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秀,李云龍
(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武俠小說是中華文學寶庫中一枝獨秀的存在,也是能夠集中反映中華民族特征以及精神追求的一種文學類型。放眼世界,武俠文化是中國文化獨有的特質。雖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從傳播現(xiàn)狀來看,中國武俠小說的譯介過程卻并非一帆風順,在英譯的過程中確是舉步維艱[1],內(nèi)冷外熱成為武俠小說的傳播現(xiàn)狀,其西進途中更是面臨諸多困境。
分別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看武俠小說的譯介傳播。從時間上看,武俠小說的譯介傳播大概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空間上看,武俠小說的譯介傳播由泛中華圈逐漸輻射至歐美國家。但總體上看,在空間上的傳播以亞州為主,對英語世界輻射力度不強。以金庸小說的譯介傳播為例,其基本上在亞洲文化圈子里面流行,在英語世界的傳播不廣。從金庸小說十五部武俠作品的譯介來看,只有四部翻譯成了英文。單獨從量上分析,中國武俠小說在走向英語世界的過程中還有相當漫長的一段距離[2]。
作為武俠小說的典型代表,金庸作品在英語世界傳播的現(xiàn)狀也正是中國武俠小說難以走向英語世界的現(xiàn)狀。而這背后主要原因便在于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這種文化差異勢必會影響人們的接受理念[3]。武俠小說要實現(xiàn)在英文世界的傳播,跨越文化的壁壘是最重要的課題。除了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造成武俠小說的英譯困境,翻譯策略的選擇也是影響譯介過程順利與否的重要原因,是堅持歸化為主還是堅持異化為主,這些都會極大影響中國武俠小說的順利譯介。
此外,譯者主體性也是中國武俠小說譯介中不可忽視的一大因素。特別是離散譯者這一群體在全球范圍內(nèi)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離散譯者作品走進世界的視野,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離散譯者張菁《射雕英雄傳》譯本在英文世界里面的成功譯介使我們備受鼓舞的同時,也觸發(fā)我們?nèi)ニ伎迹涸谥袊鋫b小說走向英文世界的過程中,應該采取怎樣的策略。
離散的本意是“分散不能團聚”,但是在翻譯領域中,我們借鑒并拓展了離散這個詞匯的外延,以其指代個人或族群世界各地的現(xiàn)象[4]。
離散譯者為“離開中國大陸到世界各地居住,并從事文化翻譯相關工作的群體”[5]。但是并非所有在國外從事翻譯工作的群體都能夠被稱為離散譯者,這里面的前提是需要具備離散意識[6]。
離散譯者在譯介中不乏成功探索?!杜P虎藏龍》之所以能夠在英語世界取得成功,關鍵在于李安作為離散譯者能夠協(xié)調(diào)中西文化,《三體》之所以能在英語世界取得成功,華人離散譯者劉宇昆的譯介至關重要。除了李安和劉宇昆之外,還有許多華人離散譯者散居在世界各地,他們?nèi)缤压⒁话悖湓谀睦?,便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在哪里?/p>
以金庸的武俠小說四部英譯作品為例:前三部《鹿鼎記》《雪山飛狐》《書劍恩仇錄》并非由離散譯者翻譯,從傳播效果看反響平平。而由離散譯者張菁翻譯的《射雕英雄傳》則在英語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并獲得專業(yè)網(wǎng)站的高分評分。從Good reads網(wǎng)站對該譯本的1280條評論中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讀者給予《射雕英雄傳》4星以上的評價。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武俠小說是難以翻譯的,甚至是不可翻譯的。且不說武俠小說中花樣百出的武功招式翻譯難度巨大,這些武功招式即使翻譯之后也基本上美感全然喪失。而武功本身就是武俠小說的巨大內(nèi)涵,其不僅僅作為打斗場面行云流水,令讀者大快朵頤,沉醉于虛無縹緲的武俠世界,更重要的是其間還蘊含著中國的陰陽太極、佛道儒學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刻的哲學思想。《射雕英雄傳》中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其各招式都源自《道德經(jīng)》,其中深厚的道家哲學借助一招一式展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武俠小說的難以翻譯便是在于中西方的文化鴻溝和哲學基礎的差異,因為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審美的差異巨大,使得武俠小說難以為西方讀者所接納。離散譯者作為溝通西方的“橋梁”,反而能夠捕捉中西方審美的共性,在這樣的基礎上,對武俠小說進行適當?shù)慕鈽嬌踔潦沁M一步的創(chuàng)造,以達到美感橫貫中西、審美求同存異的效果。雖然在這其中不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會存在一定的損失,但從整體上看,無異是取得了“抓大放小”的效果,即使得西方讀者大開眼界,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濃厚興趣,也促進了中國武俠文化走向世界的進程。
總的來說,《射雕英雄傳》的英譯成功傳播得益于幾大因素:離散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市場化的運作以及靶向英語世界審美的翻譯技巧。
