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理論邏輯及當代價值

2020-12-22 13:14:43
關鍵詞:導言黑格爾馬克思

熊 杰

從文章研究的內容而言,貫徹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的邏輯思維是清晰、嚴謹的,并且具有遞進式的層次特征。在這篇只有49個自然段的著作中,馬克思從對宗教的批判開始,延伸至對德國哲學的批判,再到對普魯士現實政治制度的批判。他寄望于通過嚴密的邏輯思維喚醒工人階級意識,以高盧雄雞式的高鳴宣布德國哲學中應有的批判、辯證意識的復蘇,并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

一、《導言》思維邏輯的三重性

《導言》的理論邏輯包括三個方面的統一。這三個統一構建起馬克思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理論基石,成為馬克思哲學不同于那個時代的理論特色。

(一)抽象與具體的統一是宗教批判的前階

《導言》最鮮明的邏輯特征即是展現出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論。從宗教到哲學再到普魯士政治制度的批判,馬克思最終落腳點是對普魯士社會現狀的批判。但撐起德國社會現狀的兩個支柱是宗教和政治。相比政治,宗教更具有形而上學的抽象性特征。這些抽象特征使得馬克思從事批判時遇到理論難點。也就是說,應采取怎樣的辦法批判抽象的宗教。如果按照青年黑格爾派的認識原則,局限在黑格爾思辨領域中而不關注具體實踐本身,將導致用概念批判概念、用抽象的理論去批判更加抽象的理論,使問題變得復雜,并未達致“改變世界”的目的。馬克思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萊茵報》時期所遇到的“物質利益的難事”使馬克思對國家、法(特別是繼承法)等抽象概念產生懷疑。德國的法哲學是主觀精神在歷史邏輯上的理性推演,是為少數特權階級服務的哲學。馬克思在1842年5月、10月和12月相繼完成《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關于新聞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會議辯論情況的辯論)、《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和《摩澤爾記者的辯護》三篇辯論性質的文章之后,便將研究的視域從抽象的法哲學轉向市民社會的研究,從抽象的哲學原理轉向對具體物質利益的研究。

批判宗教因而變革社會制度的首要前提是摧毀宗教和政治對人在精神和物質層面的雙重壓迫。馬克思寫作《導言》前,即1841年,費爾巴哈已在《基督教的本質》一書對宗教進行了猛烈批判: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類,而是人類為了自己創(chuàng)造了諸神。他不僅動搖了普魯士社會制度的宗教基礎,更重要的是為馬克思批判宗教和法哲學提供了主詞和謂詞顛倒的辦法。在《導言》的前7個自然段,馬克思簡要論述了宗教批判的作用、宗教的本質、產生的根源以及如何實現對宗教的批判。他從宗教的本質出發(fā),得出批判宗教的作用和意義。就德國的社會制度而言,對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作為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既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又是一種喪失自我存在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正因人的本質在德國社會制度壓迫下不具備現實性,因而人們往往通過宗教幻想實現人之為人的根本目的?;诖?,盡管宗教是現實的假象,但因給人以精神慰藉、提供信仰支柱、塑造生活希望而成為“人民的鴉片”[1]200。

要廢除給人以安慰的宗教,達到批判宗教的目的,就要讓人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解放、獲得自由,享受幸福。處在現實中的德國人,一旦享有幸福,必定不需要使用宗教這種鴉片和鎮(zhèn)痛劑麻痹自己。因此,宗教便失去塵世的根基,開始瓦解。然而,德國的現實(尤其是政治制度)使人的生活充滿苦難,而人的解放注定只是少數人的解放。完成多數人解放(工人階級的解放)的前提是將對宗教的抽象批判連同現實、具體的批判一起,達到使人具有理性、意志和行動自由,并“建立自己的現實”[1]200。于是,對宗教的抽象化批判轉化成對德國具體的現實批判,是抽象和具體的方法論統一。

