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國與西方世界貿易往來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不同文化和思想之間的碰撞與交流。如何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在國際上塑造中國形象,成了當前的重要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翻譯,尤其是中國文化典籍的翻譯。本文筆者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出發(fā),選取《聊齋志異》宋賢德英譯本,分析其中國文化專有項英譯的處理,探索如何在微觀層面上實現(xiàn)三維轉換。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聊齋志異》英譯;文化專有項
【作者簡介】呂含,信陽學院外國語學院。
經(jīng)典文學作品《聊齋志異》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書中塑造了大量生動的狐仙、妖怪、鬼獸等形象,并借此表達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取得了中國文言小說的最高成就?,F(xiàn)存的《聊齋志異》英譯本研究中大多以翟里斯、閔福德、衛(wèi)三畏等人的選譯本為文本,而美國漢學家宋賢德于2014年推出的《聊齋志異》全譯本卻鮮少有相關研究涉及。本文筆者運用胡庚申的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試圖探索《聊齋志異》宋賢德全譯本中文化專有項的英譯,分析如何在微觀層面上實現(xiàn)“適應性選擇”。
一、生態(tài)翻譯學與中國文化專有項
1.生態(tài)翻譯學。生態(tài)翻譯學的前身為“翻譯適應/選擇論”,這種翻譯理論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學說為指導。該理論認為翻譯的實質是譯者適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在翻譯過程中應當遵循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的翻譯原則,而在翻譯方法上側重“三維”轉換: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
在此基礎上,通過一系列關鍵術語的理清,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一種研究范式逐步誕生,與其前身相比有諸多方面的變化和超越。它以新生態(tài)主義為理論指導,結合了西方的生態(tài)學研究和中國的傳統(tǒng)生態(tài)理念。該理論系統(tǒng)探討“翻譯生態(tài)、文本生態(tài)和‘翻譯群落生態(tài)及其相互作用,致力于對翻譯生態(tài)整體和翻譯理論本體進行綜觀和描述”。
2.文化專有項。西班牙學者艾克西拉與1996年定義了“文化專有項”,即“文中的某一項目,由于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其在源語文本中的功能和含義轉移到譯文時發(fā)生了翻譯困難”。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對應的翻譯策略分類法。根據(jù)此定義,文化專有項并不僅僅局限于單一形式,它可以是詞、短語、句字、甚至篇章。因而,本文除了分析《聊齋志異》中詞語形式的文化專有項,也考慮到語音和句子層面的翻譯難點,如文言文中的駢散句和對偶句。
二、文化專有項的分類
文化的定義有百余種,其中奈達的文化分類被選為本課題的分類模式,因其兼顧了物質和意識形態(tài)兩個方面,包括生態(tài)文化、社會文化、物質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五大類。
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差異,生態(tài)條件也有不同的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動物、植物、氣候、方位等地理詞匯上。《聊齋志異》中的生態(tài)文化專有項大多包含隱喻或作委婉語使用,具有特殊含義,如動物類的“駑駘”和“豚兒”是古人用來自謙的詞匯。植物類的“細柳”用來形容女子纖細婀娜的姿態(tài),而方位類的“北兵”實際上是指清兵。
社會文化包羅萬象,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交際中,包括社會習俗、社會關系、行為習慣、社會階層、 規(guī)章制度、生活方式、歷史背景等?!读凝S志異》中包括大量的社會文化專有項,如表示婚喪嫁娶習俗的“吉期”和“冰斧”,表示科舉制度的“秀才”以及表示社交禮儀的“折柬”等等。
物質文化專有項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制造出來的物質實體,在《聊齋志異》中大多以建筑物、服飾、生活用品、樂器等名詞來體現(xiàn),如服飾類的“靴”,生活用品類的“幾”,以及樂器類的“簫管”和“琵琶”。
宗教文化在奈達的分類中分為宗教傳說和宗教信仰兩部分。儒家的“忠孝仁義”,佛家的“業(yè)滿劫脫”,道家的“天師”和“葫蘆”,甚至民間信奉的白蓮教都是蒲松齡用以抨擊當時黑暗社會的有力武器。
語言文化指一種語言在語音、詞匯、句式、篇章等層面上的特點。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兩種語言本質上的差異也造成了翻譯上的困難,如“今夕何夕,見此涼人”。
語音上,涼人與《詩經(jīng)·唐風》中“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的 “良人” 為同音異形詞,借用這層含義,以相戲謔。另外,《聊齋志異》中,尤其是異世氏里多用駢散句和對偶句,這也是文言文的特點之一。
三、譯者的適應性選擇
1. 語言維的轉換。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蒲松齡善于用多義詞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jié),如:
例1:有女郎攜婢,捻梅花一枝······遺花地上,笑語自去。
譯文:Accompanied by a maid, there was a young woman holding a branch of plum blossoms...Leaving the plum blossom branch behind on the ground, laughing and chattering, she walked away.