對武俠文化向世界傳播的熱情構成了離散譯者主體性的基本內(nèi)涵。譯者張菁出生在香港,武俠文化在香港就如同空氣一般,她從小便接受武俠文化的熏陶;此外,長期的海外生活使得她也熟悉英語世界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審美方式。作為一名離散譯者,她具有重大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海外旅居的生活中,張菁觀看了許多外國的戲劇,這觸發(fā)了將中國的武俠小說搬上國際舞臺的動力[7]。
對武俠文化切身的體會促進了武俠小說的順利譯介。為了能夠翻譯金庸精彩而生動的格斗場面,譯者張菁花費了幾年的時間去一招一式地練習太極拳。其目的便是通過這樣一種手段,去切身體會武俠小說中的武術招式,以此能夠在翻譯武俠作品的過程中實現(xiàn)更加精準的翻譯。在學習太極拳后,她對武術動作的描述有了更具體的理解:例如“大海撈針”,用“撈”一詞做的動作主要是為了人體下部,因此翻譯為Plate under attack,而“推窗望月”則是向上打,文中翻譯為Attacking upper body。隨著太極拳的發(fā)展,張菁對格斗場面的認識和想象也更加具體。為了使英語讀者也可以想象,張菁還將在翻譯中添加一些細節(jié),不僅要描述場景完整而令人興奮,而且也不要過于刻板,寫得太多。
《射雕英雄傳》的英譯本出版社是霍普金斯出版社。在出版的過程中,霍普金斯出版社大力運用市場化的營銷手段。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宣傳模式,將《射雕英雄傳》宣傳為中國南宋某年元朝初年的武俠故事,那么勢必造成西方讀者的文化負擔,因其對于中國歷史不熟悉,勢必難以產(chǎn)生共鳴;既無共鳴,也就難有市場。因此,作為出版社勢必需要找到突破口,迅速讓西方讀者對于這樣一部中國歷史武俠小說產(chǎn)生興趣,產(chǎn)生一睹為快的效果。在這一點上,霍普金斯出版社顯然深曉大眾心理:比如在《射雕英雄傳》的宣傳海報上,宣傳《射雕英雄傳》就是西方的《指環(huán)王》。這樣的一種商業(yè)化宣傳模式使得《射雕英雄傳》短時間內(nèi)在英語世界打開了局面,取得了讀者的共鳴。
中西方審美存在差異,因此我之以為美,其并不以為美。優(yōu)秀的譯者首先需要傳播的是美感,其次是內(nèi)容,再次是形式。如何使得一部武俠小說令西方讀者產(chǎn)生美學享受,勢必需要在翻譯技巧上下功夫,準確地說就是需要轉換審美視角,將我之以為美好的事物按照西方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
中國武俠小說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翻譯中必須作出取舍[8]?!渡涞裼⑿蹅鳌返挠⒆g本創(chuàng)造性改變了原作的形式以符合英文讀者的閱讀習慣。以故事情節(jié)為驅動進行了分冊,在分冊中增設了原本中并不存在的主題,對原文中部分文化負載信息進行了刪減并創(chuàng)造性地重設了副文本。武功招式是翻譯中難處理之處,在翻譯中張菁并不追求“字字對應”,而更注重傳達金庸小說的神韻[9]。對此,張菁采用了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翻譯策略,使譯文在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的同時保留金庸小說的原貌。
用“鏡中感”來表現(xiàn)中國的“武術情懷”。張菁用烹飪來比較《射雕英雄傳》的翻譯。她這樣形象地比喻翻譯《射雕英雄傳》的過程:“這就像中國的炒面?,F(xiàn)在,我們需要使用西方食品材料來盡可能地恢復其味道。有些成分是普遍的,例如愛情和戰(zhàn)斗,但有些則完全不同?!睆堓甲钕氲氖侨绾谓o英語讀者以相同的品味。作為一本武俠小說,如果戰(zhàn)斗場面不夠精彩流暢,自然會失去很多魅力和閱讀經(jīng)驗。張菁選擇影視文化作為翻譯的突破口。張菁對記者說:“許多西方人不熟悉武術小說,但他們看過一些武術電影——李小龍的電影,李安的電影《臥虎藏龍》等?!币虼?,在《射雕英雄傳》的英譯中,其也利用英語本身的節(jié)奏來表達文字的風格,以達到電影和電視的感覺。張菁認為,金庸的作品充滿了對鏡頭的描述,因此在翻譯時,張菁還使用英語快詞和慢詞來創(chuàng)造戰(zhàn)斗的快節(jié)奏和慢節(jié)奏。例如發(fā)射暗器時的描寫,慢一些的譯為“sail through the air”,飄一點的是“drift through the air”等。
使用導言對《射雕英雄傳》的背景進行介紹,以此降低西方讀者的文化負荷。金庸對武術世界的描寫可能對中國讀者來說是熟悉的,但是對于許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語讀者來說,其中的許多場景可能陌生和難以理解。例如,楊康在比武招親中擊敗了穆念慈,在公共場合擁抱她并脫下了繡花鞋。穆念慈正因此而向楊康芳心暗許,想和他結婚。西方讀者很難理解中國讀者熟悉的傳統(tǒng)觀念,例如“男女授受不親”“非禮勿視”。為了便于讀者理解,導言解釋了宋遼之間的戰(zhàn)爭和糾纏,并對中國文化特有的歷史事件和概念作了文字注釋。
《射雕英雄傳》的成功是離散譯者主體作用發(fā)揮、市場化運作以及翻譯技巧選擇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射雕英雄傳》的譯介成功再一次浮現(xiàn)出離散譯者的身影,使我們看到了離散譯者這一特殊重要群體在推動中國武俠小說走出去不斷付出的努力和越來越大的貢獻。
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學大觀園之中的瑰寶,是全球文化中一朵傲然綻放的奇葩,集中展現(xiàn)了中國人的價值追求、思想內(nèi)涵、人文取向,對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隨著世界經(jīng)濟文化的交融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向世界,成為離散譯者,中國武俠文化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被英語讀者所接受、理解、欣賞。離散譯者應該肩負使命,為英文讀者乃至世界讀者創(chuàng)造更多的離散空間,書寫出準確的、為人接受的新型離散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