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柳剛*,楊駿,宋書婷,王友剛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61;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中風失語癥,是指大腦中與言語相關的組織發(fā)生病變出現的對語言符號的認知、理解、表達、運用等的功能障礙,是中風病常見臨床并發(fā)癥之一。言語是人類進行社會活動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失語嚴重降低患病者的生存質量,限制其社會活動和職業(yè)能力,對其個人甚至家庭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中醫(yī)學認為其病位在腦府,與唇舌、會厭、喉嚨等有關,《靈樞·憂患無言》說:“咽喉者,水谷之道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fā)舌者也。”舌與發(fā)聲、言語的關系尤為密切,舌不僅與失語癥的發(fā)病相關,同時也是治療該病的關鍵靶點。
舌是人體唯一可隨時外露其貌的肌性器官,通過經脈與五臟六腑相通,又與四肢百骸相連,和人體是一個整體,為臟腑之外候。生理上,臟腑精氣必榮于舌,病理上,臟腑氣血之病變也反映于舌,觀察舌像的改變,可以測知體內臟腑的病變?!鹅`樞·脈度》曰:“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毙闹餮},舌的脈絡豐富,心血上榮于舌,所以舌質的顏色可反映人體氣血的運行情況;心主神明,心神支配舌的運動,所以舌體的活動靈活與否,言語清晰與否,和神志關系密切,舌能夠反映出心神的病變。舌為脾之外候,脾開竅于口,中醫(yī)認為舌苔由胃氣熏蒸而成,素有“舌為胃之鏡”之說,與脾胃的運化功能相應,脾主運化、化氣生血,所以舌像能反映胃氣的存亡、氣血的盛衰。曹炳章《辨舌指南》說:“辨舌質可辨臟腑的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望舌不僅可以判斷臟腑之虛實、邪正之盛衰,通過察舌色、舌苔還可以區(qū)別病邪的性質及病位的淺深。無論外感還是內傷,邪氣的輕重深淺都能夠通過舌苔的厚薄反映出來。如外感病中薄白苔多是疾病初期,邪入表淺;苔黃厚、舌紅則說明邪入較深;舌絳提示邪入營分,舌深絳或紫暗,少苔或無苔則提示邪入血分,病情更重。苔質和苔色常常因正邪的消長和病情的進退而表現出相應的動態(tài)變化,對舌進行動態(tài)觀察,能推測病勢的進退和轉歸,《敖氏傷寒金鏡錄》提出:“人得病初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胎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間,其舌色變?yōu)榘滋ザ娨?,……故邪傳于里未罷,則舌必見黃胎,乃邪己入于胃,急宜下之,胎黃自去而疾安矣。至此醫(yī)之不依次第,誤下湯丸,失于遲下,其胎必黑,變證蜂起,此為難治”。葉天士則重視察舌以察津液的盈虧,強調“先安未受邪之地”。此外,舌診對于治未病,未病先防也具重要意義,舌下絡脈的望診可做為瘀血證的預警指標[1],如中風之前,一些患者已經存在氣虛血瘀之象,此時當防微杜漸,而最佳的“預警”就是舌下絡脈的變化[2]。
舌能反映出疾病,同樣也能作為治療疾病的靶點。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靶臍馔ㄓ谏唷保臑槲迮K六腑之大主;脾為“后天之本”,因而舌與全身的臟腑經脈之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在舌上取穴針刺,不僅可以治療舌麻、舌體歪斜、木舌、重舌等舌體本身的疾病,還可以治療全身疾病[3],如中風后的肢體偏癱、失語、吞咽障礙,三叉神經痛、偏頭痛、牙痛、足跟痛,抑郁癥、自閉癥、血管性癡呆等神志病,還有小兒腦癱、面癱等。尤其對于中風失語、吞咽障礙、小兒腦癱具有獨特的療效,臨床應用廣泛。而舌針治病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在于疏通經絡氣血,舌與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等都有直接聯系,針刺舌上的穴位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治療氣滯血瘀、經絡痹阻及氣血失調引起的相關病癥;其次是調整臟腑功能,舌上分布著各臟腑相關的穴位,針刺可調整臟腑功能紊亂,以治療該臟或腑的疾??;此外,還能扶正祛邪,最終達到平衡陰陽的作用[4]。
