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那北
那天一到山西張壁,就有一腳踩到世外的感覺,或者是穿越,回到明,回到唐宋,甚至更早,比如秦與漢。正下著雨,極其細(xì)密綿軟的那種,與其說是雨,其實更像誰處心積慮躲暗處制造出氛圍,宛若舞臺上干冰蕩出的彌天霧氣。濕起來的路因此泛出一層水汪汪的油亮,亮得干凈晶瑩。路是紅與青色石頭鋪出的,中間三道豎砌,兩旁隨意橫排,極不規(guī)整,已經(jīng)被無數(shù)往來的腳踩得坑坑洼洼,恰好就與路邊敦實的老屋、屋旁爬滿青苔的大樹有了呼應(yīng),它們一起古色著,陳而不舊。
因為有過一段做地方志的經(jīng)歷,我對“歷史”二字的敏感,常常超過現(xiàn)實。去過很多自封的古村落,其實都不過是拙劣的仿品,所謂修舊如舊后,假模假式地用以賺取門票的錢。張壁也是嗎?起初這個警覺在心底確實暗暗浮動過。上過的當(dāng),往往自然而然就成為人生經(jīng)驗,讓我們的心漸漸堅硬漠然。
直至見過地道。
地道在南堡門的右前方,沿階而下,就下到一個磚土混雜的寬闊空間,高處兩米左右,低的也與我個子差不多,接近一米七,微微躬點腰就可通行。行人不多,但洞意外地長,并且漸漸下行,一層走過,又下一層,再下另一層,一共三層。一路上看到掛有“糧倉”“將軍洞”“屯兵洞”之類的牌子,眼光都一掠而過。接下去突然一震——水井,地道里居然挖了井,竟有六口之多。六口,可以供一兩萬人使用吧?更奇怪的還有馬廄和馬槽,如此說來除了藏人,這里還藏得下馬匹?想起電影《地道戰(zhàn)》,以為不過是同一時期的產(chǎn)物,問了當(dāng)?shù)厝撕蟠蟪砸惑@——它居然建于隋末,是一千四百年前的原物。冷兵器時代,馬才能享此殊榮,生死相依,榮辱與共啊。我放下懷疑,漸漸相信的過程,興趣也漸漸生發(fā)。很想細(xì)細(xì)地把地道走遍,但不可能,據(jù)說它迂回環(huán)繞共有一萬多米長,離地面最淺處一兩米,最深達(dá)二十多米,目前開放的長度僅三千多米。太精密了,無論通風(fēng)口的設(shè)置、采光口的安排,還是陷阱、射擊坑、排水溝以及通信道的布局都巧費心思,有一處出口甚至設(shè)在懸崖上,地勢險峻,洞口隱秘,可瞭望敵情,萬不得已時,洞里的人靠繩索也可以吊下逃生,下面的人卻萬萬休想攀爬上來。
半天回不過神來。拿出手機(jī)App查了查,這里海拔一千零四十米,綿山在背后一長溜鋪開,而剛才進(jìn)村時,已經(jīng)看到三面都是溝壑環(huán)圍著。再查隋末,那個烽煙四起的亂世,原來李世民和尉遲恭都曾在這片土地上馬奔箭走,拿性命赴一場場鮮血四濺的紛爭,賭一個渺茫的未來。賭贏的李世民坐上龍椅,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而驍勇善戰(zhàn)的尉遲恭則以門神傳世,在百姓中名氣也一點不遜。地道跟他們有關(guān),但更直接的關(guān)系卻是另一個人,叫劉武周,李世民的對手,尉遲恭的上司。幾年后尉遲恭才歸了李世民,成為其心腹大臣。
