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玲玲 樓樂興 梁錦芳
很多孩子在幼小時天真爛漫、活潑伶俐,家長的教育心態(tài)也相對比較平和,但隨著孩子入學及年段的逐步升高,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大,急切、焦慮和緊張的情緒也陡然上升,對學校教育往往也會提出更高的訴求。因此,學校在確立辦學理念與教育目標時,往往會被眾多家長的功利訴求所裹挾而變得舉步維艱,甚至因家校矛盾制約了學校推進與落實素質教育的步伐。新時代新教育追求的是一種家校融合的理想態(tài)勢。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有必要融通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教育理念,著力調和助推學生成長的支持性教育行為,堅持以豐富、生動、開放的活動聯(lián)結家長的情感、思想和教育實踐,形成家校合力,創(chuàng)造學生最優(yōu)成長的校園生態(tài)。
這里的如愿,是指學校基于對學生和教育科學的兩相尊重而確立的教育目標與育人路向,即學校的教育愿景。學校屬于學生,所以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學校也屬于家長,“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之中的人民,包括了每一位家長,所以必須時時觀照家長的需要與訴求。
誠然,學校教育在現(xiàn)實形態(tài)中不能過于超然脫俗,不能肆意理想化,必須積極回應家長的追求、關切。同時,更要警惕這種回應變成一種簡單的默認、“順向”的迎合,而應該主動出擊、正向引領,實現(xiàn)建構性的融通與契合。學校的教育理念必須清明、理性,兼顧德行與卓越,唯有這樣才能在家長主動的、建設性的回應中得到認可與協(xié)同。就回應的目標而言,學校要多考慮如何去影響和提升家長群體的教育理念與追求,由此形成相互契合、一致連貫的家校共生理念,達成彼此認可、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教育理念,使得學校教育得以如愿順利展開。
每年的9 月1 日,教育部與中央電視臺都會聯(lián)手開設《開學第一課》,可見其重要性。其實,開學伊始,開設“家長第一課”也同樣重要。學??梢越柚凹议L第一課”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發(fā)展愿景、師資情況、特色課程等,讓家長看到學校的誠意,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校需要通過架構和開展家長培訓課程,拓寬育人思路。如邀請優(yōu)秀班主任、專家進行青春期教育、親子溝通技巧、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策略等專題指導;設立家長論壇,邀請家長分享育兒經(jīng)驗、家校合作經(jīng)驗等。培訓課程拓寬了家長育人思路,提升了家長育兒專業(yè)水平和能力,使其不再緊盯著分數(shù),而更多關注孩子的興趣、品德、情緒等,教育理念日益契合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高學歷、高收入的家長未必是專業(yè)的教育人士,他們同樣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恰當?shù)慕逃椒?。學校可以通過各種平臺向家長推介經(jīng)典的教育著作、有啟發(fā)性的文章、典型的教育案例,引導家長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診斷、討論探究,從而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夠并駕齊驅、與時俱進。
此外,學校管理者和教師要利用各種與家長溝通的機會,生動闡釋學校教育理念及其背后的邏輯思考,著力回應和引領家長對于教育的價值訴求。在耐心的交互與碰撞中,讓家長看到孩子正在茁壯成長,從而廣泛、深刻地理解和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行動。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社會教育始于家庭,形象地講,教育植根于家庭,然后才會長出枝葉、花朵和果實。學校教育的智慧要以家庭健康的道德為基礎?!迸c家長群體達成理念上的融通與契合是取得良好溝通效果的前提,教育行為的調和與共振才是行動的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調和與共振的價值旨在促使學校和家庭的支持性教育行為朝同一個方向使力,從而形成有效的教育環(huán)境。如果家校教育行為缺乏一致性,就會讓學生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聽誰的。久而久之,家長和教師都將失去威信和信任。因此,只有向著同一個方向,為著同一個目標努力時,學生才能夠真正地展翅高飛。
如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沒有形成合力甚至出現(xiàn)“反作用力”,就會出現(xiàn)“5+2<5”的教育效果。例如,學生在學校受到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行為習慣良好,可是在家里卻沒有規(guī)矩。之所以出現(xiàn)巨大反差,是因為家長沒有以身作則,沒有在家庭中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因此,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連續(xù)性,不僅有利于調動家長和教師合作的積極性,還有利于發(fā)揮整體教育效能。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奔彝ァW校、社會是教育的共同責任體,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有賴于多元責任主體間的互相配合和協(xié)同合作,發(fā)揮各自特性,形成教育互補。例如,一個因父母離異而仇視家長進而自我放縱的學生,在教師團隊和家長的協(xié)力配合中受到家庭教育的正當影響,修復了家庭關系,考入了自己心儀的學校。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和聆聽,共同責任主體從中獲得有助于孩子成長的資訊,點燃了學生內(nèi)心的火焰,使之勃發(fā)出自信和力量,彰顯教育的合力作用。
在家校溝通中,學校要堅持將教師隊伍理念先進、素養(yǎng)突出、作風純粹等優(yōu)勢作用于融通家長、調和家校教育行為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使學校教育深入家庭,并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改革,實現(xiàn)家校真正的溝通與互動。
課堂面對面,是指每學期舉辦的家長開放日活動。學校邀請家長走進學校了解校園文化、特色活動、教師風采;走進課堂了解教學過程、學習要求、孩子表現(xiàn)。課堂面對面,讓教育教學變得透明,有助于家校保持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動的一致性。
交流面對面,是指家長會、家訪日以及借助微信、電話等家校溝通方式。由于每個家庭千差萬別,每個孩子也各有特色,溝通方式也要因家庭而異。教師要了解不同學生的家庭背景、成員特色、學生喜好、父母期望等情況,以促進學生成長為目標,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讓溝通交流有效。
學校可以在校園網(wǎng)、傳達室設立專門的校長信箱,便于家長直接與校長溝通,及時獲取對疑問、意見、建議的回復。通過校長信箱,家長能更全面、更具體、更細致地了解學校,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思路,引領家長認同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
良好的教育應該是學校了解家庭,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真實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家長也了解學校,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標,堅定地成為學校教育的支持者,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為學校的發(fā)展、為孩子的成長出謀劃策。因此,學校可以制訂、完善《家長委員會章程》等制度,給予家委會和家長代表共商共建學校的權力,使家長從學校教育的旁觀者成為參與者,從學校教育的評論者成為當事者。這樣的監(jiān)督機制,讓溝通更有序,家長徹底轉變角色,為學校發(fā)展建言出力,達到共同教育、共同成長的目的。
家校融合是“潤物無聲”的過程,需要扎扎實實的建構、細水長流的交互和將心比心的映照。只有在家校教育的協(xié)同支持下,每個學生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