(二)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哲學批判的工具

馬克思在完成對宗教批判之后轉向對哲學和社會制度的批判。在這個階段,馬克思較多使用了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思維方法。在馬克思批判體系當中,對哲學的批判上升為該階段主要的邏輯思維。于是,他將“歷史的任務”界定在“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1]200。就德國的現實而言,可以藉由兩條批判進路實現。其一,以批判德國政治制度的方式達到改變舊世界的目的。但從歷史因素考慮,采取否定的方式批判德國政治制度不是一個適當的方式。因為德國的社會現狀實際上落后于當時各國,否定德國政治制度無法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馬克思曾風趣地說:“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國制度,但是按照法國的紀年,我也不會處在1789年,更不會是處在當代的焦點?!盵1]201雖然否定德國政治制度也不是一個恰當的批判形式,但是德國的制度依然值得批判。在批判對象上,德國制度是敵人,批判不是為了駁倒,而是消滅。批判的具體屬性已由目的本身單純地變成了手段;在批判的形式上,是搏斗式的批判,目的是對敵人進行打擊。其二,通過批判德國哲學的方式達到批判德國現實的目的。馬克思認為德國哲學是唯一能與英、法等周邊各國保持在同時代水平上的思想,并且能成為當代爭論的焦點,因此,批判德國哲學切準問題的實質。

以往的哲學家將歷史發(fā)展的結果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過去論證當前德國“自由”的現實性。他們往往對現實和未來關注較少,而對歷史表現出濃厚興趣。馬克思認為這種哲學是涅爾瓦的貓頭鷹,不具備改變世界的能力,充其量只是解釋世界,用“昨天卑鄙行為來說明今天的卑鄙行為是合法的”[1]201。真正的哲學一定是報曉的雄雞,具有否定的批判精神和改變世界的能力,這成為馬克思和青年黑格爾派分道揚鑣的主要原因。

對德國哲學的批判首先要立足于德國現實,要在批判現實的政治制度的過程中反思未來。盡管德國政治制度處于相對低下的歷史水平,但是對政治制度的批判依然可以產生作用,這是因為德國的政治制度具有鮮明的等級觀念。統治者們把人分成等級,孤立、排斥甚至打擊與自己對立的人,進而給德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帶來普遍的壓抑和沉悶的社會情緒。馬克思曾用十分俏皮的語言反諷德國的政治制度,“在我們的那些牧羊人帶領下,總是只有一次與自由為伍,那就是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1]201。

馬克思在論述如何實現哲學和社會制度批判時采用了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分析方法。他從歷史發(fā)生學的維度,認為只有德國哲學與英法等“當代國家”一樣處在“當今”時代焦點,因此,批判德國哲學有助解釋現實問題。因此,他以哲學批判為切入點,剖析法哲學與社會制度的關系,抓住了解決德國社會“病癥”的關鍵。

(三)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實現改變世界的歸宿

理論要獲得徹底性就要有現實的穿透力,僅僅停留在哲學層面的反思只具備解釋世界的能力,缺乏改變世界的可能,因而超越現實是哲學內生性的要求。當哲學開始批判德國社會制度、思考人類解放的現實路徑、成為喚醒現實個人的思想先導時,哲學才真正變成了“武器的批判”。這就要求作為一種特殊理論形式的哲學在自我發(fā)展、對立和揚棄的過程中保持與實踐的統一、把握歷史性的維度、把握群眾性的力量。

在馬克思早期的哲學文本中,我們發(fā)現他所強調的現實性落腳點最終指向實踐。思維的抽象性、邏輯的嚴謹性以及理論的復雜性,最后都被要求具備改變世界的能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馬克思將現實性導向實踐呢?馬克思在完成這個“指向”過程中又經歷了什么?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馬克思最早在他的博士論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通過分析原子偏斜現象,展開對個體和社會關系的研究。原子的運動并不都是按照既定的軌道運行,有的原子在運動中會發(fā)生偏斜。同理,市民社會是否存在個人因為正義、友善、自由等道德因素而與社會發(fā)生“偏斜”?如果情況如此,是否預示宿命論的破產?進一步說,神學包括哲學等理論是不能完全說明現實情況。隨著馬克思對問題的深入研究,他開始將這一想法運用于對實踐問題的思考。從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所作的幾個辯論中可以知悉:他已經實現了研究內容的轉化,即將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轉化為法哲學與現實的研究。如果法哲學是理性的化身,那么個人按照理性的推演邏輯就能實現個體自由。但是,現實的情況和理論正好相反,農民普遍貧困、個人輿論自由被限制,法哲學標榜的理性原則和個人對自由追求的現實存在巨大鴻溝。

長期以來,黑格爾的法哲學用理性的原則掩蓋了理論上的保守性,特別是在他的著作《法哲學原理》中尤為明顯。如果說馬克思在《導言》中用現實性解構了黑格爾的法哲學,那么,黑格爾法哲學的保守性又是如何被演繹的?

