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日本古代文學中的洛陽意象
——以“北邙”為例

2020-12-20 09:30杜聰聰
關(guān)鍵詞:火葬意象日本

杜聰聰

(河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23)

公元793年,日本恒武天皇(公元737—806年)下令模仿唐長安城修建平安京,即為后來的京都。至嵯峨天皇(公元786—842年)時又參照唐朝兩京制以朱雀大道為中軸將平安京分為東西兩京,即西京“長安”與東京“洛陽”。后來,由于西京“長安”地處濕地不適宜居住,逐漸人疏宅廢(1)日本古代文獻對此多有記載,例如鐮倉時代成書的《拾芥抄》“京城部”中有“東ノ京ヲ洛陽城と號ケ、西ノ京ヲ長安城ト號ク”的記載;《本朝文粹》所載慶滋保胤(公元?―1002年)的《池亭記》中有“予二十余年東西二京ヲ歴ク見ルニ、西ノ京ハ人家漸ク稀ニシテ殆幽墟ニ幾シ。人ハ去ルコト有リテ來ルコト無ク、家ハ壊ルルコト有リテ造ルコト無シ”的記載??梢娫谄桨矔r代,西京“長安”已經(jīng)趨于荒廢。,東京“洛陽”則作為日本古代都城延續(xù)千余載。因此“洛陽”便成為了“平安京”(京都)的雅稱。作為日本文化重要載體的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了大量洛陽書寫,除了“洛陽”之外還有由此衍生而來的“京洛”“花洛”“曲洛”等稱呼。古代文人在詩文中還進一步將京都的山川與洛陽的實地景觀對照,例如古代文人常將京都的鴨川稱為“洛川”“洛水”,平安時代以后武士進京則被稱為“上洛”。時至今日京都依然有大量地名沿襲洛陽的稱呼,如“洛南”“洛北”“洛西”等。足見洛陽在日本文化中的影響。

日本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大量洛陽書寫中,除了大量描寫京都的人事風物之外,亦有大量內(nèi)容描述中國的千年帝都洛陽的景觀。這些大都以文學意象的形式出現(xiàn),既有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觀意象,如“嵩山”“洛水”“洛川”“孟津”“伊闕”“北邙”等;亦有大量的都城景觀意象,如“天津橋”“上陽宮”“連昌宮”“金谷園”“香山寺”“窈娘堤”“不老門”等。這些景觀意象大都是日本古代文人基于漢詩文或遣唐使記憶重構(gòu)而成,因此或多或少都會與真實的洛陽有些差別。本文以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北邙”為例,探討此景觀意象在日本的受容及演進。

一、中國古代詩文中的“北邙”意象

十三朝古都洛陽是中國建都歷史最長的都城。從古至今先后有100多位皇帝在此治理國家?,F(xiàn)洛陽北郊邙山靠黃河南岸,東西綿延400余公里。古人尊崇“枕山蹬河”的風水之說,自東周以來有大量皇家貴胄、富戶巨賈、文人墨客葬于此地,如秦相呂不韋、漢光武帝劉秀、西晉皇家司馬氏、南朝陳后主、南唐后主李煜、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氨壁币差l繁出現(xiàn)于古代文人的詩句中。如東漢賢士梁鴻登臨北邙,放眼遙望京城富麗堂皇的宮殿,有感而作《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巍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1],在抒發(fā)對辛苦勞作的百姓的同情之心的同時批判帝王窮奢極欲的生活。至晉代,“北邙”則與世事變遷、盛衰無常的觀念聯(lián)系在了一起,如張載在《七哀詩》中吟道:“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世主?!盵2]南朝梁代何遜在《傷徐主簿詩》中則借用北邙意象表達對亡友的悼念之情:“世上逸群士,人間徹惣賢。畢池論賞賜,蔣徑篤周旋。一旦辭東序,千秋送北邙。”[3]進入唐代,與“北邙”相關(guān)的詩作則更多,有的將北邙描寫為萬事萬物最終歸宿之地,以抒發(fā)對世事變化、命運無常的無力之嘆,如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盵4]1153有的則是告慰人們?nèi)松谑涝俅蟮某羁?,和生死相比都是小事,勸解人們胸襟開闊,樂觀向上,如張籍的《北邙行》中“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4]949。唐后的詩文則延續(xù)這種無常思想。如金代元好問的《北邙》等等。綜觀這些提及北邙的詩文,“北邙”多代指墓地,隱喻生命的逝去,進而表達對世事無常及命運的無力之感嘆,常常帶有蕭索凄寂的色彩。

