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摘 要】 文言文作為古代重要的書面語言,古代優(yōu)秀的哲學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等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保存下來的。順應時代“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呼聲,文言文越來越受到重視,文言文教學和語文高考文言文試題也一直受到專家的關(guān)注與研究。文言文閱讀在語文新課標全國卷試卷中占了21分的分值,使得許多語文教師和考生在文言文閱讀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是復習效果卻不明顯。因此,本文針對總體教學情況,以我們平時所做過的文言文題目為例,并結(jié)合今年全國卷1和卷2的高考文言文題目,在教學思路上總結(jié)一些應試技巧,希望對老師在教學方面和學生在答題方面能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 全國卷? 高考文言文? 復習方法? 應試策略
多年來,全國卷文言文一直選用人物傳記文體。這種傳記均出自“正史”,文字量600字左右,傳主多為忠臣良將、清官廉吏。閱讀這種傳記,要根據(jù)其寫人敘事的特點,建立規(guī)范意識,采用分步驟、分層次的閱讀方法,快速讀懂,整體把握。根據(jù)多年教學經(jīng)驗,我總結(jié)了幾個有助于讀懂文言文的小方法,希望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起到些許幫助。
先建立正確的閱讀觀——整體閱讀。
1. 看整體。文言文閱讀不僅要關(guān)注一字一詞一句,還要關(guān)注文章整體,看文章整體寫了什么內(nèi)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質(zhì),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題,不要急于解哪個詞、哪句話,首先要弄清文章整體的內(nèi)容及行文特點,這是整體閱讀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
2. 整體看。不要以為閱讀完文本材料,就算整體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標題、文后注釋、試題這些內(nèi)容也絕不可忽視,它們是整體把握文意、解決疑難的重要輔助內(nèi)容。整體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標題、選文出處、文后注釋及試題,看這些項目為整體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輔助信息??傊褪且礃祟}、正文、出處、注釋、試題,全都看完了,才能整體把握文意。比如我們高二今年第二次月考的文言文《宋史?楊徽之傳》便是出自《宋史》。一看到出處就不禁想起在宋史中的高頻率詞匯。如:判,高位就低職,稱為判,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判”指高級別的官員任低職,有獨自裁決權(quán),所以官職前面加“判”。在文中“權(quán)判刑部”“改判集賢院”的“判”即這種用法。還比如:直,指資歷比較淺,如文中傳主楊徽之就擔任了“樞密直學士”這個官職。同樣的高頻詞匯還有:
知,主管,同協(xié)管。如文中“知金州”即,協(xié)管金州之意。
權(quán)和試,都是臨時、代理的意思,權(quán)知開封府就是代理開封市長的意思。
管勾和勾當,都是管理的意思。
提舉,也是管理的意思,有建議建言的意思在里面,用于涉及經(jīng)濟財務的官職。
提點,管理并監(jiān)督,用于執(zhí)法或者監(jiān)察機構(gòu)的官職。
簽書,簽署。表示有公文署名權(quán)。
監(jiān),用于官名是監(jiān)督,用于官府機構(gòu)是表示固定地點。
奉祠,宋代設(shè)宮觀使、判官、都監(jiān)、提舉、提點、主管等職,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員等。
