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鳳,汪艷麗,關(guān)宣可,常 興,劉如秀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外感后咳嗽多由于六淫之邪侵襲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所致[1],正如陳修園所說:“肺為氣之市,諸氣上逆于肺則嗆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離于肺也”。外感后咳嗽四季均可見,多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咽痛、胸痛等[2]?,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外感后咳嗽多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歸為急性咳嗽、亞急性咳嗽范疇,常遷延不愈,治療以抗感染、止咳化痰為主,但部分患者療效不佳[3]。國醫(yī)大師劉志明是全國首批博士生、博士后指導老師,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從醫(yī)80余載,勤求古訓,精勤不倦,在內(nèi)科疾病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jīng)驗。
1.1 肺失清肅、肺氣上逆是基本病機 《內(nèi)經(jīng)》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nèi)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4]。肺居髙位,為五臟之華蓋,主氣,司呼吸,為氣機出入升降之通道,司清濁之宣降,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外邪侵犯,皮毛受邪,邪束肌表,并傳舍其合而內(nèi)傷于肺。同時,寒涼飲食傷胃,其寒從肺脈及于肺。肺為嬌臟,畏寒畏熱,內(nèi)外寒邪相合并傷于肺,肺氣不宣,清肅失職,氣道不利,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因“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道(逆)而上行”也[5]。
1.2 聚于胃,關(guān)于肺,脾胃失調(diào)而致咳 劉志明認為咳嗽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調(diào),易聚濕化痰,上擾于肺而致咳,部分患者在進食生冷、辛辣,或受涼后加重、反復,體現(xiàn)了脾胃失調(diào)在咳嗽發(fā)病中的重要性,正如《內(nèi)經(jīng)》云:“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
1.3 四時五臟陰陽與咳嗽密切相關(guān) 劉志明認為,“天氣通于肺”,咳嗽與四時六氣、氣候變化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五臟六腑在不同季節(jié)感受時令邪氣,可引起相應臟器受損,從而波及于肺而致咳嗽[6]。四時之病,歸根于六氣感人,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侵襲肺系,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咳,但是由于四時主氣的不同,人體感受的外邪有所區(qū)別,呈現(xiàn)出的證候特點亦有不同。
2.1 辨脈論治為先 外感后咳嗽不同于其他類型咳嗽,多挾有鼻塞流涕、咽癢、頭痛,惡寒發(fā)熱等感冒癥狀。外邪襲表,上先受之,診斷之時應尤重脈象,脈浮緩者,多為感受風邪所致,治療時宜重疏風散邪;脈象虛者,是因暑邪傷津而成,治療時宜重祛暑生津;脈象濡者,多見濕邪所困,治療時宜重燥濕健脾;脈象緊者,責之寒邪侵襲,治療時宜重散寒祛邪。同時劉志明認為,咳嗽也是人體排病祛邪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外感后咳嗽的治療以宣肺散邪為法,因勢利導,不可早用收澀之劑。
2.2 四時論治 咳嗽與四時、五臟、陰陽密切相關(guān),五臟六腑的病變皆可影響肺之宣發(fā)肅降而致咳嗽。因此,在外感后咳嗽的治療過程中,劉志明根據(jù)天人相應的理論,以六氣的變化對應不同的季節(jié),認為春季陽氣生發(fā)多風、夏季多火、秋季多濕、冬季多寒,根據(jù)主要季節(jié)的氣候特點,在使用辨證方劑的時候加入對應時令季節(jié)的藥物。以期合于四時陰陽,同時結(jié)合升降等法靈活應用[7-8]。
