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淑鳳
【摘要】綜合《課程標準(2011版)》的要求和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近年廣東中考歷史試題朝著綜合性的方向發(fā)展。特別是2020年廣東中考歷史突出考查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注重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基本與全國高考接軌。以綜合題講解為例的初中歷史“學科統(tǒng)整”教學,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幫助學生進行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形成全面的知識系統(tǒng)。因此,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歷史綜合題講解分析中嘗試“學科統(tǒng)整”的新式教學,幫助學生實現(xiàn)跨學科整合學習,以期達到適應新時期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雙重目標。
【關鍵詞】綜合題講解;學科統(tǒng)整;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效率
初中歷史豐富多彩,語文、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所以,歷史教學是多姿多彩的,初中歷史教師要緊跟新時期的課程標準,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理念與方式?!冻踔袣v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方面。此外,2019年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文件提出“廣東中考試題既要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chuàng)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合理設置試題結構,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本C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和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近年廣東中考歷史試題朝著綜合性的方向發(fā)展。特別是2020年廣東中考歷史突出考查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注重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基本與全國高考接軌。這就要求新時期培育以人為本的初中歷史課堂打破傳統(tǒng)“學科割裂”的教學模式,利用歷史學科包羅萬象的特點,巧妙地將語文、政治等學科融入日常教學中,實現(xiàn)“學科統(tǒng)整”的新式教學,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
初中歷史綜合題主要從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4個維度來考察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靈活創(chuàng)新的應用,貼近現(xiàn)實生活和學生實際,彰顯歷史學科包羅萬象,涉及多門學科的本質。因此,教師可以在綜合題講解分析中嘗試“學科統(tǒng)整”的新式教學,幫助學生實現(xiàn)跨學科整合學習,以期達到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雙重目標。
一、歷史與語文的學科融合
歷史和語文的學科融合,會讓學生在歷史材料題的探究學習中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只要語文學得好,歷史綜合少煩惱?!崩?,2019年廣東中考歷史卷第27題:
(2019廣東·27)(12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近現(xiàn)代史就是一部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史,而現(xiàn)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xiàn)代化,也就是人通過努力逐漸解除各種束縛而獲得自身解放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文明之所以進,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總因也,歐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紀時,古學復興,脫教會之樊籬,一洗思想界之奴性。
——梁啟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論》
材料二:近代法國史學家薛紐伯曾說:“舊時的法律是貴族的,它把人分成一些不平等的階級……現(xiàn)在社會是德謨克拉西(民主)的,它已使一切人在法律之前平等。”
——摘自[法]薛紐伯 《現(xiàn)代文明史》
材料三:“機器人革命”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說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實現(xiàn)了機器對人的體力勞動的替代,“機器人革命”則推動了機器對人的腦力勞動的替代……由于機器的功能延伸和對人的替代,單一生產單元中對人的需求量相對下降;隨著機器復雜度的增加,實際上對產業(yè)工人在多領域的技能和編程、系統(tǒng)處理等方面的知識提出了更高要求。
——摘自人民日報《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
(1)材料一中的“古學復興”指什么?梁啟超認為其意義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薛紐伯認為“現(xiàn)在社會”法律對人的意義是什么?并以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歐美國家頒布的法律文獻及其內容予以說明(任舉一例)。(3分)
(3)根據(jù)材料三,指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如何使人得到解放的?“機器人革命” 對人產生了哪些影響?(3分)
(4)綜上所述,你認為在人的解放中最重要的是哪方面?另舉一例史實加以論述 (中外史實皆可)。(3分)
與所有歷史綜合題相同,本題需要學生運用語文學科的閱讀理解技能,考生必須讀懂材料和設問。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點撥學生將初中歷史知識和語文融會貫通,組織文字,回答問題。學生根據(jù)材料一原文“古學復興,脫教會之樊籬,一洗思想界之奴性?!蓖评沓龅?問中歐洲人脫離了教會的束縛,是從思想上得到解放;學生根據(jù)材料三原文“由于機器的功能延伸和對人的替代,單一生產單元中對人的需求量相對下降;隨著機器復雜度的增加,實際上對產業(yè)工人在多領域的技能和編程、系統(tǒng)處理等方面的知識提出了更高要求?!敝赖?問答案是:機器人革命雖然從體力上解放了人類,但是對人的知識和技能等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如2020年廣東中考歷史卷第31題的材料二:
