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鷗婕,管紹勇,葉蕊
(1.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感染科,云南 曲靖 655000;2.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云南 曲靖 655000)
瘧疾是瘧原蟲寄生感染引起的疾病,通常由瘧蚊媒介傳播,導致人體感染[1]。根據(jù)感染病原蟲種類的差異分為三日瘧、間日瘧和惡性,前兩者疾病癥狀往往較輕,而后者惡性瘧癥狀重,進展迅速,容易導致機體多臟器功能受損甚至死亡,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困難[2-3]。我國科學家在抗瘧疾藥物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青蒿素是我國科學家自主發(fā)現(xiàn)并提煉的高效抗瘧疾藥物,具有明顯的抑菌、殺菌效果[4-5]。作為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抗瘧疾作用更明顯,可以對紅內期的瘧原蟲蟲體產生快速殺滅的效果,尤其可以對氯奎藥物產生耐藥的惡性瘧進行針對性高效殺滅,提高臨床瘧疾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并發(fā)癥和死亡風險[6]。本研究選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瘧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蒿甲醚治療瘧疾的應用及癥狀轉歸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瘧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39 歲患者20例,40~60 歲患者20 例,>60 歲患者20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研究組均為男性,年齡20~65歲,平均(33.9±10.4)歲。對照組均為男性,年齡20~65 歲,平均(34.1±10.2)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為瘧疾患者,入院時厚薄血涂片均檢出瘧原蟲的環(huán)狀體,病歷資料齊全;②患者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愿意承擔相關風險并積極配合研究工作,同意采用抗瘧疾藥物如氯喹和蒿甲醚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白血病、淋巴瘤、肺癌、肝癌等其他腫瘤性疾病可能影響研究結果患者;②合并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或其他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傳染性疾病患者;③合并精神分裂癥、重度抑郁、重度躁狂等嚴重精神障礙性疾病難以配合檢查工作的患者;④合并嚴重肝功能衰竭或腎功能衰竭的需要緊急搶救治療的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⑥對治療藥物氯喹和蒿甲醚過敏的患者;⑦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需要緊急ICU搶救或停用藥物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氯喹治療,研究組采用蒿甲醚治療。
1.3.1 對照組 氯喹治療采用磷酸氯喹片劑口服,每天1次,3 d為1個療程。首劑1 g,之后每次0.5 g服用。
1.3.2 研究組 蒿甲醚治療采用蒿甲醚針劑肌肉注射,首劑按體質量3.2 mg/kg;第2~5天,每次按體質量1.6 mg/kg,每天1次。5 d為1個療程。
治療1個療程后檢測瘧原蟲,對于出現(xiàn)陽性結果的患者需再次使用1 個療程并在療程結束后為兩組患者進行伯氨喹治療從而殺滅體內配子體,有效控制瘧疾的復發(fā)和傳播。在治療過程中注意完善相關對癥處理措施,包括體溫升高的患者進行物理降溫或使用地塞米松5~10 mg靜滴,同時加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200 mL中和血液過多的酸性離子。對于出現(xiàn)腦型瘧疾的患者額外給予甘露醇靜脈滴注對癥處理。
1.4 觀察指標和療效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治療效果、不良反應。患者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瘧原蟲病原學檢測陰性為治愈:患者癥狀改善,體溫恢復正常,瘧原蟲病原學檢測仍陽性為顯效:患者癥狀稍改善,體溫下降,瘧原蟲病原學檢測仍陽性為有效;患者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惡化,瘧原蟲病原學檢測仍陽性為無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研究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ime to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效果各項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研究組各項不良反應均低于對照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瘧疾是一種由昆蟲傳播的疾病,是由已感染瘧原蟲的人的血液感染瘧原蟲引起的,寄生在人體上的瘧疾有4種寄生蟲[7]。在中國,主要是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另外2種較罕見,近年來有部分病例是國外輸入[8]。不同的瘧原蟲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和卵形瘧。這種疾病的主要表現(xiàn)是定期發(fā)作、身體發(fā)冷、發(fā)燒和出汗。長期多次發(fā)作后,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瘧疾是危害世界人群健康安全的重大傳染性疾病,給世界各國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9]。對于瘧疾的治療研究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瘧原蟲尤其是惡性瘧的頑固性給瘧疾疾病的治療造成巨大的挑戰(zhàn)。我國科學家在抗瘧疾藥物的發(fā)明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尤其是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發(fā)明給瘧原蟲的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蒿甲醚作為青蒿素的衍生物,根據(jù)其結構分為α 型和β 型兩種,臨床上主要使用溶解于油類的注射劑β型,利用其對紅細胞內期裂殖體的殺滅作用從而到達臨床治療效果[10]。由于該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且具有退熱的作用,因而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同時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該藥治療時體溫下降較為和緩,不易出現(xiàn)虛脫等不良反應,因而臨床推薦使用的范圍較廣。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效果各項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各項不良反應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無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17例出現(xiàn)胃腸不適癥狀,12例出現(xiàn)頭暈、頭痛癥狀,8例出現(xiàn)皮膚瘙癢癥狀,3 例出現(xiàn)耳鳴癥狀,7 例出現(xiàn)心悸癥狀。惡性瘧疾是非洲地區(qū)導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好發(fā)于雨季時期,主要由潮濕環(huán)境下滋生的蚊蟲傳播導致,發(fā)病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以青壯年為主[11]。有動物研究表明,血漿中含有血小板抗原的微細顆粒增多程度和血小板的減少成正比例[12]。寄生于人體內的瘧原蟲通過大量消耗人體血糖及糖類儲存,導致人體容易出現(xiàn)低血糖的風險,嚴重者導致死亡。惡性瘧疾還容易伴隨骨髓造血功能損害,且補體激活臟器功能受損等可以導致患者發(fā)生嚴重貧血,血氧供應不足進一步加重器官功能損害。惡性瘧疾同時容易伴隨肝臟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的肝功能受損。蒿甲醚是青蒿素的衍生物,對瘧原蟲紅細胞內期有較強的殺滅作用,瘧疾治愈率高于90%,能對抗氯喹的瘧原蟲體發(fā)揮高效殺滅作用,通過藥物中的過氧化物橋與二價鐵發(fā)生還原反應產生自由基并修飾調節(jié)瘧原蟲蛋白,導致瘧原蟲死亡[13]。同時蒿甲醚提高血漿中游離血紅素的量,進一步加強自由基反應。藥理實驗證實抗瘧疾藥物的抗藥性隨著半衰期的延長而加快,因而具有較短半衰期的蒿甲醚耐藥率較低,殺滅蟲體的作用較強。早期診斷并應用蒿甲醚治療瘧疾對于改善患者臨床預后、減低患者死亡風險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雖然單獨使用蒿甲醚治療時,臨床未發(fā)現(xiàn)較為明顯的抗藥性,但再燃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由于蒿甲醚對惡性瘧配子體無效,建議聯(lián)合使用其他抗瘧疾藥物如伯氨喹,以達到防止瘧疾復發(fā)的目的,彌補單一藥物藥效的不足,具體發(fā)病機制有待探討。
綜上所述,蒿甲醚治療瘧疾的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