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在主題為“故鄉(xiāng)印象”的閱讀中,作者常常會通過對故鄉(xiāng)某一物象的回憶,來表達自己對故鄉(xiāng)濃濃的熱愛與眷戀之情。這類閱讀大多以散文為主,這就需要同學們具備提煉線索、劃分結(jié)構(gòu)、充分理解文章語言的能力,并能準確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所傳遞的思想感情。中考題中常見的考點有:1.標題的作用;2.文中重點句子的表現(xiàn)手法或表達方式;3.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閱讀一
故鄉(xiāng)的風
錦州風大。
童年記憶里的風,有時在耳際嘶鳴,雙眼便立即做出瞇起的樣子,像是擔心那風里的塵沙吹進眼里。我知道這是那瞬間的幻覺。
最初,我對風的色彩的識別是黃色。其實,風不該有顏色,即使有,也是人賦予的。比如,風從海洋上吹過,說風是藍色;從森林吹過,就是綠色;從雪山上吹過,就變成了白色。而家鄉(xiāng)的風,與其他地方的風明顯不同——它個性十足,生猛異常。那時,還沒聽過“沙塵暴”這個詞,只知道“刮黃天兒”,風刮起,天空一片昏黃。
故鄉(xiāng)的風之所以氣勢恢弘,是因為其中的沙塵充當了風的武器。風力助推沙塵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擺著糖果的攤板,刮跑了老爺爺頭上的帽子。偶爾看見騎自行車的人,在風里歪扭一陣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駕,吃力地推車前行。我們有時在教室里正聚精會神地聽講,風會突然用力,讓玻璃飛出窗框,在書桌上和地上“嘩”地破碎。
我和同伴們對風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風鏡。顧名思義,風鏡就是防風的眼鏡。玻璃鏡片鑲在細細的鋼絲框上,四周有密織的布罩,兩端用皮筋連接,套在頭上拉至眼部,風便吹不著眼睛了。從上小學的第一天起,我就開始戴風鏡了。與書包一樣,風鏡是每個學生的“標配”。走進教室,摘下風鏡,兩眼周圍濕濕的,時間久了,眼部會泛出兩個淺白的圈圈。在風大的季節(jié),走在上下學的路上,自然躲不過風的襲擾。風從對面來,塵沙吹打在風鏡上,會有“沙沙”的聲響,眼前的路變得模糊不清。我們不知道何為“能見度”,只覺得路不在腳下。
年少不懂氣象知識,也不知道其他地方風是否也是這樣的刮法。故鄉(xiāng)在渤海灣處,氣候本該很濕潤才是,但在記憶中,卻是年年風干、風大、風多。冬天刮北風,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來春天,萬物復蘇之時,卻正是大風恣肆之日。夏季雖悶熱,但風小,算是快樂時節(jié)。秋天一來,風比春天更甚。
原以為,故鄉(xiāng)風的大小怕是不易改變了。但故鄉(xiāng)人卻不甘心,堅持數(shù)年植樹造林。上小學時,老師帶學生植樹,邊植樹邊說,樹多了,長高了,風就跑了。
一種向往久了,便會跑進夢里。我多少次做過江南的夢,雖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還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風,這些著實讓我興奮。當然,故鄉(xiāng)是變不成江南的。故鄉(xiāng)的人也許和我一樣,少不了做江南的夢。夢做著做著,故鄉(xiāng)竟然有了夢里的輪廓,大概是經(jīng)過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輪廓漸漸清晰,漸漸現(xiàn)出了樹,現(xiàn)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蓋在城的周圍,漫過山巒,漫過村莊,一直漫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數(shù)不清的風箏在空中飄飛,河的兩岸已被裝點出繽紛的色彩,彎曲的小路順著河流蜿蜒伸展,其間有大片的綠草和好多種樹。河水很是平靜,像是過去的一切都不曾發(fā)生過。波光微微泛動,明亮而安謐,倒映的綠蔭加重了幾層水色??吹贸鰜?,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過客。鱗次櫛比的高大樓宇,被縱橫交錯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鮮亮的組群。
故鄉(xiāng)的風,依然在四季里行走,從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黃色的兇猛。穿過綠樹蔭,送來陣陣潔凈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態(tài)。記憶中和現(xiàn)實中,故鄉(xiāng)的風究竟形態(tài)如何,又會帶來怎樣的回味和感受,也許,只有故鄉(xiāng)人知道……
(作者楊俊文,選自《人民日報》2018年8月4日,有刪節(jié))
●思考練習
1.文章以“故鄉(xiāng)的風”為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聯(lián)系上下文,簡要分析第九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二
故鄉(xiāng)草
這個時節(jié),草是村莊最新鮮的主人,它愜意地盛開,有點乍乍乎乎。各種各樣的草競相開放,比花兒還要熱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擠擠挨挨偎在一起,一個春天長下來,還是那么小,看得人心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長,一個晚上不見,就會躥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墻上,就有十幾種草在這里聚會。
村子是離不開草的,人和牲畜都離不開。如果沒有稻草,就長不出稻谷,沒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沒有各種各樣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豬又吃什么?雞鴨鵝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們的糧食,各色蟲子、蚯蚓隨時恭候著它們的到來。
稻草香甜,稻谷在草葉上揚花、抽穗,凝結(jié)一年的希望,從嫩綠到金黃,村人憂心忡忡地牽掛著。當金黃來臨,村莊也就豐碩了,香噴噴的氣息縈繞在村頭村尾,像村口溪流“嘩嘩”的碎語,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種有溫度的草,它恰到好處地溫暖了我童年的許多個冬天。那時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戶都會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長得好的草桿,曬干后扎成草墊,待到冬天鋪在席子下,一下就暖了。
盛開的草,漫山遍野站著,站成村莊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長在村莊之上,墻頭、瓦頂、亂石堆,無處不在且長勢良好。長在屋頂上的草帶著一身的俠氣,春歸時醉享天涯春風,夏日里驕陽烈焰纏身,挺到秋來又要飽嘗風霜雨雪,冬臨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這樣的草,孤獨地長在高處的瓦上,是藏在村莊深處的魂魄。死了一撥,瓦就黑上一層,村莊就在它們一次次死去活來中漸漸老去。
一些廢棄的墻頭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長。生在廢墟上,便是野草了,佇立風中,它們的命運并不會隨村莊的命運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廢墟上歌唱。
有了茂盛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壓箱子的衣料,大太陽底下一抖,就會抖出許多難言的氣息。草的一生是一個四季輪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莊的一生又是多長?我以為,所有的村莊都應該是長生不老的,可是我看著它漸漸不在了,最初是人聲在這里低落下去,接著是牲畜開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滿了老屋的許多角落。在屋里盛開的草,喪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為此時的它已是荒草。
村子里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最得體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勞煩子女們奔波,不用拖著疲弱之軀苦等油盡燈枯。村莊又少了一個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叢。老人們總說自己的命和草一樣賤,到頭來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靈魂沒入土地的時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來年墳上青蔥的草葉。
草是有來生的,無論死得多么難看,春風一點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莊和村莊里的人們沒有來生,一旦離去,永不回頭。
(作者劉翠嬋,選自《福建文學》2011年第1期,有刪節(jié))
●思考練習
1.文章第一段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