上表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袁崇煥研究資料選編,并在第2問中要求學生根據(jù)材料二,分析影響歷史人物評價的因素有哪些。教師講解本題過程中,引導學生解讀材料二參考文獻,提取材料關鍵信息,點撥學生運用語文學科歸納概括的技能,得出答案——百姓、史學家、皇帝和官員所處立場不同;他們所處朝代不同,如,明清兩代;以及各自思維方式差異,如“才非周公,使驕且吝”,又受到后金引誘,豈能不敗等;或者個人情感,如廣東巡撫等呈請“入祀鄉(xiāng)賢祠”等因素都會影響歷史人物的評價。
綜上所述,語文作為“萬科之王”在歷史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歷史綜合題更是要考察到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字組織表達能力;要求學生精細閱讀綜合題的導言、材料和設問,找出關鍵詞、關鍵句;在讀懂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并總結信息要點,結合自身掌握的基礎歷史知識點,組織歷史學科文字,緊扣設問,規(guī)范答題。教師在講解分析歷史綜合題的過程中,融入語文進行教學;文史統(tǒng)整,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的家國情懷。
二、歷史和《道德與法治》的學科融合
歷史和《道德與法治》的學科融合,會讓學生在歷史綜合題的探究學習中發(fā)現(xiàn)一個真理——“政史不分家”。以史為鑒,學史明智。歷史材料題的許多設問,很好地體現(xiàn)了歷史學科古為今用的應用價值,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知識大部分都能融會運用在歷史材料題的設問解答中。教師講解綜合題的時候,點撥學生在掌握歷史必備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當今時政熱點,活學活用地融合歷史和《道德與法治》,緊扣設問,言之有理地作答。例如,2020年廣東中考歷史卷第33題第3問:
材料三:大多數(shù)中國人在翻譯中國特有文化名詞時,往往自動放棄了命名的權利和機會,這種做法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xiàn)。比如,向外賓介紹“白酒”時,他們總是將其譯為不倫不類的wine(葡萄酒)、alcohol(酒精)、Chinese vodka(中國伏特加)或Chinese whisky(中國威士忌),等等。然而,韓國人堅持沿用soju(音譯漢語的“燒酒”),最終soju一詞在2008年被權威的《韋氏詞典》認可并收錄。同時,日本也還在堅持使用shochu(源于漢語的“燒酒”)。
——摘編自張勇先《英語發(fā)展史》
(3)根據(jù)材料三所述英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談談你對語言文化交流的認識。(2分)
本題以語言的傳播作為切入點,結合近年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政熱點,利用第3問的開放性問題,考查學生對語言文化交流的認識。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解答此類開放性題目的時候,提醒學生結合《道德與法治》的文化自信知識版塊思考;點撥學生得出答案——“語言文化交流既要善于吸收借鑒,又要堅持文化自信”;幫助學生認識到應當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有所堅持,提高年輕一代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此外,如,2017年廣東中考歷史卷第27題第4問:
材料四: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政府多次公開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設想 ,并認為“維護美國的領導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則”,西歐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張,中國要求建立新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
——摘編自劉金質《冷戰(zhàn)史》
(4)根據(jù)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用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發(fā)展趨勢說明,美國是否達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2分)從處理大國之間關系的角度來說,冷戰(zhàn)留下了哪些教訓?(2分)
本題回看冷戰(zhàn)歷史,以期昭示未來。教師講解此問的時候,點撥學生聯(lián)系所學,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引導學生知道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美國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落空。冷戰(zhàn)教訓方面,教師引導學生融合歷史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相應內容,組織語言文字,言之有理地回答設問,如,冷戰(zhàn)加劇大國矛盾沖突,不利于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等。
《道德與法治》融入歷史學科的教學,既可提高學生綜合題的解題效率,又可加深學生對相應歷史知識點的理解記憶;教師還可以抓住歷史綜合題講解的契機,在教學過程中有方向性地引導學生樹立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堅定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
以綜合題講解為例的初中歷史“學科統(tǒng)整”教學,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幫助學生進行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形成全面的知識系統(tǒng)。教師在歷史綜合題的講解教學中全方位地融入語文、政治等學科,一方面補充了傳統(tǒng)“學科割裂”教學的短板不足;另一方面培養(yǎng)發(fā)展了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好地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歷史教學關于立德樹人的核心目標。學科融合的課程學習,讓學生掌握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唯物史觀來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得到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OL].https://wenku.so.com/d/af5769e95865de21c785681a533adc15.
[2]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1/30/content_5457116.htm.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