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導引】本文選自《昨日的世界》,這是茨威格人生最后的一部作品,全書貫穿著歐洲文化被法西斯主義的崛起逐步破壞的絕望。它描繪了年輕時代的茨威格浸沐在維也納、巴黎的藝術氣息中如何成長,從一個知識分子的角度娓娓道來一戰(zhàn)的爆發(fā)。早年的茨威格崇尚自由,他厭惡奧匈帝國古板枯燥的社會風氣。這使他接觸了更多的歐洲國家,對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于和平有了強烈的使命感。
茨威格出身于一個猶太富商家庭,這使得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00年他在完成了13年的中小學教育后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哲學和文學史,后轉入柏林大學,1904年獲得博士學位。茨威格回顧自己少年時的教育制度和學校時是頗有微詞的。那時候哈布斯堡王朝的教育制度死氣沉沉,奧地利當時的教學計劃刻板單調,它嚴格要求學生們死記硬背那些劃分好了的知識,學過的東西都要考試。學生們的課余時間都被作業(yè)占滿了,此外還要接受另外五種其他語言的學習,幾乎沒有體育鍛煉和散步的時間,更不用說娛樂了。而童年和青少年時所接受的扼殺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內驅力的傳統(tǒng)教育也讓茨威格對“自由、平等、權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不過是為了讓年輕人服從權威?!爱斘铱吹浇裉斓膬和療o拘無束和幾乎平等地與自己的老師閑聊時,當我看到他們不像我們似的始終懷著一種隔閡的感覺而是毫無畏懼地奔向學校時,當我看到他們在學校像在家里那樣可以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愿望和年輕、好奇的心靈中的愛好時,我還總覺得有點難以置信——他們是自由、獨立和自然的人?!贝耐袼f的“今天的兒童”,時代背景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F(xiàn)在是21世紀了,我們的孩子“可以在學校和家里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愿望和年輕、好奇的心靈中的愛好”了嗎?我們的孩子已經是“自由、獨立和自然的人”了嗎?
【作者簡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畢業(yè)于柏林大學,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傳記作家。他出身于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從事反戰(zhàn)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代表作有《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
【附文】
20世紀的學校
[奧]斯蒂芬·茨威格
01
老實說,從小學到中學,我始終感到學校生活乏味又無聊,一年比一年不耐煩,渴望早日結束像水磨一樣轉的求學生活。今天,我記不得當時那種枯燥無味、缺乏溫暖、毫無生氣的學校生活中曾有過愉快和幸福。學校生活徹底破壞了我一生中最美好、最無拘無束的時光。
我看到本世紀的兒童比我們當時幸福、自由、獨立得多,我真有點嫉妒呢。當我看到現(xiàn)在的兒童無拘無束地幾乎是平等地同自己的老師閑聊時;當我看到他們不像我們那樣始終對學校懷著隔閡,而是毫無畏懼地奔向學校時;當我看到他們在學校像在家里那樣可以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愿望和年輕、好奇的心靈中的愛好時,我總覺得有點難以置信。他們是自由、獨立、自然的人。
