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粵港澳青年: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

2020-12-15 08:51譚建光邵明眾
廣東青年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澳門

譚建光 邵明眾

(廣東省團校、廣東青年政治學院,志愿服務研究中心; 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545)

一、研究緣起

在當代中國,志愿服務已然成為廣大青年培養(yǎng)國家情懷的重要載體?;浉郯拇鬄硡^(qū)青年的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軌跡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粵港澳青年、志愿服務、國家情懷是3個各不相同但又密切關聯的概念。(1)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是指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等9個城市,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的青年。近年來,黨和國家對于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日益重視,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1]。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2月印發(fā)了《粵港澳大灣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建立了專門的統(tǒng)籌推動機構。珠三角9市與香港、澳門之間,地理位置、文化習俗、經濟發(fā)展緊密相連,但在政治制度、社會觀念上存在差異。為此,需要通過三地青年共同認可和接受的元素,增強青年的國家共同體意識。在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中,青年是活躍與創(chuàng)新的力量,是各項建設的生力軍與先鋒隊。(2)志愿服務的發(fā)展。志愿服務作為青年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形式,在粵港澳大灣區(qū)的融合與發(fā)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香港、澳門的志愿服務又稱為“義務工作”,較多的受到歐美國家的影響,主要是在現代發(fā)展起來的。珠江三角洲9市的志愿服務,是在繼承“學雷鋒、做好事”的基礎上,借鑒外國和港澳的經驗,在國內的改革開放后發(fā)展、繁榮起來的。1990年,香港社會服務聯合會江紹康介紹道,“在現行香港政府的‘社區(qū)建設’政策下,志愿機構——透過香港社會服務聯合會——與政府共同策劃和開展社區(qū)中心服務及鄰舍層面社區(qū)發(fā)展計劃,并由政府的社會福利署全面資助。全港現有區(qū)域社區(qū)中心25間(其中14間由志愿機構辦理),鄰舍社區(qū)發(fā)展計劃49個”[2]。借助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政策,深圳、廣州等地在接觸和了解港澳的義務工作后,主動學習、參考借鑒,催生了新時期內地的志愿服務熱潮。(3)國家情懷。1999年,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魏雁濱發(fā)表了《從跨世紀角度看香港青年與青年政策》一文,文中提出,“香港人要面對與祖國12億同胞復合的境況,于是需要克服心理上的‘大香港主義’意識,逐步培養(yǎng)‘大中國’的觀念?!盵3]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的國家意識培養(yǎng),與內地的其他省市具有許多不同之處。這種培養(yǎng)過程不是簡單的統(tǒng)一的要求和教育,而是需要通過多樣化、有實效的傳播和熏陶,培養(yǎng)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大灣區(qū)青年的國家情懷。在這些方式方法中,志愿服務是非常重要和具有成效的途徑,必須予以正確認識和有效利用,避免形成偏差或誤解。

現實中,在粵港澳“9+2”的不同地區(qū),青年一代的心態(tài)及其受志愿服務的影響各不相同,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也存在差異。因此,深入探討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的心態(tài)與志愿服務在培養(yǎng)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國家情懷、愛國情感中的作用,探尋積極有效的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建設路徑,意義十分重大。

為此,我們從志愿服務的視角,分析大灣區(qū)青年國家情懷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譚建光在《中國志愿服務的“珠江模式”》一文中分析道:“處于中外社會經濟文化交匯點的珠江三角洲,最早學習外國及港澳經驗而引進志愿服務事業(yè),也結合中國大陸的國情特點與民俗習慣進行改造調整”[4]。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區(qū)9市是通過學習借鑒香港、澳門的義務工作(志愿服務),推動了本地公益志愿服務的發(fā)展繁榮的話,那么在新時代,珠三角地區(qū)要積極施加“雙向影響力”,主動吸引和帶動香港青年、澳門青年在志愿服務的合作交流中了解祖國、熟悉祖國,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懷。因此,在粵港澳青年的國家情懷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本文梳理和分析粵港澳青年、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之間的關系,探討志愿服務對青年的復雜影響,以及通過志愿服務培養(yǎng)粵港澳青年國家情懷的內容和路徑,借此與學術同仁交流。

二、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的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軌跡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對外開放”前沿的定位,廣東省及其轄內的珠江三角洲成為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地區(qū),粵港澳青年之間的交往、交流逐漸增加,特別是通過志愿服務(義務工作)方式的合作交流成為常態(tài)。20世紀90年代后期,香港和澳門分別回歸祖國,青年之間的交流與志愿服務合作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但是其中也出現過曲折和波動,尤其是香港青年的認識偏差與行為偏差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此,廣東省團校志愿服務研究中心結合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粵港澳青年與志愿服務的追蹤調查,詳細分析3地各種相關元素之間的作用與演變,以供參考。

表1 粵港澳青年的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關聯軌跡

(一)珠三角青年的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軌跡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肇慶等9市的青年經歷了從封閉到開放、從運動到建設、從落后到發(fā)展、從貧瘠到繁榮的變化。珠三角青年的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的關系在不斷地提升、不斷地豐富。

