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艷,吉 鋒,張淵博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任何心臟結構或功能障礙導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損而引起的一組綜合征[1],是心臟病發(fā)展的終末階段,我國成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為0.9%[2]。近年來,我國冠心病的患病率不斷增加,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冠心病病人最終發(fā)展為心力衰竭,其致病因素多、誘因廣泛。據臨床統(tǒng)計顯示,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5年生存率與惡性腫瘤相仿[3],嚴重心力衰竭病人中有50%的病人生存期小于1年,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存及生活質量。目前治療上仍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正性肌力藥物、利尿劑為主[4],目前相當多的病人仍反復住院、臨床治療效果欠佳,甚至出現(xiàn)不良反應,雖然心臟再同步化(CRT)起搏器治療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但其費用昂貴,大多數(shù)病人難以接受,而中醫(yī)藥能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明顯改善病人臨床癥狀,延緩病情發(fā)展,改善長期預后。真武湯為張仲景治療少陰證腎陽虛衰、水飲內停的名方[5],主要由茯苓、附子、白術、芍藥、生姜組成,廣泛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療,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尚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證據,本研究采用循證醫(yī)學方法對真武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隨機對照試驗(RCTs)進行Meta分析,旨在為廣大臨床工作者治療及用藥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
1.1 文獻納入標準
1.1.1 研究類型 國內外公開發(fā)表的RCTs。
1.1.2 研究對象 明確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主要參照《內科學》《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美國Framingham的心力衰竭診斷標準[6-8],且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為Ⅱ級及以上的病人;原發(fā)病包括冠心病、擴張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壓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性心臟病等;病人的發(fā)病時間、年齡、性別、病例來源不限,樣本量≥20例,納入研究治療時間至少2周。
1.1.3 干預措施 對照組根據心力衰竭治療指南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試驗組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真武湯或真武湯加減方。
1.1.4 結局指標 至少包括以下結局指標中的一項:心功能療效、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每搏輸出量(SV)、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B型利鈉肽(BNP)以及安全性指標,如血、尿、便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其他不良反應。采用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進行心功能療效判定,顯效:心力衰竭得到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級及以上;有效:心功能分級提高1級或2級;無效:心功能分級提高達不到1級或者在原有基礎上惡化。
1.2 文獻排除標準 ①經驗總結、個案及病例報道、綜述性文章、動物實驗、基礎研究等非臨床文獻;②重復發(fā)表的文獻(取資料相對完整的1篇);③急性心力衰竭,治療方法聯(lián)合其他中藥、中成藥或者其他中醫(yī)治法者;④試驗設計不合理或者有明顯錯誤;⑤數(shù)據錯誤、不詳細、資料不全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⑥無療效評價指標或缺乏規(guī)范的療效評價標準;⑦結局指標無法統(tǒng)計計算者;⑧臨床療效有效率達100%的文獻。
1.3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CNKI)、維普全文數(shù)據庫(VIP)、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庫(CBM)、萬方及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從建庫至2019年6月以真武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RCTs,并配合手工檢索。中文檢索詞:真武湯、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心衰、喘證、水腫,英文檢索詞:ZhenWu decoction,Zhenwutang,chronic heart failure,heart failure,chronic cardiac failure,cardiac insufficiency。
1.4 文獻資料提取及質量評價 由兩名研究者獨立閱讀文獻題目及摘要,排除重復、非臨床觀察等明顯不符合標準的文獻,然后按照納入及排除標準用事先制定好的資料提取表提取數(shù)據,提取完成后進行交叉核對,如遇分歧,由第3位研究人員解決。文獻資料提取主要內容有,①基本信息:第一作者姓名、文獻發(fā)表時間、論文題目、發(fā)表的期刊名稱;②研究對象的信息:樣本例數(shù)、性別比列、年齡分布;③干預措施:試驗組及對照組治療藥物組成、劑量、療程;④試驗設計的方法學特點:隨機分配方法是否隱藏、是否應用盲法;⑤觀察指標:心功能療效、LVEF、SV、LVEDD、LVESD、BNP以及安全性指標及不良反應。文獻質量評價采用改良Jadad評分法[9]。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二分類變量以比值比(OR)或絕對危險度(RR)作為計數(shù)資料指標,連續(xù)性變量以均方差(MD)或者標準均方差(SMD)為計量資料指標,以效應值及95%可信區(qū)間(CI)研究各組間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若P>0.05,I2<50%,表明異質性較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若P≤0.05,I2≥50%,若單純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并行亞組分析或者敏感性分析找出造成異質性的原因,可用漏斗圖判斷文獻是否有發(fā)表偏倚。
