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正春
[內容提要]唐代三教歸流,儒、釋、道時有爭鋒。各種文化思潮在交流和融合中,孔子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兩極分化:一,成為讀書人求取功名崇拜的偶像,成為愚夫愚婦祈雨、求子祭拜的神像,成為道化的神仙,佛化的菩薩;二,高高在上的孔子貶到凡間,成為百姓們閑暇之余,喜聞樂見所戲謔、取樂的對象。從孔子在不同的身份和形象的轉變中,反映出唐代民俗對傳統(tǒng)經典的顛覆,民眾宗教信仰的實用性和混沌性色彩。
唐代儒、道、釋三教并行,時有爭鋒,但儒家仍為正統(tǒng)思想的主流。佛、道興起,對儒家造成巨大的沖擊與同化。與此同時,唐代孔子形象在這種沖擊下形成二元論:孔子時而被奉上神壇,成為百姓們求子、祈雨、貽人禍福跪拜的神像;或成為宣泄、取樂、調笑、戲謔、諷諫的對象。從崇孔到戲孔的態(tài)度轉變反映了唐代民眾在多種文化思潮的沖擊與融合下對宗教的解讀,民俗文化對傳統(tǒng)經典的顛覆。本文從詩歌、散文、碑文、小說等等出發(fā),對唐代記載民間關于孔子祭祀和戲謔進行考論,以及進一步探討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
在時代不斷的演變中,孔子形象在不斷的被神化、圣化中演變成為一種識別度很高的符號,孔廟里的孔子正是這種符號的體現(xiàn)。《孔子廟堂議》中云:“古者木主棲神。天子、諸侯廟皆有主,大夫束帛,士結茅為鼓;無像設之事。今因開元八年之制,摶土而肖像焉,失神而明之之義矣?!盵1]2323古人削木祭祀,且祭祀等級有嚴格的禮制。釋家西來,以泥土塑像。儒、道亦效此法。據(jù)清末羅惇蟁《曲阜謁孔記》云:(曲阜)“大成殿孔子塑像,始于東魏興和三年(公元541年)兗州刺史李仲璇。據(jù)李仲璇碑,其隸兗部也,當未浹旬,言觀孔子廟,乃命工人修建容像,雕塑十子,侍于其側?!盵2]387此碑是孔子塑像已知最早的文獻。這種塑像主要起到一種對禮教和封建大一統(tǒng)的維護,同時也成為上層統(tǒng)治者倡導封建倫理道德,維護其封建統(tǒng)治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柳宗元撰《道州文宣王廟碑》:“(公)乃立夫子像,配以顏氏?;e豆既嘉,笙鏞既成,……觀禮識古?!盵3]2928柳文里不僅列出孔子,還配以顏回祭祀。祭祀的方式也很獨特,以“籩豆”作祭品,提示人們孔子從小以籩豆制禮的情景,其目的也是后文所言,“觀禮識古”,其功用無非是遺鄉(xiāng)異俗,恭儉禮讓,父慈子孝,兄仁弟悌?!绑乡O”,即是制禮的樂器,“笙鏞既成”指祭孔有專門的樂器伴奏??鬃拥乃芟裨谔拼浅5氖⑿校笮】たh均有。據(jù)敦煌寫卷《沙州都督府圖經》卷3:“州學:右在城內,在州西三百步。其學院內,東廂有先圣太師廟堂,堂內有素先圣及先師顏子之像,春秋二時奠祭??h學:右在州學西,連院,其院中東廂有先圣太師廟堂,內有素先圣及先師顏子之像,春秋二時奠祭?!盵4]65這里的“素像”,其實就是“塑像”。由此可見,在唐代“學廟”制非常興盛,孔子形象已經變成了一個婦孺兼可識別的符號,成為一種信仰的標志。
“《說文》:‘儒,術士之稱。’是故謂術士為儒,凡有一術可稱,皆名之曰儒,故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別”[5]253儒初為術業(yè),他們身通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稱“六藝”??鬃雍?,儒家變成一門學術流派??鬃託{,其學術思想為諸多弟子代傳。中國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曾直率地指出孔子最初“本來是普通教師,不過是許多教師中的一個教師,但是在他死后,逐漸被認為是至圣先師,高于其他一切教師?!