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田密 高申蓉 周從輝 陳樹和*
1.湖北省中醫(yī)院藥事部,湖北 武漢 430061;2.湖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4
徐靈胎《醫(yī)學(xué)源流論》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1]”,強調(diào)中藥煎煮方法的重要性。先煎是一種傳統(tǒng)的特殊煎藥方法,歷史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傷寒論》中已有先煎的記載[2-3]。先煎能促使質(zhì)地堅硬的藥物有效成分溶出,使劇毒性藥物中的毒性成分分解[4]。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明確規(guī)定了23種中藥入湯劑需先煎。先煎中藥飲片以質(zhì)地堅硬的礦石、動物甲骨、貝殼類為主,也有毒性植物飲片,如烏頭、附子類。文獻報道[5-6]有關(guān)先煎的研究多為煎煮時間的研究,也有粉碎度,有效成分及減低毒性的研究,而先煎飲片的吸水率尚未見報道。飲片煎煮吸水率是飲片煎煮后所吸水量與飲片重量之比,又稱吸水系數(shù)[7]。由于飲片煎煮吸水率關(guān)聯(lián)到湯劑煎煮的加水量與得液量,測量先煎單味中藥飲片的煎煮吸水率可為中藥特殊煎煮標準的制定,以及智能煎藥機的研發(fā)提供參考。
YP20002電子天平(上海佑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ZNHW智能恒溫電熱套(天津工興實驗室儀器有限公司)。22種先煎中藥飲片的名稱見表1,每種飲片各3批,購自安徽人民中藥飲片有限公司、 安徽普仁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亳州滬譙藥業(yè)有限公司,均符合《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標準,樣品留存于湖北省中醫(yī)院中藥研究所,部分樣品照片見圖1。
2.1 煎煮方法 稱取單味中藥飲片50.0 g至1000 mL圓底燒瓶中,加水350 mL(為飲片重量的7倍[8]),浸泡30 min,用電熱套回流煎煮(避免水分蒸發(fā)損失),溫度100 ℃。依次先煎30 min、一煎30 min(滋補類一煎60 min),煎煮結(jié)束后,用80目過濾網(wǎng)過濾,濾液冷卻至室溫,用量筒測定濾液體積;飲片殘渣再加水300 mL(為飲片重量的6倍[8]),進行二煎,20 min(滋補類二煎40分鐘),同法過濾,冷卻,測定濾液體積。分別計算一煎(含先煎)、二煎的吸水量、吸水率。飲片吸水率計算公式:吸水率=(加水量-濾液體積)/飲片重量×100%。每種飲片測3批,每批測1次,取平均值。
2.2 結(jié)果 由表1、圖2可知,一煎(含先煎)吸水率,植物根類飲片最高(制川烏、制草烏、淡附片),位于169.3 %~293.9 %;動物介殼類、礦石類吸水率較低,為23.3 %~104.0 %。二煎吸水率除煅石決明為129.3 %之外,其余為6.0 %~44.0 %。二煎吸水率普遍低于一煎,而少數(shù)飲片二煎吸水量高于一煎(珍珠母、石決明、煅石決明、煅瓦楞子),其中煅石決明二煎吸水率顯著高于一煎。
圖1 先煎飲片照片(部分樣品)
表1 22種先煎中藥飲片信息及煎煮吸水率測定數(shù)據(jù)
圖2 22種先煎中藥飲片的煎煮吸水率柱狀圖
3.1 吸水率測定方法的選擇 本文研究飲片煎煮后的吸水率,而非浸泡吸水率[9]。采用的吸水率計算方式是加水量與得液量之差值除以飲片自身重量;而不是稱量吸水后濕飲片重量除以飲片自身重量[11]。并且模擬實際煎煮過程中的一煎和二煎。按此吸水率計算的加水量和得液量更接近實測值。
3.2 飲片吸水率可用于煎液體積控制 一般煎劑煎出量應(yīng)為400~500 mL[10],便于服用。煎液體積受加水量、飲片吸水量、受熱蒸發(fā)量的影響。1964年劉德沛[9]對植物類中藥飲片進行浸泡吸水率實驗,吸水率為42 %~315 %不等。穆蘭澄等[7]對不同藥用部位飲片進行研究得出結(jié)論:根、莖、礦物類飲片吸水系數(shù)較??;花葉、全草類吸水系數(shù)較大。飲片吸水率的不同引起煎液體積的差異,因此煎煮不同飲片加水量應(yīng)不同。對此,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醫(yī)療機構(gòu)中藥煎藥室管理規(guī)范》規(guī)定“煎煮開始時的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2~5 cm為宜,花、草類藥物或煎煮時間較長的應(yīng)當酌量加水。”此為經(jīng)驗加水量,較粗略。若要獲得準確的煎出量,尤其在煎藥機智能煎煮條件下,對得液體積要求更嚴格,則有必要通過飲片煎煮吸水率計算加水量,因此研究具體飲片的煎煮吸水率具有實用意義。
3.3 從吸水率角度討論先煎加水量 先煎屬于特殊煎煮方法,在中藥湯劑的各種特殊煎法中尤以先煎應(yīng)用廣泛[12]。無論是手工煎藥還是煎藥機煎藥,對于要求先煎的中藥飲片均當遵循先煎步驟,不可省略。先煎中藥飲片較有特點,多為介殼類、礦石類,質(zhì)重,體積小,臨床劑量較大,有些可達30 g,石膏劑量可達60 g[13]。對于先煎的加水量,存在不同意見,劉海生[14]認為先煎應(yīng)加足整劑藥物所需的水。李士勇[15]對珍珠母等八味先煎中藥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粉碎度、加水量、浸泡時間、煎煮時間等因素對煎出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加水量有顯著影響,以6~8倍為宜?;诒狙芯浚闅ず偷V石類飲片煎煮吸水率整體較低(圖2),大都小于100 %(mL/g),即飲片重量的1倍以下。從煎煮吸水率角度評判,先煎加該飲片重量的6~8倍水是充足、可行的,可供特殊煎煮標準先煎加水量的制定提供參考。
綜上,常用22種先煎中藥飲片煎煮吸水率各不相等,一煎(含先煎)階段的吸水率普遍高于二煎階段,表明先煎飲片吸水過程主要發(fā)生在一煎(含先煎)階段,二煎吸水少,但個別除外。毒性植物根類飲片明顯高于動物介殼類和礦石類,與飲片的質(zhì)地有關(guān)。所測得的吸水率數(shù)據(jù)可為煎藥機條件下煎液體積控制以及中藥特殊煎煮標準先煎加水量的制定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