2.1 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索到2 024篇文獻(CNKI 638篇,VIP 470篇,萬方290篇,CBM 617篇,PubMed 4篇,EMbase 4篇,The Cochrane Library 1篇),排除重復文獻1 024篇,剩余文獻1 000篇;閱讀標題和摘要,排除綜述、動物實驗等文獻748篇;閱讀全文,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數(shù)據錯誤、無相應結局指標、非RCTs等文獻221篇,最終納入31項RCTs[10-40]。文獻篩選流程詳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情況及質量評價 納入的31篇文獻中12篇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1篇采用區(qū)組分層法、1篇采用拋硬幣法、17篇提及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但未提及具體方法。試驗組1 337例,對照組1 317例,兩組基線情況較均衡。14篇Jadad量表評分為4分,17篇Jadad量表評分為3分,納入文獻均為中、低質量文獻。23篇采用心功能療效為結局指標,28篇采用LVEF為結局指標,10篇采用SV為結局指標,12篇采用LVEDD為結局指標,9篇采用LVESD為結局指標,9篇采用BNP為結局指標,納入文獻基本情況及質量評價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心功能療效 23篇文獻[10-11,15-24,26,29-34,36-37,39-40]報道了心功能療效。異質性檢驗:I2=0%,P=0.94,異質性較小,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心功能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OR=3.50,95%CI(2.73,4.48),P<0.000 01]。詳見圖2。
2.3.2 LVEF 28篇文獻[10-15,17-19,21-38,40]報道了LVEF。異質性檢驗:I2=48%,P=0.003,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LVEF高于對照組[SMD=0.78,95%CI(0.70,0.86),P<0.000 01]。詳見圖3。
圖2 兩組心功能療效比較的森林圖
圖3 兩組LVEF比較的森林圖
2.3.3 SV 10篇文獻[10,13,15,18,22,28-30,38,40]報道了SV。異質性檢驗:I2=8%,P=0.37,異質性較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SV較對照組增加[MD=7.54,95%CI(6.53,8.55),P<0.000 01]。詳見圖4。
圖4 兩組SV比較的森林圖
2.3.4 LVEDD 12篇文獻[11-14,17,22,24-25,29,36-38]報道了LVEDD。異質性檢驗:I2=0%,P=0.59,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LVEDD較對照組降低[MD=-2.42,95%CI(-3.01,-1.82),P<0.000 01]。詳見圖5。
圖5 兩組LVEDD比較的森林圖
2.3.5 LVESD 9篇文獻[11-14,17,24-25,37-38]報道了LVESD。異質性檢驗:I2=17%,P=0.30,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LVESD較對照組降低[MD=-3.14,95%CI(-3.71,-2.57),P<0.000 01]。詳見圖6。
圖6 兩組LVESD比較的森林圖
2.3.6 BNP 9篇文獻[16-18,24,28-29,34,36-37]報道了BNP。異質性檢驗:I2=67%,P=0.002,提示各研究間存在明顯異質性,通過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王熙明等[24]研究對異質性影響較大,去掉該研究后再次進行異質性檢驗,其余8篇文獻不存在異質性(I2=0%,P=0.91),排除文獻[24]后,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BNP水平較對照組降低[SMD=-0.41,95%CI(-0.56,-0.26),P<0.000 01]。詳見圖7。
圖7 兩組BNP水平比較的森林圖
2.4 發(fā)表偏倚分析 選擇心功能療效進行偏倚風險分析,漏斗圖顯示左右欠對稱,提示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陰性試驗結果可能未發(fā)表。詳見圖8。SV、LVEF、LVESD漏斗圖基本對稱。
圖8 心功能療效漏斗圖
2.5 不良反應 納入的31篇文獻中,12篇觀察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其中10篇未報道不良反應,2篇詳細報道了病人出現(xiàn)輕微的便秘、口干、惡心、頭暈、腹脹及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未經停藥,癥狀均在2~3 d自行消失,檢測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電解質均在正常范圍內,提示真武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性良好。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中醫(yī)學“胸痹”“喘證”“水腫”范疇[41],多為氣虛陽虛日久而滋生水濕、痰飲、血瘀互結的本虛標實之證,久病引起脾腎兩虛,土不制水,溢于肌膚而發(fā)為水腫,水飲凌肺,使肺失宣降,則腫更甚,可見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病的主要病機為腎陽虛衰[42],在治療方面以溫陽利水為大法,真武湯出自《傷寒論》,是溫陽利水的代表方,主要治療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證,該方由茯苓、附子、白術、芍藥、生姜組成,《漢方精義》云:“名真武者,全在鎮(zhèn)定坎水,以潛其龍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者;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放水無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43],可見溫腎方可促進周身之水液排泄,方中君藥附子大辛大熱、溫腎助陽,從而化氣行水,以消陰翳;臣藥茯苓、白術燥濕利水,健脾寧心;生姜佐助附子溫陽祛寒散濕;芍藥酸斂柔肝、泄水,共奏溫陽利水之效?,F(xiàn)代研究證明,真武湯具有強心利尿作用,可擴張血管、提高心肌收縮力、改善左心功能及心肌能量代謝[44]。本研究通過對31項真武湯加減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RCTs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真武湯可提高心功能療效、LVEF,增加SV,縮小LVESD及LVEDD,降低BNP水平,提示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加用真武湯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臨床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真武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心功能,由于本研究納入文獻質量普遍不高,在隨機方法、盲法的實施、分配隱藏等方法學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且存在一定的發(fā)表偏倚,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進一步開展更多大樣本、隨機雙盲的高質量RCTs,更加關注試驗設計方法的合理性、科學性,陰性結果也應報道,重視不良反應的報道,最大限度地減少偏倚,為進一步驗證真武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