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城
閱讀能力是學習的根本能力之一,是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閱讀力就是一個人的競爭力。只有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進行有效介入,閱讀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素養(yǎng)。南京師范大學黃偉教授的“教學解讀三層級”的解讀模型是基于教學、為了教學、指向教學、用于教學的解讀。這一解讀模型的第一層是釋義層。在這一層級中,讀懂文本是首要任務。要想讀懂文本,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的教學是首要任務。
閱讀策略是學習策略在閱讀中的表現(xiàn)形式。策略是一種工具。給學生一個閱讀任務,學生必須要有策略(工具)才能順利且有效地完成。國際PIRLS閱讀理解的四層次,就是對閱讀策略的考查:第一層是提取訊息策略,第二層是推論訊息策略,第三層是詮釋整合策略,第四層是比較評估策略。這四個層次包含了閱讀教學的三個主要方面:文本內容的理解、文本形式的理解和文本技巧的學習。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教閱讀策略,能夠從“教教材”轉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改變學生僅僅關注閱讀內容的傾向,進而關注閱讀策略和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八種閱讀策略。
運用概括策略能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利用品讀文章題目、概括語段大意、列提綱等閱讀方法來實施此策略。概括文本大意是閱讀的起點,也是閱讀的基礎。
一是利用標題尋找重點。如果文本有小標題,學生把小標題的內容組合起來就是文本的主要內容。二是依據文本的段與段組成邏輯尋找重點。學生辨別明晰全文段落之間的關系,進而整理全文大意梗概。故事類文本可依據角色、背景、事件、反應、行動、結果、結局等辨明關系;說明類文本可依據說明對象、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等提取要義;議論類文本抓住論點即可把握文本重點。三是利用文本主題對照的方法,快速了解文意,再篩選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證據,從而抓住文本重點內容。如果文本圖文并茂,還可以依據圖文聯(lián)結確認重點。學生閱讀時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圖片、表格、文字框等信息,迅速抓住重點內容。
文本是語言的藝術。學語文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學語言。但課文里的語言不是生活中的語言。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往往除本意之外還另有所指,具有特別的含義。
利用言語理解策略能夠迅速正確地把握文本中語言的含義和用法。言語理解策略就是聯(lián)系上下文,把語句放在具體的語境、語篇中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某些語意不明顯的詞語,可以通過上下文辨別明晰,也可以透過前后語句或跨段語句,尋找作者對該詞語留下的相關線索,經過比較、推論、分析,明確該詞語意義。例如《背影》中寫:“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嗎?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聯(lián)系上下文,我們可以推知“聰明”一詞是正話反說,真正的意思是“傻”“笨”——作者后悔當年沒有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
言語理解策略還可以采取以上下文推論句意、以句段判斷意義關系、以段篇結構聯(lián)系主題推斷文義等方法。
聯(lián)接策略就是讀者在閱讀時有意識地建立起文本與自己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增強對文本的理解。學生閱讀作品就是學習、借鑒別人的生活經驗。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聯(lián)接策略有助于學生通過自己的原有知識來學習新知識。例如在學習《天上的街市》時,教師出示一組街燈的圖片,讓學生選擇哪一組更符合作品原意。這就需要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文本勾連起來:只有“遠遠的街燈”,才能像“天上的明星”。
有些文學作品距離學生生活時間久遠,有些情感不易理解,例如楊絳的散文《老王》,學生理解部分內容可能比較困難。這就需要讓學生把文本與自己的生活勾連起來,增強對文本的理解。
提問質疑策略就是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包括字面意義上的以及深入思考后的問題。如學習《富貴不能淫》一文時,有學生質疑編者加的題目不恰當,認為如果能用“富貴不能淫”作為標題,那么也可以用“威武不能屈”和“貧賤不能移”作為標題。經過反復誦讀和研討,大家一致認為用“何謂大丈夫”作為標題較為恰當。這一質疑猶如“撐一支長篙”,引導學習“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收獲了“一船星輝”。在閱讀中,實施提問質疑策略,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品質。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閱讀策略,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如“作者嘗試要說什么”“作者的主旨是什么”“作者說理的方式正確嗎”“作者解釋清楚了嗎”,等等。