二、日本文學中的“北邙”意象

日本古代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北邙”書寫亦繼承了中國詩文中的意象。例如鐮倉初期鴨長明的《海道記》(公元1223年)中有以下一句:

平日の影、盛んにしていまだ西天の雲(yún)に傾かざるに、壽堂の扉永く閉ぢて、北邙の地に埋む事を。[5]64(『海道記』「信能宰相中將の事」)

進入鐮倉時代,位于關(guān)東的鐮倉幕府成為了京都之外的又一政治中心,朝廷官員、文人墨客經(jīng)常來往于京都與鐮倉之間,留下眾多游記作品。作者對沿途的自然風物及名勝古跡的吟詠中包含著明顯的隱遁志向以及源自佛教的無常思想。面對眼前的景物,作者經(jīng)常聯(lián)想到漢籍中書寫的中國景象。鴨長明游歷至平山(現(xiàn)神奈川縣)左中將藤原范茂投水之地,有感而抒發(fā)對世事無常的感嘆。作者感慨命運無情,參加討幕運動兵敗被斬首的藤原信能左中將在政治生涯的巔峰突然隕落于“北邙之地”,作者感嘆人們生前所擁有的一切權(quán)勢、地位、尊榮都如流水一般終將逝去。這基本承襲了中國詩文中北邙的用法及意象,“北邙”已經(jīng)不是地名而已經(jīng)被意象化了。

(一)“北邙塵”

除了對“北邙”一詞的單獨引用之外,日本古代文學作品中還有將“北邙”與其他的文學意象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的例子。其中有的承襲自中國詩文,例如《萬葉集》(公元759年后)中著名歌人山上憶良(公元660—733年)的散文《沈痾自哀文》中有以下一句:

魏文惜時賢詩曰、未盡西苑夜、劇作北邙塵也。[6]78(『萬葉集』巻五)

此句是作者對文中“一代權(quán)樂,未盡席前。前年愁苦,更繼坐后”一句的自注,借此感嘆人生苦短。注文中作者山上憶良雖說明此句是引述魏文帝曹丕的詩句,但此句并未見于中國典籍,也可能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其中的“北邙塵”卻非山上憶良的獨創(chuàng),因為這一熟語多見于唐詩。例如唐初詩人劉希夷的《公子行》中有“百年同謝西山日,千秋萬古北邙塵”[4]210;晚唐詩人權(quán)德輿《哭劉四尚書》中有“音容無處所,歸作北邙塵”[4]807等等。這些詩句皆借用“北邙塵”意象來感慨人世滄桑。萬葉歌人山上憶良不過是承襲了唐詩中的用法而已。

(二)“北邙之露”

另外,相比《萬葉集》等作品對唐詩中“北邙塵”的直接引用,日本古代文人亦對“北邙”的意象及用法有所擴展。較于“北邙塵”,在中世以后,“北邙之露”的出現(xiàn)頻率較高。例如軍記物語《太平記》(公元1376年前后)中有以下一例:

ともに東岱前後の煙立ち登り、北芒新舊の露とも消えなばやと、帰る車の常盤に、伏し沈ませ玉ひける御心の中こそ哀れなれ。[7](『太平記』巻十八之「春宮還幸の事」)

《太平記》是記述日本南北朝動亂的軍記物語。日本鐮倉時代后期,后醍醐天皇為了奪回皇家權(quán)力多次策劃倒幕運動,卻頻頻以失敗告終。元弘元年(公元1333年),后醍醐天皇再次發(fā)動倒幕運動,但被親信吉田定房告發(fā)。足利幕府以絕對的兵力優(yōu)勢擊敗天皇軍,軟禁了后醍醐天皇并將其流放至隱岐島,天皇身邊親信多蒙難。與前節(jié)《海道記》中的例子一樣,此句也是作者對動亂中逝去的人物的感嘆。但與《海道記》不同的是,此句明確出典于白居易詩《對酒》中“東岱前后魂,北邙新舊骨”[4]1067一句。不過,作者將原詩中的“魂”改為了“煙”,“骨”改為了“露”。類似的還有以下幾例:

我北邙の露と消えなむ後の煙に、この経を薪に積み見せむと思ふなり。[8](『とはずがたり』(2)日本鐮倉時代后期(1306年以后)的日記作品,記錄了作者后深草院二條的宮廷生活以及出家后的感想。巻三之「有明の月の鴛鴦の夢」)

念仏唱へ、終に北邙の露と消え給へば、大臣も姫君も、天に仰ぎ地に伏し嘆き給へども、甲斐なし。[9](『室町物語草子集』「中將姫本地」)

