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羅濱教授曾經(jīng)提出,在新的時期,教研員要面臨著一場轉型,只有轉變思想、轉變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才能夠滿足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為了幫助教研員完成轉型,學校需要建立新時代的教研框架,幫助教研員高效開展教研工作,讓教研員能夠在深入領會文件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具體情境、自己的個人情況進行深入思考,高質量地完成教研工作。
關鍵詞:新時代 教研工作 框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1.043
教研員是中國基礎教育領域獨特的專業(yè)力量。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育時,需要得到理論支持,以指導自己開展工作。在新的時期,教研工作需從六個方面實現(xiàn)轉型:從“學科教學”轉向“課程育人”;從“雙基獲得”轉向“素養(yǎng)發(fā)展”;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從“基于經(jīng)驗”轉向“基于證據(jù)”;從“專家講授”轉向“教師眾籌”;從“統(tǒng)一研修”轉向“個性服務”。幫助教研員完成轉型,就是教研工作框架制定的方向。
一、把握新時代特征,找準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點
如果要完成轉型,首先教研員需要了解為什么要完成轉型。唯物主義理論提出,在解決問題時,需要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不同的時期,教育的矛盾存在差別,解決教學需求和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是開展教研的關鍵點。開展教研,就是要基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發(fā)揮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克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困難,讓教育達到時代發(fā)展的需求。當前,教育中存在教育目的統(tǒng)一化、教育供給粗放化、教育形式單調化的現(xiàn)象。教研員需要深入的了解現(xiàn)實產生的原因,然后通過影響現(xiàn)實產生的因素,來讓現(xiàn)實發(fā)生改變。
以研究義務教育供給粗放因素產生為例。教研員可以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分析,了解歷史背景與現(xiàn)代教育背景之間的區(qū)別,研究教育背景與教育供給粗放的關聯(lián)。通過梳理,可以分析教育經(jīng)濟撥給、師資資源配比、教師的來源、教師的學歷等一系列的因素產生的影響。為了讓研究更為透徹,教研員可以把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進行對比、把城市與農村之間進行對比,深入了解各項因素對教學現(xiàn)實之間的影響,然后基于研究和調查的結果提出對策。
教研員開展教育調研以前,需要了解當前的教育現(xiàn)實是什么,而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是什么,然后針對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進行研究,抓住這一關鍵點,教研員把握住新時代開展教研工作的大方向。抓住這一關鍵點的研究框架為:
1.閱讀有關部門提出的教育要求,從中領悟時代發(fā)展的需求。
2.需要深入調查研究,比如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在大數(shù)據(jù)中了解當下教育的現(xiàn)狀,然后通過實地調查,驗證大數(shù)據(jù)中呈現(xiàn)出來的信息,準確把握教育現(xiàn)狀。
3.通過了解教育需求和教育現(xiàn)狀之間的差距,教研員便可以了解研究的背景,目標、價值和意義。
二、尊重教育多樣性,找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最佳結合點
在轉型過程中,教研員需要了解現(xiàn)在的研究成果和過去的研究成果之間存在什么差異,即把握教研轉型的內容。這就要求教研員能夠把握住過去的現(xiàn)實,和未來研究的成果之間的結合點。在了解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后,需要分析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了解因變量控制的目的及如何通過控制自變量來控制因變量。在開展義務教育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人才,這就是因變量。教研員需要了解需要了解在新的時代,未來整個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在開展教研工作的時候,只有把握人才培養(yǎng)這個結合點,才能讓調查研究有的放矢。
人才培養(yǎng)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核心素養(yǎng),人們提出要通過學科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然而學科素養(yǎng)應當如何理解,如何科學界定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理清不同學科之間核心素養(yǎng)的關聯(lián)、強化各學科之間的向心力,是教研員可以開展教學研究的切入點。第二,以人為本,在新的時代,人們提出要應用以人為本的思想開展教育,然而很多一線教師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過于寬泛,在實踐中不知道如何進行操作。提出一個以人為本的思想比較簡單,然而如何把這一思想貫徹下去,卻是教育的難題,如果不能解決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問題,那么這一思想便難以落實。第三,多元智能的發(fā)展,新時代提出要承認學生存在智能和智能之間的差距,在開展教育時,不能只承認某一種智能或某幾種智能是優(yōu)秀的,其他的智能是不重要的,開展教育,就是要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讓學生成為個性化的人才。然而在開展教育時,怎樣發(fā)現(xiàn)學生的智能特長和智能不足,要提出什么樣的教育方案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智能,這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開展教研時,教研員需要從微觀著手來找到研究的切入點,研究框架是:
