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飛
(四川外國語大學 商務英語學院,重慶 400031)
儒學詞泛指儒家經典(或思想)所涉及的詞、短語和專名(趙吉惠 等,1988:1)。儒學詞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歷史知識和民族特征,分析儒學詞有利于拓展?jié)h英詞典的文化詞研究,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漢語國際化”戰(zhàn)略。例證對譯義不可或缺,基于例證結構研究漢英詞典的儒學詞極具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仡櫇h英詞典儒學詞的例證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存在以下不足:
(1)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研究數(shù)量少,基本以文化詞概論形式存在于各類文獻中。中國辭書界對文化詞(包括儒學詞)的研究多停留于語言層面的歷時考證(徐式谷,2002a/2002b;孔祥林,2003)、文化詞層面的特征分析(李明等,2002;黃建華等,1997)以及翻譯層面的等值性研究(趙翠蓮,2004;章宜華等,2007),缺乏對儒學詞例證的專門研究。
(2)漢英詞典例證研究方法傳統(tǒng),研究路徑單一。漢英詞典的例證研究多以描寫類(徐式谷,2002a/2002b;吳建平,2009)和評論類(陳忠誠,2003/2006;趙剛,2004;胡文飛,2013a)為主,缺乏對比分析,尤其是歷時對比和中外對比。此外,在研究路徑方面,漢英詞典例證研究以單部抽樣分析為主,如張宏(2007/2009)、黃建華和陳楚祥(1997)的相關研究,對多部同類漢英詞典例證進行總體描述和對比分析的不多。
(3)功能分析是漢英詞典例證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亟須理論拓展和模式創(chuàng)新。國內對漢英詞典例證的研究,關注功能特征和配例原則(李明等,2002;黃建華等,1997;章宜華等,2007;張宏,2009)。然而,語料庫詞典學(Hanks,2013;李德俊,2015)、對比短語學(Sinclair,1991;衛(wèi)乃興,2011)以及功能詞典學(Tarp,2008)的發(fā)展,客觀上要求拓展詞典理論,對漢英詞典的例證功能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
由此,本文將整合漢英詞典例證研究范式,以儒學詞為對象,基于詞典功能理論和漢英詞典例證結構,通過現(xiàn)狀描寫和對比分析進行研究。
學界對詞典功能的研究經歷了間接描述和系統(tǒng)構建兩個階段。詞典功能的研究起源于Barnhart(1962)的“回答問題說”和McDavid(1980)的“四分說”等分類描述。Hartmann(1985)將詞典功能拓展到七類(包括用法的權威、詞匯庫、交際工具等),而Svensén(2009)則強調詞典的描述功能,并將雙語詞典的功能歸納為接受功能、產出功能和翻譯功能(涉及雙語互譯)。此外,章宜華和雍和明(2007)綜述了Zgusta(1971)和Béjoint(1994)的相關研究,將詞典功能簡化為描寫功能、教學功能和思想功能。
早期對詞典功能的分析以間接描述為主,多從編者視角出發(fā),關注語言功能。通過繼承和批判詞典功能相關論述[尤其是Wiegand(1996)基于用戶的需求分析],Tarp(2008)將現(xiàn)實中的詞典用戶和使用情景轉變、抽象為潛在的詞典用戶及其社會情景,以此系統(tǒng)構建了詞典功能理論。此外,他對用戶學習場景進行范疇化分類(交際和認知場景),闡述了場景與詞典需求的關系。就功能而言,詞典所提供的信息主要用于增強用戶的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增加用戶的語言知識—和交際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解決交際問題。詞典功能觀已經拓展到漢英詞典相關研究中,如胡文飛(2013a/2013b/2019)對中觀結構的實證分析和模式構建,但對其他微觀結構(尤其是例證)涉及極少。