盵6]40最初儒家只是在民間學術圈里盛行的一個學派,尚未得到正統(tǒng)的認可。及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變成官學,孔子從民間教師變成受全國敬仰的“圣師”。隨著年代越往后,各種祭孔的儀式和頭銜加在孔子身上,真實孔子與祭祀中的孔子變得大相庭徑。但是祭孔,起初只是貴族的特權,庶民沒有祭孔的權利。據(jù)官方對民間私自祭拜孔廟最早的文獻記載,始見于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的詔令:“尼父稟達圣之姿,……頃者淮徐未賓,廟隔非所,致令祠典寢頓,禮章殄滅,遂使女巫妖覡,淫進非禮,殺生鼓舞,倡優(yōu)媒狎”。[7]136從中可見民間私祭孔子的獨特方式,以“巫”和“覡”的儀式祭祀孔子,“巫覡”即通靈的人,在女曰“巫”,在男曰“覡”?!芭籽牎闭f明這種祭孔活動并沒有禁止或者避諱女性參與。
封演在《封氏聞見記》卷二“石經”中云:“天寶中,予在太學”;可知此書,多是封演于玄宗時在長安所見所聞撰。該書卷一“儒教”云:流俗,婦人多于孔廟祈子,殊為褻慢!有露形登夫子之榻者。后魏孝文詔:孔子座不聽婦人合雜,祈非望之福。然則,聾俗所為有自來矣。[8]4“流俗婦人多于孔廟”說明在這種“孔廟”肅穆之地,唐代并非禁絕婦女涉足?!翱讖R祈子”與后文“婦女合雜,以祈非望之?!闭f明祭孔求子雖早已有之,但屢禁不絕,此習俗及至唐代已經成為婦女祈子的一種心理安慰??鬃踊硭妥右渤T谔迫嗽娢牡涔世锍霈F(xiàn)。如杜甫在《徐卿二子歌》中贊美道“君不見徐卿二子生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隨??鬃俞屖嫌H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兒?!盵9]2309詩為上元二年(761)杜甫至成都拜訪徐姓兵馬使,贊美其二子所作。杜牧也在《唐故平盧軍節(jié)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中,描述李府君的出生時所附會的異象:“君諱戡,字定臣,七代祖潮海王奉慈。祖杠,衢州盈川令。父簦,婺州浦陽尉。浦陽晚無子,夫人吳興沈氏,夢一人狀甚偉,捧一嬰兒曰:‘予為孔丘,以是與爾’?!盵4]7834由此可知唐代婦女祭孔求子已經是普遍的常態(tài)。
根據(jù)史料記載,唐代自然災害發(fā)生較為頻繁。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自古以來都認為天災人禍是上天給予人間的懲罰。每當遇上自然災害,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會祭祀神靈,希望能夠消災弭禍,轉危為安。據(jù)《隋書》卷7《禮儀志》載,北齊遇到水旱災情時,“祈禱者有九焉:一曰雩,二曰南郊,三曰堯廟,四曰孔、顏廟,五曰社稷,六曰五岳,七曰四瀆……”[10]127這是史料記載,因發(fā)生自然災害所祭祀時,神靈的排位。也是較早所見到,因發(fā)生水旱災害祭祀時含有孔子的神位。孔子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人們所期盼能夠帶來風調雨順的存在。唐代還有文獻記載因災害祭孔靈驗的事例,如:中唐喬琳撰《巴州化成縣新移文宣王廟頌(并序)》:“(巴州)化成縣令范陽盧沔,純深貞特,廉孝絜矩。夏大旱,偶有事于文宣。公焚香至誠,雷出自廟,指觀倏忽,霈然滂沱?!盵4]3615這是一篇碑文,作者是喬琳,進士及第,曾任天寶年間國子祭酒。此篇碑文是因旱災祭孔祈雨靈驗,后因孔廟破敗,重新翻修孔廟而作。這篇碑文成為解讀因自然災害祭孔的重要史料。篇文雖屬官方,但這種祭祀活動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和民間性質,孔子由此變成能布云施雨形象。
