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思維,羅容,康泰,李京生(.北京市朝陽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0000;.首都醫(yī)科大學,北京 00069;.北京市朝陽區(qū)三里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 0007;.北京城市學院,北京 009)
桑寄生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帶葉莖枝。槲寄生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Nakai的干燥帶葉莖枝。二者均可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元。用于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頭暈目眩[1]。由于二者臨床療效突出,目前相關學者圍繞其活性成分分離、藥理作用機制、臨床應用等方面展開了諸多研究。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從1977年版起就將桑寄生和槲寄生分別列為兩種中藥收載,但是所載功效主治基本一致,加之歷代本草對于二者描述較為混亂,所以造成二者臨床應用時存在混淆現象,容易引起不合理用藥問題。雖然對于桑寄生和槲寄生各自的研究報道較多,但是缺乏全面、系統(tǒng)性的總結,特別是還未見在將兩者進行比較的基礎上進行進展論述。故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系統(tǒng)總結二者本草考證、化學成分研究、藥理作用研究及臨床應用,分析二者的異同,為桑寄生及槲寄生合理使用、藥用資源傳承和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中藥桑寄生與槲寄生目前無論在市場流通還是臨床使用方面都存在著混亂現象,因此從歷史角度弄清二者的關系以正本清源,就顯得十分必要。首先桑寄生之名,實為古代本草記載中“桑上寄生”的一種簡稱,如《神農本草經》[2]記載:“桑上寄生,味苦,平。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發(fā)齒,長須眉。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可以看出桑寄生之名,為古人對藥材寄主做出了要求,明確為桑樹上寄生者為用,而并非現代植物學中種的概念。同樣《名醫(yī)別錄》[3]中:“桑上寄生,味苦,無毒。主治金創(chuàng),去痹,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后余疾,下乳汁,一名鶯。生弘農桑樹上”。《本草經集注》[4]中:“桑上者,名桑上寄生爾。……方家亦有用楊上、楓上者,則各隨其樹名之”等本草著作均有相關記載。槲寄生一詞首見于近代植物學,歷代本草均無槲寄生之名,但是在論述桑寄生時,將槲寄生類植物作為中藥桑寄生藥材來源之一加以描繪[5]。如《新修本草》[6]中記載:“寄生槲、櫸柳、水楊、楓等樹上,子黃,大如小棗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葉無陰陽,如細柳葉,厚肌。莖粗短?!蓖ㄟ^分析可知《新修本草》中所記載的槲,也是指寄主所言,并非植物學中種的概念。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古代所記載的桑寄生均指寄主而言,所言桑、槲者不能等同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以下簡稱《中國藥典》)所收錄的名稱。
通過本草考證進一步分析藥材基原,目前認為明以前本草所記載的桑寄生為《中國藥典》所記載的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如龔祝南等[7]參考歷代本草記載,除從文字方面還參考《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中附有的桑寄生藥圖,通過分析植物地理分布及形態(tài)特征,認為明代以前本草所記載的桑寄生,其植物基原實為《中國藥典》所記載的槲寄生,而明代以后其植物基原出現了四川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 (Lecomte) Danser及其近緣的銹毛寄生等植物??梢姀拿鞔院?,中藥桑寄生與槲寄生出現了多基原入藥問題,桑寄生、槲寄生及一些近緣種存在混用現象,這也是二者后世使用混亂的原因之一,值得進一步研究。