例證是詞典微觀結構的重要成分,能凸顯目的語詞的組合特征、分布結構以及功能特征。無論是學界對例證功能的總體概述(Cowie,1989;Toope,1996;Wiegand,1996;李明 等,2002)還是分類闡釋(Svensén,2009;章宜華 等,2007;張宏,2009;吳建平,2009;曾艷,2010;黃麗 等,2019),就其內容和分析路徑而言,主要涉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傮w概述以歸納為主,如Cowie(1989)對編碼類和解碼類功能的分類、Toope(1996)對一般功能和特定功能的區(qū)分,而分類闡釋以描述為主,如Svensén(2009)基于信息類型六分法(語義、組合、內涵、百科、語用和參考功能)、章宜華和雍和明(2007)對語義、語法、語體、語用文化和翻譯參考的功能闡釋。綜合而言,他們對例證的功能分析都基于語言和文化的范疇分類,而這種分析路徑為本文提供了研究框架。
由此,本研究將基于詞典的功能觀(Tarp,2008),并結合例證功能的分析路徑(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從認知功能和交際功能兩方面對儒學詞進行分析。一方面,分析漢英詞典儒學詞的認知功能特征,包括語言認知和文化認知;前者涉及語言的陳述性知識(包括語義、形態(tài)、語體等),后者涉及對文化知識的系統(tǒng)了解,如社會知識、百科知識、生活常識等。另一方面,調查漢英詞典儒學詞的交際功能現(xiàn)狀,包括語言交際和文化交際。前者關注程序性語言知識(如語用知識、句法知識以及居于網絡知識結構中的系統(tǒng)知識),后者包括文化交際信息(如風俗習慣、文化知識、社會體制等)。
本文通過重點選取和分層抽樣的辦法,形成本研究的儒學詞匯。一方面,我們從儒學思想(仁、義、禮、智、信)和儒學典籍(四書、五經、兩漢經學、宋明理學等)中提取了10個核心詞(仁、義、禮、忠、孝、信、樂、理、心和氣),另一方面,為了增強研究的廣度,我們以《中國儒學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為對象(選取兩部詞典共有的詞匯),通過分層抽樣,選取45個抽樣詞匯,共同構成本研究的55個儒學詞。分層抽樣既有代表性又有針對性,而等距抽樣與分層抽樣有機結合,能有效降低抽樣層的變異性和主觀性,增強樣本的效度。
關于漢英詞典,我們以八部21世紀出版的漢英詞典為分析對象,并以四部20世紀的漢英詞典和五部21世紀的英漢詞典作為比較對象,進行描述和對比。八部漢英詞典包括《現(xiàn)代漢英詞典(新版)》(2001,簡稱《現(xiàn)代漢英》)、《新世紀漢英大詞典》(2003,簡稱《新世紀》)、《漢英大詞典》(2006,簡稱《外文漢英》)、《漢英詞典》(2006,簡稱《商務漢英》)、《漢英大詞典》(2010,簡稱《交大漢英》)、《新漢英詞典》(2012,簡稱《新漢英》)、《漢英詞典(3版)》(2010,簡稱《北外漢英》)和《新時代漢英大詞典》(2014,簡稱《新時代》)。
在歷時分析中,本文選取20世紀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出版的四部詞典進行對比分析,包括《當代漢英詞典》(1972)、《漢英詞典》(1978)、《現(xiàn)代漢英詞典》(1988)以及《遠東漢英大詞典》(1995)。
此外,本研究還選取了五部英漢學習詞典的圣經詞作為比較對象,包括《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八版)》(2014)、《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五版)》(2014)、《柯林斯COBUILD高階英漢雙解學習詞典》(2008)、《劍橋高階英漢雙解詞典》(2008)和《麥克米倫高階英漢雙解詞典》(2005)。就圣經詞而言,本文將基于《圣經百科辭典》,通過五大英漢學習詞典進行查檢核實,再通過等距抽樣,形成本研究的54個圣經詞。
2.2.1 研究過程
本文將選取儒學詞和圣經詞作為分析對象進行對比分析。兩者均屬于文化詞,而文化詞是詞典譯義和跨文化交際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分析其例證結構極具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此外,主流漢英詞典與英漢學習詞典同屬積極型詞典,關注用戶的英語產出能力,因此分析其例證結構極具現(xiàn)實意義。在數(shù)據(jù)收集過程中,本文將以詞為單位,按照每個例證一分的標準進行分類統(tǒng)計和均值分析。
2.2.2 研究問題
本文的研究問題包括:
(1)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的表征現(xiàn)狀及功能特征如何?
