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青,朱 妍
《新世紀“80后”青春文學研究》是孫桂榮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金項目“‘80后’文學的生成、傳播、分野與流變研究”的結(jié)項成果,是目前為數(shù)不多的深耕于“80后”青春文學這一學界邊緣領(lǐng)地的研究成果,其部分章節(jié)已在《 文學評論》《 文藝爭鳴》《 南方文壇》《 文藝評論》《 出版發(fā)行研究》《 出版參考》《 文藝報》《 中國社會科學報》等中文刊物,及ContemporarySocialSciences等英文刊物上先期發(fā)表,說明作者的研究是得到了學界一定認可的。
鮮明的問題意識是該書的一個突出之處。對于“80后”青春文學,主流學界往往指責其思想性差、內(nèi)涵稀薄、商業(yè)性強,該書并未一味迎合這種觀點,而是扎扎實實從文本出發(fā)指出其能夠在文壇嶄露頭角,是天時(文學寫作媒介變革與商業(yè)運作不謀而合)、地利(青少年閱讀需求與文化投資比重增長所造就的龐大讀者市場)、人和(青春寫手的寫作能力提高和個性化需求導致的越來越多的作者隊伍)三個方面“共謀”的產(chǎn)物。它對“80后”青春文學的叛逆寫作、恐怖寫作、穿越寫作、玄幻寫作等類型化書寫,及韓寒、郭敬明、張悅?cè)弧⒋簶涞却硇宰骷疫M行了專章專列的個案剖析,體現(xiàn)了對研究對象的充分尊重與學術(shù)耐心。
其次,對于傳統(tǒng)文學研究理念與“80后”青春文學之間的裂隙、錯位、甚至沖突,該書進行了追根溯源的學理辨析,提出了“‘作者中心’的知人論事研究傳統(tǒng)與青春文學賴以維系的‘讀者中心’原則之間的矛盾”;“尋找與闡釋創(chuàng)作個性的作家個性化研究與青春文學集體化作業(yè)、文化工業(yè)式大生產(chǎn)的矛盾”;“‘文本中心’的美學研究、修辭學研究、形式主義研究遭遇‘作者偶像化、讀者粉絲化’的新傳播語境的挑戰(zhàn)”等命題。這種客觀、理性、辯證的分析是很精辟的。在深受主流文學批評影響的學人看來,“80后”青春文學是一些不入流的“小蘿卜頭”文本,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眾化的文學”與“精英化的批判”之間的理念錯位造成的,該書用了很大的篇幅對其進行了另人信服的論述。
第三,尋求更適合“80后”青春文學文本特質(zhì)的研究之路,既是該書孜孜以求的一個學術(shù)目標,也是其研究特色。該書提倡“從傳播生成、文化體制、資源運作等層面進行的文化研究、宏觀研究、整體研究”,更適合“80后”青春文學特質(zhì)的研究理念與研究方法。筆者看來,這是目前這一領(lǐng)域最具活力的部分。像該書對韓寒的研究不但闡釋了其文本特質(zhì),還將韓寒與文壇的論戰(zhàn),他關(guān)注時事的博客,他與王朔、王小波等作家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等,均納入到了研究視野。從“文學事件化”層面對韓寒在新世紀的走紅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與辨析,為“80后”文學研究的新路徑做了可貴的探索。
南京大學吳俊教授認為,在人們關(guān)于“‘80后’仍沒有獲得一個符合其實際重要性及文學史地位的充分的學術(shù)性對待、尤其是文學史的明確評價”的背景下,《新世紀“80后”青春文學研究》作為“一部專門研究‘80后’文學的著作”,能夠?qū)@一主流觀點起到修正和糾偏的作用。該著還榮獲了中國當代研究會主辦的第16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這些都說明它是目前“80后”青春文學研究中頗有代表性的成果。當然,它本身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像各章在學術(shù)深度上不太平衡,對“80后”玄幻寫作、恐怖寫作等的研究相對弱些。在對四個“80后”代表性作家的個案剖析中,韓寒、郭敬明的研究要比張悅?cè)弧⒋簶涞难芯恳曇案_闊、學理性更強些?!缎率兰o“80后”青春文學研究》的這些局限也是其他青春文學研究成果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這與青春文學巨大的市場占有率與社會影響力并不匹配??梢哉f,青春文學研究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張青,山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山東省特級教師;朱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