黑格爾法哲學研究起始點是國家和個體關系。在《法哲學原理》第275—286節(jié),黑格爾對國家理論作了集中論述,認為王權就是國家主權的實現,其中包含著三個環(huán)節(jié):國家制度和法律的普遍性、作為特殊對普遍關系的咨議和作為自我規(guī)定的最后決斷的環(huán)節(jié),并認為君主立憲制是現代社會的最高成就,而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內部國家制度本身”章“王權”這一節(jié)中直指國家理論的實質是王權的任意性,“王權觀念,按照黑格爾對它的闡發(fā),不外是一種任意即意志決斷的觀念”[1]33。黑格爾把王權變成了國家主權的主體,意味著君主成了主體。而各種國家權力和國家職能,只能體現為君主的意志。在馬克思眼里,黑格爾的國家理論無異于鼓吹極權。黑格爾希望在主張個體自由的現代社會重現古希臘個人對城邦的熱忱和忠誠,即連接現代主體自由和古典城邦自由。但沒有看到二者其實在理論根基上有本質上的張力。現代主體追求的是自由和平等,其根基是較低要求的公共理性;而古典城邦自由則追求的是良善和崇高,其根基是有較高要求的德性。黑格爾試圖溝通二者,但他所說的公民自由已經不是現代性所訴求的公共理性的自由,而是實踐理性或倫理理性的自由。因而馬克思從具體的人和人民主權的角度來看黑格爾,自然能看出黑格爾體系流露出的極權傾向。就黑格爾談論的國家理念,我們不禁要問,如果國家的理念真正現實化,將會遭遇什么樣的情況?當理想化和崇高的國家圖景現實化于此世,是否會導致對個體的壓制?而國家又能否真正實現公民自由、是否會導致極權統治?借鑒20世紀的政治實踐,人們對崇高的烏托邦能否付諸現實表示極大疑問。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的價值恐怕也正在于此,即個體的公民是國家的基石,來自人民意志的法而不是王權是國家得以存在的原則。國家的自由即是公民的自由的實現,二者是內在一致的。此外,黑格爾用長子世襲制延續(xù)了國家極權的傳統。在《法哲學原理》第80節(jié),黑格爾說道:“國家意志的這個最后的自我,在它的這種抽象性上來說是簡單的,所以是最直接的單一性;因此,處在其概念本身中的就是這自然性的規(guī)定了。”[2]426也就是說,國家的自我意識和它的自然性,從抽象的角度來說是具有直接的統一性的。為了表達這種抽象的思辨邏輯,他開始舉例說明。他說:“君主所以本質上就是作為這樣的個體,是從其他一切內容中抽象出來的,而這樣的個體,以直接自然的方式,通過自然誕生,注定具有君主的尊嚴?!盵2]426事實上,通過黑格爾學說的邏輯推演,并不能推出此結論。因為以直接自然方式誕生的個體仍然是一個偶然性行為。馬克思正是敏銳地覺察到這點之后指出,如果將國家歸結在肉體的誕生上,無異于將國家最高的憲政活動等同于生殖活動,因為肉體的最高功能不過是生殖而已。相對于家庭和市民社會,國家是真正的自在自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倫理實體。更進一步說,如果不是從神秘主義而是現實地理解,王權作為國家的規(guī)定,不應該是按照出生或世襲來設定,而應當從市民社會的角度來理解,從而指出長子繼承制的欺騙性,厘清黑格爾法哲學的保守性。如果將黑格爾的國家理論和長子繼承制看成社會治理的一種“理性”描述,那么這種理論并沒有解決現實中絕大數個體的實踐問題,因而實現不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群眾被當成絕大多數個體被排除在理論之外,讓黑格爾哲學走入思辨神學的怪誕和形而上學的陷阱中,也使馬克思開啟了唯物主義的轉向。