唐人志怪小說里有很多流傳孔子貽人禍福的故事?!赌铣侣劇罚骸扒宪娦P斟勒?,……所居鄰宣父廟,家每食,必先薦之。如是累年。……謇忽夢一人,冠服若王者,謂曰:‘吾則仲尼也。愧君每傾心于吾,吾當助若。仍更名宗儒,自此富貴矣?!盵11]2467-2468這是一個因家近孔廟,虔誠祀孔,孔子顯靈,佑其富貴的軼事?!赌铣侣劇窞槲具t樞撰寫,在《新唐書·藝文志》中被歸于“小說家類”?!稘h書·藝文志》曾曰:“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這類孔子貽人禍福,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不僅僅是豐富、滋養(yǎng)著下層民眾的心靈世界,也是百姓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活動方式。
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七年下《賜學官胄子詔》說:“三教雖并,善歸一撰。沙門事佛,靈宇相望。朝賢宗儒,辟雍頓廢。公王以下,寧得不慚?!盵3]9可知,唐代三教合流,儒、道、釋并行。但中國人信奉宗教與基督教或天主教信仰不同,中國的宗教信仰方式自古以來就有鮮明的等級色彩?!疤熳蛹捞斓?,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祭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十及其先?!盵12]86惟有天子能祭天,諸侯祭名山大川,庶民祭祖,階級劃定,上下各守其序,故中國古代民眾對于宗教信仰總是持著實用主義色彩?!爸貞c開縣高橋鎮(zhèn)的三教寺遺址中,藏有三尊石像,據(jù)分析,這正是典型的儒、佛、道‘三教’造像。據(jù)當?shù)仃柺霞易V記載,此處三教寺始建于唐代,香火鼎盛?!盵13]101左側為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正中為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右側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座像??鬃幼?,通高1.8米,頭長30厘米,臉寬20厘米,耳長12厘米,肩寬40厘米,胸厚40厘米。須彌座高20厘米,寬80厘米,厚40厘米。頭上戴冠,長方臉,面頰豐滿,長眉,大眼,高鼻,厚唇,兩耳下垂,腮絡胡須下垂于胸前,雙手于胸前捧玉圭,著通肩長袍,結跏趺座于束頸須彌座上。從孔子的形象上看,并沒有像后世所見的那么隨和、溫厚、儒雅的“圣人”形象,相反卻顯得莊嚴肅穆,表情呆滯。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中國古代民眾對其跪拜。這也反映自唐以來中國民眾對宗教信仰的獨特性,中國古代民間宗教信仰一直以來就有著實用主義傾向和混沌色彩。對于宗教的虔誠總是以“利己主義”為出發(fā)點,他們信仰的目的就是求子、平安、升官、發(fā)財?shù)鹊?,諸如此類。在他們看來儒、釋、道之間并沒有什么根本對立,其也不關心什么宗教教義,不管是儒家的圣人,還是道家的神仙,或是釋家的佛祖,只要能滿足他們對于現(xiàn)實的需要或是對于未來理想的寄托都可以祭拜。“而多拜一個對象,似乎就多一種被賜福的可能性,供奉的對象越多,求福得到回應的‘概率’就越大。”[13]101以上所說明唐代儒、釋、道并行,顯然孔子的形象也被道化和佛化。
