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艷
(武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北 邯鄲 056300)
腦供血不足是臨床上典型的腦血管疾病,病發(fā)突然,多見于老年人群。臨床上常采用藥物療法治療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但由于該病極易反復,常導致患者依從性差。張威[1]研究指出,對于慢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采用全面護理,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效果顯著。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全面護理對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的作用。具示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于我院就診的70例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45~70歲,平均(55.34±2.71)歲。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3~72歲,平均(55.32±2.7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有可對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如對患者進行入院指導、宣講疾病知識等。觀察組基于此采取全面護理干預,包括:①健康宣導及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規(guī)章秩序;發(fā)放健康手冊,以此來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注意患者情緒變化,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列舉成功案例,樹立患者信心。②生活指導。對病房定期消毒、通風,建議患者多食高纖維、高蛋白的食物,指導其測量血糖、血壓等。③運動指導。每天指導患者進行半小時運動,如慢跑、散步等。
(1)記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7d后頭暈發(fā)作次數。(2)利用調查問卷對患者的依從性進行評估,該表重測效度為0.786,總分為100分,完全依從:90~100分,部分依從:60~89分,不依從:0~59分。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頭暈發(fā)作次數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7d后,觀察組和對照組頭暈發(fā)作次數分別降為(1.42±0.23)次/周和(3.13±0.44)次/周,且觀察組頭暈發(fā)作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觀察組完全依從22例(62.86%),部分依從12例(34.29%),不依從1例(2.86%),總依從34例(97.14%);對照組完全依從8例(22.86%),部分依從16例(45.71%),不依從11例(31.43%),總依從24例(68.57%),兩組對比,觀察組護理依從性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供血不足多是由血液粘稠度過高、血管動脈硬化等原因造成,多發(fā)于糖尿病、高血壓等人群,在季節(jié)交替時,晝夜溫差較大,血管易出現痙攣,從而導致腦供血不足[2]。因此,可以通過控制血糖、血壓、注意保暖等方式來預防腦部缺血。
全面護理旨在對患者實施全面性的干預措施,并認真落實,提高患者心理、生理各方面的依從性,從而加快患者康復[3]。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7 d后,觀察組頭暈發(fā)作次數低于對照組,且護理依從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全面護理可減少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的頭暈發(fā)作次數,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分析原因在于,全面護理先是對患者進行健康宣導,讓患者對自身疾病進行全面認知,再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解決患者的疑慮,進一步增強與患者的情誼,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腦供血不足患者通常需要注意控制飲食、加強鍛煉,而該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并指導患者每天鍛煉,加強血液循環(huán),從而改善腦供血不足癥狀,減少頭暈發(fā)作次數。
綜上所述,對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可以減少暈發(fā)作次數,提高患者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