總之,實踐性是馬克思突破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切入點。理論與現實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最富特色的理論精華。不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還是在《導言》,抑或在任何一個文本中,馬克思一以貫之地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對立同一,這也成為馬克思與以往哲學家不同的地方。

二、《導言》的當代價值

對馬克思著作的價值探索應堅持唯物史觀的研究立場,不能用現代觀點審視之前的學術價值,也不應過度拔高相關文本的現代價值,只有將《導言》置于所處時代境遇中,反思《導言》在那個年代為整個社會提供了什么,才能切準文本價值的實質貢獻。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導言》,試圖挖掘文本價值,找尋有利于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啟示和經驗。總的說來,《導言》中既有理論價值,也有實踐價值。

(一)《導言》的理論價值

馬克思在《導言》中涉及對宗教學、哲學和政治學等方面的論述,具有寬廣的研究視野。除此之外,馬克思還在《導言》中從市民社會的角度解析現象背后的原因,對當前研究馬克思的宗教觀、哲學觀和階級革命觀具有很重要的理論價值。

1. 《導言》為馬克思宗教學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馬克思在《導言》的第1至第7個自然段集中闡述他對宗教的看法,包括實現對宗教批判的作用、宗教產生根源、宗教的本質以及如何實現對宗教的批判等。這些關于宗教的論述為正確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理解馬克思宗教觀的前提在于弄清宗教問題的產生和發(fā)展。就宗教的發(fā)展歷程而言,馬克思在《導言》中并未詳細說明,他只是在涉及宗教產生根源的問題時,才有相關的思考。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發(fā)展經歷了一段漫長歲月。文藝復興之前,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基督教神學開始媾和,世俗社會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建立起來的。11世紀之后,封建王權與基督教神權開始明爭暗斗。最終基督教神學取得勝利,并把主導權轉移至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導致了以論證上帝存在的神學變成主流的哲學研究方向,人們用“黑暗的中世紀”來形容這段被基督教神學支配的時代。中世紀的哲學和宗教學都是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論調,在宣揚上帝創(chuàng)世等主觀問題上耦合。比如托馬斯·阿奎那在論證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中就充分證明了這點,因而那個時候的哲學被稱為經院哲學。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的第二條繼續(xù)沿用經院哲學的概念,旨在說明這種離開實踐,空談上帝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性的爭論是經院哲學討論的問題,本質上不是理論而是實踐問題?!瓣P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3]134。后來,資產階級要在封建主義和教會神學的束縛中發(fā)展,首先需要在思想領域擺脫枷鎖,用“人性代替神性”[4],因而為文藝復興的發(fā)展奠定思想基礎。文藝復興使宗教的影響力逐漸下降,個體的主動性被放大,從而更符合資本主義精神。馬丁·路德提出的《九十五條論綱》開啟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寄望祛除教會媒介,重建個體與上帝的關系,實際上是粘合個體自由與精神的統一,在承認主觀精神的同時強調人的能動性,即使宗教神學走向近代認識論的范疇時,也未有改變這樣的情況。馬克思在《導言》中肯定了馬丁·路德新教改革的歷史作用,也指出了新教的缺陷在于用資本主義的宗教觀念代替封建主義宗教觀念,是一種不徹底的改革,用一種奴役制代替另一種奴役制。黑格爾之后的宗教,變成主觀精神在邏輯序列上的理論推演,走向了神秘的泛神主義。對宗教本質的理解上,他在《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民眾宗教和基督教”章節(jié)中認為:“宗教不僅只是歷史性的或理性化的知識,而乃是一種令我們心靈感興趣,并深深地影響我們的情感,和決定我們意志的東西?!盵5]9也就是說,在黑格爾的觀念世界里,宗教是主觀理性的一種表達,而且它還決定了個體的意志。據此推斷,黑格爾的宗教哲學觀是一種主觀理性的單線決定論。他并沒有把產生的基礎歸結為俗世基礎(市民社會),而且認定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按照他的意志行事,在人的理性的規(guī)律中指示出上帝的意志的人才能成為天國中的一個成員”[5]95。他在思維的世界中營造了一個精神體系,市民社會中的個人被動受制于宗教的影響。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宗教觀進行了深度批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認為,宗教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屬神的本質不是別的,正就是屬人的本質,或者說得更好一些,正就是人的本質”[6],這是因為基督教的本質從人的本質中產生,盡管它突破了人的肉體局限,并且對象化為一個外在于自身的獨立本質,但“母體”依然是人的本質。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在宗教上將上帝的主詞和賓詞顛倒了。上帝的賓詞是指上帝的屬性或者規(guī)定,上帝的主詞是涉及上帝屬性或規(guī)定的主體,黑格爾將上帝當成主體,將個體的人當成了上帝的屬性規(guī)定。簡而言之,上帝是人的屬性。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在宗教問題上的貢獻是將“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俗世基礎”[3]134。但是,在完成這一步時費爾巴哈就停滯了。他將單個人的本質屬性抽象出來歸結為“類”,用以解釋人的本質問題。實際上,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135。費爾巴哈厘清人的本質和基督教的本質,但不論哪個本質都是一定社會形式下的產物。如果將人從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抽象出來,那么就會變成孤立的個人。馬克思在很多著作中都點明了費爾巴哈關于宗教問題看法的缺陷。在《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動”[3]135;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般意識形態(tài),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章節(jié)中,他認為“從施特勞斯到施蒂納的整個德國哲學都局限于對宗教觀念的批判”[3]144,并未從實踐和人的實現活動中尋找其產生根源,只是停留在思維的抽象之中。并且將政治、道德和法律上的“理想”人稱之為宗教的人等等。馬克思對宗教的獨創(chuàng)貢獻在于,他將實踐性和革命性融入對宗教的理解。在《導言》中,馬克思簡述了宗教產生的根源是人們受現實政治制度壓迫,只能求助宗教的精神慰藉,因而推斷: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在現實中虛幻的反映。如果想要廢除宗教對人的影響,就要廢除產生宗教的俗世基礎,即德國各聯邦政府的舊制度。此外,馬克思還為宗教批判提出實踐行動,不能像青年黑格爾那樣,只是在理論上批判或者駁倒,關鍵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那個世界的斗爭”[1]200。