據(jù)傳是陶弘景撰的《真靈位業(yè)圖》,其中“以孔子為第三左位太極上真公,顏回為明晨侍郎,秦始皇為鄭都北帝上相,曹操為太傅,周公為西明公,比少傅,周武王為鬼官北斗君”。(《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七)不管是歷代圣賢,還是帝王將相,陶弘景都把其歸化到道家門下,借此來抬高道教的地位。這也是后世道家不斷貶低和拉攏孔子成為自家門下神仙譜系的原因?!墩撜Z·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薄墩撜Z正義》卷六云:“夫子浮海,是不得已之思,其勢亦不能行;子路信為實然!”后世多借此以附會孔子成仙?!拔趑斎擞懈『6Ы蛘?,至于亶州見仲尼及七十二子游于海中,與魯人木杖,令閉目乘之……魯人出海,投杖水中乃龍也。”[14]151此后,唐代詩文多以此處為孔子成仙的典故。如:顧況《曲龍山歌》之二云:“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圣人之意有所在,曲龍何在在海中。”[9]10084道家與儒家在對抗之中把孔子化仙也是必要的,道士在招收信徒中務必會對于孔子化仙的形象進行宣傳,從而獲得下層民眾的支持和上層智識分子的接納。
釋家西來,在不斷吸收和融合中國本土文化中逐漸發(fā)展壯大。及至唐代,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和統(tǒng)治者的支持,給予佛教一個很好發(fā)展的溫床,佛教在與儒、道爭鋒中一方面借鑒儒、道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同化儒、道。釋道安《二教論》之《服法非老九》引《清凈法行經》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凈菩薩,彼稱顏淵;摩訶迴葉,彼稱老子?!盵15]4002釋家偽經為了抬高其自身的地位,把儒、道創(chuàng)始人度化到自家門下,孔子,顏淵,老子都成為釋家的菩薩,且各自都尊以法號。《造天地經》云:“寶歷菩薩下生世間,曰伏羲;吉祥菩薩下生世間,曰女娘;摩訶逝葉號曰老子;儒童菩薩號曰孔子?!盵16]770《古尊宿語錄》卷二十三《汝州葉縣廣教歸省禪師語錄》云:“若說仁義禮智信,又有夫子——夫子是儒童菩薩,入廛化俗。若是闡揚宗旨,又有諸方宿德和尚。”[17]429釋家化孔為“儒童菩薩”,出世修行,以仁義禮智信為教義,宣揚佛法,把儒家納入佛教的體系。佛教在布施化俗,闡揚教義中,借孔子化為“儒童菩薩”的形象,便于同化民眾心理,更好被民眾所接納。
唐代統(tǒng)治者對宗教總是持著兼容并包,百花齊放的態(tài)度,且社會風氣也較為開放,唐代統(tǒng)治者并以道教立為“國教”。釋家西來,釋、道的興起中,必會對儒家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儒、釋、道在教義宣傳中,務必相互攻訐對方的創(chuàng)教人物,借此來抬高自己創(chuàng)始人的形象地位。在相互詰難的過程中務必會給創(chuàng)教人物帶來丑化或者不好的影響。筆者認為這是跟唐代兼容并包,思想藝術多元化,信仰自由化有著莫大的關系。
唐代戲孔的原由很多,較為可信的是三教論難的活動影響下產生的?!八^三教論難,就是魏晉以來興起的儒教、道教、釋教三教之間互相辨難、發(fā)明義理的講經宣教活動。”[18]83正如《唱論》所云:“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盵19]159唐代統(tǒng)治者為了追求正統(tǒng),自我標榜為老子的后人,還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儒、道論辯,釋家居后,在三教論難中,就會出現(xiàn)相互丑化對方“教主”的形象。