平時有了這些積累,在考場上也就多了幾分看懂文言文的能力。例如:2020年全國卷1《蘇軾傳》也是出自宋史。其中也出現(xiàn)了“試禮部”“徙知密州”“知杭州”“試謂提舉官曰”“提舉官驚曰”“遂提舉玉局觀”“權(quán)知禮部貢舉”。2020年全國卷2《王安中傳》也有“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 的關(guān)鍵字眼,以上這些全部出自原文。學會在整體閱讀時做上標記,解題時將課內(nèi)梳理的知識轉(zhuǎn)嫁到考場,想看不懂原文都難。
當你在整體瀏覽試題時,也可以先去抓住文學常識這一類高頻詞匯作為重點關(guān)注對象,如廈門2020年質(zhì)檢題《宋史?范成大傳》第11題考查了“路”“漕司”“幕”“二府”等文學常識。試卷命題人設(shè)置這道題的各個選項,也均是宋史常見知識。如“路”在卷2《王安中傳》中也出現(xiàn)“授慶遠軍節(jié)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等句子。宋代路制,我國地方行政區(qū)分,秦漢有郡縣,其后郡上有州,隋初廢郡存州,遂稱州縣。唐至宋初,雖有稱為道之大區(qū)域,倘僅為監(jiān)察區(qū)。宋太宗末廢道置十五路,各設(shè)轉(zhuǎn)運使,逐漸成為高級行政區(qū),開后代省制先河。如“漕司”在選項中說是宋代獨有的,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北宋叫轉(zhuǎn)運司,南宋漕司,元代漕運司,明清也有,辦理催征稅賦,辦理上供以及漕運等事務的官署和官員。做這道題一部分也是需要從平時的歸納梳理中積累相關(guān)知識來作為基礎(chǔ),另一部分也是靠上下文語境去推理,所以在整體閱讀時,看完題回原文找區(qū)間時,可以先標注出來這些詞,特別是曾經(jīng)見過的文學常識就更可以快速進行判斷正誤,從而節(jié)約時間。老師在講題時,若遇到如“判永州軍”等相關(guān)知識,就要給學生說清楚為何翻譯為“永州軍路判官”。宋朝行政區(qū)劃,實行州、縣二級制,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繼承了唐朝的羈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時在地方設(shè)置路,路是直轄于中央并高于府、州、軍、監(jiān)的一級監(jiān)察區(qū)。老師平時的點滴教學,肯定會有助于學生理解與積累!
再從局部尋求突破口——知識遷移。
1. 找動詞(找官職)。尋找什么樣的動詞呢?即官職前面出現(xiàn)的所有動詞,這些詞匯都是高頻詞。《宋史?楊徽之傳》就出現(xiàn)了很多這樣的詞匯:“與鄭玘并出為天興令”“復為著作佐郎、知全州”“就遷左拾遺、右補闕”“遷侍御史、權(quán)判刑部”“拜左諫議大夫”“改判集賢院”“出徽之為山南東道行軍司馬”“驛召為左諫議大夫”“與畢士安并充開封府判官”“以徽之兼左庶子”“遷給事中”“拜工部侍郎”“俄兼秘書監(jiān)”。在講評每一篇文言文時,我們都可以單獨將這些詞匯挑出來一一細講,見得次數(shù)多了,也就能形成長久記憶,解題時再運用知識遷移法就不必擔憂這個詞匯作為切分點時會失分。如《金史?石琚傳》翻譯題的兩個句子都是和官職有關(guān):①既而守以贓敗,他令皆坐累,琚以廉辦,改秀容令。②拜參知政事,琚辭讓再三,上曰:卿之材望,無不可者,何辭為?兩個翻譯的句子都是涉及到與官職有關(guān)的動詞“改”“拜”,分別譯為“改任”“授予”等意思即可得分。老師在講評時可以在適當拓展表示官職降級、升遷、調(diào)動等常用動詞,讓學生做好積累。在一輪復習時,更要重視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的梳理,特別是這一類高頻詞匯的講解和落實。像《張衡傳》《蘇武傳》這樣的名篇,應該重點梳理并總結(jié)。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如下:
(1) 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仕進等;
(2) 表官職變化的:
A.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B.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C. 表調(diào)動的:調(diào)、徙、轉(zhuǎn)、改、放、出、出官;
D. 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等。
