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平,龔 倩
(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0000)
中國是茶葉之鄉(xiāng),茶在中國的歷史“源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氏”,關于茶的產(chǎn)生,民間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說法,“荼”即茶的前身。由此可見,中華民族自興起之時就已經(jīng)開始了茶文化的萌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的變遷,茶文化的內(nèi)涵不斷得到豐富,茶的作用廣泛體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交際場合中,現(xiàn)已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推動中華文明的進程上助了一臂之力,還極大地豐富了世界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茶詞匯作為一種專業(yè)性比較強的文化詞匯,是茶文化傳播的一扇窗戶,對茶詞匯的研究和教學不僅有利于茶文化的傳播,還可一定程度上促進專門用途漢語的發(fā)展。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選擇來華深造,為了加強中外文化交流與傳播,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茶藝課,茶詞匯的教學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然而在茶藝課的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形式輕理論的問題,特別表現(xiàn)在對茶詞匯的教學上,教師對茶詞匯的教學未能足夠重視,教學策略選擇不當,都會對茶藝課的教學效果造成影響。因此,茶詞匯的教學不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不同的物質(zhì)基礎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茶源于中國,不代表其他國家就沒有茶文化,其他國家也有茶詞匯和對應的茶文化,只是由于歷史、地理、人文等綜合因素的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漢語茶詞匯和其他國家的茶詞匯一樣,不僅是一種物質(zhì)文化,也是一種精神文化,除此之外,還有著獨特的價值和內(nèi)涵。
中國的茶葉據(jù)統(tǒng)計就有6000多個品種,按傳統(tǒng)標準分為六個大類。以綠茶為例,顧名思義,茶葉呈現(xiàn)綠色,但綠色并不是它的專利,其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制作工藝。它是以葉梢為原料,經(jīng)過殺青、揉捻、干燥等過程制成,其色澤與沖泡后的湯底都以綠色為基調(diào),故以綠茶命名。不同的茶葉水源地理環(huán)境不同、功效不同,就有著各自的物質(zhì)內(nèi)涵。除了茶葉詞匯外,茶詞匯的物質(zhì)文化層面還包括茶的品質(zhì)、載種、水質(zhì)、制作與茶具等詞匯。在對茶進行評級時經(jīng)常用“細嫩多毫”、“緊細勻齊”、“緊結勻整”等詞語來形容茶的品質(zhì),本質(zhì)上是物質(zhì)文化的反映;上述所舉的“殺青、揉捻、干燥”等詞語則用來形容茶的制作過程,也屬于物質(zhì)層面;關于茶具的詞匯也不勝枚舉,我們?nèi)粘I钪卸炷茉數(shù)木陀小安鑹亍薄ⅰ安璞P”、“蓋碗”、“蓋杯”等詞語;由茶所產(chǎn)生的商業(yè)性詞匯有“茶市”、“茶樓”、“茶鋪”、“茶館”等;我們在各種場合所看見的茶畫、茶書、茶歌舞等,都屬于茶的物質(zhì)層面的文化。[1]
茶詞匯不僅體現(xiàn)了物質(zhì)文化生活,還滋生了一些反映精神文化的詞匯。從陸羽的《茶經(jīng)》到朱權的《茶普》,從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到丁謂的《北苑茶錄》,既是物質(zhì)財富,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和獨特的文學作品。茶詞匯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集中表現(xiàn)為“茶德”,古人常“以茶供祖”、“以茶釋經(jīng)”、“以茶養(yǎng)身”,體現(xiàn)了中國人“禮貌謙恭”、“以和為貴”、“崇儉尚真”的精神內(nèi)核,反映了茶的作用和功效不僅在于飲用,還在于修身養(yǎng)性、人際交往,折射了中國人的實用性價值觀。常見的帶“茶”的詞語如“三茶六禮”、“浮生若茶”、“人走茶涼”、“茶飯不思”等,反映了中國人獨特的價值觀與人情世故。在飲茶和泡茶過程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審美觀與美學意境,形成了茶藝。此外,茶詞匯有著豐富的宗教文化內(nèi)涵,因為“茶”能“輕身延年”,故被道家看成是得道成仙的輔助手段;古代高僧們常吟誦茶詞、說茶事,形成了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茶道還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和”思想,因此形成了“以茶可雅志”、“潔性不可污”的茶性。