《舊唐書》載:“(大和六年二月)乙丑,寒食節(jié),上宴群臣于麟德殿。是日,雜戲人弄孔子。帝曰:‘孔子,古今之師,安得侮黷?!烀尦?。”[20]544從文中我們可以得知:首先,演出時間是大和六年的寒食節(jié);其次,演出地點則在皇宮內院麟德殿,麟德殿是唐代自德宗后帝王將相議論政事,宴飲之地;最后,有演員即“雜戲人”,有觀眾即帝王群臣。在這種莊嚴肅穆的地方居然有優(yōu)伶戲孔來取悅君臣,可見此類“戲孔”之劇在民間早已盛行。雜戲之人被訓斥的結果也只是被驅逐宮,并未受到什么實質性的懲罰。這種戲孔娛樂雖上不了什么臺面,但是唐統(tǒng)治者甚喜。據(jù)孫光憲《北夢瑣言》載:僖宗皇帝好蹴踘斗雞為樂,……謂俳優(yōu)石野豬曰:“朕若作步打進士舉,亦合得狀元?”野豬對曰:“或遇堯舜禹湯作禮部侍郎,陛下不免且落第?!盵21]1像這種以古代圣賢戲謔取樂早已屢見不鮮,“戲孔”就不足以為怪了。又:孔昭緯拜官,教坊優(yōu)伶繼至,各求利市。……復有一伶人繼來,公索其笛,喚近階,指笛竅問之曰:“何者是《浣溪紗》孔子?”伶大笑之。[21]78
雖然在唐代尚未有官方戲孔的文獻記載,因戲孔上不了臺面且屢遭禁止。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藝術相通的共性,即在不同階層中均能被接受?!皯蚩住蹦茉谏瓏辣趬镜幕蕦m殿堂里上演,雖因上不了臺面而被逐出皇宮,且優(yōu)伶未受到實質性懲罰。從這一側面可以看出,雖然唐代官方尚未頒布戲孔詔令,但是上到皇親國戚,下到達官貴人,都極有可能是這種活動的參與者或是組織者。從優(yōu)伶被逐出皇宮,僖宗皇帝的打趣,孔昭緯拜官,優(yōu)伶戲孔為樂,我們可以看出唐代“戲孔”已經成為一種供人取樂的“藝業(yè)”,并且由藝技精湛的優(yōu)伶演出,有團隊的配合,各種樂器的伴奏,形成職業(yè)化與娛樂化的傾向??鬃哟藭r已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而是成為戲劇里詼諧的形象,專供達官貴人們游戲、取樂、消遣時間的對象。
民間戲孔的方式在唐以前是以各種志怪小說流傳。民間即是這些志怪小說產生、發(fā)展、演變、流傳的溫床。民間出現(xiàn)的諸多小說是以丑化、詰難、愚弄孔子,使其“多知”的形象相形見絀,從而達到娛樂大眾的目的。如《列子·湯問》中就借以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來嘲諷孔子的無知。關于《列子》成書的時間,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在晉初,而此時就已經有小兒詰孔的故事了。關于兒童早慧,為難智者或上位者的故事始見于莊子的寓言故事里。在《莊子·徐無鬼》中:黃帝出游,迷路問牧童。牧童告之其。黃帝十分訝異,接著問何以治理天下,牧童又告之無以害而為之,物盡其性,人盡其然。黃帝聞之再三拜謝,稱其為天師而退。
關于孔子妒賢嫉能,而殺害對手的故事最早見載于《荀子·宥坐》?!盾髯印返挠涊d可謂有聲有色,頗為生動。故司馬遷作《史記·孔子世家》便引用此說,只是其把時間說得更為具體:“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盵22]760及至唐代,少正卯卻演化成為敦煌寫卷《孔子項托相問書》里的小兒相托。《孔子項托相問書》在敦煌寫卷里有19個寫本,其中有16個漢文寫本:P.3883、P.3833、P.3255、P.3754、P.3882、P.3826、S.5529、S.5674、S.5530、S.1392、S.395、S.2941等等。其中有英藏,法藏,俄藏的寫卷較多。從這眾多的敦煌寫卷中可以看出,《孔子項托相問書》這個故事在民間是深受歡迎且廣為流傳。王重民先生等《敦煌變文集·孔子項托相問書》校記云:“按此類故事在敦煌所有俗文中,傳本最多,流傳亦最廣?!鞅尽稓v朝故事統(tǒng)宗》卷九有《小兒論》篇,文字尚十同八九。明本《東園雜字》也有這一故事。又解放前,北京打磨廣寶文堂同記書鋪,還有鉛印《新編小兒難孔子》在出售,與敦煌本文字猶十同七八。”[23]236這個故事不僅僅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在亞洲越南、日本、韓國都有藏本。這說明《孔子項托相問書》這個故事不僅僅在中國民間身受廣大百姓喜愛,也被中國周邊的國家民眾所喜愛。