2.2.1 春日風咳,治宜兼降:劉志明認為,春季陽氣生發(fā)多風。《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云:“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指春季是少陽生發(fā)之氣,春陽上升,氣潛發(fā)散,生育庶物。初春之時,厥陰風木行令。肝屬木,春氣通于肝。肝木主氣,春以風邪為首,風邪易纏于咽鼻之竅,是咳嗽好發(fā)之根,因春天氣候溫暖多變,人體皮膚汗孔常處于開泄狀態(tài),若起居不慎,易感風邪而致病,如《類證治裁》云:“春季咳木氣升也”[9]。對于春日風咳,治宜肅降,常以疏風宣肺、止咳化痰為法,方選止嗽散加減治之。方中桔梗、白前一升一降,宣降肺氣,配合紫菀、百部止咳化痰,荊芥疏風解表。此外常常加入薄荷、芍藥等疏肝抑肝之品,契合木火刑金致咳之病機;咳甚者加前胡、杏仁、瓜蔞以增降氣化痰之功。
2.2.2 夏日暑咳,治宜兼涼:劉志明認為,夏季多火熱炎上。夏季萬物生長茂盛,氣候炎熱,暑熱下逼,地熱上蒸,人居其間,最易感熱氣而致病。暑邪自口鼻而入,侵犯肺胃,易患汗出口渴,面赤身熱,心煩脈數(shù),胸滿咳嗽之暑熱咳嗽癥。如《類證治裁》云:“夏季咳火氣炎也”。同時暑多挾濕,夏季多雨潮濕,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間,呼吸所受,不離濕熱之氣,暑濕犯肺,肺氣壅塞而咳。對于夏日暑咳,治宜兼涼,常以祛暑利濕、止咳化痰為法,方用止嗽散加六一散治之。六一散擅清暑利濕,方中滑石歸肺、胃經(jīng),《本草綱目》言其:“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淡之味,先入于胃……上輸于肺,下通膀胱……為蕩熱燥濕之劑?!迸c止嗽散合用,肺胃同清,升降相宜,則暑熱咳嗽得治。
2.2.3 秋日濕咳,治宜瀉濕:劉志明認為,秋季多濕?!睹麽t(yī)雜著》云:“秋多濕熱傷肺,宜清熱瀉濕”[10],一般情況下秋季多見燥邪乘金傷肺,但秋季延續(xù)長夏濕氣,尤其是北方地區(qū),緯度較高,冬季來早去遲,導致秋季特別短,因此初秋時節(jié),暑濕余熱未退,濕邪傷脾,脾失健運而生痰,痰濁壅肺,肺失宣肅,故癥見咳嗽,且痰多而稠。對于秋日濕咳,常以燥濕化痰、理氣止咳為法,方用不換金正氣散治之。方中藿香芳香化濕、升清降濁為君,配合蒼術(shù)、厚樸、陳皮、半夏等健脾化痰止咳??紤]到秋季燥邪當令,肺喜潤而惡燥,秋季后期可酌加少量枇杷葉、玉竹、貝母、杏仁、百合等清潤之品。劉志明認為秋季亦多濕咳,與一般“秋季咳燥氣乘金也”有異,但因秋時燥氣當頭,肺金主氣,正值脾氣旺,《金匱要略》言:“四季脾旺不受邪”,咳嗽患者在秋季往往得到緩解和癥狀減輕,因此健脾化痰之法在秋季咳嗽治療中意義重大[11]。
2.2.4 冬日寒咳,治宜溫散:劉志明認為,冬季多寒。《景岳全書·咳嗽》言:“外感之嗽,必因風寒”[12],因冬季寒水當令,天寒地凍,陰寒之氣逼人。風為百病之長,風寒相合,束表犯肺,寒主收引,導致腠理閉塞,氣機不行,肺失宣肅,通調(diào)不利,聚濕成痰,形成寒痰咳逆癥。正如《類證治裁》云:“冬季咳風寒侵肺也”。對于冬日寒咳,治宜溫散,常以散寒解表、溫肺化痰止咳為法,方用六安煎加細辛治之。六安煎由二陳湯加杏仁、白芥子而成,功能溫肺化痰,加入細辛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劉志明對于秋冬觸寒即發(fā)之咳嗽者,習用六安煎、金水六安煎兩方,察其虛實壯老用之。若內(nèi)熱較甚者,又可于上方基礎(chǔ)上加知母、黃柏以清泄里熱;若觸怒咳嗽更甚者,則可配合延年半夏湯治療。
2.3 專病專方 劉志明在四時論治各類外感后咳嗽的患者過程中,雖然臨床證候紛繁復雜,處方常常靈活多變,但劉志明最常用的基本方是麻杏石甘湯、千金葦莖湯和貝母瓜蔞散等。
表邪未清者,可予麻杏石甘湯,加以祛風解表藥物如荊芥、防風等。劉志明認為,麻杏石甘湯中麻黃辛溫宣肺,石膏辛寒泄肺,并制約麻黃之溫,二者一溫一寒,宣肺而不助熱,清肺而不留邪,存其用而制其偏,體現(xiàn)了宣肺散邪的治法;杏仁降氣平喘,與麻黃、石膏相配,一宣一降,共奏宣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同時網(wǎng)絡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該方具有抗病毒、抗炎、調(diào)節(jié)免疫、抗瘧、鎮(zhèn)咳等多種藥理作用[13]。除咳嗽外,該方對支氣管炎、各種肺部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鼻炎、慢性蕁麻疹等多種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14],因此該方是各種表邪未解、肺熱壅盛之喘咳的基礎(chǔ)方。
