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
①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憋L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也皆以義,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謂一二人者不盡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勢不能不騰為口說而播為聲氣,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習尚,于是乎徒黨蔚起,而一時之人才出焉。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有以功利倡者,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濕,火就燥,無感不讎①。
③今之君子之在勢者,輒曰天下無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而翻謝曰:“無才?!敝^之不誣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義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則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②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
⑤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以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shù)十年之后,萬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釋】①讎:應答,響應。②一命:泛指官職低微。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 ? )
A.焉 ? ?B.者 ? ?C.也 ? ?D.乎
2.對第②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
A.古代的帝王教化人民沒有不用仁義道德的。
B.普通的眾人能夠聽從賢能和智慧者的號召。
C.倡導仁義的人追隨者會為仁義而義無反顧。
D.號召功利的人追隨者會為功利而決不回頭。
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話,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
所從久矣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4.概括本文的寫作意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 A(“古代的帝王”應為“賢能智慧的人”)。
3.B(語意緊承前一句而來)。
4.這篇談論人才的文章首先提出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性,因為它直接關系到社會民風。接著,論證培養(yǎng)人才的方法:統(tǒng)治者要使人才當路在勢,處于高而上的地位,每一個士大夫都要擔負培養(yǎng)提拔人才的責任。文末提出希望,呼吁當權者、士大夫采納己言。對當今來說,依然具有借鑒的現(xiàn)實意義和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