(2)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結構的發(fā)展模式如何?它與英漢詞典圣經詞有何結構差異?
(3)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的表征效度及功能特征如何?
2.3.1 儒學詞例證配置的現(xiàn)狀分析
我們將通過數(shù)量和結構分析,描述儒學詞例證的現(xiàn)狀特征,并基于依存性和完整性分析其功能結構,以此為改進和完善例證提供現(xiàn)實依據(jù)。
(1)數(shù)量和結構特征描述
表1 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數(shù)量和結構特征
表1顯示:儒學詞例證均值較低,詞典之間差異顯著。8部詞典儒學詞的例證均值為2.88個,其中《交大漢英》例證最豐富(均值為5.88個),而《新漢英》例證最少(均值為1.34個)。就比值而言,短語例證比值(74.59%)遠高于句子例證(25.41%),且后者在詞典之間分布更離散。此外,基于儒學詞例證結構的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儒學詞在例證配置方面組間差異明顯(P<0.05)。這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顯著差異,即基于不同的編纂原則和服務對象使各漢英詞典在例證配置方面差異明顯。
(2)依存性分析
在分析例證的依存性時,我們將基于例證來源,統(tǒng)計儒學詞例證對單語藍本(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簡稱《現(xiàn)漢》和《古漢》)的依存度。
表2 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的依存特征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表2)顯示:漢英詞典在例證配置方面對《現(xiàn)漢》的依存度遠遠高于《古漢》。在所調查的55個詞中,只有一個例證(均值)是來自《古漢》,占總數(shù)的0.78%,遠低于來自《現(xiàn)漢》的39.88個(占總數(shù)的22.58%)。由此可見,漢英詞典儒學詞在例證配置中以現(xiàn)代用法為主,對古代用法關注較少。
此外,八部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對《現(xiàn)漢》的依存度具有個體差異。例證配置依存度最高的是《新世紀》、《商務漢英》,約32%的例證來自《現(xiàn)漢》,而《新漢英》最低(占總數(shù)的8.33%)。
(3)漢英詞典儒學例證的完整性分析
表3 漢英詞典儒學詞的詞目配例分析
表3的數(shù)據(jù)顯示,漢英詞典儒學詞配例少,且分布不均。
首先,多數(shù)儒學詞沒有例證。抽樣顯示,在調查的55個詞中,配有例證的詞目的均值為29個,只占總數(shù)的54.55%。此外,在例證配置方面,不同詞典之間差異明顯,例證配置最完整的是《新時代》(配例比高達90.91%),而《商務漢英》最低(20%左右)。
其次,詞目的配例分布不均。在八部詞典中,有21.25個儒學詞(均值)是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例證的(占配例儒學詞總數(shù)的73%)。可見儒學詞配置極不均勻,有限的例證集中在部分儒學詞中,而其他多數(shù)儒學詞例證極少,甚至完全省略。
在對比分析中,我們將基于歷時發(fā)展和中外對比,描述儒學詞例證的發(fā)展趨勢和結構特征。
(1)例證配置的歷時發(fā)展
圖1 漢英詞典例證配置的歷時對比
圖1顯示:21世紀漢英儒學詞的例證數(shù)量不斷降低,且基于義項和對應詞的例證配置比不斷弱化。一方面,對比20世紀的漢英詞典,我們發(fā)現(xiàn)21世紀儒學詞的例證均值不斷減少(后者為2.88個),遠遠低于20世紀的3.6個,降幅比例高達(20%)。此外,就例證配置比而言,無論是基于義項還是對等詞,21世紀儒學詞的例證配置比都顯著降低?;诶C/義項比的數(shù)值表明,21世紀漢英詞典儒學詞的單位義項內例證數(shù)低于20世紀(前者為1.3,略低于后者的1.49),即每個義項內的例證數(shù)量均值呈降低趨勢。這種例證配置比的弱化趨勢在對應詞方面表現(xiàn)出相同的特征。