而我們那個時代,在踏進那道可憎的學校大門前,我們就全身緊縮,以免前額碰到大門的橫梁。對我們來說,學校意味著強迫、沉悶、無聊,是一處不得不在那里死記硬背那些仔細劃分好的“毫無價值的科學”的場所。我們從經院式或裝扮成經院式的內容中感覺到,它們和現(xiàn)實、和我們個人的興趣毫無關系。
這種毫無生氣、枯燥無味的學習,不是為生活而學習,而是為學習而學習,是舊教育制度強加在我們身上的學習。而唯一真正令人歡欣鼓舞的幸福時刻,就是我們永遠離開學校的那一天。為此,我必須感謝學校。
這并不是說我們奧地利的學校不好。恰恰相反,學校的教學計劃是根據(jù)一百年來的經驗認真制訂的。倘若教學方法生動活潑,確實能夠奠定相當扎實的學習基礎。正是因為計劃刻板和干巴巴的教條,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枯燥無味。
課堂成了一架冷冰冰的學習機器,它不根據(jù)學生的要求而轉動,僅僅是一臺標有“良好、及格、不及格”刻度的自動裝置,以此來表示學生適應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什么程度。這種缺乏人性、抹殺個性的兵營般的生活,無疑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我們必須學習規(guī)定的課程,學完的課程要通過考試。中學時期的八年里,老師從來沒有問過我們想學些什么知識——每個年輕人內心的強烈愿望,老師從不表示鼓勵。
02
學習氛圍死氣沉沉,從學校建筑物的外表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座典型的符合宗旨的建筑物,是五十年前低價、倉促、馬馬虎虎建立起來的。陰冷的走廊粉刷得十分粗糙,低矮的教室里沒有一幅畫或其他賞心悅目的裝飾,整座樓房都能聞到廁所的氣味。兵營似的學校用的家具是旅館里那種舊家具,這些家具以前被許多人使用過,以后還會有許多人將就著使用下去。
樓房里那股在奧地利所有官署辦公室比比皆有的霉味,直到今天我怎么也忘不了,當時我們稱之為“國庫”味。凡是堆滿雜物、供暖過高和空氣不流通的房間里皆有這股霉味。氣味先沾染衣服,然而再沾染心靈。學生們兩人一排坐在低矮的長木板凳上,像在劃艇上搖櫓的囚犯一樣。板凳矮得足以使人佝僂,一天下來骨頭都疼。
冬天,沒有燈罩的煤氣燈發(fā)出幽幽的光,在我們的書本上閃爍;夏天,所有的窗戶都被精心地裝上窗簾,為的是不讓學生看到一點藍色天空而想入非非。那個世紀的科學還沒發(fā)現(xiàn),正在發(fā)育的青少年需要新鮮空氣和運動。人們以為,在硬板凳上坐了四五個小時以后,只要在陰冷、狹窄的走廊上休息十分鐘就足夠了。
一星期兩次,我們被帶到體操房,在那里的地板上毫無意義地來回踏步。體操房的窗戶關得嚴嚴實實,每踏一步,塵土就揚起一米多高。就是這樣,也算作是有足夠的衛(wèi)生保健措施了,國家也算對我們盡到了“智育基于體育”的責任。
03
許多年后,當我路過那幢暗淡、凋零的樓房時,我還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再也不用踏進那間我少年時代的牢房了。當這所顯赫的學校舉行五十周年校慶時,我作為以前的高才生受到邀請,要我在部長和市長面前致賀詞,但我婉言謝絕了。因為我對這所學校沒有什么可感激的,每句感激的話無非謊言而已。
不過,那種懊喪的學校生活也怪不得老師。對他們既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他們既不是暴君,也不是樂于助人的伙伴,而是一些可憐蟲。他們是條條框框的奴隸,官方規(guī)定的教學計劃束縛著他們,他們也像我們一樣,必須完成自己的“課程”。我們也清楚地感覺到,每逢中午校鈴一響,他們也像我們一樣快樂,一樣感到獲得了自由。
他們不愛我們,也不恨我們,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我們。
過了好幾年,老師們還是只知道我們中間極少數(shù)幾個人的名字。在當時的教學法的指導下,他們除了批改學生作業(yè)中有多少錯誤,便再也不關心學生什么事了。他們高高地坐在講臺上,我們坐在臺底下,老師提問,我們回答,除此之外,老師與學生再也沒有任何聯(lián)系。
