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辰 天津商業(yè)大學寶德學院
作為韓國非主流藝術電影,金基德的作品以社會邊緣人為主要關注對象,以半抽象式的人文討論風格帶領觀眾從溫情中體味殘酷,從人性中尋找救贖。他的電影看似冷酷,骨子里卻充滿了對世道人情的客觀審視與悲天憫人的人性關懷。
金基德曾說,“邊緣是我們社會中的一面,在邊緣生活的人總是比較隱蔽,這些生存在艱苦困境中的人也是非常美麗的”。金基德總是喜歡在影片中對社會邊緣人物進行觀察與描摹,他認為自己的出身階層“幾乎跟文化扯不上一點關系”。(參見金基德訪談中的論述,《對話韓國導演金基德》[德]volker hummel 譯[河邊之路]),在金基德出生與成長的時代,樸正熙的獨裁政策使得一代人的精神與社會文化氣氛一度處于匱乏局面,顯而易見,金基德將人性的陰暗面與對社會底層的關注糅雜于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他客觀的將邊緣非主流人物的人性黑暗面展示看作一種“美”。從人物塑造的角度來看,金基德向來善于塑造異化的角色形象,即:有別于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弓》《呼吸》等影片都表現(xiàn)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由被動走向了反抗。電影《雛妓》中的女主人公“貞花”,為生計所逼,她只能忍氣吞聲,放棄尊嚴,忍受白眼與羞辱。外在與內在的強烈反差也是金基德塑造貞花這個人物形象的點睛之筆。貞花的心靈日日經(jīng)受著不可妥協(xié)的煎熬,對無奈現(xiàn)實的不可抗拒與內心對自由美好渴望的沖突構成了《雛妓》核心人物的內在矛盾,貞花的矛盾也折射出了韓國社會當下的人文困惑。從中也不難看出金基德對以“貞花”為代表的社會邊緣人物的態(tài)度,即——問題的出現(xiàn)不完全依賴于個體本身,社會本身對個體的影響才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又如同影片《壞小子》所表達的核心內涵:人人生而平等,為什么社會一定要有界限的劃分?社會為什么不能互通共融?金基德客觀的將事實剖開,引領觀眾思考與探索,當問題血淋淋的擺在眼前,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生命個體的出生與成長猶如春花秋葉,在自然規(guī)律不可更改的狀態(tài)下,受環(huán)境的影響而孕育、誕生、成長、發(fā)展、消亡。金基德在自己的作品中看似講述一些與自己不大相關的故事,他面帶微笑,平靜而客觀,見仁見智,任人解讀,無加干涉。在《收信人不詳》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土分裂,手足相殘,同室操戈,社會大環(huán)境的壓抑與窒息令人生無可戀。諷刺的是,士兵們甚至可以以此邀功受賞,打傷了美軍士兵卻要入獄受罰,上層國家機器對待國民同胞與外族之間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反差。美軍士兵對殘酷戰(zhàn)爭的厭倦又表明春秋無義戰(zhàn),侵略戰(zhàn)爭只可能兩敗俱傷。殘酷軍人統(tǒng)治與政治壓迫并存的時代,受壓迫土地中的人沒有尊嚴地活著,等待大多漫長而無望,恩吳自幼體質纖弱,沉默老實,靠畫畫謀生,經(jīng)常被混混欺負,當看到心愛的女孩被人凌辱,被美國大兵侵占時,他也只能默默難過,暗自神傷,作為昌古的好友,對待生活中的種種不公,他起先沉默隱忍,作為最不具有扭轉局勢影響力的角色默默存在著,在經(jīng)歷一系列變故后卻轉為“爆發(fā)的沉默者”,乃至最后在獄中起意殺死曾經(jīng)欺辱過他的混混,在警車中看到昌古和母親所居住的房車起火,用手銬勒令司機停車。電影中人物性格的反轉令觀眾始料未及,仔細推敲卻又在情理之中。小人物總是難敵大時代,人怎能左右時代如何待你呢?對個體而言,極度的壓抑之后就是驚人的爆發(fā),“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奔词贡l(fā)后是沒有歸途的死路,也要殫精竭慮,困獸猶斗。金基德對國家的愛、恨、對國民奴性的質疑,對大時代背景下生命個體成長的反思都暗含著他對國家未來與下一代的希冀。
毫無疑問,金基德是韓國電影導演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迄今為止,很難有韓國導演像他一樣,在藝術性的價值理念表達之下,作品中集政治、社會、人文,人性道德與靈魂救贖于一身,他的創(chuàng)作依賴于他自身的敏感,依賴于他對社會、個人及事物的敏銳觀察。導演個人的優(yōu)秀電影作品都是導演忠實于自己,忠實于自己內心所要表達的藝術思想的結晶,他的作品影像語言大多熾烈而冷酷,視覺層面突出隱喻與象征,聽覺層面大多失語,炫技手段極少。欲望、占有、人性、救贖、關鍵詞體現(xiàn)了影片的精神內核。不難看出,金基德的作品極力體現(xiàn)了韓國的民族文化與民族風格——隱忍與不屈,不可逆轉的時代悲哀——抗爭中成長?!皩а萦袝r會被看作社會的中心人物,有時則被人輕蔑鄙夷。這個世界一直流淌著對象不明的某種敵對情緒,似乎每個人都在時刻準備著迎接那個未知對象的橫空出世一般(時時充滿斗志一般)”。
所以,金基德之所以成為金基德,事出必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