(2)漢英詞典儒學詞與英漢詞典圣經詞的例證對比
基于圣經詞例證的對比分析利于從共時視角分析儒學詞的配例現(xiàn)狀,以此為改進漢英詞典的例證體系提供參考。
表4 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結構的對比分析
表4的數(shù)據(jù)顯示:
(1)無論是例證數(shù)量,還是例證配置比,漢英詞典儒學詞的數(shù)值都遠低于英漢圣經詞。就例證均值而言,漢英詞典儒學詞數(shù)值為2.88個,遠低于英漢詞典圣經詞的5.45個,且差異顯著(p<0.05)。此外,基于詞目的例證配置比(即配有例證的詞目數(shù)占總詞目數(shù)的比值)也表現(xiàn)出相同特征,漢英詞典儒學詞目的例證配置比(54.5%)遠遠低于英漢詞典圣經詞的比例(82.96%),且差異非常顯著(p<0.05)。
(2)例證結構分析顯示,漢英詞典儒學詞的例證以短語為主(占總數(shù)的74.59%),而圣經詞以句子為主(占總數(shù)的75.95%)。表4顯示,儒學詞的句子例證比值遠遠低于英漢詞典圣經詞(25.41%<75.95%),且兩者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顯著差異。
(3)基于例證/義項比的統(tǒng)計顯示,兩者差異非常顯著。英漢詞典圣經詞的比值(1.63)遠高于漢英詞典儒學詞(1.2)。例證/義項比顯示了單位義項內例證的數(shù)值,涉及例證配置的密度問題。結合例證結構成分,可見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總體數(shù)量少,且例證配置比低,總體關注短語結構,對句子例證涉及的數(shù)目極少。
3.1.1 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數(shù)量少,且例證配置比偏低,簡化了語言的認知和交際功能
表1的現(xiàn)狀描述和圖1、表4的對比分析顯示,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偏少,詞目配例比偏低。儒學詞例證的減少或缺失,大大簡化了該詞的語言認知功能和交際功能,影響了學習者對該類詞的理解和使用。例證的缺失,弱化了儒學詞的語言功能,因為漢英詞典需要例證補充文化詞的詞義,并說明用法,包括語法特點、搭配范圍和修辭色彩(黃建華等,1997)。此外,例證的缺失弱化了該詞的語言交際功能,進而影響用戶的理解和產出。如“胎教”“人倫”是古代和現(xiàn)代生活中的重要詞,然而八部漢英詞典都沒有對“胎教”進行配例,七部詞典(除《新時代》)沒有對“人倫”配置例證。檢索“語料庫在線”和“北大語料庫”等(見表5)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個詞使用頻率極高,文化義豐富且交際功能顯著,其合理使用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意義重大,應該配置例證。
表5 “胎教”在語料庫中的使用現(xiàn)狀
3.1.2 漢英詞典儒學詞高度依存于《現(xiàn)漢》,創(chuàng)新性不足,簡化了文化的認知和交際功能
表2的數(shù)據(jù)顯示,漢英詞典儒學詞高度依存于《現(xiàn)漢》,有39.88個例證(均值)來自于《現(xiàn)漢》。對《現(xiàn)漢》的高度依存性忽略了對語言的動態(tài)描寫,進而削弱了儒學詞的社會認知和文化折射功能。此外,對《古漢》的忽略弱化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進而簡化例證的文化傳承功能。一方面,漢英詞典儒學詞對《現(xiàn)漢》的過度依存使編者局限于靜態(tài)的消極繼承,而弱化了對拓展用法的使用,忽略了其動態(tài)語義性,無法映射儒學詞用法模式的發(fā)展現(xiàn)狀。拓展用法本質上是對常態(tài)模式的擴延,是對其原型表征結構的補充,而例證則是支撐和映射拓展用法的重要載體。例證配置中對拓展用法的忽略以及對原型用法的偏離都會影響儒學詞的表征,因為只有例證符合(詞目)使用的代表性和原型特征,那么它們的質量和權威性才會大大提高(Hartmann et al.,2001:20)。另一方面,對《古漢》的忽略導致例證映射的文化缺失,進而簡化了例證的文化交際功能。儒學詞是特殊的文化詞,文化義豐富,需要完整的例證來凸顯其豐富的文化意象和交際場景。