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冬
(中國政法大學 民商經濟法學院,北京 100088)
目前,匯票質押的司法裁判中存在爭議,集中體現在匯票質押的適用法律、成立要件、對質權人行使權利的抗辯及代理持票等問題。筆者通過檢索最高人民法院、高級法院、中級法院已經生效的大量民事判決書發(fā)現,這些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各個法院有不同傾向性的做法,相互之間產生了矛盾和沖突。有鑒于此,筆者首先對實踐中暴露的問題進行總結,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相應司法適用的對策。
欲探求匯票質押的內在機理,則須從對應法律規(guī)定中尋找端倪。關于匯票質押,《民法典》生效以前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以下簡稱《票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下簡稱(《擔保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票據糾紛規(guī)定》)這些法律及司法解釋予以規(guī)制,《民法典》實際生效后,《物權法》和《擔保法》的內容交由“物權編”權利質權一節(jié)加以統(tǒng)攝,《票據法》之效力則未置一詞。而各法律及司法解釋關于匯票質押的規(guī)定并不一致,這也導致法院實際裁判時出現無所適從的情形。但大體而言,可以總結出這些法律法規(guī)中關于匯票質押的某些共性特征。
其一,匯票質押的概念內涵。匯票是指出票人簽發(fā)的,委托付款人在見票時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1]所謂匯票質押,實際上是指將匯票上的權利進行質押,以票面金額為出質人提供債務清償之擔保。當然,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也出現了電子商業(yè)匯票,無須紙質匯票的物理轉移,有觀點將其稱之為未來的發(fā)展趨勢。[2]
其二,匯票質押的成立要件。與《民法典》同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以匯票出質,當事人以背書記載‘質押’字樣并在匯票上簽章,匯票已經交付質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質權自匯票交付質權人時設立?!币罁緱l規(guī)定,要想成立匯票質押,需要滿足以下三個要件:應當在匯票上以背書記載“質押”字樣;出質人在票據上簽章;匯票交付。此三要件須得同時滿足,只存其一不構成匯票質押。至于是否需要有效的匯票質押合同方得成立匯票質押關系,恰為裁判爭議之所在。
其三,匯票質押的對價問題。關于匯票質押應否支付對價,實踐中一般認為,如果質權人主張票據權利,票據的取得應當支付相應對價。總體上法院趨向于認為對價不一定是即時的,亦可以是未來的利益,主債權債務中的借款可以被認定為獲得匯票的對價。
其四,匯票質押的法律效力。首先,匯票質押的質權人得以票面金額行使質權,請求給付義務方承擔完全給付義務。當然,如果票面金額超出了債權范圍,質權人亦負有返還剩余款項之義務。其次,依照《票據糾紛規(guī)定》,被質押匯票的質權人以質押票據再行背書或者背書轉讓票據的,背書行為無效。最后,如果記載了“不得轉讓”之字樣,記載人對其后手所為質押無需承擔票據責任。
關于匯票質押,既存在《票據法》《票據糾紛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又存在《民法典》物權編及其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镀睋ā芳仁桥f法亦是特別法,《民法典》物權編既是新法亦是一般法,所以當兩組法律規(guī)定出現不同時,適用上的混亂也就由此產生。具體而言,匯票質押的裁判問題主要包括:
筆者檢索的案例中,多數法院認為,當事人在訴訟請求中如果主張了票據權利,屬于票據糾紛,按照《票據法》的相關規(guī)定審理。例如,在一項票據追索權糾紛中,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僅以《票據法》第四、五、三十一條進行了裁判,未授引其他法律。少數法院認為應同時適用擔權物權部分和《票據法》的相關規(guī)定,認為既是在擔保意義上行使擔保物權,又是在票據法意義上行使票據付款請求權。