在日本古代和歌中,“露”是一個出現(xiàn)頻度極高的文學意象?!度f葉集》《古今集》《源氏物語》等作品中出現(xiàn)了大量與“露”相關(guān)的和歌。其多以“朝露”“夕露”等形式出現(xiàn),并與“消”“散”“亂”等動詞呼應,用來表達脆弱、無常、虛幻等意象。例如:

露こそば朝に置きて夕へには消ゆといへ。[6]145(『萬葉集』巻二)

另外,“露”還用來隱喻“淚水”,用以表達悲哀之意,如:

秋ならで置く白露は寢覚めする我が手枕のしづくなりけり。[10](『古今和歌集』巻十五之「戀歌五」)

《とはずがたり》等作品中的“北邙之露”則是將源自漢詩中的“北邙”與日本文學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露”的意向結(jié)合在了一起,增強了無常、悲哀的感情色彩。然而,如果再進一步深究,日本文學中的“露”意象亦與中國詩文中的“露”多有相似之處。樂府及魏詩中?!案谐?,悲人生”,以“朝露”來比喻人生短暫。如曹操《短歌行》中有“人生幾何,譬如朝露”[3]678。唐代詩人將這種“朝露”意象復雜化,用來吟詠對故友的想念。例如韋應物的《悲故交》中有“一為時事感,豈獨平生故。唯見荒丘原,野草涂朝露”[4]448。日本古代文學中的“北邙之露”無論是用法還是意境與此詩都極為相似。因此,“北邙之露”這一詞句雖非出典自中國詩文,但是其中的兩個意象——“北邙”“露”則都源自中國文學。

(三)“北邙夕煙”

“北邙之露”之外,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則是“北邙夕煙”。例如中世謠曲《朝長》(公元1456年)中有:

さらがら秋の淺茅原、荻の焼原の跡までも、げに北邙の夕煙、一片の雲(yún)となり消えし。[11](『謡曲集』「朝長」)

此句描述了主人公朝長的墓地周邊環(huán)境。時值初春,主人公葬身之地雖叫“青野原”,但是完全看不到綠色,滿眼盡是野火燒過的荒原一般。作者見景生情聯(lián)想到主人公火葬時的景象,認為朝長的遺骸化為了一片煙云消失了。此處的“北邙夕煙”實際上就代指火葬,隱喻著生命的凋逝。

與“露”不同,中國古代詩詞中的“煙”主要是用來表達朦朧的自然風光,迷離、愁思等意象。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等。中國詩詞較少用“煙”來表達生命凋逝的無常或烘托對故去之人的想念。日本文學除了繼承中國文學“煙”意象之外,還慣用“煙”來隱喻葬禮。如中世日記《十六夜日記》(13世紀后期)所收和歌:

いたづらに海人の塩焼く煙とも誰かは見まし風に消えなば。[5]293(『十六夜日記』二之「東日記」)

和歌用海邊燒鹽時飄起的煙灰隱喻主人公火葬燃起的煙灰,以烘托悲傷之情以及對人事無常的感嘆。這一點與“露”非常相似。同時,日本的和歌也經(jīng)常將“煙”和“露”一起使用,例如《榮華物語》(公元1092年前后)中的和歌:

煙とも雲(yún)ともならぬ身なりとも草葉の露をそれとながめよ。[12](『栄華物語』巻七之「定子の殘詠」)

《源氏物語》《枕草子》等物語或隨筆對此歌的作者——平安時代一條天皇中宮定子的故事多有記載。根據(jù)歷史物語《榮華物語》中的記載,此和歌是藤原定子臨終前的遺歌,作者希望自己逝去后能化為一片煙云或者青草上的露珠以讓親人寄托思念之情。那么,“北邙”是怎么和這種“煙”的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呢?其實這依然與白居易的《對酒》中的“東岱前后魂,北邙新舊骨”一句相關(guān)。此句在平安時代兼明親王的《供養(yǎng)自筆法華經(jīng)愿文》中被轉(zhuǎn)述為“東岱之暗魂,北邙之朽骨”;在大約一個世紀后成書的《空也和贊》中被改為了“東岱前后之夕煙”。此句又被后來的《保元物語》《太平記》所繼承。(3)此處引文引自《日本國語大辭典》(小學館,2007年第2版)中對“東岱”一詞的解釋內(nèi)容。由于日本文學中的“東岱”“北邙”多指墓地,而本身作為地名的意思已經(jīng)極為微弱,所以二者在一些作品中被作者有意或無意地變換了位置,進而形成了“北邙夕煙”這一熟語。