2.《導言》為馬克思哲學發(fā)展提供文本支撐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存在著一個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即《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包括《導言》)是否是馬克思思想史上“兩個轉變”的起始點。圍繞這一爭議,研究者將目光聚焦到對《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其《導言》的學習和研究上,無形之中帶來一股學習《導言》的熱潮。撇開這個爭議本身不談,馬克思是如何實現從唯心主義發(fā)展到唯物主義的思考,或許《導言》能夠提供一些依據。

從哲學的作用來說,哲學主要是通過批判舊哲學發(fā)現新世界,即解決問題,強調實踐性。黑格爾哲學集中討論主觀精神邏輯推演的過程,突出體現哲學的歷史性和邏輯性,因而黑格爾的哲學又可稱之為歷史哲學。在意識向絕對知識發(fā)展過程中,黑格爾的邏輯呈現出思維辯證性和抽象性特征。這些邏輯讓黑格爾哲學晦澀、抽象,而且在理論上只解釋了主觀精神的發(fā)展運動,比如國家是如何通過精神的邏輯發(fā)展而演繹出來的。一旦涉及到具體實際問題,黑格爾哲學又退回到抽象的思辨之中,所以黑格爾的哲學發(fā)現不了新世界,尤其是“王權就是國家主權”的觀點,具有維護階級統治的保守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致力于發(fā)現新世界,而且希望“改變世界”[3]136。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問題意識和目的導向性強。按照唯物史觀的觀點,是一種群眾史觀的哲學認識論。