1.關于匯票質押合同的問題。無論法院選擇適用《票據法》還是擔保物權相關法律規(guī)范,通常做法是先審查匯票質押合同的效力。在匯票質押合同有效的情況下,援引票據法規(guī)范的法院通常不會指明合同效力對匯票質押關系的影響,不過也有法院直接指出,“根據票據的無因性、獨立性,票據原因關系不影響票據行為效力,票據行為只要具備法定形式要件的,即可產生法定效力?!睋Q言之,匯票質押合同效力與匯票質押關系成立與否無關。適用擔保物權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法院則認為,同時滿足合法有效的匯票質押合同、有效票據(背書連續(xù))、交付匯票三個要件即可以成立匯票質押關系。亦有個別法院依據《民法典》第四百四十一條、《票據法》第三十五條第二款,認為匯票質押關系的成立需要合法有效的匯票質押合同、背書記載“質押”、出質人簽章和交付匯票共四個要件。
2.關于“質押”背書的問題。多數法院援引《票據法》規(guī)定認為,匯票質權的設立以“質押”字樣內容為成立要件,無“質押”字樣則未成立票據質押關系;適用擔保物權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少數法院則認為,“質押”字樣屬于匯票質權設立的對抗要件,而非成立要件。值得注意的是,在少數認為“質押”背書屬于對抗要件的判決中,也出現了兩種觀點。山東省高院認為:“背書質押不是設定票據質權的惟一方式,訂立質押合同、交付票據也可以設定票據質權?!倍=ㄊ「咴簞t認為,缺少“質押”背書雖然不成立匯票質押關系,但雙方通過訂立權利質押合同,并交付匯票的方式設立的匯票權利質押關系成立。
1.對于質押合同是否影響質權人的權利,實踐中一般認為,因商業(yè)承兌票據具有無因性和獨立性,一經作出且經過流轉,即與原有抗辯脫離。因此,經多手背書的持票人或票據權利人要求承兌時,出票人或承兌人以票據虛假抗辯的,不應予以支持。
2.匯票債務人不得向匯票質權人主張其對匯票出質人享有的基于基礎債權債務關系的抗辯。例如,在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與恒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分行信用證開證糾紛一案中,二審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根據文義解釋,《票據法》第三十五條第二款應當理解為匯票的質押權人擁有票據權利,而不是代為行使票據權利,票據質權人享有的票據權利原則上不受票據出質人的票據權利瑕疵的影響。最高人民法院也指出,“本案中的匯票經港迪公司背書質押,交付恒豐銀行寧波分行,因此恒豐銀行寧波分行就是票據法意義上的持票人,同樣享有《票據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賦予的抗辯切斷保護。”
在筆者檢索到的案例中,有代理人在票據上簽章但未說明代理關系的情形,人民法院認為對于票據權利人的認定主要考慮票據的嚴格文義性,以票據上簽字背書的主體為準。就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間的糾紛,可以通過相應的合同來解決,被代理人不是票據法律關系的主體。例如,在瑞高商業(yè)保理(上海)有限公司與西藏東方財富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等票據追索權糾紛一案中,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就指出:“……系爭匯票并未載明中信銀行上海分行為東方財富公司的代理人。由于票據具有嚴格文義性,故無法認定東方財富公司為系爭匯票的質權人?!?/p>
由上觀之,匯票質押的司法實踐暴露出諸多爭議,需要加以反思,并提出應對手段。從成立要件到權利抗辯,筆者認為,諸問題之間實則共同指向同一個圓心,即匯票質押裁判中適用法律優(yōu)先級的問題。更具體點說,就是擔保物權相關法律和《票據法》何者優(yōu)先適用的問題。
雖然《擔保法》和《物權法》業(yè)已廢止,但其規(guī)定已由《民法典》物權編所吸收,所以擔保物權部分的規(guī)范效力得以延續(xù)。就頒布時間而言,物權編及相應司法解釋于2021年1月1日生效,票據法于1995年頒布但于2004年修正,票據糾紛規(guī)定于2000年頒布,2008年調整。從時間維度看,《民法典》物權編“權利質權”一節(jié)及司法解釋均屬新法,且從特殊性維度看,其作為擔保的一般性法律,關于質押規(guī)定的特殊性亦弱于票據法及票據糾紛的相關規(guī)定。由是觀之,優(yōu)先級問題可以簡化為:作為新的一般規(guī)定的《民法典》擔保物權規(guī)范與舊的特殊規(guī)定的票據法之間的沖突。對簡化后的命題,筆者想從兩個維度予以分析。