因為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在講臺和課桌之間,在臺上和臺下之間,清晰分明地有一道看不見的權威之墻,它阻礙彼此之間的任何接觸。老師對待學生,應該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還必須深入了解這個個體的特點。老師有責任把觀察到的學生情況寫成報告,這在今天已習以為常??稍诋敃r,這大大超出了他的權限和能力。
另一方面,寫出與學生的談話會降低老師的權威;學生同老師談話,意味著平等,意味著“學生”與“前輩”平起平坐——在那時,這些是行不通的。我覺得,最能說明我們和老師之間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毫無交往的例子就是,我早已把他們的名字和容貌忘得一干二凈。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個講臺和我們始終都想偷看的班級記事簿,里面記著我們的分數(shù);在我腦海中依然清晰的是老師那本用來評分的紅色小筆記本,還有記分用的那支黑色短鉛筆,記得自己那些被老師用紅墨水筆批改的作業(yè)本。
可是,我怎么也記不起他們中任何一個人的面孔,也許是我們坐在他們面前時總是低著頭,從來不看他們一眼的緣故。
04
對學校的這種反感并非我個人的成見;我記不得在我們同學中有誰對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不反感,它壓抑和磨平了我們最好的興趣和志向。過了很久我才明白:對青少年的教育采取冷漠無情的方法,并非出于國家主管部門的疏忽,而是包藏著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秘而不宣的既定目的。
我們面臨的世界,或者說,主宰我們命運的世界,它的一切做法集中在把太平無事的世界奉為偶像,希望它萬古長青。這個世界是不喜歡青年一代的,說得透徹一點,它懷疑青年一代會打碎這個偶像。市民社會對自己有條不紊的“進步”和秩序沾沾自喜,并宣稱:在一切生活領域中適度平穩(wěn)有節(jié)制是人唯一的有成效的品德。任何急忙推進的事都應避免。
奧地利這個古老的國家由一位白發(fā)蒼蒼的皇帝統(tǒng)治著,由年邁的大臣們管理著。這是一個沒有進取心的國家,它只希望防止任何激烈的變革,從而保住自己在歐洲范圍內牢不可破的地位。
而年輕人,其天性就是不斷進行迅速、激烈的變革。因此,年輕人成了令人憂慮的因素。這種因素必須盡可能地被排斥在外或者壓制下去。所以,國家根本不讓學生生活得好。所以,我們應該耐心等待提拔我們的時機來臨。
由于奧地利不斷衰退,因此年齡的大小具有不同的價值,像今天一樣。那時候,一個十八歲的中學生還被當作孩子,如果當場抓住他在吸煙,他就要受到懲罰;如果他想上廁所,就得畢恭畢敬地舉手,得到許可后才能離開座位??v然是三十歲的男子,也同樣被看作羽毛未豐不能獨立的人;即便到了四十歲,也被認為不足以擔當重任。
所以,當三十八歲的古斯塔夫·馬勒被任命為皇家歌劇院院長時,全市嘩然,這個首屈一指的藝術機構竟交給一個“如此年輕的人”。他們完全忘了,莫扎特三十六歲,舒伯特三十一歲時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主要作品。這種不信任感——認為每個年輕人都“不完全可靠”——遍布當時所有的社會階層。我父親在他的商行里從未接收過一個年輕人。
如果有人長得特別年輕,那他到處都會碰到這種不信任感。這樣一來,必然會產生一個令人不能理解的現(xiàn)象:提拔年輕人處處有障礙,年長卻成了有利條件。而在我們今天這個完全變了樣的時代,四十歲的人扮成三十歲的樣子,六十歲的人愿意自己看起來只有四十歲。今天,到處推崇年輕、活力、干勁和自信,而在那個太平年代,任何有進取精神的人,為了使自己看起來老成一些,都不得不打扮一下自己。