現代學者對舌針的治病原理有不同的觀點,孫介光[5]提出四種假說:一是近腦學說,即離腦愈近,治療效果越好,相當于腧穴近治作用,舌是居于口腔正中的一個肌性器官,用刺舌來治腦病無疑是距腦最近的;二是腦幔學說,即在正常的腦細胞和壞死的腦細胞中間,存在著休眠狀態(tài)的腦細胞,舌針能提高腦的供血、供氧和提升葡萄糖代謝,使休眠狀態(tài)的腦細胞部分恢復功能;三是腦的代償功能學說,舌針能促進一部分腦細胞替代另一部分腦細胞的功能;四是全息論觀點,舌上的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經豐富,與臟腑緊密聯系,所以舌作為一個全息元,是整個機體的局部縮影,有著全身各部的反應點和反應區(qū)[6],刺激相應的區(qū)域舌穴便可調臟腑,通經絡。針刺可以調節(jié)神經-體液-內分泌系統(tǒng)而發(fā)揮作用,舌針也不例外,舌針治療機理與神經的調整作用亦密切相關[7],舌針能激發(fā)神經系統(tǒng)內的各級水平的抗痛機能,使病理性疼痛轉化為非疼痛,同時影響外周體液,使腦內嗎啡樣物質釋放并作用于阿片受體而產生鎮(zhèn)痛作用。舌針治療中風的機理與改善微循環(huán)有關[7],研究顯示[4]舌針可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恢復血液動力平衡,具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4]。
中醫(yī)學認為,舌與內臟的聯系主要是通過經脈的循行來實現的,正如《臨證驗舌法》所說:“查諸臟腑圖脾肺肝腎無不系根于心,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于舌”。
心(腦)與舌相系共同完成言語功能,心、脾、腎三經直接溝通二者。《黃帝內經》曰:“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注心中”“腎足少陰之脈……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手少陰之別……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此外,“足少陰之正……上至腎,……直者,系舌本”“足太陰之正……上結于咽,貫舌中”“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于舌本”“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肝者,……脈絡于舌本也”“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陽明。”可知心、肝、脾、腎等臟及膀胱、三焦、胃等都通過經脈、經別或筋經與舌直接聯系,而肺、大腸、小腸、膽等雖未與舌直接相連,但手足太陰相配,手足太陽相配,手足少陽相配,手足陽明相配,且肺系上達咽喉,連于舌根,故肺、小腸、大腸、膽之經氣,亦可間接通于舌。故舌不僅為“脾之外候”,亦為“五臟六腑之外候”。正如《舌胎統(tǒng)志》云:“蓋舌為五臟六腑之總使,如心之開竅為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脈挾舌本,心脈系于舌根,脾絡系于舌旁,腎肝之絡脈,亦上系于舌本。夫心為神明之府,五臟之主;胃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四臟賴心灌溉”。這些臟腑、經絡、官竅協(xié)同合作,共同維系言語功能的正常。