漢語茶詞匯是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這是所有國家茶詞匯的共性。由于茶詞匯在中國的歷史之久、用處之廣、影響之深,漢語茶詞匯必然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特點。集中表現(xiàn)為兩點。其一是漢語茶詞匯總體數(shù)量龐大,這是世界其他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主要由于中國的有關茶的物質(zhì)文化的發(fā)達,如上文所述,我國光茶葉的種類就有6000多種,由茶所衍生出的關于茶種植、茶水源、茶制作、茶具、茶道、茶藝表演等詞匯就更不可勝數(shù),所以在漢語教學和中外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茶詞匯的翻譯缺項是常有之事。其二是漢語茶詞匯被賦予更多人文情懷,如俗語“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人論”、“苦茶久飲、明目清心”體現(xiàn)了國人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品茶如品人生,先苦后甜,寓意苦難后的回甘。這也是中華兒女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即習慣從普通事物中濃縮哲理精華,凝練人生大道,反映了人文情懷。
詞匯作為反映人類生活的載體,隨著物質(zhì)社會的變遷而變化,伴隨新事物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舊事物的消亡而消亡,漢語茶詞匯也不例外。以茶的本意為例,茶在古代的稱呼就有“荼”、“茗”、“荈”等,為了簡約統(tǒng)一和便于交流,現(xiàn)在通常稱“茶”。飲茶的方法有變化,古人為了盡量多的吸收茶葉中的營養(yǎng),習慣“煮茶”和“吃茶”,從明朝開始“泡茶”,進而就產(chǎn)生了許多有關泡茶的詞語。人們對茶的需求變化也產(chǎn)生了新的茶詞匯,“果茶”和“奶茶”成了現(xiàn)代都市年輕人青睞的飲品,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外來文化的影響,二是快節(jié)奏生活的寫照。有些茶詞匯在保留原來含義的基礎上,意義有所豐富。如網(wǎng)絡上借用“綠茶”的特征來比喻外貌清新脫俗實則不然的女子;“粗茶淡飯”之所以“粗”、“淡”,是由于古時候經(jīng)濟不發(fā)達、物質(zhì)生活匱乏的緣故,貧苦的底層人民只能用粗糙的茶樹來制作茶葉,食用少油少鹽的飯食。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選擇種類更多、營養(yǎng)更豐富的食物,“大魚大肉”的生活也造成了人們的健康問題,因此現(xiàn)在的“粗茶淡飯”還可指飲食清淡、健康的生活。再如“三茶六禮”,這在古代是婚姻嫁娶的習俗禮儀,現(xiàn)在也用于市場交易。[2]不難看出,茶詞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習俗觀念的變化。
茶藝,顧名思義,包括“茶”和“藝”,“藝”指“藝術”,“茶藝”可以指茶種植的技藝,茶制作的技藝,可以指泡茶和飲茶的技藝和藝術等等。茶藝課所涉及的茶詞匯包括茶葉、茶具、茶水、茶藝程序、相關的禮儀規(guī)范等等。高校對留學生開設的茶藝課通常圍繞著泡茶和飲茶活動來展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把重心放在泡茶程序的講解和實踐上,缺少對相關茶詞匯的系統(tǒng)教學,留學生對茶藝課的學習更多停留在形式層面。很多國外留學生只是在課上體驗了“泡茶”,很容易將其與“茶藝”等同起來,由于缺乏深入的學習和理解,沒能學習到茶藝中包含的內(nèi)涵和外延,使得該門課程的價值大大降低。[3]即使教師在茶藝課中也講解了少量茶詞匯,但大都是口頭粗略講解,而且主要是為了茶藝展示服務,學生很難將知識內(nèi)化。因此,茶藝課不僅是一門技能課,也是一門理論課,如果教師對茶詞匯的教學重視不夠,重形式輕理論,對茶藝的學習就相當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舒曼的“文化適應假說”認為,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可以促進目的語的學習,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適應目的語文化的過程。茶文化中很多體現(xiàn)了中國的獨特價值觀,茶詞匯的教學可以作為文化課的切入口。有跨文化的學習就存在習得障礙,茶詞匯的習得障礙主要來自兩方面,其一是阻礙性干擾,即漢語中有而學習者母語中沒有的茶詞匯。茶藝課上涉及到的很多茶具和茶葉種類,很多國家沒有這些物質(zhì)存在,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形成對這些詞匯功能和效用的認知。其二是文化負遷移,學習者已經(jīng)有一套自己國家的觀念和判斷,易形成投射效應,誤以為目的語國家也遵循著這一套觀念。比如國外喝茶程序比較簡單,而茶藝課上的程序比較多,如果他們沒能領略到其中的道理和意境,就會認為這些程序很復雜,是浪費時間的表現(xiàn)。