三、從“北邙夕煙”看中日古代喪葬文化的不同

那么為什么在日本古代文學中“煙”指代喪葬,進而隱喻生命凋逝,而中國文學中則少見類似語句呢?這可能與中日古代喪葬文化相關(guān)。中國古代雖然受佛教思想影響深遠,但知識分子顯然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更大。《孝經(jīng)·開宗明義》中就寫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盵13]身體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不能有絲毫的損傷,訓誡愛護自己的身體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墩撜Z·泰伯》中也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14]曾子臨終前,召弟子掀開被子看看自己的手和腳,以表明臨終前受之于父母的身體是完整無毀的。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人講究視死如生、入土為安,故而形成了以土葬為主的喪葬文化。

公元405年即日本應神天皇15年,百濟博士王仁應邀攜帶《論語》10卷及《千字文》1卷渡日(4)見《日本書紀》(《新日本文學全集》小學館,2002年版)卷九“朝貢をめぐり、百済·新羅の確執(zhí)”中的記載。,中國儒學自此東傳日本。但是在古代漫長的歷史中,儒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顯然不及佛教。6世紀中葉,佛教從中國經(jīng)朝鮮傳入日本,當時的圣德太子(公元574—622年)大力推崇佛教,并親自宣講佛經(jīng),立佛教為國教。佛教歷經(jīng)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發(fā)展,于平安后期從上層官僚文人擴展到了普通大眾,對日本民眾的生活習俗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再加上日本國土狹小的原因,佛教所倡導的喪葬方式即荼毗開始流行。據(jù)《續(xù)日本記》(公元797年)記載,日本最早的火葬起于公元700年日本法相宗鼻祖道昭的葬禮(5)《古事類苑》所引《續(xù)日本紀》文:“(道昭)和尚端坐繩床,無有氣息,時七十有二,弟子等奉遺,火葬于粟原,天下火葬從此而始也?!?。兩年之后,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女天皇持統(tǒng)天皇駕崩后亦采用火葬方式?;鹪岬牧曀自?世紀逐漸被日本上層階級所接受,然后在15世紀后隨著佛教的普及擴展至普通老百姓中?;鹪岢蔀榱巳毡竟糯麟A層的主要喪葬形式。日本古代詩文中代指火葬的“煙”意象,乃至本文所考察的“北邙夕煙”正是這一文化習俗在文學文本中的體現(xiàn)。

四、結(jié)語

通過對中日“北邙”詩句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北邙”的意象較多樣,有的指代文人墨客、王公貴族或窮苦百姓的墓葬,有的被詩人用來感慨上層社會奢靡及下層百姓的貧苦,有的則是傷感世事無常、生死無間并進而規(guī)勸世人樂觀豁達。而古代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北邙”則多與“塵”“露”“煙”等意象結(jié)合起來表達世事無常。

從形式上來看,中國的“北邙”詩句中屢屢出現(xiàn)“死”“葬”“埋”等詞匯。如孟郊的《吊盧殷》:“邙風噫孟郊,嵩秋葬盧殷。北邙前后客,相吊為埃塵。”[4]947《吊比干墓》:“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有骨不為土,應作直木根。”[4]946韓愈《贈賈島》:“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云得暫閑?!盵4]856而日本的“北邙”詩句中則很少直接出現(xiàn)“死”“葬”“埋”等。究其原因,無論是平安時代的“物哀”還是鐮倉、室町時代“幽玄”等文學理念,皆傾向于纖細、含蓄,對死亡的表達也相對隱晦。除了沿襲中國詩文中的“北邙”“塵”“露”等意象之外,日本古代文人還將代指火葬,同樣隱喻生命凋逝的“煙”意象與“北邙”結(jié)合在一起,抒發(fā)對人生無常的感嘆或表達對故人的追憶。“北邙夕煙”正是源自中國的“北邙”意象在古代特殊文化語境下變?nèi)荻傻男率煺Z。

猜你喜歡
火葬意象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撫遠意象等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想的和做的不一樣
探尋日本
意象、形神
《黃金時代》日本版
宋朝盛行火葬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
“火葬”索源
萝北县| 九龙坡区| 清原| 巴林左旗| 奉化市| 塔河县| 英超| 阜新| 正安县| 马鞍山市| 和顺县| 高州市| 盐城市| 东方市| 金阳县| 宁陕县| 漯河市| 天长市| 孟州市| 犍为县| 桃园市| 竹北市| 临洮县| 五家渠市| 白银市| 碌曲县| 博湖县| 花莲县| 万源市| 东平县| 长治县| 五华县| 清丰县| 广灵县| 会理县| 邢台县| 商南县| 闽侯县| 龙陵县| 绍兴县| 南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