在閱讀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事實(明確寫在文本中的)和推測(文本所暗示的)之間的區(qū)別。在閱讀時,學生應在文本“縫隙”中尋找線索,并將這些線索與自己的背景知識結合起來,幫助自己對文本進行“填入”和詮釋。在閱讀《荷葉·母親》一文時,有的學生讀出了文本之外的信息:“作者一家八年前搬過家,作者現(xiàn)在住的是個四合院?!边@些信息就是從文本語言中讀出的:“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里看蓮花了——但故鄉(xiāng)的園院里,卻有許多。”“對屋里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這樣的閱讀既把文本讀豐厚了,又增加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故事類文學作品時,我們可以預測主要人物的情緒反應。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師可以設想,假如見到了于勒,約瑟夫一家人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呢?在故事類文本中,作者為了增加可讀性,往往會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精心安排。有些故事的結尾能夠引起學生無限遐想。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相關經驗或線索,預測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例如《皇帝的新裝》,教師可以讓學生推測皇帝游行大典結束后,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
使用推測策略尤其要利用好文本的標題,依據標題來推測全篇內容。例如在教學《荷葉·母親》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標題預測課文內容。教師設置的問題是:“從題目看,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詳寫、略寫的內容分別是什么?”“文章的主題指向了什么?”學生通過推測策略,大體能推測出文章是對荷葉和母親的描寫;詳寫荷葉,進而引出歌頌母親的話題;主題應是對母愛的歌頌。經過推測再去讀課文,學生閱讀的過程也是驗證自己猜想的過程。邊閱讀、邊驗證有利于學生體悟文本選材、結構、行文的奧秘。
圖像化策略就是在閱讀文本時把有關內容在頭腦中轉化為自己熟悉的生活圖像,這樣便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這個策略對低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例如《春》的各個語段就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掌握的古詩詞,在頭腦中構建有關畫面,體會作者的選詞造句之工,意境營造之妙。
圖像化策略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它通過“圖像思維”,用極少的文字、清晰的邏輯、形象有趣的結構圖像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便于理清文章結構。思維導圖特別適用于長篇小說或結構復雜的文學作品。例如在閱讀《海底兩萬里》時,學生就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畫出全文的主要情節(jié)。同時,我們可以融合其他學科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幫助閱讀,如運用音樂、繪畫、多媒體等,把抽象的文字具象化,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學生閱讀文本往往采取仰視的態(tài)度,認為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都是正確的。這種閱讀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閱讀文本要采取平視的角度,與作者平等對話,既有肯定,也要懷疑、批判。在閱讀后期,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評鑒策略來對作品進行品評和鑒別,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對文本內容、寫作目的、寫作技巧優(yōu)劣等進行判斷。
對于一些文本主題,教師可以采取開放的態(tài)度,讓學生在評鑒中提高閱讀水平。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對于主題理解,有的參考書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把大困難化為小困難,化整為零,逐個擊破”。教師把報道攀登珠峰死亡者的消息及時引入課堂,讓學生評判,最后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大困難化為小困難就能克服的。這樣的閱讀不但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閱讀就是旅行。旅行要想不走冤枉路,就要時時校準目標。學生在閱讀時也要時時牢記閱讀目標,校正閱讀方向。監(jiān)控策略即透過自我檢視,分析自己閱讀的歷程與狀態(tài)的方法。這可以厘清閱讀狀態(tài),進而在面對閱讀任務時采用合適的閱讀策略。
監(jiān)控策略的主要步驟是確定閱讀目標,預覽和預測,喚起舊有知識,監(jiān)控、澄清及修正。利用監(jiān)控策略,學生可以時時校對自己的閱讀目標,不游離于目標之外,落實閱讀進度;監(jiān)控閱讀的難易程度,特別是準確預測閱讀的難點,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使閱讀順利進行。
閱讀結束后,學生可利用監(jiān)控策略評價自己的閱讀效果:把閱讀成效與閱讀目標一一對應,看目標是否實現(xiàn);在閱讀過程中,自己的閱讀能力是否得到了加強與提升。監(jiān)控策略幫助學生把感性閱讀上升到理性閱讀,把低效閱讀上升到高效閱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具體采用何種教學策略,主要依據課程標準、單元提示等,結合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采用適合的閱讀方法。閱讀策略教學是“授之以漁”,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文本類型與文本目的,比對自己的閱讀任務,采取最佳的閱讀策略,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