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成,蔣亞坤
(江蘇省宿遷市工人醫(yī)院 肛腸科,江蘇 宿遷)
肛周膿腫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患者在會出現肛周劇烈疼痛、自身無力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并且容易發(fā)展為肛瘺,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1]。本次研究通過我院收錄的120 例肛周膿腫患者為對象分別采用單純引流治療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將兩組的愈合時間、復發(fā)情況、疼痛改善情況以及臨床療效作比較分析如下。
收錄我院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總計120 例肛周膿腫患者為對象,隨機以每組60 例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有男性33 例,女性27 例,年齡23~67 歲,平均(46.26±2.67)歲,其中低位肛周膿腫47 例,高位膿腫13 例。對照組有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年齡21~69 歲,平均(44.34±3.10)歲,其中低位肛周膿腫42 例,高位膿腫18例。兩組的臨床資料無明顯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單純引流治療。對患者行骶管麻醉,指導其取截石位,在膿汁波動明顯位置將其切口,充分分離,將膿液完全清除,使用過氧化氫溶液進行沖洗,采用賽凡士林紗條進行引流,手術后進行抗感染、消炎等常規(guī)治療。
觀察組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取截石位,10 號針頭抽取膿汁,向膿腔注入過氧化氫反復沖洗3 次,再用0.9%的生理鹽水沖洗2 次,注入抗生素,在此基礎上實施三黃湯合仙方活命飲進行熏洗治療,藥方為黃芪50 g、苦參30 g、金銀花9 g、陳皮9 g、天花粉6 g、當歸尾6 g、貝母6 g、穿山甲6 g、沒藥6 g、防風6 g、赤芍藥6 g、乳香6 g、皂角刺6 g、天甘草節(jié)6 g 以及白芷3 g 組成,用水進行煎煮20 min,將藥汁倒入浴盆對患處進行熏洗10 min,水溫降低至40 ℃左右時進浴盆坐浴15 min,早晚各1 次,熏洗結束后將患處擦拭干凈,連續(xù)治療7 d[2]。
根據兩組的復發(fā)情況與愈合時間進行對比。
根據兩組的疼痛改善情況進行對比,采用疼痛指數疼痛分級法評分(VRS)以及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
根據兩組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評價標準分為顯效:治療后疾病癥狀基本消失,病灶完全清除,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患者精神狀態(tài)較好;有效:治療后疾病癥狀明顯改善,病灶基本清除,創(chuàng)面基本愈合,患者精神狀態(tài)一般;無效:治療后疾病癥狀依舊存在,病灶清除不徹底,創(chuàng)面未愈合,患者精神狀態(tài)差。
此次研究將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用來計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的復發(fā)情況中觀察組(復發(fā)率0%)的明顯低于對照組(復發(fā)率10.00%),并且觀察組的愈合時間也明顯短與對照組,差距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復發(fā)情況與愈合時間[n(%),±s]
治療前兩組的疼痛改善情況(VRS 以及VAS)中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距有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疼痛改善情況中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距有意義(P<0.05),見表2。
表2 疼痛改善情況(±s, 分)
表2 疼痛改善情況(±s, 分)
組別 例數 VRS VA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5.13±0.83 1.45±0.43 5.50±0.79 1.62±0.51對照組 60 5.17±0.81 2.98±0.86 5.46±0.76 3.16±0.91 t 0.267 12.326 0.283 11.435 P 0.790 0.000 0.778 0.000
兩組的臨床療效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8.3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8.33%),差距有意義(P<0.05),見表3。
表3 臨床療效(n, %)
肛周膿腫也被稱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多發(fā)生于青壯年人群,一般是指發(fā)生于肛門、肛管和直腸周圍的急性化膿感染性疾病,屬于細菌感染[3]。腸道內細菌感染的病因通常受到腸道內細菌感染,以患者的肛腺為感染途徑,通過肌間隙、淋巴管逐步蔓延至肛周間隙,最后形成肛管直腸周圍膿腫,進而發(fā)病[4]。肛周膿腫患者在臨床上通常會出現肛周劇烈疼痛、發(fā)燒、寒戰(zhàn)、自身無力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5]。肛周膿腫發(fā)病后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發(fā)展為肛瘺,病情逐漸加重,進而對患者造成肛瘺出血、促發(fā)貧血等不良后果[6]。臨床上對于肛周膿腫的主要治療方式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有兩種,一種為肛周膿腫的切開引流術,另一種為肛周膿腫的根治術,保守治療有抗菌素治療、中醫(yī)中藥治療,常見的包括中藥坐浴、傷口沖洗換藥等,以及一些促進傷口愈合的藥物[7]。針對肛周膿腫,保守治療難度大,容易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并及時的治療尤為重要。肛周膿腫在中醫(yī)學中類屬“肛癰”的范疇,該病的發(fā)生與濕熱有密切關系,濕熱下注熱毒蘊結,熱毒蘊結于肛門局部,進而發(fā)病,因此治療肛周膿腫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為主[8]。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肛周膿腫,相比單純的手術治療效果更好,在根除病灶的同時對患者的身體進行調養(yǎng),避免疾病復發(fā)的出現,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生活和飲食等方面的不規(guī)律以及膳食結構的變化,再加上來自生活上的壓力以及環(huán)境污染的加劇,導致肛周膿腫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危害了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因此研究對肛周膿腫有效的治療方式對社會有積極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兩組的復發(fā)情況中觀察組(復發(fā)率0.00%)的明顯低于對照組(復發(fā)率10.00%),并且觀察組的愈合時間也明顯短與對照組,差距有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的疼痛改善情況(VRS 以及VAS)中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距有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疼痛改善情況中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距有意義(P<0.05)。兩組的臨床療效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8.3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8.33%),差距有意義(P<0.05)。結果說明,對肛周膿腫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增加了臨床療效,加快了愈合速度,減輕了疼痛情況,降低了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肛周膿腫患者的效果突出,能夠增加患者的臨床療效,加快愈合速度,減輕疼痛情況,降低復發(fā)率,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