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王曉艷 高波 王福華
摘? 要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在辦學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高校在育人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研究我國高職院校在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育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 高職院校;協同育人;三全育人;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03-0133-02
0 前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的育人工作,近年來多次召開會議作出重要安排部署。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高校應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原則,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的職能是培養(yǎng)又紅又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yǎng)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綜合素質[1]。近年來,高職教育不斷發(fā)展,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的生源既不同于本科院校,也有別于中職學校,探索適合高職院校的育人理念顯得尤為迫切。
1 高職院校育人方面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高職院校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 956所,其中高職院校占比一半以上[2]。伴隨高職院校數量的不斷增長,高職院校在育人方面也出現諸多問題,具體如下。
育人理念滯后?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yǎng)大國工匠的任務。在高職院校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育人理念的發(fā)展卻參差不齊。高職院校育人理念落后主要緣于幾個方面因素。一是高職院校大多是由原來的中職學校整合而來,升為高職后,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以原先的中職教師為主,學校各個方面都延續(xù)中職學校的模式,相應的育人理念也多照搬中職模式,比較滯后,難以適應高職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二是部分高職院校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育人模式,忽略了高職學生的特點。高職學生大多自律性差,自學能力比較弱,采用本科學校育人模式,有拔苗助長之嫌,難以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這種育人理念也無法取得成功。三是高職院校在發(fā)展過程中內生動力不足,重科研、輕教學,重專業(yè)知識學習、輕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政治意識不強,學習后勁不足,難以取得滿意的育人效果。
育人隊伍薄弱? 高職院校顯性的育人工作主要由輔導員完成,另外輔以思政課教師的課堂教育。由于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差,導致絕大多數輔導員形成重管理輕育人的工作思路,輔導員的精力多放在處理日常事務上,比如學生打架、曠課、請銷假等事務,忽略了對學生的多方面教育和提升。再加上部分院校輔導員配備不足,或者輔導員行政兼職過多,導致輔導員僅能完成基礎性的管理工作,難以將精力放在育人工作中。
思政課教師在育人方面更是處在被動育人地位。一方面,思政課教師配備不足,授課任務繁重,精力不足;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多采用傳統(tǒng)方式授課,通過課堂講授知識育人,知識點枯燥乏味,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以對學生形成深層次的教育。
專業(yè)課教師多專注于專業(yè)知識的教學,偏重于傳授專業(yè)知識,普遍認為上課完成任務就好,育人與己無關,往往忽略育人環(huán)節(jié)。其他行政和后勤工作人員僅限于做好本職工作,基本不參與學校的育人環(huán)節(jié),也導致學生對部分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不滿,時有小沖突發(fā)生。
總之,整個學校的育人隊伍薄弱,且不能形成合力,難以形成協同育人、全員育人的局面。
育人方式單一? 高職院校育人中,育人方式單一。一方面依靠輔導員通過日常的說教教育學生,僅限于日常紀律的管理,難以顧及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和提高;另一方面通過思政課教師以傳統(tǒng)方式講授知識,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形式單一枯燥,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育人效果不佳。部分高職院校未能充分發(fā)揮獎助育人的作用,學工人員在評選資助項目時僅注重項目的簡單評選,而沒有發(fā)揮其育人的功能,往往會出現個別貧困學生認為獲得資助是理所當然之事,毫無感恩之心。還有部分家庭不困難的學生哄搶資助項目的情況,更偏離了資助的初心和使命。
高職院校雖然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但只注重活動本身的完成,以及活動的對外宣傳報道,沒能精心選擇和設計活動,更沒有挖掘活動過程中的育人效應和活動之后的反思育人,活動多而不精,缺乏精品活動、品牌活動,導致教師忙、學生累,卻難以達到活動育人的效果。
2 高職院校育人機制探索
針對高職院校在育人過程中出現的不足,經過調研和查閱相關資料,提出如下育人理念。
