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 姝
(撫順市第二醫(yī)院神經外科,遼寧 撫順 113001)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加之交通、建筑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高空墜落、交通意外事故或者高能損傷的發(fā)生率逐漸上升,繼而引發(fā)顱腦損傷人數不斷增加。顱腦損傷患者以15-45歲人群居多,不僅起病急驟,而且病情較為兇險,病情相對較為復雜,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致死率,是目前臨床常見的外傷性疾病[1]。臨床搶救治療后,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但常常誘發(fā)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繼而導致患者偏癱[2]。因此,采用何種簡單、高效的護理方法來提高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患者的肢體康復效果是現階段臨床工作人員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據相關資料顯示[3]:針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患者,在早期給予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恢復患者肢體功能,改善臨床癥狀,提升生活質量。故本次實驗將2016年1月-2018年1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患者進行分組治療,旨在探究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患者肢體康復效果的影響?,F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本實驗對象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間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患者,共計80例。所有對象均經MRI和CT檢查已確診,征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署同意協議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病例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2組,差異比較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資料具備可比性。具體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基本資料比較
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guī)術后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及時為患者降低顱內壓,減少腦細胞受損狀況;定時檢測患者體溫,針對發(fā)熱患者及時予以降溫處理;觀察患者瞳孔變化情況;局部按摩;清潔患者口腔異物和進行尿道口護理;關注患者氣道有無堵塞,一旦發(fā)現異常應及時護理,保證其氣道通暢;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同時對其神經系統(tǒng)進行評估;制定常規(guī)康復訓練計劃。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如下:(1)心理護理。由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多為中年男性,在術后常因家庭經濟和個人責任等因素而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為患者的預后改善帶來不利影響,故而護理人員應在手術后及時與患者溝通,評估其內心不良情緒,并以自身專業(yè)知識和溝通技巧幫助患者打開心結,提出針對性的意見,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樂觀、積極心態(tài)面對后續(xù)治療。同時護理人員應主動多次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取得家屬的信任,提高配合度。(2)早期健康教育護理。由于顱腦損傷極具突發(fā)性,患者尚未能及時做好準備,不了解此類疾病相關知識,這便需要護理人員在術后進行健康教育宣傳,增加患者及其家屬對顱腦損傷術后偏癱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治療依從性。同時選擇專業(yè)知識強且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定期舉辦知識講座,講解該病產生的原因、康復護理方法、目的、預后改善狀況以及所需注意的問題等,告知患者不可過度飲酒、長期吸煙,否則極易加重病情,并且叮囑患者堅持服藥。(3)早期康復訓練。①腦水腫時期:針對昏迷患者,護理人員應注意適時調整其肢體,對患者關節(jié)進行良好保護。適當抬高仰臥位患者的手肘,彎曲患者肘關節(jié)呈90°,背伸患者踝關節(jié)呈90°,背屈患者膝關節(jié)呈35°[4]。另外,幫助患者屈伸指關節(jié)、向后旋轉上臂、外展上肢肩部關節(jié)、內旋膝關節(jié)等,每天可運動4次,1次2-4分鐘。②疾病穩(wěn)定時期:對患者翻身技巧進行相關性指導,告知患者正確使用坐便器的方法,同時指導患者雙手向各個方向運動10-20次;指導患者練習坐姿,在翻身時應注意采用橋式運動[5]。③恢復時期:協助患者下地行走,也可通過爬樓的方式鍛煉自身肢體康復,同時抓、握小球鍛煉患者上肢。
3 觀察指標:(1)采用Barthel指數評價2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并對比。(2)通過Brunnstrom法評估2組患者運動功能,對比護理效果[6]。護理效果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種,具體療效判定標準為:①治愈:經護理,患者運動功能高達6級,能夠自主正常生活;②顯效:經護理,患者運動功能至少上升2級,基本可自主正常生活;③有效:經護理,患者運動功能至少上升1級,對自主正常生活的影響較?。虎軣o效:經護理,患者運動功能未見上升,且對正常生活的影響極大。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5 結果
5.1 2組患者護理前后ADL評分對比:經實驗結果可知:2組患者護理前ADL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護理后的ADL評分明顯有所上升,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ADL評分比較
5.2 2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經實驗結果可知:對照組患者治愈14例,顯效10例,有效6例,其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患者治愈18例,顯效13例,有效7例,其總有效率為95.00%,經比較觀察組更高,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顱腦損傷在目前臨床治療中極為常見,術后伴有極高的致殘率,為患者今后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常伴以巨大的中樞神經功能創(chuàng)傷,術后多出現嚴重功能障礙,多表現在聽覺、肢體、語言和心理等多個方面[7],而護理人員在進行相關護理時,常常忽略對圍術期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護理,導致患者后期的護理效果十分不理想。
早期康復訓練主要是康復醫(yī)學和護理學相互結合的專業(yè)技術,本著有效指導早期康復護理實踐、減少臥床所致的并發(fā)癥的護理理念,旨在改善患者感知、肢體功能,提高患者治療效果[8]。該種護理模式能夠有效刺激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患者受損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患者神經側支循環(huán)重建,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患者患肢肌肉自主活動性,防止肢體關節(jié)攣縮,繼而達到改善其肢體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的目的[9-10]。在本次實驗中,觀察組患者在腦水腫期調整體位能夠改善患者神經系統(tǒng)緊張度;在穩(wěn)定期指導患者各項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在恢復期對患者進行行走、爬樓、抓握等訓練,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具有積極影響[11]。經本實驗結果顯示:2組患者護理前的ADL評分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ADL評分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更高(P<0.05);對比2組患者護理效果,也提示觀察組更高(P<0.05)。足以說明將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用于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患者護理過程中,可有效提高護理效果,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在李文琳[12]等人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肢體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一文中,觀察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患者護理后2周、4周和12周的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19.82±2.64)分、(34.35±2.59)分、(75.51±5.69)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足以說明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肢體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生活質量。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肢體康復效果具有積極影響,屬于臨床理想護理手段,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