報紙上介紹能使胡須長得快的藥品。剛剛從醫(yī)學院畢業(yè)的二十四五歲的大學生,從醫(yī)時留起大胡子,戴上金邊眼鏡,盡管他們的眼睛不需要戴眼鏡,為的只是裝扮自己,在病人面前顯得自己是有“經驗”的老醫(yī)生。男人們穿著長長的黑色大禮服,步履從容穩(wěn)重,如果可能的話,挺起微微凸起的圓肚子,刻意表示自己老成持重。追求功名的人,都竭力讓自己脫離靠不住的青年人的樣子,至少在外表上下足工夫。我們在中學六七年級的時候,就不愿意再背初中生的書包,而是用公文包,為的是讓人一看就知道我們不是初中生。
青年人的朝氣、自信、大膽、好奇、歡樂——這些在今天受我們羨慕的素質,在那個一味追求“持重”的時代,卻被看成靠不住的表現(xiàn)。
05
在了解了這種特殊的觀念以后,我們才會理解國家是要充分利用學校作為維護自己權威的工具。學校首先教育我們:現(xiàn)實的一切是完美無缺的,教師的話是完全正確的,父親的話是不可反駁的,國家的一切設施是絕對有效、與世永存的。這種教育的第二個原則,就是不應該讓青年人舒服。
這一原則也在家庭中得以貫徹。在給予青年人某些權利之前,他們應該首先懂得自己應盡的義務,那就是完全服從。從一開始就要我們牢記:我們至今尚未作出任何貢獻,沒有絲毫經驗,對給予我們的一切要永懷感激之情,而沒有資格提什么問題和要求。在我那個時代,從孩提時起人們就采取嚇唬人的笨方法。女仆和愚蠢的母親嚇唬四五歲的孩子,說什么他再鬧,就去喊警察。當我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如果把分數(shù)不高的副課成績單拿回家,我們就會受到恫嚇,說再也不準去上學了,要送我們去學一門手藝。在資產階級社會里,這是最可怕的恫嚇了,因為它意味著退步到無產階級中去。
當年輕人懷著最真誠的學習目的,要求成年人解釋重大的時代問題時,遇到的則是盛氣凌人的訓斥:“這些事你還不懂?!辈徽撛诩依?,還是在學校或國家機關里,到處都用同樣的話來回答,不厭其煩地懇切勸導,他還沒“成熟”,還什么也不懂,他應該恭恭敬敬聽別人說話,沒有資格插嘴或反駁?;谶@種觀點,學校里的這些可憐蟲高高地坐在講臺上,儼然一尊不可接近的泥像。我們的全部心思都應該囿于“教學計劃”之內。
我們在學校里是否覺得舒服,是無關緊要的。按照那個時代的真正意向,學校的使命與其說是引導我們前進,毋寧說是阻止我們向前;不是把我們培養(yǎng)成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而是要我們盡可能百依百順地去適應既定的社會結構;不是提高我們的能力,而是限制我們的能力,消滅我們之間的差異。對青年一代這種心理上的壓力,或者更確切地說,這種反心理的壓力,只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不是使他們麻木,就是使他們興奮不已。
不妨查閱一下精神分析學家們的文獻,看看這種荒唐的教育方法究竟造就了多少“自卑情結”。“自卑情結”這個詞恰恰是經歷過奧地利教育的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或許并不是巧合吧。我本人也要感謝這種壓力,它使我很早就流露出對自由的酷愛,其激烈的程度是今天的青年人無法理解的。還有,在我的一生中,我對一切權威,對所有“教訓口吻”的談話恨之入骨,對一切不容置疑的說教反感至極——多年來,這已成了我的一種本能。這種反感如何產生,我早已忘記。
可是我記得有一次,在巡回演講會上,有人讓我在大學的禮堂演講。這時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要從臺上向臺下說話,而坐在下面的聽眾,就像我們當學生時那樣,老老實實、不言不語地坐在那里,我頓時感到一陣不快。我想起了中學階段那種從上對下的、權威的、非同伴式的夸夸其談的說教,使我遭了多大的罪。想到這里我一陣害怕,怕我在臺上講話會像當年老師對我們教訓的那樣,令人討厭。
正是這種思想顧慮,使那次演講成了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
(附文來源: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