干咳無痰、口鼻干燥、咽癢等燥邪或陰傷表現(xiàn)者,可予貝母瓜蔞散,加以養(yǎng)陰生津藥物如麥冬、沙參、蘆根等。貝母瓜蔞散出自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功能潤肺清熱、理氣化痰,主治燥痰咳嗽[15]。劉志明認為燥熱傷肺,灼津成痰,肺失清肅,發(fā)為咳嗽,這種類型咳嗽的主要特點是咯痰不爽,或咳聲悶重,或咽喉不利,或伴鼻塞、胸悶,兒童常伴有咽炎、扁桃體炎、腺樣體增生等,部分患者出現(xiàn)矛盾癥狀,如鼻流清涕而舌紅、咽紅、苔干,痰少不爽而舌苔或滑或膩,此類患者多由急性咳嗽遷延而來,或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該方能使肺陰得潤,燥痰可除,清肅有權(quán),則咳逆可止。
痰多質(zhì)黏或稠黃,氣息粗重等痰熱表現(xiàn)者,可予千金葦莖湯,加以清肺化痰藥物如桑白皮、枇杷葉、黃芩、半夏等。葦莖湯出自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主治痰熱壅肺之肺癰[16]。劉志明常?;帽痉街委熖禑巅帐⑿涂人?,常去桃仁、冬瓜子,視病情輕重用葦莖30~40 g,薏苡仁15~50 g。葦莖在藥房多不備,可用蘆根替代[17]。
以上常用方集中體現(xiàn)了劉志明治療外感后咳嗽以宣肺散邪為法的辨治特點。對于臨床病情復雜的患者,基本方藥少力弱,劉志明不獨立處方,常以經(jīng)方疊用,加強療效。
傅某,女,48歲,2019年11月19日初診。主訴:反復咳嗽6年,加重10 d。病史:患者6年前因感冒出現(xiàn)咳嗽、咳痰,自服藥物好轉(zhuǎn),此后咳嗽反復發(fā)作,多因受涼或天氣變化誘發(fā)。10 d前患者著涼后咳嗽加重,痰黏不易咳出,伴有畏寒發(fā)熱,經(jīng)抗生素治療,體溫逐漸恢復正常,但咳嗽經(jīng)久不愈,故前來就診。刻下見:咳嗽,痰多質(zhì)黏不易咳出,胸悶,發(fā)熱,面紅,口干不欲飲,納可,夜寐差,小便如常,大便不成形;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微膩,脈弦細滑。中醫(yī)診斷:咳嗽,痰濕蘊肺,里熱漸盛證。西醫(y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治法:燥濕化痰,清肺止咳。處方:不換金正氣散合貝母瓜蔞散加減,蒼術(shù)12 g,陳皮、半夏、厚樸、蘇子、杏仁、龍膽草各9 g,瓜蔞、沙參各15 g,葦莖24 g,川貝、甘草各6 g。水煎服,每日1劑,5劑。2019年11月24日二診:服上方5劑,咳嗽明顯好轉(zhuǎn),故繼以上方5劑治療,以固療效。后隨訪之,患者長期堅持服用上方,咳嗽癥狀逐漸消失。
按:本案患者深秋時節(jié)因外感風寒誘發(fā)痰飲宿疾而致咳嗽,本已久患肺病,正氣虧虛,風寒之邪乘虛犯肺,肺失宣肅,津液運化失司,聚液為痰,痰濁壅阻肺氣,肺失清肅,故咳嗽氣逆、胸悶等。此外,痰本濕邪,濕性黏滯,痰濕蘊肺,則出現(xiàn)咳嗽痰黏,兼渴而不欲飲水;濕邪困脾,故大便不成形;痰濕蘊肺,里熱漸盛,熱盛傷陰,故咯痰不爽,治療以清化上焦痰濕為要。方中蒼術(shù)、厚樸、陳皮、半夏燥濕化痰;川貝、瓜蔞、沙參、葦莖潤肺清熱、理氣化痰,蘇子、杏仁降氣止咳;甘草調(diào)和藥性;諸藥相合,則痰濕得化,肺熱得清,氣機得暢,咳嗽乃止也。同時囑患者節(jié)制飲食,以預防咳嗽反復,鞏固療效,體現(xiàn)了劉志明重視脾胃失調(diào)在咳嗽發(fā)病中的重要作用。該患者治療中,劉志明考慮秋季亦多濕咳,根據(jù)四時論治法,選方以燥濕化痰止咳為法,療效較好[18]。
隨著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咳嗽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尤其是近年來,流感病毒肆虐,患者在罹患流感發(fā)熱之后,常常遺留反復發(fā)作、難治性的咳嗽,或干咳,或痰少難咯,外感后咳嗽患者日益增多。外感后咳嗽多與外感有關(guān),但多數(shù)無法自愈,需盡早干預,以免遷延不愈,變生他證[19]。外感咳嗽常在進食生冷、辛辣,或受涼后出現(xiàn)、加重,西藥對癥治療雖可緩解,稍有不慎,便再次發(fā)作或加重[20]。國醫(yī)大師劉志明根據(jù)天人相應、四時五臟陰陽理論提出四時論治外感后咳嗽,以宣肺散邪為法,常用麻杏石甘湯、千金葦莖湯和貝母瓜蔞散等方劑,并于方劑中加入對應時令季節(jié)的藥物,制約其亢盛之氣,達到治愈咳嗽的目的,療效較好,為臨床治療咳嗽類疾病提供思路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