伏俊璉先生把《孔子項托相問書》歸結為“客主論辯俗賦”,又“這類俗賦主要由兩人對誦,所以戲劇因素很濃。”[24]3-4主客問答的形式是戲劇的起源因素,這類故事性具有表演性,娛樂性,其所含有的智趣性老少皆宜,這是深受民眾喜愛的原因?!犊鬃禹椡邢鄦枙返乃囆g性特性非常具有民間色彩。它故事內容十分豐富,且相互詰難,對答爭斗的形式是深含喜劇因素,問題不是單個提問,而是連續(xù)地發(fā)問,起到一種彈彈相接,排山倒海的氣勢。如:夫子問小兒曰:“汝知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何車無輪?何牛無犢?何馬無駒?何刀無環(huán)?何火無煙?何人無婦?何女無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無雌?何樹無枝?何城無使?何人無字?”[24]360
從上文的對問中可以看出,孔子所問,都是民間所聞,具有民間性、通俗性、和常見性。面對孔子的發(fā)問,小兒對答如流,思辨能力極具有邏輯性。且本篇具有傳統(tǒng)類似諧隱的手法,顯得幽默詼諧而不失風趣。如:夫子曰:“汝知屋上生松,戶前生葦,床上生蒲,犬吠其主,婦坐使姑,雞化為雉,狗化為狐,是何也?”小兒答曰:“屋上生松者是其椽,戶前生葦者是其箔,床上生蒲者是其席。犬吠其主,為傍有客;婦坐使姑,初來花下也;雞化為雉,在山澤也;狗化為狐,在丘陵也?!盵24]361-362從小兒對答中可以看出,問題與答案具有詭辯性和近乎兒童猜謎性質。把智趣與游戲緊密的結合起來,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民俗色彩非常的濃厚。這是《孔子項托相問書》在唐代流傳甚廣,影響甚大的原因。故事末尾,孔子被相托問難后,歷經年歲,相托辭母入山求學,孔子得知其蹤跡,追尋而至。此時相托正在堂內讀書,孔子抽刀砍死相托。相托死后,心有不甘,化身石人,魂魄不散,化作百尺之竹??鬃討峙?,在各州縣設廟,拜祭相托。從全文人物形象刻畫上看,小兒相托是一位早慧,年僅七歲,頗有靈性,無比聰明的一位小兒;而孔子則塑造成為一個心中狹隘、妒忌、卑鄙、殺人犯、地痞無賴、信奉鬼神、膽小怕事、妒賢嫉能的鄙俗形象。
唐代孔子民俗形象形成巨大的兩極分化反差:拜則高高在上,如若神靈;貶則踐若塵埃,嬉戲取樂??鬃右呀洺蔀榇蟊姼魅∷璧娜f能“圣人”。唐代民眾把信仰變成一種實用的工具,需則祭拜,不需可戲謔。這也是儒家始終沒有成為宗教的一個的原因。錢穆先生說“儒家與宗教不同之處在于:一則,宗教理論建立在外面‘上帝’與‘神’之信仰,而儒家則信仰‘自心’;二則,宗教希望寄托于‘來世’與‘天國’,而儒家則即希望‘現(xiàn)世’,即在現(xiàn)世寄托其理想。”[25]139這也是中國宗教觀念如此淡薄之所在。中國人信教形式和心理有著現(xiàn)實性和功利性?!芭R時抱佛腳”正好反映這種心理,需要時不僅僅是“佛腳”,儒、釋、道都可以祭拜。不需要時,佛祖、孔子都可以戲耍。因此在民間就會出現(xiàn)孔子形象二元化論:一、把孔子當成擁有各種神通的神,孔子由此變成了廟里的塑像,成為人們供奉的對象,尊敬成了信仰;二、孔子成為一種發(fā)泄取樂的渠道,成為民間俗文學叛逆戲謔的對象,顯示民間底層對禮教的一種心理反抗。從孔子二元化形象色彩中我們可以看出,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文化含義。