1.從微觀的角度而言,教研員需要了解當前培養(yǎng)人才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是什么,即找到因變量控制的目標。
2.分析影響因變量的自變量,即分析為什么這些實際問題會存在。只有與一線教師接觸、多次去課堂聽課了解情況、通過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才能夠了解教學實踐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也只有了解這些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教研員才能通過研究,給出有效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
3.分析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建立問題解決的模型。從微觀的角度著手,了解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實踐存在的問題,是教研員開展教研活動時,應用理論來解決實踐問題的重要結合點。
三、不盲目崇拜權威,找準學術研究的最佳著力點
教研員在轉型時,必須了解怎么樣轉型,才能夠讓轉型成功,即教研員需要抓住轉型的最佳著力點。在開展教學研究時,如果教研員一味崇拜權威,那么就走不出前人學者研究的舊框架,從而找不到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在開展教學研究時,教研員一方面要尊重前人學者完成的學術研究,認真研究前人學者撰寫的學術資料;另一方面,要應用批判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來對待前人的研究,找到學術研究的最佳著力點。
比如很多學者提出在當前的環(huán)境中,學生較少受到挫折,因此學生需要接受耐挫教育,讓他們了解如何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挫折。教研員從聯(lián)系實際的角度質疑這段話的內容:當前的學生受到的挫折真的很少嗎?通過調查研究,教研員會發(fā)現(xiàn)從物質上而言,很多學生較少出現(xiàn)絕對的物質困難,大多數(shù)家庭已經(jīng)擺脫了溫飽的困境;但學生和學生之間仍舊存在著貧富差距。從精神的層面而言,社會的發(fā)展,讓人們開始重視教育,當學生覺得自己達不到家長提出的要求時,會產生挫敗感。于是教研員會發(fā)現(xiàn),學生遇到的挫折并不比以往的學生少,只是學生感受到挫折的內容不同。
從追因的角度進行思考,為什么當前學生不會面對挫折呢?從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會的角度來分析,是什么因素造成耐挫教育不足呢?教研員從類比聯(lián)想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間段中,有沒有出現(xiàn)過類似的耐挫教育案例,能不能從這些教育案例中挖掘出值得去研究的問題呢?教研員從改變變量的角度去思考,能不能提出一種更好的教育方向呢?假如在挫折和快樂中,能夠讓學生感覺到快樂,那么學生是不是能感受到更多內心的陽光面,而不再把挫折當作自己成長的重點呢?這是改變了因變量以后,從因變量變化的角度出發(fā),改變教育自變量分析方法的一種思維。教研員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出發(fā),直接開展實踐,比如選出一些學生,為學生模擬出不同的情境,讓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的挫折。教研員在開展研究時,需要具備科學的頭腦,從科學思維的角度出現(xiàn),突破前人研究的成果,找準學術研究的最佳著力點。
教研員在開展教育研究時,找不準學術研究的最佳著力點,與教研員沒有科學的思維有關。建立這一著力點的研究框架是:
1.教研員在開展研究時,要強化思維訓練,應用科學思維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使自己在遇到教育問題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研究切入點。
2.能夠把前人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研究、深化,找到進一步研究的切入點。只有找到最佳著力點,才能夠研究出高質量的教育研究學術成果。
在新時代,部分學校層面的教研工作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擬訂研究框架,能夠幫助教師進修,提高學校教研員的教研指導水平,開展這項研究工作,能夠讓教研員在這一框架思想中了解如何在新時期開展教研工作,如何完成轉型。因此,制定全新的教研工作框架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裴紹志《新時代基層體育教研工作開展的方法與策略》,《中國學校體育》2020年第6期。
[2] 傅京《新時期教研員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教育文匯》2019年第10期。
(樸紅華,1970年生,女,吉林圖們人,圖們市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圖們市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
(本文系2020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深度學習的中小學教學改進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H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