桑寄生的化學成分研究一直是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據管俊等[8]報道,桑寄生主要含有總黃酮、揮發(fā)油類、維生素(維生素C)、微量元素(鉀、磷、鎂、鈉)、生物堿類(1-脫氧野尻霉素)等成分。其中李永華等[9]從以桑樹為寄主的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中分離得到1-脫氧野尻霉素(DNJ),其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葡萄糖淀粉酶、腫瘤轉移,抗病毒,減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生物功能。而非桑樹寄主植物沒DNJ成分,寄生在非桑樹寄主植物上的桑寄生也檢測不到DNJ成分。寄主植物不但對桑寄生中生物堿類成分有影響,對于其他化學成分同樣具有影響。如張協(xié)君等[10]實驗測定槲皮素含量的結果看,不同寄主植物來源的桑寄生藥材槲皮素含量相差很大,來自8種不同寄主的桑寄生中,除了桑樹與兩面針兩種寄主的桑寄生莖枝能測到槲皮素含量外,其他6種寄主的桑寄生莖枝均檢測不到槲皮素,且槲皮素主要存在于桑寄生藥材葉中。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寄主植物對桑寄生藥材的化學成分有無及含量有相關性影響,這也從另一面驗證了古人對寄生藥材寄主的重視,十分必要。
受到國外學者對白果槲寄生V.album L.中抗腫瘤成分研究的影響[11],國內學者對于槲寄生化學成分也做了充分研究。槲寄生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主要為黃酮類、三萜和甾醇類[12]、揮發(fā)油[13]及有機酸[14]化合物。關玥等[15]并進一步說明目前從槲寄生中分離得到黃酮類成分母核主要有黃酮、二氫黃酮、色原酮、查爾酮等,以黃酮類為母核的7,3',4'-三甲氧基槲皮素具有抗人卵巢漿液性癌、肝癌、膀胱癌等活性;具有較強的抗癌活性,對多種腫瘤細胞具有抑制作用的三萜類化合物如齊墩果酸;槲寄生屬植物中具有較強生物活性的槲寄生凝集素、殼多糖結合蛋白及槲寄生毒肽等高分子化合物??鼓[瘤有效成分之一為槲寄生生物堿。
綜合分析桑寄生與槲寄生化學成分相關文獻,二者的化學成分有相同之處同時也存在不同點。槲寄生藥材中含有齊墩果酸,而桑寄生藥材則沒有[16]。提示可以利用此特征成分進行二者的鑒別。同時筆者發(fā)現目前桑寄生藥材的化學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化合物上,比如其主要藥物活性成分黃酮類化合物槲皮素、扁蓄苷、槲皮苷、蘆丁。而槲寄生藥材更多的集中在槲寄生凝集素I、II、III,槲寄生毒肽A2、A3及殼多糖結合蛋白等大分子物質。槲寄生生物堿成分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對總生物堿上,未見分離出單體成分的報道,而桑寄生已有相關報道,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
中醫(yī)藥傳統(tǒng)理論認為桑寄生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等功效,臨床主要用于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因此不少學者針對此做了大量研究,如李玲玲等[17]通過動物實驗,采用弗氏完全佐劑造大鼠關節(jié)炎模型,對于陰性模型組,陽性對照組,桑寄生高、中、低劑量組,分別給與生理鹽水、雷公藤多苷混懸液、不同劑量桑寄生水煎液,結果表明,桑寄生水煎液能明顯改善佐劑型關節(jié)炎模型大鼠足腫脹狀況,且能降低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桑寄生水煎液有祛風濕抗炎作用。
郭艷杰等[18]報道槲寄生具有抗腫瘤作用,降壓作用,抗心律失常,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治心肌梗死,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冠脈循環(huán)、增強心肌收縮力,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huán)等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抗氧化與抗衰老,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降血糖作用。張水仙等[19]報道除上述作用外,槲寄生還具有抗病毒、抗菌作用,抗驚厥作用,抗骨質疏松作用。
