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雋
某一年冬奧會的時候,我迷上了看冰壺比賽的轉(zhuǎn)播。一位運動員(主將)要在冰面上,以一定的速度將一個大約20千克重的冰壺推出去。另兩位運動員(刷冰員)則要在冰壺滑行的過程中,不斷在它前方用冰刷摩擦冰面,刷出極小的冰粒,有冰粒的地方阻力會大一些。這樣冰壺就只會微微調(diào)整方向,從而走出一個很小的曲度,更快抵達(dá)45米之外的圓心位置,或者撞開對方停留在那里的冰壺。這是一項看似波瀾不驚,其實充滿玄機(jī)的刺激比賽。
我后來在某一刻猛然覺悟,冰壺比賽像極了一些父母的育兒方式:父母就是運動員,孩子則是那只冰壺。父母盡其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條完美路線,避開途中的各種障礙,讓孩子直達(dá)目標(biāo)。對孩子而言,那條路線一定是摩擦力最小的。這種“冰壺育兒法”的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些孩子終其一生只是一只硬邦邦的冰壺,他們依靠著父母的最初推力和冰刷制造出來的摩擦力最小的路徑,一路向前滑行,直到動能耗盡才停下來。他們靜靜地躺著,等待著另一些不可預(yù)料的撞擊,來再次改變自己的位置和速度。冰壺從沒有自己的動力。
一些學(xué)者已經(jīng)意識到父母過于“賣力”的副作用:“父母們正在不遺余力,為他們的孩子拔除生活中可能碰到的釘子。然而,來自父母的過度關(guān)注,只會導(dǎo)致一個結(jié)果,那就是孩子們變得更脆弱?!?/p>
而在自然界里,存在一種截然相反的育兒方式。著名的英國野生動物研究者大衛(wèi)·愛登堡在紀(jì)錄片《生命故事》中介紹過一種叫作白頰黑雁的動物。為了避開捕食者的偷襲,它們將自己的蛋產(chǎn)在幾百米高的懸崖上。雛鳥從蛋中孵出后,立刻就要面對一個嚴(yán)峻的挑戰(zhàn):由于懸崖上缺乏水源,雛鳥需要從懸崖上縱身一躍,跳到谷底,然后和父母一起去喝水。雛鳥的翅膀沒有長成,還是一團(tuán)毛茸茸的東西。它們跳崖的時候幾乎是在做自由落體運動,差不多是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地心引力,稍有不慎就會重重地撞到峭壁上……只有那些比較靈活的才能撲騰幾下,勉強(qiáng)避開。經(jīng)此一跳,一窩蛋孵出來的雛鳥大致只能活下來一兩只。很多人看到這段的時候驚呼,白頰黑雁簡直“心太大”。
人類絕不可能像白頰黑雁那般決絕,然而要不要養(yǎng)一個“冰壺”,卻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給孩子們最好的,不是給他們最容易的。
(依 依摘自《書城》2020年第11期,楊向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