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王紹明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 成都)
結核性腹膜炎(TBP)是由結核桿菌(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彌散性腹膜感染,感染主要途徑原發(fā)于腸系膜結核、腸結核、輸卵管結核和闌尾結核或者通過淋巴以及血行播散至腹膜。TBP臨床缺乏特異性,包括腹腔積液、發(fā)熱、腹部包塊、消瘦、腹痛、腹脹等。臨床診療過程中應與以下疾病鑒別:肝硬化失代償期、傷寒、炎癥性腸病、淋巴瘤、白塞氏病、慢性闌尾炎、結腸癌、卵巢癌等[1]。臨床上通過一般的檢查很難鑒別結核性腹膜炎,診斷不及時,抗結核藥物使用不規(guī)范,后續(xù)治療難繼續(xù),現(xiàn)將通過進行腹腔探查手術診斷的結核性腹膜炎1例患者進行報道,并復習相關文獻,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吳少華,女,42歲,因“反復腹痛腹脹1+天。”入院。患者于1+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右上腹疼痛,腹脹,進食后加重,呈間歇性隱痛,伴有頭暈頭痛,無惡心嘔吐,無腹瀉等,遂于成都市青羊區(qū)第九人民醫(yī)院就診:查彩超示:右側卵巢質地異常,建議進一步治療。盆腹腔積液。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3.1*10~9/L、血紅蛋白:93g/L。建議去上級醫(yī)院進一步檢查,于是就診于四川省中醫(yī)院婦科,行彩超檢查示:盆腔大量積液,左附件囊性占位,請結合臨床。腫標:CA125:64.9U/m1。遂轉入普外科治療。患者神清、精神一般,右上腹疼痛,頭暈頭痛,無惡心、嘔吐、無發(fā)熱,無胸悶、胸痛,無腹瀉,小便正常,大便稀溏,納差眠一般,近期體重未見明顯改變,上腹部輕壓痛,無反跳痛。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白細胞:2.47×109/L,中性粒細胞:1.62×109/L,Rh 血型:陽性(+),淋巴細胞數(shù):0.42×109/L,血紅蛋白:104g/L,單核細胞百分比:15.4%,紅細胞壓積:33.3%,淋巴細胞百分比:17%,紅細胞分布寬度變異系數(shù):14.9%,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1.6%,血小板:360×109/1,全血C反應蛋白:52.6mg/1;凝血全套:血漿凝血酶時間:14.6sec,血漿纖維蛋白原:4.73g/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49.5sec;肝功能:白 /球 蛋 白 比 值:① 鎂:0.72mmo1/L,白 蛋 白:33.3g/L,鈣:2.08mmo1/L1;腹部CT:肝右葉鈣化灶;②雙腎多發(fā)小陽性結石;③腹腔、盆腔較多積液;④胃壁增厚,胃癌?心電圖:竇性心律,ⅡIII avF低平。盆腔磁共振:①子宮頸右側小納氏囊腫可能;右側附件區(qū)少許囊腫或卵泡,請結合必要時結合??茩z查;②子宮直腸陷窩積液;掃及腹腔積液,大網(wǎng)膜、腹膜及部分腸系膜腫脹、增厚;原因?建議進一步檢查;③掃及腰5及骶1層面神經(jīng)根走行區(qū)小囊腫可能;掃及腰4-5及腰5骶1椎間盤向后突出、變性。腹部磁共振:①腹腔積液,掃及腹膜、大網(wǎng)膜增厚、腫脹;②掃及雙側胸膜腔積液;③右腎囊腫可能。胃鏡: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胃竇改變,性質?;腸鏡:未見異常。
行全麻下腹腔探查術,取得病理檢查:“腹膜轉移結節(jié)”肉芽腫性病變,待特殊染色排除結核。薄層液基細胞檢測:未見異常?;驒z測報告單:結核桿菌TB-DNA:陽性。故診斷為結核性腹膜炎。建議患者去結核病醫(yī)院行專科治療。
結核性腹膜炎的臨床癥狀以腹脹、腹部不適。低熱、盜汗、消瘦等較為常見,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常常與臨床腹部疾病相混淆,所以,單憑患者臨床表現(xiàn)對患者實施診斷的效果欠佳,較易出現(xiàn)誤診或漏診現(xiàn)象,為保證檢驗效果的有效性,對患者實施其他輔助診斷措施十分必要。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技術亦得了較快的發(fā)展,目前,該技術已被廣泛用于各類獲病的診斷及治療過程中相比于傳統(tǒng)剖腹檢查,腹腔鏡探查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小等優(yōu)勢,患者的接受度及認可更高,且腹腔鏡探查具有廣角、高清晰度等優(yōu)點,可有效探查到腹腔各臟器,便于臨床醫(yī)師全面分析患者病情,術后病理活檢是目前診斷結核性腹膜炎的金指標[2],將腹腔鏡下探查術應用到診斷結核性腹膜炎中,是目前具有高準確率的方式,可供臨床醫(yī)生參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