舌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得依靠五臟六腑功能的正常運行。舌質的血絡豐富,與心主血脈有關。舌體的活動、語言的表達、味覺的辨別,又受心神的支配,所以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則舌體運動自如,言語清楚,味覺敏銳。舌的味覺,還與脾主運化和胃主受納有關,《靈樞·脈度》云:“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脾主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惫噬噙\動是否自如與脾關系密切。此外,舌體的活動及在此基礎上的語言和攪拌食物的功能還與肝藏血、主筋主動相關。舌的潤燥與津液盈虧有關,作為津液的一部分,腎液之唾、脾液之涎的生成輸布依賴于腎、脾、胃等臟腑功能??梢姡嗯c五臟六腑以經絡為橋梁在功能上相互聯系,這是舌能發(fā)揮其功能的前提,也是舌之所以能診察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礎。
失語病機大體可歸納為風、火、痰、瘀傷及心、肝、脾、腎,通??砂咽дZ分為心經失語、肝經失語、脾經失語和腎經失語。1)心經失語多見舌強不語、言語謇澀、心胸煩悶、心悸氣短、憂郁易怒、咽干、渴而欲飲、舌暗苔薄白、脈細澀。心氣虧虛,無力運血,瘀血阻滯舌脈,則見舌強不語、言語謇澀、氣短等癥。心陰虛,心火偏盛,則心胸煩悶、易怒、咽干、渴而欲飲等,本型為本虛標實之證。2)肝經失語多見舌強、眩暈、口苦、抑郁、胸脅脹痛,舌紅苔黃,脈弦。肝血不足,頭面舌體失養(yǎng),或肝陽上亢,肝陽化風,肝風內動,筋脈拘急,則見舌強、眩暈、口苦;肝氣郁結則見抑郁、胸脅脹痛,本型以實證居多。3)脾經失語多見舌根強痛、流涎、腹脹、便溏、倦怠、身重,舌淡苔白,脈細。脾虛失于健運,水濕不化,濕邪內困,蒙蔽清竅,阻滯舌部經絡,而致舌強不語,本型為本虛標實之證。4)腎經失語多見言語不利,腰膝酸軟,腎陽虛伴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身浮腫、腰以下尤甚、舌體胖大、苔薄白、脈細;腎陰虛伴頭暈耳鳴、失眠、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咽干顴紅、舌無苔、脈細數。腎陽虛衰,溫煦失職,氣化失權,則伴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身浮腫;腎陰虧損,腦海失充,心火偏亢,虛熱內生則見頭暈耳鳴、失眠、煩熱盜汗等,本型常兼夾血瘀證,為本虛標實之證。
舌針即在舌上針灸治病的方法,《素問·刺瘧》云:“十二瘧者……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边@是關于舌針的最早記載。后管正齋先生基于舌與全身臟腑器官的整體聯系,創(chuàng)立了“管氏舌針”[8],并系統(tǒng)的運用于中風的治療。孫介光[9]結合解剖投影和其多年的舌針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大不相同的舌針穴位定位。二者雖然取穴不同,但都是“腧穴近治作用”的體現。
管氏舌針中常點刺心穴、肝穴、脾穴、腎穴、聚泉、中矩、金津玉液來治療失語。《類證治裁》說:“舌為心、脾、肝、腎四經所系,邪中真經,則痰迷氣道,舌機不掉?!鄙嗯c心、肝、脾、腎通過經絡緊密相聯系,中風后心、肝、脾、腎四臟受累而產生失語。針刺心、肝、脾、腎4穴,除了能夠激發(fā)與舌有聯系的經絡,通經氣、調氣血、醒神開竅,還可濡養(yǎng)舌體,促進舌的功能活動。中矩、聚泉是任督二脈交接之處,通過經脈與經別與五臟六腑均有聯系,起著統(tǒng)領舌體上經脈的作用。聚泉位于舌面正中,舌中屬脾胃,脾主運化,為后天氣血生化之本,針刺此穴促進脾主氣血,主運化的功能,可散體內之痰熱瘀邪?!夺樉拇蟪伞吩疲骸吧鄰婋y言:金津、玉液,在舌下兩旁紫脈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腫痛、三棱針出血”?!