從哲學的本源來說,何為世界的第一性是重點討論的話題。黑格爾的哲學將絕對精神定義為世界的本源。絕對精神是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出現以前就已經存在的一種客觀精神,它是萬物的本源。那么,絕對精神是如何實現自我發(fā)展的呢?在黑格爾的哲學觀念中,由三個部分組成了他的哲學體系,即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現象學。這三個部分將對應人類社會、自然界和精神世界,三者組成一個有機的聯系整體。在整個哲學體系當中,這三個部分按照絕對精神的邏輯發(fā)生矛盾,引起哲學體系發(fā)展變化。按照《精神現象學》中的觀點,其邏輯順序是:從“(甲)意識”上升為“(乙)自我意識”上升為“(丙〈甲〉)理性”;從“(丙〈甲〉)”理性轉化為“(丙〈乙〉)精神”轉化為“(丙〈丙〉)宗教”轉化為“(丙〈丁〉)絕對知識”。通過這樣的邏輯,找到萬物背后的本源。馬克思在《導言》中談論德國法哲學和黑格爾法哲學關系的時候,曾指明黑格爾哲學的實質。黑格爾哲學最大的本質特征就是不切實際、思辨并且抽象,“置現實的人于不顧,或者只憑虛構的方式滿足整個的人”[1]207,所以德國法哲學可以在黑格爾的哲學中找到最完整的表述。其實,費爾巴哈通過主詞和賓詞的方法在邏輯上也攻破了黑格爾哲學的邏輯前提,但他將人的本質等同于人的“類本質”,從而他與黑格爾都被馬克思拒斥為唯心主義,這一點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的第一條可以得到驗證。

在哲學的認識上,黑格爾哲學把“人們是否可以認識世界”轉移到“人們是否可以認識絕對精神或者上帝”,因而注定黑格爾哲學無法認識世界,只具備用絕對精神的概念演繹世界、解釋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落腳點是俗世基礎(市民社會),它并不像絕對精神那種只能在思維領域被感知,還可以在實踐中被理解。馬克思哲學是一種唯物史觀,通過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物質關系,進而考察人類的發(fā)展歷史,確定現實的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所以,整個世界都是可以借助人的活動而被認識。毫無疑問,面對現實性的問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具備解釋力。如果實踐的對立面是思維,那么黑格爾的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像一個哲學問題的兩個方面,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唯一不同并且十分關鍵之處在于,是否脫離人的活動去認識世界,這是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分水嶺。

3. 《導言》為馬克思階級批判學說的思考提供分析理路

“批判”一詞是《導言》中最常見也是最核心的詞匯,馬克思階級批判學說就是圍繞著這個詞匯展開的。在馬克思的思維邏輯中,宗教的批判是他改變世界的前提。對宗教的批判實質是批判那個被宗教歪曲的社會,因而這種批判往往帶有啟蒙性質,即從宗教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轉向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或者說要求處在苦難中的人們直面現實困難,而不是用宗教麻醉自己。

宗教批判完成之后,馬克思將批判的重心放在德國法哲學上,并就批判的任務、方式、目的、情感作出相關解釋。1843年前后,馬克思并未充分認識到從社會經濟和人們的經濟實踐關系的維度批判德國的社會制度,他更在意從親身經歷的社會制度的周圍環(huán)境中,找出解答《萊茵報》時期遇到的難事。直到馬克思看了相關經濟學著作后,他的想法才逐漸成熟。在寫作《導言》時,他將德國法哲學理解為對德國現實狀況最有力的批判。所以,在批判的問題上注重強調徹底性,其依據是:第一,德國法哲學就是德國現實制度的一部分;第二,法哲學也是德國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礎。因此,德國法哲學批判成為他批判政治制度和闡發(fā)階級斗爭和革命思想的橋梁和紐帶。既然已經提出批判需要徹底性,那么什么樣的批判才算得上徹底呢?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1]207是《導言》中最經典的一句表述。它既是馬克思階級學說中最鮮明的理論特色,也是理解批判徹底性的鑰匙。理論要實現徹底的批判,核心在于掌握群眾。要掌握群眾,便需要理論具備說服力。只有切實代表群眾利益的理論,才具有說服群眾的解釋力。馬克思認為,在現實政治制度下,能實現群眾利益的理論必定具有革命性的特征。唯有這樣,才能在德國政治制度下激發(fā)出被統治階級的激情,以革命的行動反對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雙重壓迫。

此外,馬克思還從階級構成的角度延伸了關于階級學說的思考?;陔A級利益的考量,他認為第三階級或者中間階級是一群狹隘的利己主義者,并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的普遍利益。另一方面,不論是從階級來源或者階級現狀等各方面考察,無產階級最能代表社會的普遍利益。這是因為無產階級社會地位低,受壓迫最深,反抗壓迫的意識最強烈,無產階級只有通過解放自己,即“實現人的完全回復才能回復自己本身”[1]213,所以無產階級的革命具有自發(fā)性、徹底性和廣泛性特征。從這些方面思考,《導言》為馬克思階級學說的發(fā)展提供了分析理路。