第一, 轉軌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廣大青年被長期壓抑的國家情懷得到釋放,青年一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國家建設中。但是,當出現諸如“大躍進”“超英趕美”“文革”等這些主觀意愿與客觀實際相脫離的情況時,中國就又陷入了曲折中。廣東省珠三角地區(qū)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前后出現了4次大的“逃港潮”。“尤其是1976年‘文革’結束,不少人從政治高壓中解脫出來,他們通過境外的親朋好友接觸了更多的信息,加上階級斗爭的枷鎖開始松懈,一種前所未有的躁動在民間浮現出來,‘逃港’高潮再次突如其來?!盵5]這一情況匯報到鄧小平同志那里,鄧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智慧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殺出一條血路來”。從此開啟了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的歷程,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轉型發(fā)展探索出一條新路。改革開放前,志愿服務以義務勞動的形式出現,例如青年突擊隊、青年掃盲隊、青年學雷鋒、青年義務參加綠化、水利建設等。廣東省的“四最青年突擊隊”、雷州青年運河與越秀體育公園的修建等都體現了青年對國家建設的參與熱情。改革開放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區(qū)青年的國家情懷發(fā)生了轉變,支持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是其國家情懷的重要標志。

第二,密切相連。在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同時,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特別是深圳經濟特區(qū),成為了中國內地探索和發(fā)展志愿服務的先行地區(qū),青年群體成為率先探索志愿服務的主體力量。全國的志愿服務有“四個第一”,這“四個第一”中就有兩個發(fā)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兩者都是在“學雷鋒、做好事”基礎上,積極學習借鑒外國及港澳地區(qū)經驗所掀起的“南方特色”志愿服務。廣州的“志愿熱線”也是在得到香港義工熱線的啟發(fā)后創(chuàng)辦的,佛山的“義工團”是在香港義工回鄉(xiāng)服務時提議成立的,等等。這個時期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志愿服務的興起、志愿組織的發(fā)展,都與珠三角和香港、澳門之間的交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珠三角志愿服務與港澳義工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其中最大的區(qū)別是珠三角青年在借鑒外國及港澳地區(qū)經驗,開展志愿服務時,主動與“學雷鋒、做好事”相聯系,主動納入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這樣,珠三角青年的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就建立起密切的聯系,促進了青年國家情懷理念與情感的提升。

第三,多地并重。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青年發(fā)展與志愿服務,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初期探索之后,到90年代納入“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大潮中,并且一直成為其中的創(chuàng)新者與領先者。從分散的志愿者服務,到志愿組織的發(fā)展壯大,再到公益創(chuàng)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志愿者之城”“慈善之城”“公益小鎮(zhèn)”“關愛社區(qū)”等建設的熱潮,使志愿服務成為與經濟發(fā)展、社會建設共同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元素。在珠三角地區(qū),“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青年公益人士,較多地注重關懷弱勢群體,提供支持與幫助,那么,21世紀的青年公益創(chuàng)業(yè)者就開始致力于改變社會、建設社會,探索公平合理的社會。”[6]在這個時期,珠三角青年通過開展志愿服務,加深對國家責任感和國家需求的了解,培養(yǎng)自我融入國家的濃厚意識,逐漸在服務體驗、實踐教育的熏陶下成長為國家的合格公民和建設人才。

第四, 互相交融。進入21世紀,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青年志愿服務,從參與北京奧運會獲得國際經驗,到承辦廣州亞運會志愿服務、深圳大運會志愿服務,以“一起來,更精彩”“我在這里”等志愿者口號,吸引了國內外民眾的廣泛關注,促進了國際國內志愿服務元素的融合,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在這個時期,珠三角青年的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互相交融、互為補充。青年通過志愿服務的國內、國際傳播,感受到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魅力;同時,青年在國家情懷的激勵下更加深入地參與到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各類志愿者行動中,充分發(fā)揮了國家公民的作用。

第五, 理性判斷。當代青年處在“世界公民”的環(huán)境之中,任何事情都既有國家視角的判斷,也會受到國際視角的影響;青年同時處在“網絡世界”環(huán)境之中,任何事情都既有常規(guī)的了解和判斷,也有來自虛擬世界和復雜語境的影響。因此,珠三角地區(qū)青年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在回歸理性、擁有理智的基礎上培養(yǎng)國家情懷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2019年末到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COVID-19)席卷而來,從湖北武漢開始到全國各個省市,改變了長期以來的春節(jié)生活方式,“防范疫情”成為這一時期的頭等大事。2020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在這個時刻,青年不僅僅只是普通人,也不僅僅只是當事人,更不僅僅只是旁觀者,而是要做積極支持防控工作、開展防疫宣傳的志愿者,要為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保障做出貢獻。

在這一進程中,珠江三角洲地區(qū)青年的國家情懷不斷積淀、不斷深化,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入每個人意識和心靈之中。

