以前,在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家天下”時代,家族保障和官方保障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社會保障供給主體是政府。降至戰(zhàn)國、秦、漢,分封制瓦解、小家庭出現(xiàn),家庭和鄰里這種最基礎層次的救助成為政府保障的補充,社會保障供給主體增加了依血緣、地緣關系出現(xiàn)的宗族、鄉(xiāng)鄰組織。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供給主體沿襲了前代的政府和宗族、鄉(xiāng)鄰組織,同時又有發(fā)展和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代政府以天下為己任,集中掌握社會財富,其主體和主導地位不可撼動。政府在前代社會保障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以制度性和隨機性保障方式實施社會救助、軍人成撫、社會福利等基礎保障措施,實現(xiàn)對民眾的責任,施惠面最廣,影響最大。東晉、北魏政權能夠國祚逾百年,蕭齊、東魏、西魏等政權立國十幾二十年便被替代,僅從其社會保障史料的豐富與貧乏對比中即可見原因之一斑。

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傳入后并沒有急于宣傳,道教作為有組織的獨立宗教于東漢后期剛剛形成,這兩種宗教均在魏晉南北朝進入發(fā)展興盛期,在宣揚和傳播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社會慈善活動,宗教組織便是這些慈善活動的供給主體。宗教慈善雖然于此時屬新生事物,但在民間救助中產(chǎn)生的作用不可小覷,一些百姓已經(jīng)形成遇到艱難困頓尋求僧人、佛寺或者道教醫(yī)者幫助的慣性思維。宗教慈善遂成為這一時期的社會保障特色,政府官方保障的有益補充。

宗族、鄉(xiāng)鄰組織作為供給主體看似與前代相同,但由于所處時代的特殊性,被九品中正制等社會政治制度強化了的宗族組織在北方民眾筑塢壁以自保和大規(guī)模舉族南遷等變局中宗族意識更加濃厚,同宗血緣關系更加密切,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宗族的發(fā)展高峰。宗族組織的基層性和時代賦予的責任使得宗族與鄉(xiāng)里治理體系相結合,在保障安全、救濟貧困、養(yǎng)老育幼方面發(fā)揮了非前代宗族可比的作用,敦親睦鄰,穩(wěn)定基層社會,是政府不可或缺的輔助力量。

一些官員和士人也加入到社會救助、社會慈善行列中來,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保障供給主體的范圍,但這些社會成員個人的能力相對較小,而且往往可以歸于某個宗族或者某個宗教信眾團體,所以我們將政府、宗教組織、宗族及鄉(xiāng)鄰組織作為三方最主要的供給主體,三方由各自成長出發(fā)從不同側面入手面對社會需求,相輔相成,幫助民眾于亂中求治,促進社會穩(wěn)定。由此可證,多元供給主體社會保障體系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形成并發(fā)展。

(二)魏晉南北朝多元主體社會保障的目標

本文寫作中借鑒了現(xiàn)代社會保障的一些概念和分類框架,但由于社會形態(tài)和制度的差異,現(xiàn)代社會保障和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存在本質的不同。就基本目標而言,現(xiàn)代社會保障的目標在于通過國家干預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對生活困難的公民進行物質幫助,以實現(xiàn)保障和改善其基本生活的目標,體現(xiàn)人道主義和社會的公平、正義理念。而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政府主體的目標則更多是通過提供賑濟、救濟、撫恤、醫(yī)療來保障社會底層困窘百姓降低或者免除生存危機,減少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防控風險,維持社會穩(wěn)定,維護統(tǒng)治秩序和政權穩(wěn)固,是統(tǒng)治階級為實現(xiàn)自身利益而不得不實施的仁政與施恩。宗教組織、宗族組織所進行的慈善救助活動建立在惻隱之心、互助意識、因果報應和樂善好施等思想基礎上, 但也可能摻雜組織和個人的一些功利性目的如教義傳播、修行果報、籠絡人心為己所用等。

九、結語

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研究與其他斷代相比較為薄弱,研究視點較為分散,尚無專著問世,也未能形成合理完善的研究體系。本文構建了一個史學界和社會保障學界基本認同的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研究體系,對社會保障主體、社會保障內容進行了界定,從社會保障思想、官方社會救助、官方社會成撫、官方社會福利、宗教慈善救助、民間慈善救助幾方面對社會保障內容作了較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文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多元主體社會保障體系已經(jīng)形成,由秦漢時期較單一的政府加宗族模式發(fā)展到以政府、宗教、宗族為主的多元主體各盡其力、作用互補模式。由于多元主體的參與,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開啟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體系更加完善,內容更加豐富,保障措施運用得當時,成效也愈加明顯,其歷史地位應該得到肯定。

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有其獨特性,對其得失和影響應該辯證看待。盡管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社會保障成效平平,但也不難看到,得當運用這一手段的政權如北魏,社會保障史料豐富,長期執(zhí)政、政治比較清明;反之對社會保障不予重視的政權如東魏,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激化,戰(zhàn)爭不斷,社會保障投入難以為繼,短短十幾年便被北齊所代替??梢娚鐣U吓c政權存續(xù)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因果關系。當然,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保障的作用也不能夠虛夸,其實施和成效與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社會治亂、帝王賢愚、吏治好壞、經(jīng)濟強弱等情勢無一不影響著社會保障功能的發(fā)揮,應該客觀公正地對其進行評價,雖然整體效果不彰,但繼承秦漢制度并有所發(fā)展,對隋唐時期倉儲、宗教慈善的發(fā)展、慈善機構的設立等都產(chǎn)生了有益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社會保障涉及到的各方主體、各種措施是一座寶藏,可以深入挖掘大做文章,由于本人學識淺陋、功底薄弱,很多探索還很不到位,如十六國的社會保障狀況較少涉及,歷代社會保障的不同成效也未能作出分別探究,希望在未來進一步探索。

猜你喜歡
宗族魏晉救濟
魏晉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沒落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虛假仲裁中案外人權益之侵權法救濟(上)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關系救濟
魏晉風流,縱是靜坐也繁華……
美人骨——回到魏晉
28
完善我國行政救濟機制之思考——兼評《現(xiàn)代公法救濟機制的整合——以統(tǒng)一公法學為研究進路》
魏晉書風的形成
茶陵县| 子洲县| 阿勒泰市| 英超| 山东| 筠连县| 定襄县| 中方县| 玉门市| 白城市| 荆门市| 马龙县| 达尔| 双鸭山市| 上高县| 盈江县| 比如县| 峨山| 阿瓦提县| 襄垣县| 库车县| 泽州县| 泾川县| 无为县| 亚东县| 莱西市| 沙河市| 衡阳市| 宽甸| 潜山县| 兴海县| 淮阳县| 香港 | 荔浦县| 若尔盖县| 玉山县| 岑巩县| 墨玉县| 金秀| 罗甸县| 莱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