漢英詞典儒學詞缺乏例證或例證過于簡潔,容易導致用戶忽略或簡化源語詞的文化意義。在“人道”中,五部漢英詞典的表征信息局限于語言信息,多數(shù)詞典只提供對等詞“humanity”“human sympathy”(見下例)。該例證語言結構完整,但“人道”的詞源屬性和歷史意義完全流失?;谡Z料檢索和語義考證,我們發(fā)“人道”原指“儒家對人事及社會規(guī)范與法則的總稱”,相對于“天道”,出自《易傳.系辭下》中“天道遠,人道邇”,而該詞的短語例證“以人道的名義”映射了部分的語言知識,但文化意義和詞源信息流損嚴重。事實上,八部詞典中沒有一部詞典涉及儒學詞的詞源信息。究其原因,對語料庫的弱化影響了詞目和搭配結構在框架影射和模式轉換中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并形成了具有不同結構和效度的例證。
例(1)[人道]rén dào①〈名〉humanity;human sympathy:以~的名義 in the name of humanity
②〈形〉human;humane inhumane(《新世紀》)
3.2.1 歷時發(fā)展的結構對比顯示儒學詞例證虛化特征顯著,影響例證的文化認知功能
首先,例證數(shù)目總體呈現(xiàn)下降局勢。21世紀漢英詞典儒學詞的例證數(shù)值(均值)從20世紀的3.59個降到了2.62個,下降趨勢顯著。例證總數(shù)的降低,大大弱化了儒學詞的文化信息,弱化了用戶對例證的文化認知。此外,21世紀漢英詞典以短語為主的結構模式(表1),增強了儒學詞例證結構的虛化特征。例證語境化是對譯義語境化的補充和延伸,而句子例證則以完整的語境實現(xiàn)“再語境化”過程中的文化認知功能。漢英儒學詞的例證以短語為主,短語的抽象性以及語境的非完整性無法再現(xiàn)儒學詞的完整意象,導致例證的功能被虛化。“人倫”在《新時代》有兩個例證,但都局限短語結構:“封建人倫”和“人倫之敘”。該類例證關注對等詞,對其文化意象映射極少,導致其例證功能不斷虛化,進而影響用戶的文化認知。
例(2)[人倫]rén lún 名human relations(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ethics):封建~feudal human relation︱~之敘ethics on human relations(《新時代》)
其次,例證配置比也呈現(xiàn)下降趨勢,影響了例證的映射效度,弱化了語言和文化的認知功能。表4顯示,無論是基于對應詞還是基于義項,統(tǒng)計的數(shù)值顯示,漢英詞典儒學詞的例證配置呈現(xiàn)下降趨勢。例證配置比的降低,弱化了例證對義項和譯義的語境補充功能,削弱了儒學詞的文化認知功能。事實上,抽樣顯示,“丁憂”“門生”“天道”等詞蘊含儒學文化,但多數(shù)漢英詞典都僅限于提供對應詞,如例(3)?!岸n”與中國儒家文化、孝文化高度關聯(lián),但該詞在多數(shù)漢英詞典中都缺乏例證,無法讓讀者以完整的社會語境或文化意象來獲得語詞的認知功能。
例(3)[丁憂]dīng yōu〈動〉〈書〉be in mourning for one’s parent(《新漢英》)
3.2.2 例證的配置比偏低降低了例證系統(tǒng)性,影響了例證結構的文化交際功能
表4的數(shù)據(jù)顯示,儒學詞的例證不僅數(shù)量偏低,配置比也低于同期英漢詞典圣經詞。例證/義項比表示例證在義項內的結構密度,例證配置比過低,不僅影響了文化信息和語言信息的表征,更弱化了例證與義項和對應詞的關聯(lián)性。儒學詞義項內配例不足,這改變了義項、例證的關聯(lián)性和互補性,影響學習者對該詞的使用,進而弱化詞典的文化交際功能。英漢詞典圣經詞的例證不僅數(shù)量豐富,且配置比高。例證結構的豐富性和系統(tǒng)性不僅豐富了文化信息,增強了表征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提高了例證結構的文化交際功能。如《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Service”作為一個高頻常用詞,含10多個義項,但編者通過例證說明的形式,將該詞低頻但文化性強的短語結構(見下例中的“晨禱”“晚禱”“參加禮拜”等)相互關聯(lián)、語義聚合,共同形成完整的文化意象結構,既完善了該詞的語言知識體系,也豐富了該詞的文化信息結構,增強了例證的文化交際功能。