鹅`樞·九針十二原》曰:“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金津、玉液位于舌系帶兩側靜脈上,通過經絡與各臟腑相聯系,是臟腑氣血交聚的樞紐。金津、玉液點刺出血可以達清心神、開心竅、引腎水、潤機關之效。現代研究認為[10],舌體上有舌下神經、舌咽神經、三叉神經和面神經分布,刺激末梢神經,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促進神經反射,通過皮層-丘腦-皮層的調節(jié),使特異性傳導系統(tǒng)和非特異性傳導系統(tǒng)相互達到平衡,重建語言活動的神經環(huán)路,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
廣義的舌針包括外部舌穴,如靳瑞教授所創(chuàng)“靳三針”中的舌三針,分別位于上廉泉及旁開0.8寸處。上廉泉在頸部正對舌根,又稱舌本,是任脈脈氣所發(fā),陰維脈交會之處。針刺此穴針尖直達舌根,能改善舌體靈活度。《圖翼》說“然則廉泉非一穴,……而且是足少陰之會也”,可見其通于腎經,腎藏精,精生髓,髓聚而成腦,腦內藏元神,元神充足則舌體自如。此外,除心包經和膀胱經間接通于咽喉外,十二經脈中的其他經脈都直接和咽喉相關,舌三針就位于咽喉部甲狀軟骨上方,能夠調節(jié)上述各經脈。所以舌三針齊用,可達活舌開竅、通腦醒神、利咽生津之效[11]。
經絡辨證是針灸臨床核心的辨證方法,主要依據病候辨經與病位辨經,前者指經絡的主病特點、病候內容,后者指根據經絡循行與經絡診察辨別病變部位進行歸經[12],經絡循行部位的表現是經絡辨證最特殊、最重要的特征[13],結合“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來看,治療失語不僅可以選取心經、肝經、脾經、腎經上的穴位,也可以選擇循行部位經過舌的經絡上的穴位。然而,相對而言比較難的是通過經絡診察,發(fā)現變動經脈,即通過《黃帝內經》中“是動則病”“是主所生病者”來確定病候的出現是因哪條經脈出現問題,這也是臨床“辨經”的基礎?!笆莿觿t病……”表明病候或證候的出現,會伴有經脈的異常,揭示了經脈具有反應疾病的作用。“是主所生病者……”表明每條經脈都有其特定的主治范圍,經脈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然而有時候反應經脈和治療經脈并不是同一個經脈系統(tǒng),掌握經脈的主病與主治范圍,通過癥狀辨別屬于何臟腑何經絡,確定標本先后的治療原則,才能準確的為臨床選經配穴提供根據[14]。
臨床上需先分辨為哪一條經脈的失語,可取相應經脈上的穴位,如心經失語取通里、神門、勞宮,肝經失語取太沖、期門,脾經失語取太白、三陰交,腎經失語取涌泉、太溪,還可以選擇心包經的內關,膽經的風池、完骨,大腸經的合谷,三焦經的支溝,肺經的少商,膀胱經的腎腧、申脈,胃經的足三里、豐隆等。由于奇經八脈除帶脈外均循行于舌旁,所以也可取之,如督脈之百會、風府、啞門、水溝,任脈之中脘、氣海、關元等。同時,取穴也不應局限于某一條所屬的經脈,如脾經的三陰交可用來治療脾經失語,同時由于它是脾、腎、肝三經交會穴,可以滋水涵木、益氣養(yǎng)陰,所以腎經失語、肝經失語也可取之,這是選擇病變經脈本經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表里經、同名經、五行生克制化關系的經脈等[14]。
現代醫(yī)學對于失語癥本身尚無針對的特效藥,在言語訓練的同時要結合針灸的手段才能有更好的療效?!吧唷痹诂F代醫(yī)學中更多的是一個肌性功能器官,它的功能異常也可以反映出神經或者大腦的損傷,但并不能由此去針對性的治療舌本身的問題,更多的是籠統(tǒng)的基礎治療。而中醫(yī)的“舌”不僅反映疾病本身,更能以此作為依據,準確的提供治療方向,同時又能作為治療的作用靶點,從整體和局部、從標到本的治療失語癥。當然,針灸治療中風后失語癥除了舌針、辨經取穴外,頭針的地位同樣重要,還有電針、艾灸、刺血、穴位注射等作用方式的選擇,它們的有機結合為中風后失語癥的治療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