茶藝課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條渠道,為茶文化的教學與傳播貢獻綿薄之力。筆者根據(jù)漢語茶詞匯特點和留學生習得障礙,試圖探究一些適用于茶藝課的茶詞匯教學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漢語中的茶詞匯具有數(shù)量龐大的特點,教師不可能全部講授,而是應該擇取常用詞匯、擇取對茶藝課有促進作用的詞匯。比如漢語中的茶葉按傳統(tǒng)方式分為六大類,每個種類又包含多個品種,學生至少應該了解茶葉的種類、分類標準以及常見的品種。學習茶藝,必須懂茶水,每種茶葉具有不同的水性,這些都是需要教師進行理論教學的,只有深入的理論指導才能促進學生對茶詞匯的理解。關于茶具詞匯,教師要精選常用茶具,凸顯實用價值。學生領悟茶藝真諦,不僅體現(xiàn)在“泡茶”的過程中,也貫穿于對茶詞匯的學習過程中。
茶詞匯是專業(yè)性比較強的詞匯,教師不可能奢望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吸收全部的知識,所以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時間做出合理安排。首先是詞匯教學優(yōu)先,理論講解貫穿于詞匯教學和實踐操作的全過程。其次是目標細化,優(yōu)選合適的上課內(nèi)容,重視上課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可以針對某個茶類重點講解,它有何特點,它的生長環(huán)境如何,有何功效。因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把一點講透比“一把抓”更能讓學生記憶深刻。而且這個過程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自然會形成對茶詞匯的自學能力,在課后面對一些陌生的茶葉時,至少知道從哪些方面來了解其屬性。
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茶文化,關于茶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教師可以利用中西文化對比來導入課堂,增強學生好奇心,激發(fā)學習興趣?!安琛币呀?jīng)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是待客送禮必不可少的選擇,國語有“人固不可一日無茶之說”,但西方人對茶的愛好不及國人。他們的飲茶方式、飲茶時間各有不同,我們好熱茶,美國人好冰茶;我們喜歡喝純凈的茶,德國人喜歡在茶中添加調(diào)味品;我們喝茶時間不定,英國卻有早茶、午茶、晚茶之分。茶文化的差異造成了茶詞匯的區(qū)別,比如英語中有“a cup of tea”的說法,但除了“一杯茶”外,還有“令人喜愛的東西”的附加意義。[4]所以留學生對于茶藝課的陌生自在情理當中,如果將文化差異融入到茶藝課程之中,不失為一種教學手段。這樣不僅讓我們對留學生的茶文化有了初步了解,還可以降低文化負遷移對茶詞匯教學帶來的影響。
直觀法指運用直觀可感的教學手段來講授詞匯,茶詞匯的直觀教學包括言語直觀、圖片直觀、動作直觀。表名詞類的茶詞匯大都可以用此方法,比如展示茶葉和茶具的圖片,出示茶葉和茶具的實物,加以語言闡釋。茶詞匯的講解屬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理論是枯燥的,但圖文并茂能夠使其形象生動。教師的課件呈現(xiàn)應該別具匠心,內(nèi)容要突出重點,目標要明確,脈絡應清晰,語言應流暢。[5]對于茶藝程序,教師可以采用示范講解與學生體驗相結合的辦法來幫助理解。比如在奉茶的過程中,教師示范怎樣“潔具”、何謂“醒茶”,怎樣“斟茶”與“分杯”。對于茶藝課中涉及的禮儀規(guī)范詞匯,教師可以結合教學視頻,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在理論的指導下,在親身的體驗中,在周圍環(huán)境背景的熏陶中,學生會漸入佳境,體驗到茶藝帶來的獨特魅力。
結語:茶文化能反映中華文化的精髓,是感知中華價值觀的一道橋梁,茶詞匯就是建構橋梁的磚石,利用好茶詞匯的切入口來傳播中華文化不失為一種選擇。茶藝課是國外留學生了解茶文化的窗戶,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條件,重視茶詞匯在茶藝課中的教學,克服重形式輕理論的問題。在茶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綜合利用類聚法、文化對比法、直觀體驗法來進行教學。此外,由于漢語茶詞匯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教師要不斷接收新鮮事物,了解網(wǎng)絡上和日常生活中的“茶詞語”,讓茶詞匯的教學更加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