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悅(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浙江武義 321200)
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不得不停課期間,線上直播教學似乎是無奈之舉,但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將這無奈之舉變?yōu)閷φZ文老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拓展”[1]。在復學以后的日常教學中,我們也應發(fā)揮線上直播教學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使學生保持持續(xù)學習的狀態(tài)、教學針對性強等方面的優(yōu)勢,深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升語文教學質(zhì)量。
古詩詞鑒賞是語文高考的重要內(nèi)容,其對考生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古詩詞鑒賞的復習教學,費時多,但收效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古詩詞源遠流長,其內(nèi)容、題材、情感、手法極其豐富;二是古詩詞語言的凝練性、情感意蘊的委婉性、思想的活躍性,決定了其鑒賞難度較大;三是高考古詩詞鑒賞題靈活多變,對考生的能力要求較高,而不少學生在答題時存在詩詞常識儲備匱乏、詩意把握斷章取義、語言表達不夠規(guī)范等問題。
鑒于這樣的情況,筆者嘗試依托線上直播平臺開展古詩詞鑒賞復習教學,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提高古詩詞鑒賞的復習效率。
教師可充分發(fā)揮線上直播教學針對性強的特點,一節(jié)課圍繞一個詩詞鑒賞復習的重、難點展開,以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在講解詠史懷古詩時,筆者將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與《春日秦國懷古》進行比較閱讀:《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舞榭歌臺”“斜陽草樹”“尋常巷陌”等意象是作者登上北固亭極目遠眺之景,祖國山河讓他頓生歷史蒼涼之感;《春日秦國懷古》同樣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春草古碑、蒼山、殘陽等凄涼敗落的景物,表達了作者的懷古傷今之情。通過直觀呈現(xiàn)兩首詩歌的相似之處,可概括出懷古詩的共性,如常見標題、特定意象、相通的情感與常用技法等。2020年高考語文浙江卷的詩歌鑒賞題,正是兩首送別詩的比較閱讀:一首是疫情期間出現(xiàn)在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上的王昌齡的《送柴侍御》,這首詩一反一般送別詩流露出的悲切,字里行間更多的是達觀;另一首則是王勃的《秋江送別》,這首詩在情感上突出感傷。兩首詩在后兩句的寫法上也是各有千秋:在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于句內(nèi),王昌齡詩則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征意義,意境開闊;在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diào)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tǒng)寫法,而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diào)心理距離之近,是創(chuàng)新性的表達;在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而王昌齡詩則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余韻悠長。
對一些學生來說,在課堂上與老師溝通會略顯拘謹,而在線上直播教學中則會通過交流區(qū)板塊對有疑問的內(nèi)容大膽提問。通過這樣的實時交流互動,教師可實時提問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并及時解答,也可進一步明確教學重、難點。如在講解薩都剌的《滿江紅·金陵懷古》時,筆者發(fā)現(xiàn),對“下闋‘故國’呼應上闋________,點出了詩人‘愁如織’的原因”這一題目,學生的回答可謂五花八門,如“六代豪華”“王謝堂”“烏衣巷”“已非疇昔”“孤城”等。對此,筆者讓學生在交流區(qū)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不少學生著眼于前代王朝卻忽略了“愁如織”的原因,選擇了“王謝堂”或“孤城”;也有學生僅著眼于“愁如織”的原因選擇了“已非疇昔”。這時,筆者及時點撥:下闋中的“故國”是指前代王朝,即已經(jīng)滅亡的王朝,所以應到上闋中找到包含前代王朝的句子,如“六代豪華”中的“六代”;再看第二個提示,“點出了詩人”,下闋寫眼前的故國只剩下沉寂,只有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秋露,而上闋開頭卻說“六代豪華”,兩相對照,表現(xiàn)了人事的變化無常,榮華富貴終不能長久,而這正是詩人“愁如織”的原因。這樣一對一的在線答疑解惑,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線上直播教學可以在線直觀呈現(xiàn)不同學生的回答,還可以請學生直接對與自己不同的回答進行現(xiàn)場評價。例如,在賞析《滿江紅·金陵懷古》上闋的對比藝術時,一學生的回答如下:
(1)今昔對比,虛實結(jié)合?!傲廊A”已去,繁華不再,運用典故,以“王謝堂”“烏衣巷”更顯朝代興亡之感?!吧酱ㄐ蝿?,已非疇昔”,寫今昔不同,寄托內(nèi)心的憂愁。(2)于對比中直抒胸臆,如“空悵望”“寂寞”,直接表達孤寂惆悵,又寓情于景,“春去也”“聽夜深、春潮急”,表達傷春之愁。
另有一學生的回答如下:
(1)“六代豪華”與“寂寞孤城”形成對比,強烈的反差讓故國衰亡之事更顯凄涼。(2)“王謝堂”與“烏衣巷”形成對比,昔盛今衰。(3)山川形勝依舊與世上人事已非形成對比。(4)多重對比,虛實相生,抒發(fā)了詞人因昔盛今衰、世事無常而產(chǎn)生的悲愁之情。
通過呈現(xiàn)這兩組回答,學生們馬上察覺到第一個回答文不對題,即并未圍繞對比展開,而是從賞析題切入。不少學生對第二個回答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圍繞題干找到三組不同的對比,并在結(jié)尾進行總結(jié)。但也有學生指出:文中還存在動靜對比,即春潮急涌之動與孤城寂寞之靜構(gòu)成對比。這樣的層層分析,一方面可讓學生從點評同學作品中獲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答題時的思維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