在清代章回小說《說唐全傳》中,劉武周的形象非常彪悍:“頭戴雙鳳搶珠的赤金盔,身穿黃金魚鱗鎖子甲,坐下走陣嘶風(fēng)馬,手執(zhí)九環(huán)大砍刀,赤面黃須,一似天神下降;聲音洪亮,猶如二月春雷。”但最終他還是敗給李世民。未敗前,兩軍對壘,尚氣勢如虹的劉武周擇綿山之北,以黃土夯筑起一道周長一千三百多米、高近十米的堡墻,東西長三百多米、南北寬兩百多米,用以屯兵、蓄糧、御敵、休息、生養(yǎng)。
地道就是在這個堡內(nèi),由劉武周操持建造起來。
當(dāng)初興建時,無論地上地下,都沒有形成任何文字。然后劉武周敗了,北逃,被殺,他精心建起的這座攻防兼?zhèn)涞某潜?,最終也沒能保住他的性命。沒有查到他具體的生卒年,也沒有關(guān)于他妻妾子孫的半點信息,更沒有他哪怕一張模糊簡陋的畫像傳世。成王敗寇,現(xiàn)實永遠(yuǎn)如此殘酷。據(jù)說他曾自立過皇帝,年號“天興”。與李氏爭天下時,他應(yīng)該也不是一絲機(jī)會都沒有,但命運不濟(jì),一切灰飛煙滅。
站在他修筑的城墻上向下俯視,堡內(nèi)只有南北兩道門,不對稱,從南至北三百多米長的主干道為防御故意修成S形,兩旁魚骨般岔開的巷子井然有序又玄機(jī)重重;堡的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延伸著,西面峭壁陡坡,深達(dá)數(shù)十丈,東面居高臨下,阻隔著一條兵馬難逾的大溝塹。長吁幾口氣,不免暗生一絲心疼。有著如此細(xì)密心思和卓越才情的劉武周,他的下場不該那么凄涼。
當(dāng)年他可曾在同一個位置站立打量過這座城堡?或者再一抬頭,綿山便撲面而來了,此時春秋時期那個名叫介子推的賢士,是否浮現(xiàn)過腦海?介子推陪晉獻(xiàn)公的兒子重耳顛沛流離十九年,甚至割股熬湯給重耳喝,重耳重回晉國,坐上王位后,他卻堅拒所有功名和賞賜,隱到綿山,即使大火圍山逼迫,他也寧死不違己意。如果劉武周肯效仿,見好就收,退出江湖,安于城堡里的日常,他或許可以開啟另一種迥異的人生。
多少年來我總是下意識避開欲望蓬勃的人,他們章魚般極力舞動八爪的模樣令人恐懼。這世界紛爭一直太多,后退半步,愛惜自己,內(nèi)心的嘈雜聲就會漸漸平息。我相信劉武周也不是沒有倦怠沮喪的時候,建起如此精巧的城堡和那么浩大的地道,至少他已經(jīng)表露出守的心態(tài)和姿勢了,只是抵不過自己蠢動的野心,慣性仍把他帶向千瘡百孔的不歸路。
風(fēng)云流散,建堡的人早已被歲月淹埋深處,堡卻留在原地,在這個細(xì)雨如絲的初秋里,謎一般肅靜佇立。而那棵不知是否劉武周親手種下的老槐樹,仍然年年催發(fā)新芽,并且用樹洞接納了一株柳樹,它們友好摟抱著,一起春來秋往。
在面積僅十二萬平方米的張壁城堡內(nèi),廟宇竟達(dá)二十二座,佛儒道一應(yīng)俱全,每座屋頂都覆精美琉璃和生動雕塑。其中立于最高處的可汗廟,就是紀(jì)念曾在定揚被突厥封過“可汗”的劉武周。偌大天下,這應(yīng)該是唯一為他設(shè)立的廟宇。張壁還是沒有忘記他。
如果劉武周的靈魂能夠在祠里安歇,日日注視城堡一磚一瓦被晨曦拂過、一草一木被晚霞籠罩,他該由衷祈望歲月從此靜好,不再烽火吧?云動墻不動,風(fēng)走山不走。張壁屬于介休市,而“介休”正是得名于介子推。山上與山下,兩位曾在這塊土地上活過的男人,此時各自心懷感慨,欲說還休。
選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