一、孔子形象已經成為一種符號。從民間戲孔來說,孔子已經不再是真實的孔子,戲謔和反抗的孔子是符號化的孔子,是人們解除封建禮教禁錮心靈的枷鎖,是由內向外宣泄的一種解壓方式。而且從唐代戲孔的行為上來說,其也不會受到法律的實質性懲罰,“戲孔”代表的是民間對禮教的反抗和民俗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叛逆??鬃釉f“性相近,習相遠。”孟子抓住前半句,因此提出“性善說”,“性相近”指人天生就被賦予了性善的基因在里面,后天的習只不過是將善性的因子喚醒,一旦善性被喚醒,就變成德性。這種性善論是最初的“復性之說”,即以天性為德性。 所以孟子所說“人人皆可為堯舜”,儒家講現(xiàn)世,追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禪宗所謂“見性成佛”,佛家講來世,所以“入無于涅槃而滅度之”。道家求長生,所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唐代在這種民俗與經典共存的包容心態(tài)下和三教合一的氛圍里,才造就出唐代燦爛的文化。
二、真實的孔子與符號化的孔子有所矛盾,給娛樂藝術和文學創(chuàng)作留下縫隙和給予話題。符號化的孔子并非真實的孔子,而是孔子身上的某個微小的縮影??鬃有蜗笤诹鱾髦斜徊粩啾簧裨?,其身上的缺陷也不斷的被放大,孔子對民眾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種識別度很高的符號,給娛樂和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眾多的話題。如上文所提,孔子借以“五惡”的典型誅殺“小人”少正卯,也被后世小說家附會成為孔子妒賢嫉能,殺掉對手的創(chuàng)作素材。從《列子湯問》中以兩小兒辯日詰難孔子,到唐代《孔子相托相問書》中小兒相托詰難孔子,孔子尾隨抱負,殺害小兒相托的俗賦故事,我們不難看出“相托”其實就是“少正卯”與“兩小兒”的結合體,這正是后世小說家借以孔子自身的缺陷所附會而成的。又如孔子“俳優(yōu)侏儒”的事件在《史記》“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孔子世家”等均有記載。此事件的緣起于魯定公十年,定公與齊景公會于夾谷,齊景公借以俳優(yōu)戲辱魯定公,孔子義正言辭地反擊,且誅殺“俳優(yōu)”,挽回了魯定公的顏面,維護了魯國的聲譽。后世小說家借此為由,臆說后世的“俳優(yōu)”借以報孔子誅“俳優(yōu)”之仇,有意戲謔,丑化孔子。我們應該區(qū)分,丑化的孔子并非真實的孔子,而是民眾賦予孔子的一種形象符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流變,唐以前的文學大體上是“貴族的”和“宗教的”。藝術也是一樣,也只有“貴族藝術”和“宗教藝術”。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則是貴族文學。屈原的《九歌》之類,則屬于宗教文學。唐以后,中國的文學藝術,逐漸由貴族的、宗教的向平民文學解放。像李白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猶如莊子般狂放、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類似孔子般哀嘆。因為每一個時代的民俗是那個時代文化最真實地反映,通過唐代孔子民俗形象地考論,我們可以更好的解讀唐代文學發(fā)展和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