注釋:Leaving the plum blossom branch behind: Pu is playing with semantic ambiguity here—yí, to leave behind, can also be read as wèi, to send or present as a gift, suggesting that perhaps Yingning (despite her later comments to the contrary) is entirely aware of the “taken” she has left for Wang to find.
“遺”在漢語中是一個多音字,讀音為yí時,意為遺落,遺失,留下;讀音為 wèi時,意為給予,贈送。通過原文情節(jié),此處的“遺”應做第一層含義理解,因此宋賢德將其譯為“l(fā)eaving”。但就故事情節(jié)而言,下文的拾花人王子服很有可能誤以為梅花是嬰寧贈予他的。因而,譯本中添加了文外注釋,解釋了這種可能性,更好地實現(xiàn)了原文和譯文的生態(tài)平衡。
2. 文化維的轉換。蒲松齡筆下的動物和植物大多被賦予了感情色彩,如形容女子美貌的“畫黛彎蛾”“室對芙蓉”,形容人心狠手辣的“羊狠狼貪”“鹿馬之奸”等。宋賢德是一位研究型的譯者,他的譯本中盡量保留了原語中的文化意象,采用直譯加文外注釋的方式,試圖讓目標語讀者理解原語中典故、隱喻等。
例2:席地枕石,臥看牛女。
宋譯:Putting his mat down on the platform and resting his head on a stone, he lay down to gaze at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Maid.
Note: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Maid: The Cowherd constellation is recognized in Chinese astronomy is recoginzed in Chinese astronomy as the beginning point of the tian di zhi shu, or astronomical record of the universe...
宋賢德詳細解釋了牛郎和織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以及這個故事在中國天文學中的重要意義。這種處理方式既能保留原有文化,也能讓目標語讀者熟悉牛郎和織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實現(xiàn)了文化層面的原文和譯文的生態(tài)平衡。
3. 交際維的轉換。交際維的適應與轉換意味著譯者不僅要傳遞原文的信息、體現(xiàn)文化內涵,還要使目的語讀者領會原文作者的意圖,從而實現(xiàn)交際目的。
由于《聊齋志異》中篇目眾多,其交際意圖也多種多樣,總的來說,可以歸結于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批判。蒲松齡善用說鬼談狐的方式批判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社會問題等。蒲松齡筆下愛情故事中的男主角多為落魄書生,窮困潦倒,女主角多為美麗善良并且勇敢向封建禮教挑戰(zhàn)的女子。因此,故事中多用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來描述男女主角勇于追求愛情,不愿受封建禮法的約束,如:
例3:...此子才名亦不惡,但有相如之貧。
宋譯:This young man' s reputation for talent isn' t bad, but he' s as poor as Xiangru.
Note: Xiangru: Sima Xiangru (179-113 B.C.E), a famous poet who was impoverished, successfully wooed the wealthy widow Zhuo Wenjun, with his lyrics while playing his zither-like qin.
“相如之貧”用來代指故事中對阿寶癡心不已的孫子楚,盡管他窮困潦倒,但其才華橫溢。宋賢德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并沒有被目標語讀者所熟知,因而譯本中增加了文外注釋,這樣更能體現(xiàn)出原文作者對孫子楚的欣賞,因而也更能實現(xiàn)與原文同等交際意圖。
四、結語
由于中國文化典籍的宣傳力度加大,典籍英譯本在英語世界的影響力也逐步擴大。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需要多角度考慮,其中最應引起重視的是優(yōu)秀的翻譯和貼切的譯本。目前,與外譯中相比,中譯外的力量非常薄弱。系統(tǒng)地研究譯者處理文化專有項的方式,摸索出一條處理中國文化專有項的道路,選用目的語讀者更能接受的方式來傳播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Aixelá, F.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 In R. Alvarez&M. Vidal (eds.), Translation, Power and Subvers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
[2]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 J. Brill, 1964.
[3]Pu Songling.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trans. By Sidney L. Sondergard[M]. California: Jain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4]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 2008(02):1-5.
[5]胡庚生.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6]蒲松齡(著),黃友義等(譯).聊齋志異選:漢英對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