以制度育人,常抓日常教育? 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員工應認真學習教育部41號令《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和教育部43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并學習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只有全面掌握政策、制度,才能科學地利用制度育人。制度育人,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機械的講解不僅不能發(fā)揮警示作用,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學生入學時,以具體事例和典型事例教育學生,拋出后果和危害,再指出如何避免和化解。如打架、喝酒等事件,說明發(fā)生這些事情后果的危害性、學校的懲罰制度,以及對他們個人的影響、對他們家庭的影響,教會學生選擇合適的生活方式,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學生就讀過程中,當學生犯錯誤時,簡單地進行批評教育,簡單按學校規(guī)章制度懲罰,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導致屢教不改。面對學生所犯的錯誤,首先應聆聽學生的心聲,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然后細細分析原因,引導學生提出正確的做法,并進一步做延伸教育。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要比心血來潮式的教育更為有效。將主題班會和日常教育相結合,注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注重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學生干部得力,可以減輕學工人員的負擔,提高處理問題的效率。優(yōu)秀的學生干部還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促進學風、班風建設。同時,要持續(xù)開展與學生的談心談話,做學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制度育人只是輔助,帶有愛心的育人才能真正達到育人效果。教師的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言語有可能激勵學生一生,而教師的不作為、亂作為也可能毀掉學生的一生。
以活動育人,促進學生的團結協作? 活動是育人的最佳載體,開展活動的數量不在多而在精?;顒佣喽痪?,只會充實新聞報道材料和總結材料,導致教師忙、學生煩,育人效果有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凝聚力、執(zhí)行力和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學校需建立品牌活動,做到活動前育人、活動中育人和活動后育人?;顒忧皬V泛動員學生,讓學生明白此項活動的意義,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顒油耆锌赡茏屢粋€不合群的學生融入班集體,要特別注意集體項目的團結協作性,無關勝負,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協作能力?;顒舆^程中培養(yǎng)學生敢于拼搏、輕易不言放棄的精神?;顒雍笠欢ㄒM行反思,如不反思,則完全失去舉辦活動的意義。要反思不足和需改進的地方,并將好的經驗應用到以后的學生生活中,從而實現活動全過程育人。學校每年都會舉行大型活動,如運動會、籃球賽、越野賽和心理素質拓展活動等,利用活動育人,強調個人安全和集體榮譽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最大限度發(fā)揮活動育人的效果。
以獎助育人,激發(fā)感恩之心? 為了激勵大學生奮發(fā)圖強和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國家和學院出臺了許多獎勵和資助政策,涉及的獎勵和資助項目眾多。學工人員在評選獎勵項目時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不要讓評獎成為學生詬病的地方,進而影響班級的氛圍和對教師的信任。要讓獎勵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棒,讓學生、班級形成力爭上游的良好競爭環(huán)境。在具體項目評選時,輔導員要在班級中認真解讀獎項的評選條件,讓夠資格的學生踴躍參評,號召其他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多加努力,爭取獲獎。在評選過程中做到公開透明,讓最優(yōu)秀的人獲得獎項,讓學生明白只有付出才有收獲,不要奢望不勞而獲;并鼓勵獲獎學生再接再厲,爭取更上一層樓,同時向其他學生傳授經驗,帶領其他學生共同進步。
學工人員和輔導員需隨時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尤其是學生剛入學時,要同每一位學生談心談話,建立學生資助檔案。在日常管理中還要通過正面和側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尤其是要關注家庭出現意外的學生的情況。在評選資助項目時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真正貧困的學生由于好面子,不愿透露自己的家庭情況,擔心別人瞧不起;而個別學生家庭不貧困,卻爭著參評資助項目。此時需要輔導員洞察秋毫,通過平時的觀察和側面了解,并找學生談話,準確掌握情況,讓最需要的學生得到資助。在評選資助項目時將資助和育人相結合,讓班級內部形成互幫互助的風氣,不歧視貧困學生,將資助項目真正讓給需要的學生。個別貧困學生內向,自尊心極強,通過班級活動和資助項目的評選,讓貧困學生感覺到班級的溫暖,讓其盡快融入班集體這個大家庭中。評選資助項目時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將扶貧、扶志和扶智相結合,讓學生心懷感恩之心,感恩學校、感恩親人、感恩社會、感恩國家,樹立遠大理想,奮發(fā)圖強,做有志青年,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奮斗不息。
3 結語
從事學生工作,事務煩瑣、任務繁重,但意義重大、收獲滿滿。從事學生工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高職教育只是學生人生履歷的一個階段,教育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將“三全育人”理念落在實處,將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貫穿在育人過程中?!?/p>
參考文獻
[1]王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學風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5):76-78.
[2]朱瑩芳.高職教育視域下大學精神的培育和踐行研究:以江蘇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0(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