綜合分析桑寄生和槲寄生藥理作用相關文獻,可知二者在藥理作用上有重疊部分,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桑寄生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和較強的降壓作用;槲寄生則具有很強的降壓作用,抗炎作用卻不明顯。有資料顯示,槲寄生治療癌癥的適應證很廣,不僅對動物移植性腫瘤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而且還具有較明顯的抑制腫瘤細胞轉移的作用;此外,槲寄生對心律失常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而桑寄生則沒有上述作用[20]。
桑寄生的現代臨床應用十分廣闊,其在治療婦科流產、高血壓、心律失常及某些炎性反應方面均有較好療效。筆者通過中國知網,以槲寄生、臨床應用為關鍵詞,未檢索到全面總結槲寄生臨床應用文獻,現根據相關文獻報道總結如下。
治療腫瘤疾病。李晶瀅等[21]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對錢英教授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用藥與方劑進行分析,使用復雜網絡與點式互信息法聚類技術分析多味藥之間復雜的關聯(lián)性。結果表明槲寄生是錢英教授治療肝癌的特色藥物之一,在肝癌處方中半數以上會用到槲寄生。錢英教授的經驗方槲芪散是其常用方劑,主要由槲寄生、生黃芪、丹參、郁金、白花蛇舌草等8味藥物組成。47.05%的患者診治過程應用槲芪散治療。通過研究核心處方復雜網絡圖分析,發(fā)現錢英教授治療肝癌的核心藥物同槲芪散的藥物組成基本一致,這也說明在實際臨床肝癌治療中,槲芪散是其主要應用的處方。
治療婦科疾病。周凌娟等[22]總結丁彩飛教授治療胚胎移植術后妊娠早期先兆流產經驗,針對腎虛血熱證、脾腎兩虛證、瘀血內阻證,應用槲寄生補肝腎固沖安胎作用,采用自擬益腎安宮1號方、益腎安宮2號方、壽胎丸合桂枝茯苓丸加減治療。
治療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上海市槲寄生協(xié)作組[23]用槲寄生注射液,靜脈及肌肉注射,治療心絞痛181例,有效率為82.9%,心律失常114例,有效率為35.7%。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郭金昊等[24]總結楊傳華教授以槲寄生、淫羊藿、黃芪為君藥填精益髓、補腎通絡,自擬補腎和脈方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效果顯著。
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余文寶等[25]自擬蠲痹四妙湯,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60例,結果臨床痊愈10例,顯效24例,有效2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0%。
綜合分析桑寄生和槲寄生臨床應用相關文獻,筆者發(fā)現二者在現代臨床應用中,對于治療婦科流產、高血壓、心律失常及某些炎性反應疾病方面基本是重疊的,分析其原因與《中國藥典》記載其二者的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相同有極大關系。而通過上述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可知,二者存在一定差異,其功效主治、臨床應用應該有所區(qū)別,此值得進一步研究。槲寄生在腫瘤治療方面的應用就是很好的例證。
綜上所述,歷史上對于寄生名稱均隨寄主而定,桑寄生則是指桑上寄生而言,槲寄生如寄生桑樹上也為本草所記載的桑寄生,與現代藥典按照植物分類學中的概念命名有所區(qū)別,故在基于歷代本草研究應用二者時應特別注意此點。目前對于桑寄生的研究開發(fā)比較充分,且研究者也注意到寄主的不同對于桑寄生的化學、藥理等方面均有影響[26-27],而槲寄生缺乏在此方面的研究。桑寄生野生變家種的栽培技術已成熟[28],《中國藥典》應該綜合上述研究,對于桑寄生藥材來源中寄主做出明確規(guī)定,此點也符合歷代本草對于寄生藥材的質量要求,以保證藥材質量的安全有效,例如藥典中對于五倍子來源的規(guī)定。槲寄生在我國有豐富的藥用資源,應結合目前大分子物質凝集素、毒肽等的化學及藥理研究,進一步開發(fā)抗腫瘤新藥提供臨床實用,除目前已用于肝癌治療外,亦有研究其在治療胰腺癌、乳腺癌[29-30]方面有效,應開發(fā)擴大其應用范圍。基于化學及藥理學的研究進展,應積極探討二者自臨床應用方面的異同,修改藥典中二者功能主治基本一致的現狀,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