2. 找人名。一篇傳記一般只有一個傳主,當然也有出現(xiàn)同一家族不同人的情況,不管是哪一種,都是可以從找人名開始?!端问贰だ畛鳌烦霈F(xiàn)多個人名:李常(傳主)、楊佐(發(fā)運使)、劉琦(李常好友)、王安石(變法有預議,不欲青苗收息)、宋神宗(詰安石)、宋哲宗(立)、司馬光(質(zhì)疑李常)、劉安世(諫官、以詩攻確)、蔡確(為劉安世謗訕)等人。當你搞清楚這些人名之后,再來做題或講題,思路就異常清晰。如12小題D選項:李常群而不黨,受司馬光賞識,他與王安石關(guān)系友好,卻反對王安石實行新法,此舉得到司馬光支持,司馬光認為他有才干氣度,在哲宗面前褒獎他。我們通過圈劃出來的人名就可以找到答案所在區(qū)間“安石立新法,常預議,不欲青苗收息”,從這里可以知道選項中“卻反對王安石實行新法”錯誤,應該是反對“青苗法收息”??蓮脑摹盎蛞善渖俑删?,慮不勝任,質(zhì)于司馬光”得知“此舉得到司馬光支持”于文無依據(jù)。不僅在選擇題可以用到找人名的方法,翻譯題同樣可以。《李常傳》的兩道翻譯題也涉及到多位人物。如①發(fā)運使楊佐將薦改秩,常推轂其友劉琦,佐擊節(jié)曰:“世無此風久矣?!鄙婕暗健皸钭簟薄袄畛!薄皠㈢?,當你結(jié)合上下句就能搞清楚三人關(guān)系,也就有助于梳理句意,結(jié)合語境和平時積累,這些不常見的詞匯如“改秩”——秩指a次序。b俸祿,也指官的品級。c姓。d十年。在這里最為恰當?shù)膽撝浮百旱摗保诮Y(jié)合人物關(guān)系則推導出“改秩”便是讓李常換更高的官職,即升官?!巴戚灐薄猘指推車前進(古代君王分封將帥時的一種禮遇)。b推動、協(xié)助。c薦舉、援引。“擊節(jié)”——例課內(nèi)“鈿頭云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也有多種意思:a指打拍子。b謂出使。c形容十分贊賞。但在這里指第三種。即:發(fā)運使楊佐將要推薦李常升官,李常推薦他的朋友劉琦,楊佐贊嘆說:“世間沒有這種風氣很久了?!雹诔I鲜嵴撘栽娮锎_,非所以厚風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書。本句涉及人物“李?!薄安檀_”“劉安世”,在翻譯時補足姓氏和主語時就要明確好人物關(guān)系。即李常上書論述因為作詩判蔡確的罪,這不是用來使風俗淳厚的辦法。劉安世一同彈劾李常,(李常)被調(diào)任為兵部尚書。由此可見,人名找到了也就意味著能把文章里面的人物脈絡(luò)弄清楚了,答題準確率也能夠有所提高。同時,新高考的大前提下,題型是不斷變化的,如《李常傳》就新增主觀題14小題:諫官是朝廷糾錯改正機制下的一個分支,在這篇文章中,李常如何看待諫官?試舉例分析。我們在看文章時唯一出現(xiàn)“諫官”身份的就是“劉安世”,那么答案肯定是圍繞他名字出現(xiàn)的那幾行內(nèi)容,我們鎖定該區(qū)間進行梳理,然后分點作答。例原文“諫官劉安世以吳出厚繳蔡確詩為謗訕,因力攻確……安世并劾?!o不拜?!笨傻贸龃鸢?。但本題分數(shù)3分肯定不止一點答案,原文“神宗詰安石,安石請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諫官體,落校理,通判滑州?!边@里也出現(xiàn)“諫官”,再看人物有宋神宗、王安石、李常,而宋朝因諫官被皇帝控制,諫官的作用弱化,主要功能是監(jiān)督大臣,所以也能得出答案。
文言文雖然晦澀難懂,枯燥無味,但是只要能找尋規(guī)律,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jié)出方法,也能找到突破口,就像本文強調(diào)的“捷徑”——看整體、整體看、找動詞、找人名。所謂的“捷徑”,即指解答文言文的思路應該先整體后局部,尋找高頻詞匯,總結(jié)解題方法,提高做題準確率。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因為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你不妨也多試一試。總而言之,善用捷徑,讀懂古文是解題的前提,只有走好了第一步,才會有希望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陸如兵.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知識遷移策略研究.中學語文,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