例(4)Service...Religious Ceremony宗教儀式[C]a religious ceremony宗教禮儀;宗教儀式:morning/evening service晨禱、晚禱;to hold/attend a service舉行/參加禮拜;a funeral/marriage/memorial,etc service喪葬、結婚、追思等宗教儀式(《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基于儒學詞例證的數(shù)量描寫和對比分析利于我們系統(tǒng)認識其分布結構和現(xiàn)狀特征,而基于抽樣例證的效度分析利于我們深入分析其功能現(xiàn)狀。由此,本文將從映射特征、關聯(lián)性和能產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前者涉及認知功能,后兩者涉及交際功能。
3.3.1 例證的映射特征
例證是對詞目語義、語用和文化義的映射和再現(xiàn),而對源語認知域的完整映射,既涉及基本認知域(構成概念層級結構的底層),也包括抽象認知域(由基本認知域不斷合并為高級概念的認知域)。儒學詞例證在映射過程中基本實現(xiàn)了認知域的映射,結構完整,但部分儒學詞也亟待提高。
首先,例證映射的結構相融性不足,影響了例證的文化認知功能。結構相融性涉及例證與譯義,尤其是認知域映射中是否有效實現(xiàn)了對源語詞語義和文化的系統(tǒng)組合和同質聚合。抽樣顯示,部分儒學詞例證在映射過程中違背了映射的結構相融性,導致例證結構與義項結構形成語義沖突,進而弱化了其文化和社會認知功能。如下例中,“上帝”義項② 的“God”關注基本認知域,而其例證“顧客是上帝”映射的是抽象認知域(涉及文化領域),是“God”基本域的拓展(隱喻義),但編者卻將不同層級認知域的文化知識進行同質聚合。例證與義項的非一致性和語義沖突弱化了該例證的文化表征功能,影響用戶的認知效果。
例(5)[上帝]Shàng dì名 ……②[基]God:愿~保佑你God bless you!/顧客是~。Customers come first.(《北外漢英》)
其次,例證映射層級性不足,導致部分例證結構失衡,影響語言和文化認知功能。短語例證短小精悍,但承載的語境信息和文化信息有限。儒學詞的文化信息豐富且層級特征顯著,因此,其例證在映射中應凸顯認知域的層級性,對基本域和抽象域并重,形成完整的映射結構。抽樣顯示,儒學詞在映射過程中基本實現(xiàn)了對源語詞基本認知域和抽象認知域的映射,但多局限于短語例證(見表1),導致例證結構失衡。儒學詞語境依存度高,因此整句例證利于更完整、系統(tǒng)地再現(xiàn)源語詞的語義特征、搭配結構和用法模式。此外,部分例證關注抽象認知域,弱化對基本認知域的映射,導致映射結構不系統(tǒng),也影響了用戶對儒學詞的文化認知。如“章句”在《新世紀》中,只列出一個例證:“章句之學”(philogical study of ancient texts),但事實上該詞有兩個義項,涉及基本認知域的“chapter,sections,sentences and phrases in ancient texts”和抽象認知域的“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ancient texts”。該例證只關注對抽象認知域(后者)而忽略了對前者的例證映射,無法完整再現(xiàn)其語義結構和文化體系,也違背用戶基于語義極差的原型認知模式(由簡到繁、由原型到邊緣)。
例(6)[章句]zhāng jù 〈名〉①chapters,sections,sentences and phrases in ancient texts
②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ancient texts:~之學philological study of ancient texts.(《新世紀》)
3.3.2 例證的關聯(lián)性
例證是譯義的延伸,例證與其他結構的關聯(lián)性利于有效實現(xiàn)例證交際功能。在八部漢英詞典中,多數(shù)儒學詞的例證選擇合理、配置科學,但部分例證與其他表征結構之間關聯(lián)性不強,進而影響了儒學詞的語言交際功能。
首先,例證與詞目無關聯(lián)?!缎聺h英詞典》中的“明明”和“明明白白”在本質上屬于兩個不同的詞,但作者將“明明白白消費”作為“明白”的例證,完全割裂了例證與詞目的關聯(lián)性,無法對譯義進行補充和完善,進而影響其語言交際功能。
