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高二(2)班
前些日子凄風苦雨,我挪著步子回到外婆家,迎接我的是昏黃燈光下的一碗熱氣騰騰的水蒸蛋。金黃誘人的蛋面,撒上足夠分量的蔥花,恰是我最喜愛的味道。
用了飯我將輾轉回家。臨行前外婆不經意地念著:“記得給我畫畫呀?!?/p>
這聲音恰似一滴水露,滴在我心潭里,攪了一池漣漪。
那一瞬,我突然記起了《項脊軒志》。
沒有什么具體的語句浮現(xiàn)在心里,只是在那一剎那,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力量?;腥粲钪姹ㄇ暗牧W蛹?,在最后的那一瞬間用盡全力擊中那一點。心底的情緒傾瀉出來,讓我忍不住新潮澎湃。
到家后,我細細地翻閱著課文。老師曾經在課堂上仔細講解過這篇文章。那時給我的感觸只是平平。都說“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以樂景寫哀情,恰動人心,我卻不以為意。許是年少不識那一份情深,只瞧得見更有生氣的景致。而前文祖母、母親、大母婢子與兒時的歸有光相處時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那些人之間最平常的幾句話,恰恰使我大為震動,幾近落淚。
“兒寒乎,欲食乎?”
就在那時,我突然明白了先前的那股力量是什么。冰冷的天氣,熱烈的愛意。有這樣一種情感,它不論古今,總是會在適當的那一刻給予你最深切的、直擊靈魂的感動。那樣純粹的期盼與愛意引起的共鳴,響在我的心底,也勾起歸有光先生的兒時回憶。而在屬于我的那一刻,它化為一位老人親手為我做的羹湯和精心點綴上的蔥花。這世間有什么比這更美好的呢?
我合上書,躺回床上,翻著和外婆寥寥無幾的聊天記錄。
我問:“外婆,你有沒有自己的照片呀?”
“全身的那種。”
“別人拍的也可以!”
我想給你畫一張人物像。但是可能是“想”字太直白,我猶豫著停了手。等待回復期間,我向上拉著記錄條,直到看見在屏幕上顯示2019年5月20日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張照片。
我凝視著這一個日期。動作靜止。幾乎世界都為此屏住了呼吸。好一會,目光下移。我看見一句外婆的話。
——這張可以嗎?
不知什么時候,我的淚水已經從臉頰上滾落了,悄無聲息。一片朦朧中跳出了外婆新回我的消息。我靜滯了一會,慢慢地跳回去看。
一長段的話。很多照片,各種姿態(tài),仿佛怕我看不全所有的角度。我感覺到自己的睫毛微微顫動著,但我此時此刻想做的、能做的,只是一字一句地讀著外婆發(fā)來的話。
“什么時候有空給外婆畫好了,不管你畫得好與壞,外婆不會嫌棄你的,外婆高興還來不及呢?!?/p>
我想,如果當時有人從門外看我,看到的肯定就是一尊塑像。但那時我的腦海里只有那一長段的話和日期——2019年12月1日的影子。味蕾上似乎還留著晚上嘗到的水蒸蛋的鮮美。我反復地看著,呆呆地坐著。幾近厭惡地想要剖開自己的內臟,看看里面是否還有那一顆心。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边@世上多是親人有緣無分,白白失去一個最愛你的人。我想,歸有光先生寫下《項脊軒志》,不僅僅是為了記錄他兒時的瑣事,回憶他兒時所體會到的那種可以在冰冷的雪夜里給予他溫暖的情感,還是用“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來表達他對過往人、事的一份刻骨的悔意與執(zhí)念。“長號不自禁”,寥寥幾字,卻有一種淚灑江淮的悲切。
歸有光曾得到過的,最后還是失去。恰似我得到的冬日蛋湯和失去的195天,現(xiàn)在我只想做些什么,而不是任憑自己失去更多。怎樣行動呢?就從此刻開始吧!
(指導老師:翁小兵)
肖堯留言
讀后的幾點隨想:
1.曾看過某地一名師的教學實錄,與學生一起恢復項脊軒的面貌,即“項脊軒”重建計劃,當時即感慨莫名。
2.“兒寒乎,欲食乎?”時隔二十年,這兩句依然盤旋在我的腦海。且越來越清晰,讓我想到自己的親人。平淡滋味,越來越耐品。
3.“那一瞬,我突然想起了《項脊軒志》?!边@是對課文最深的閱讀。能知曉課文中的真義,并逐漸參悟這份真義其實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才算是讀懂了課文。
4.好的文章,歷百年不朽。這就是我們學習寫作的原因。與每一位中學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