(二)《導言》的實踐價值

當前研究《導言》,就是希望得出一些有利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啟示??傮w來說,在具體層面上,《導言》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示了方向,為推動發(fā)展干群關系指明了道路。在更大的宏觀視角上,《導言》為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指明了未來。

1. 《導言》為思想教育指示了方向

《導言》中明確指出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理論通過掌握群眾而獲得物質力量,反對德國法哲學在思想層面上的壓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也提出用“培養(yǎng)什么人”回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目的。當前,我們正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歷史條件的不同決定了我們在培養(yǎng)目的上有差異。在馬克思所處的階級斗爭和階級革命時代,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引起受教育者的認同和共鳴,通過掌握群眾獲得來自群眾的物質力量以反抗封建和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在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目標轉變?yōu)閷崿F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教育的目的就變成了“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其次,馬克思提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207,指明了思想教育的方式。最有效的思想教育,就是在教育方式上將理論說徹底,這樣才能掌握群眾。習近平總書記用“怎樣培養(yǎng)人”[7]的觀點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怎樣培養(yǎng)人顧名思義就是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教育人。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思想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而要求教師在思想教育過程中發(fā)揚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此,要做到以下六點。

第一,教師的政治要強。學校是學術研究和知識教學的前沿陣地。伴隨國外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的涌入,中外思想的交流與交鋒日益頻繁和尖銳,而廣大青少年學生又處在“拔節(jié)孕穗期”[7],需要在價值觀上作正確引導。這就要求教師政治立場堅定,從政治角度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和判斷,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盵7]。

第二,教師情懷要深。情懷是指家國情懷,高校思政課教師只有心里裝著民族和國家,才能將培養(yǎng)學生與祖國命運聯系在一起。

第三,教師思維要新。隨著時代的變化,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師要用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武裝頭腦,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滿足學生個性化求知欲望。

第四,教師視野要廣。通過擴展知識視野、國際視野和歷史視野,在思想教育過程中注意從橫向和縱向的方面將教授的問題講清楚、講通俗、講明白,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

第五,教師自律要嚴。自律就是要規(guī)范自身言行舉止,做到課上和課下一致,理論與實踐一致,知行一致,這樣既維護了教師在學生中的形象,又給學生樹立一個“言必行、行必果”的榜樣,產生巨大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第六,人格要正。教師要用堂堂正正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嚴謹求是的風格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這樣才能用理論說服人。

2.《導言》為和諧干群關系指明道路

《導言》最鮮明的理論特色即是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唯物史觀。理論只有依靠群眾才能獲得解釋力,實踐也只有為了群眾才能獲得生命力?;仡欀袊伯a黨自成立以來的99年光輝歷程,集中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的奮斗過程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哲學理論,而《導言》也為共產黨今后的發(fā)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第一,用人民的理論鍛造共產黨的政治靈魂。人民的理論就是歷史和科學的理論,能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開歷史之先河。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人民的理論。在當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是人民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超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理論的創(chuàng)造者。因而注重強調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是解開歷史之謎的鑰匙。共產黨一直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社會主義理論建設,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共產黨一直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運用于社會主義實踐,鑄就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共產黨一直將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立場運用于政黨建設中,成為有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總之,中國共產黨黨政建設中的人民向度是它的靈魂所在。

第二,依靠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從21名黨代表發(fā)起成立共產黨到現在,中共黨員人數已經突破9000萬大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干事創(chuàng)業(yè)都緊緊依靠群眾。不論是《導言》還是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都十分重視和強調這一點。人類社會發(fā)展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活動,整個人類歷史將是空洞的。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也是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力量。所以,共產黨要保持與群眾的親密聯系,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要注重發(fā)揮人民的首創(chuàng)精神,注重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汲取智慧,這樣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向縱深發(fā)展。

第三,用初心詮釋為人民謀幸福的宗旨。 民心所向是共產黨執(zhí)政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古今中外的社會歷史早已證明:人心才是最大的政治。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都說明了這個道理?!秾а浴分幸矎娬{,理論只有掌握了群眾,才具有說服力。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為自己的初心,而再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求每一位黨員要切實明白自己的初心,并內化于行,服務人民,做到讓人民群眾有幸福感和安全感,切實得到人民的愛戴、擁護和支持。