例(7)[明明]〈副〉clearly:她明明知道這件事。She knows this matter quite clearly./明明白白消費。transparent consumption.(《新漢英》)
其次,例證與義項無關聯(lián)。在《交大漢英》中,“天道”的義項③表示“天氣”,但例證“天道難知”意義抽象,涉及“自然界及其規(guī)律”,與義項關聯(lián)較小。事實上,該例證的英譯也更加凸顯了這種無關聯(lián)屬性,“Inscrutable are the ways of Heaven”涉及“抽象的自然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已經脫離了原義中的“天氣”。因此,該例證對義項既無語義補充或拓展,反而模糊了兩者的一致性和關聯(lián)性,弱化了例證的語言交際功能。
例(8)[天道]tiān dào ①(自然界及其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natural law;②(上帝意志的表現(xiàn))manifestation of God’s will,good or ill omen;③[方](天氣)weather:~難知。Inscrutable are the ways of Heaven.(《交大漢英》)
3.3.3 例證的能產性
漢英詞典主要服務于用戶的產出需求,因此其能產性對詞典質量意義重大。抽樣顯示,當前漢英詞典儒學詞仍需強化能產性,增強例證與義項、譯義的結構相融性與關聯(lián)性,不斷提高例證的交際功能。
首先,例證與義項不一致甚至矛盾,削弱了例證的能產性,降低了例證的語言交際功能。例證與義項的沖突,涉及語義、語法和語用,層級差異顯著。《新世紀》里“至誠”的義項①的譯義是“〈形〉most sincere”,其詞類標注〈形〉,但卻提供名詞例證,如 “出于至誠”“一片至誠”等,導致例證與義項不一致,影響了例證的能產性。因此,新型漢英詞典應基于語料調查,明確其兼類屬性,并基于義項標注的“對譯原則”(王仁強,2007/2012),完善其詞類標注。
例(9)[至誠]zhìchéng〈形〉①most sincere:~待人treat people with absolute sincerity;出于~in all sincerity;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一片~;be completely sincere,with great sincerity ~的朋友/道歉sincere friend/apology...(《新世紀》)
其次,例句對釋義的簡單重復或簡單否定,語境不完整,弱化了其文化交際功能。在《新世紀》中,義項③中的“不能人道”只是對義項結構的簡單否定,在語義特征、句法結構等方面拓展不足,無法形成儒學詞完整的文化語境和意象結構,弱化了例證的文化交際功能。
例(10)[人道]rén dào①〈名〉humanity;human sympathy:以~的名義in the name of humanity;②〈形〉human,humane不~;③〈動〉[usu used in the negative]have sex:不能~(of man)be impotent(《新世紀》)
本文通過分層抽樣,分析八部漢英詞典儒學詞的例證功能與現(xiàn)狀特征,并基于例證的認知功能和交際功能,從歷時視角分析了主流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配置的現(xiàn)狀及其功能特征。此外,本文還基于漢英詞典儒學詞和英漢詞典圣經詞的組間對比,描述了儒學詞的例證配置模式。歷時分析顯示,漢英詞典儒學詞例證配置數(shù)量少,例證依存度高,簡化了認知和交際功能;對比分析表明,儒學詞例證虛化特征顯著,系統(tǒng)性不強。此外,基于表征效度的抽樣分析顯示,部分儒學詞的例證重復率高,且表現(xiàn)出結構失衡的問題,導致例證映射不系統(tǒng),例證關聯(lián)性不強,進而弱化了儒學詞的語言交際功能。因此,我們應不斷完善儒學詞例證配置,豐富句子例證,提高例證配置比,增強例證的結構相融性、關聯(lián)性和能產性,凸顯例證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認知和交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