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中心小學 劉 倩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逐漸深入,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學生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漢字,不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識字寫字教學是小學教學的基礎,在漢字文化備受矚目的今天,如何巧妙運用漢字蘊藏的奧秘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引起諸多學者的關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興趣與情感體驗,扎根于語言文字,挖掘其攜帶的文化底蘊,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惫P者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也格外關注這一點并加以摸索,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些十分有趣的發(fā)現(xiàn)。
通過對統(tǒng)編版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材的研讀,可觀其中精美的課文插圖,有趣的課文和故事,以及語文園地中的童謠都是兒童所喜愛的。同時,也不難發(fā)現(xiàn)較之以往的教材內容,其課文篇幅較長,每課識字量也有所增加。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大量的漢字教給學生,學生要在短期內加以吸收消化,這對教師與學生而言,都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那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片段一:在教學“傘”字的時候,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筆者在黑板上畫了簡筆畫“傘”。以小組比賽形式讓學生圖文對照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很快就有學生舉手回答道:
生1:“老師,我們組發(fā)現(xiàn)‘傘’字上面的人字頭特別像雨傘撐起來的時候的樣子?!?/p>
生2:“傘字中間的兩個點就像把傘撐起來的鐵條?!?/p>
生3:“這個字的最后一筆‘豎’就像傘柄。”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很開心地學習了這個象形字,而且使其觀察能力也得以鍛煉。在指導書寫的時候,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雨越下越大,小朋友們快撐開雨傘。為了避免雨水淋濕衣服,雨傘一定要完全撐開。所以啊,人字頭的撇、捺一定要寫得(生答:舒展一些)。點和小撇分別立在傘葉下,為了不讓支撐傘葉的鐵條滑落,這兒還有一個小小的橫在下面頂住鐵條,最后一筆豎要像傘柄一樣挺直了,否則啊雨水就淋濕衣服啦!”
就這樣,學生們在情境中就將字與畫都深刻地記在腦海里了。
片段二:在執(zhí)教“朋”字時,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字形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學生們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這個字左右兩邊的“部件”是一樣的。
筆者鼓勵道:“是啊!瞧,他們就像一對雙胞胎,安安靜靜地躺在田字格中?!惫P者并不著急讓學生書寫,而是問道:“同學們,在寫這個字之前,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不多會兒,就有學生舉手回答:“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左邊的‘月’和右邊的‘月’字都要寫得瘦一點,如果寫得很胖的話就會很難看。而且兩邊在寫的時候大小要差不多。”筆者為他的觀察力點贊。
這時又有學生舉手回答:“這兩個‘月’字很有禮貌,因為它們在田字格里一點都不擁擠。上面、下面、左邊和右邊留的位置都差不多,特別漂亮!”
筆者為他這一發(fā)現(xiàn)感到驚喜:“是?。∧愣寄軓臐h字中看出來與人相處要懂禮、謙讓的道理了,你可真了不起啊!”筆者帶頭給她鼓掌。
語文素養(yǎng)涵蓋了學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而方塊字就像人一樣,一撇一捺間的變化盡是“成長”的印記,蘊藏著無窮奧秘。我們一直強調漢字要怎樣書寫,卻很少深挖其中的文化內涵。筆者一次偶然中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將漢字文化滲透到漢字書寫教學中,學生再拿起筆來書寫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一次次生動的漢字教學無不使筆者深受啟發(fā),主要從以下幾點做簡要分析。
愛因斯坦曾言:“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币荒昙壍膶W生剛接觸“條條框框”的漢字,在學習上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真實生活,合理、巧妙地借用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教學活動,拉近學生與漢字的距離,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日常生活對我們語言的感知、學習及發(fā)展是最具有滲透力的。面對筆畫繁多“枯燥”的漢字,教師可以根據(jù)字音、字形、字義合理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利用實物、多媒體、簡筆畫等媒介幫助學生記憶。直觀有趣的圖像將抽象的文字具體化后,更能刺激學生視覺神經。如“傘”字的教學,結合字理利用實物、圖畫以及生活情境滲透教學,以此使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奇妙的構字特點,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趣味性,真正愛上漢字,愿意學習漢字。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漢字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即因義構形。首先,教師要掌握一些漢字構字方面的知識,對要學習的生字認真解析,整理出形式多樣的識記方法并做好課堂預設。如在學習形聲字“松”字時,引導學生理解“木字旁”的字一般與樹木或植物有關,而右邊的“公”則表示這個字的讀音。據(jù)此再加以拓展同一部首的字,讓學生學會歸類識字的方法;像“傘、鳥、飛、書”等象形字系列的識字教學,則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字形特點結合生活實物聯(lián)想識記;像以“青”為主要“部件”的形近字,則可以先給學生一個范例,引導學生根據(jù)偏旁部首的解析來加以記憶。
總之,識字教學并不是說教給學生會寫、會認漢字就行了,而是要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在此基礎上要遵循學生身心特點,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且適合的方式、方法進行識記,提高自身學習能力。
四四方方的漢字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字形字理間緊密聯(lián)系,對學生精神世界的發(fā)展有著廣泛且深刻的影響。
如“人”字,肢體站立、身心正直、頂天立地,要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生命。當它以“單人旁”身份出現(xiàn)時,則收捺為豎、撇變短。再如“禾”字,其第一筆“撇”畫代表著禾穗,谷穗成熟后垂而向根,被先人們賦予謙虛、感恩、不忘本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部首立在田字格左半部分時,書寫瘦長、“捺”畫變成“點”畫。像這種獨體字做部首時最后一筆要避讓的例子還有許多,筆畫穿插間盡是做人之道。原來我們祖先在造字立意的時候,便將這些奧秘刻在橫豎撇捺中。
語文教學就需要滲透這樣的人文情懷,讓學生在感受漢字書寫優(yōu)美的同時,領略漢字源頭的傳統(tǒng)美德,在漢字深厚內涵的熏陶下不斷塑造健全人格,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應發(fā)揮組織者與引導者的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參與其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及習慣。
學習漢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過程。如在教學“書”字的時候,筆者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識記此字的方法。很快就有細心的學生觀察到:它特別像班級圖書角設立的架子。它的第一筆橫折就像我們書柜的第一層,第二筆橫折鉤就像是書柜的第二層,第三筆豎就是這個書柜的支架,一定要挺直了,否則書柜就歪倒了。而右上角的“點”畫,他們把它想象成斜放在書架上的一本書幫助記憶,筆者為學生的想象力贊嘆不已。筆者想,此時學生的內心是欣喜的,對學習的興趣是不斷疊加的。就這樣,學生在自主觀察與想象中,識記了漢字的音、形、義,感受了漢字的有趣,逐漸萌發(fā)對學習漢字的興趣。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均得以鍛煉。
作為教師,在識字教學前要認真鉆研、查閱資料,多了解一些漢字構字的基本知識,將漢字構字規(guī)律在課堂上靈活傳授給學生。在關注漢字構造的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灌輸式”分析講解,而是要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和足夠的思考空間,哪怕學生說得不是很到位,也不要急著否定,而是要及時評價和引導,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和多種表達。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增加學生對漢字的注意度,引發(fā)對字形的關注和理解,幫助學生有效記憶,而且在一筆一畫的學習中,強化了識字目標與德育、美育等目標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國之方塊字,奇妙趣無窮。讓我們共同關注識字教學、關注漢字文化,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