當新的一般規(guī)定與舊的特殊規(guī)定之間出現沖突或者矛盾時,該如何應對?顯然,單一適用“新法優(yōu)于舊法”或者“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會令我們陷入新的泥淖:如果采用前者,則法官適用法律后會得到以新的法律規(guī)定作為支撐的A結論;如果采用后者,則法官適用法律后會得到以特別法規(guī)定作為支撐的B結論。顯然,A結論與B結論之間也會隨之產生沖突,得到一個僵局結果。
對于該問題,法理學認為,看互相沖突的規(guī)定背后有無其他法的淵源予以支持,一邊有而另一邊沒有,則擁有額外支持的規(guī)則得以適用;如果兩邊都有額外的法律淵源予以支撐,則獲得更多的其他法源支持的得以適用。[3]我國《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其中第十八章第二節(jié)規(guī)定了權利質權,匯票赫然在列。因此,關于匯票質押的沖突已上升至票據法和民法典相關規(guī)定的沖突。票據法有票據糾紛規(guī)定的支撐,然而,民法典有曾經的擔保法、擔保法司法解釋、物權法的支撐,可以說民法典獲得了更多強力法律淵源的支持。因此,依照法學方法論的上述規(guī)則,顯然2020年1月1日以后,《民法典》權利質權的規(guī)定應當優(yōu)先于票據法得以適用。
這里所要判斷的問題是,哪邊的規(guī)定更為合理?有無“質押”背書實則根本不是匯票質押與匯票權利質押的區(qū)別,可以說這種區(qū)分是一個偽命題。有法官曾撰文論述二者之差別,列舉出五點差異。[4]但實則都是隔靴搔癢,并未切中要害。匯票質押說到底就是匯票上的權利質押,否則光是紙質憑證的移轉并不具有任何實際意義。即使如該法官所言,票據質押是票據行為,也切莫忘記票據的內涵是記載一定權利的憑證。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二者只是形與神之別,并無根本不同。
由是觀之,匯票質押的成立實則需要形神兼?zhèn)?。既要符合票據法上關于形式的要求,亦須符合民法典關于權利質押的要求。順著這個邏輯,應當一分為二地看待票據質押:雙方只有先達成了權利質押的合意,才會履行票據法上的票據行為。所以,首先需要雙方合意訂立權利質押合同,同意以票據權利出質擔保債權的實現。但是在觀念上不能即時交付,因為尚未完成票據行為,不符合票據法的要求。要想成立匯票質押行為,需要符合票據行為的基本要求,即背書“質押”和出質人簽章,這樣才完成了票據法上的匯票質押。最終,將出質的匯票交付給質權人,完成權利質押行為。有觀點認為,《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九十八條明確載明“質押”背書只有對抗效力,而非成立要件。且不說該司法解釋已經失效,就單從條文本身來看,這實際上是對該條的誤讀,道理也很簡單:“質押”背書若屬于成立要件,則無此背書票據出質不能成立,顯然更加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若將其理解為對抗要件,反倒會與票據法規(guī)范互生齟齬,造成規(guī)范體系的矛盾與不協調。
至于權利抗辯和代理問題亦可得到合理解答。權利抗辯是對于基礎關系中的瑕疵進行抗辯,因此最多只能影響質押合同的有效性,然而質押合同僅是原因行為,后續(xù)票據的質押是無因的,一旦做出即脫離前手的抗辯。即使主債權消滅,權利質押合同作為從合同一并消滅,但票據行為一經作出已踏入無因性領域,所以可以作為持票人的質權人可以享有抗辯切斷保護。至于代理亦是如此,代理合同影響的只是質押合同,然而票據的無因性及嚴格文義性使得票面上的被背書人就是質權人。代理人與被代理人若產生爭議,應當以代理合同和質押合同作為戰(zhàn)場,而與票據行為并無牽連。
匯票質押的司法實踐暴露出法院在具體適用法律上的混亂,歸根結底,是出現了票據法與其他法律規(guī)范之間的重疊與矛盾。筆者認為,不應將兩組規(guī)范人為割裂甚至對立起來。從理順法律邏輯關系、統(tǒng)一裁判思路的考量出發(fā),應把匯票質押法律行為在觀念上二分:《民法典》物權編權利質權規(guī)范處理的是權利質押的設定,是對擔保行為的具體規(guī)范,由于質押客體(匯票)的特殊性,《票據法》則負責規(guī)制票據行為的作出。如此,可將《民法典》物權編的相關規(guī)范與票據法有機結合,共同組成匯票質押的規(guī)范網絡。
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沿著上述法理脈絡,“質押”背書實則充當匯票質押關系的成立要件而非僅為對抗要件,質押合同亦屬于成立要件。基于票據的無因性和文義性,基礎關系的瑕疵僅能對出質人主張,質權人可以享有抗辯切斷保護,而依據票面記載的被背書人,被代理人無法直接享有票據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