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人
“包子不像包子”還是包子嗎?讀起來像繞口令,寫下來像是玩文字游戲。別以為這是空穴來風,生活中還真有這樣的事。
日前,夏先生請老家來的客人吃揚州早茶。一籠籠包子熱氣騰騰端上,透過落地窗,賞河邊的楊柳依依,抿一口當?shù)孛杈G楊春,搛起一只細嚼慢咽,體驗揚州早茶文化,豈不快哉。最后上的一道點心,是香菇菜包。夏先生一看,蒸籠上的標簽明明寫著“香菇菜包”,但其外形怎么看都是月牙形的餃子,面皮也沒有一般包子的豐滿厚實,不過香菇青菜的餡料名副其實。夏先生把一籠籠包子在朋友圈曬出,那名為香菇菜包更像香菇菜餃的照片顯得非常醒目。
時代在變,各行各業(yè)都應因時而變。一只小包子可以折射社會的變遷。從當初碗口大的包子填飽人的肚子,到現(xiàn)在請人吃早茶滿足人的面子;從過去注重貨真價實的口感,到現(xiàn)在追求花色造型的美感;從昔日菜肉品種的單一,到現(xiàn)在品種層出不窮的豐富,包子已不再是單純的食品,而變成了可食用的工藝品、可體驗的地方文化。包子的演變,沒有刻意追求變革,但變得又是那么順其自然。
包子的創(chuàng)新探索,無論是被認可的成功,還是暫時的疑惑,哪怕是徹底的失敗,其中的經驗教訓都彌足珍貴。香菇菜包變身貌似香菇菜餃,引發(fā)夏先生的疑惑,不足為怪,換了我,也會心生“包子不像包子”還是包子的質疑,引發(fā)“這樣的創(chuàng)新又有多大價值”的困惑。
質疑和困惑,實則反映了當下社會的一種創(chuàng)新焦慮。誰不知道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成功,但又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包子一直在變,將來還會變,只有不斷變,才能步步贏,這是過去的經驗,也是現(xiàn)在的趨勢,更是未來制勝的法寶。
包子變得不像包子,還是包子嗎?這樣的疑惑現(xiàn)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讓其充分經受市場競爭,接受顧客評價,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顧客認可了,自然會傳承于世;顧客不買賬,哪怕噱頭再多,也會悄然退市。市場是一面篩子,社會大眾需要的才不會被遺漏。
一些品牌包子,經歷了長期變革,經受了反復打磨,得到社會認可才流傳至今。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是所有的創(chuàng)新都成功,有些只是曇花一現(xiàn),有些也是“折騰走一回”。我們根本犯不著為“包子不像包子”犯愁,市場會決定去留。
環(huán)顧四周,類似的創(chuàng)新焦慮并不少見。突出表現(xiàn)為,忽視內容的改進,一味在形式上求變,乃至“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工作情況各不相同,有的礙于歷史原因、基礎條件、自身能力等因素,一時難以創(chuàng)新求變,達到理想效果,這時候更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謀求更長遠更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倘若急于求成,為變而變,只是在形式上引人注目,不管問題是否真的解決,也許會帶來一時的轟動效應,實現(xiàn)自己的某個小目標。但這種“偽創(chuàng)新”,于事無補,于社會有害,個人留下笑柄事小,讓事業(yè)受損,則罪過就大了。
包子做得不像包子,東西還是能吃的,不會造成浪費,如果你嫌它名不副實,不吃就是了,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我們的工作如果只求形式變新,不解決實質性問題,那就是嘩眾取寵的形式主義了。這也許就是“包子不像包子”的創(chuàng)新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