3. 《導言》為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指引未來

當前,哲學社會科學迎來大發(fā)展、大繁榮時期,學科之間的交流十分頻繁,學科建設規(guī)劃日臻完善,學科培養(yǎng)體系逐漸成熟,一大批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開始涌現,對推動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在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也應當給予足夠重視。也許,馬克思在《導言》中關于學風建設的相關論述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思想和方法上的經驗借鑒,能為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指明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主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發(fā)展和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尤其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論述中,著重強調如何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真懂真信以及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這兩個問題。首先,要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真懂真信隱含著如何學習馬克思主義,這是一個關于學風討論的問題。馬克思在《導言》中指出,理論政治派所犯的研究錯誤在于“它從哲學的前提出發(fā),要么停留于哲學提供的結論,要么就把別處得來的要求和結論冒充為哲學的直接要求和結論”[1]206?!皩呈植扇∨械膽B(tài)度,對自己本身采取非批判的態(tài)度”[1]206,也就是說,很多理論家在對待學風問題時,只對別人進行批判,卻從不批判自己。有的不假思索地借鑒他人研究成果,東拼西湊,對他人進行批判,是一種很浮躁的學習風氣。習近平總書記也用“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8]這一古訓勸勉那些在學習馬列主義上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的研究者要在文本上下功夫,通過融會貫通掌握真諦。其次,要實現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實際問題,就要端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知行合一。而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時候,既不能有教條主義的錯誤傾向,也不能有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盵9]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實際問題時,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而不是照搬、照抄,即運用馬克思主義有一個中國化的過程。當然我們也不能用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揚言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如果馬克思失去了理論的色彩和指導實踐的意義,那么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西方學者還要重新學習《資本論》?從這一方面說,《導言》給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指引了未來。

三、結論

《導言》是研究馬克思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文本。它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新世界觀的正式萌芽。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特征是:馬克思開始將實踐的觀點運用于分析宗教、法哲學和市民社會等領域,揭開了黑格爾學說的保守性。正因此,也使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思想中完成繼承和超越。因而《導言》也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

隨著MEGA2中文版翻譯工作有序推進,《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已經被收錄在馬恩全集第3卷,并且越來越受到學術界重視。研究者已經不單單停留在馬克思批判法哲學的成果中思考,而更傾向于學習里面蘊含的批判邏輯,正因為抓住了這個方面,使得《導言》更具有哲學意蘊。如果說黑格爾法哲學是德意志正統哲學的代表,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完成一種顛覆。這絕不僅僅是馬克思獨立思考的結果,而是眾多哲學家努力的結果。既有宗教學的批判、法哲學的批判,也有來自科學社會主義的批判。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才將原本顛倒的法哲學重新顛倒過來。

如今重讀《導言》,回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中反思,仍具有積極作用。其一是包含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中的思辨思想仍然對社會主義建設有重要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實踐觀依然可以解釋為什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依靠群眾。其二是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對解決當前社會的個別問題仍具有較強針對性。比如馬克思唯物史觀對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依然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先導即是思想建設問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就是這個思想的根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旗幟,只有守住根本,樹立好旗幟,社會主義建設才能向縱深發(fā)展。

猜你喜歡
導言黑格爾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專題導言
含能材料(2022年4期)2022-04-16 06:28:20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導言
法律史評論(2020年2期)2020-04-13 05:56:02
導言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代啟示
導言
曲沃县| 蕲春县| 米泉市| 温宿县| 内黄县| 凤阳县| 甘谷县| 汉源县| 鹤岗市| 南丹县| 苗栗县| 营口市| 原阳县| 福泉市| 宜良县| 榆林市| 吉木萨尔县| 九江市| 英山县| 盘锦市| 静乐县| 兴安盟| 综艺| 开阳县| 隆回县| 桦川县| 衡水市| 丰宁| 济阳县| 镇宁| 丰城市| 台湾省| 绥化市| 通城县| 昭通市| 天峻县| 济南市| 舞阳县| 元谋县| 南宁市| 瑞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