(二)香港青年的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軌跡

從文獻梳理來看,香港青年、志愿服務和國家情懷三者關系是一種復雜的關系,經歷了發(fā)展和曲折的過程。英國在19世紀后期通過不平等條約占據香港之后,就有意識地“去中國化”。但是,香港一代代的民眾特別是青年,仍然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表現出他們的國家情懷與愛國熱情。包括20世紀20年代的“省港大罷工”(廣東與香港工人聯合罷工),20世紀40年代的“省港大營救”(抗戰(zhàn)中搶救中國文化人士),20世紀60年代的“左翼大運動”等,都體現了香港與祖國的密切聯系。改革開放后,這種與祖國的聯系進程不斷加快,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態(tài)勢。

第一,打破隔閡。改革開放初期,香港民眾包括青年對于內地的認知是狹隘的,仍然停留在“文革”動亂階段。隨著創(chuàng)辦深圳經濟特區(qū)、開放“羅湖橋頭”,香港居民與內地居民的交往不斷增加,開始打破隔閡、拉近距離。這段時期,內地對于香港志愿服務的發(fā)展非常關注,并且不斷派人前往考察和了解。譚建光等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21世紀初期多次到香港與社會工作、義務工作(志愿服務)機構交流,整理了香港相關情況報告,提供給內地政府部門參考。應該看到,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居民、香港青年對內地的了解不多、認識不足,但由于是血脈同胞,兩地很快就開展與加強了在經濟、社會、文化、公益等方面的交往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與支持關系。廣州、深圳、佛山、江門、中山等地的青年到香港考察學習義務工作之后,回鄉(xiāng)開展志愿服務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香港青年社團也進入內地,到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支持和推動志愿服務的發(fā)展。

第二,相互貼近。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21世紀的頭10年,香港青年在回歸之后對于祖國的了解和認識有所增強。尤其是在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期間,香港義工社團派出志愿者前來參與服務、交流合作,促進了內地與香港青年理念和情感的溝通。2010年,香港義務工作發(fā)展局的《香港義工創(chuàng)傳奇》一書介紹道:“北京奧運會的成功關鍵因素之一,是志愿者出色的表現。10萬名志愿者的無私奉獻和親善微笑,備受各方關注。香港派往京奧服務的200多名義工既感光榮,又獲得難能可貴的經驗?!盵7]在這個時期,香港青年義工前來珠三角地區(qū)進行交流,合作開展助老、助學、助困、環(huán)保、生態(tài)等服務,帶動珠三角9市鄉(xiāng)鎮(zhèn)、村居志愿服務的發(fā)展。同時,香港青年義工也學習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的志愿服務經驗,促進香港大型賽會志愿服務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這個階段,志愿服務對于培養(yǎng)香港青年的國家情懷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第三,糾正偏差。在香港與內地通過國際賽會、社區(qū)活動促進青年志愿者交流合作的時候,香港的一些社會輿論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香港教育領域的一些“去中國化”做法,對于在大中小學生中開展祖國教育形成了干擾和抵制,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香港的法律體系對于“離心離德”事件持縱容態(tài)度;香港社會服務界部分議員明顯表現出“親英”心態(tài),對青年義工群體產生不良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香港與內地,包括與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志愿服務合作和青年交往逐漸減少,相互之間的了解和認識開始淡薄,逐步產生越來越強的疏離感。這最終會導致國家情懷的減弱。同時,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香港近年來發(fā)生了一系列風波與騷亂。在這些“運動”“風波”背后,都有外部勢力的操縱和支持。一些香港青年和香港社會服務界人士也卷入了這些騷亂。必須看到,這個時期的香港青年對于國家情懷的認知產生了較大的偏差,引發(fā)了較大的矛盾。因此,重新思考和選擇對于香港青年的引導教育策略,通過志愿服務重建溝通交流、相互影響的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修例風波”和“香港騷亂”的嚴峻形勢下,國家十分關注對香港青年的激勵、服務、吸引和引導。特別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建設與發(fā)展,就是意在促進區(qū)域繁榮的同時,為香港青年的生活發(fā)展和前途發(fā)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在做好經濟合作、文化合作、治理合作、生態(tài)合作的同時,加強志愿服務的交流與合作,吸引香港青年參與大灣區(qū)志愿服務活動,幫助香港青年感受國家文化的熏陶,培育香港青年的國家情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澳門青年的志愿服務與國家情懷軌跡

澳門是毗鄰珠海的一座小城市,具有獨特的發(fā)展歷史。自被葡萄牙占據之后,澳門長期處于“邊緣性”發(fā)展狀態(tài)。賭博成風、黑社會猖獗、社會治安混亂,這些都曾經使澳門聞名海內外。澳門青年處在生活缺乏希望、追求缺乏目標的狀態(tài)。改革開放后,國家加強了與澳門的交流合作,澳門青年也通過珠海、中山等地進入內地,在經濟文化、志愿服務等多個領域與內地青年開展交流合作。

第一,拉近距離。與香港青年一樣,澳門青年在改革開放之初對內地的印象是模糊的,存在心理隔閡,仍然停留在“文革”動亂的陰影中。珠海經濟特區(qū)創(chuàng)辦后,澳門青年在與內地青年的接觸和交流,包括志愿服務的交流溝通中,逐漸與內地青年拉近了距離。1999年吳軍民在《澳門青年參政意識的歷史發(fā)展及現實啟示》中分析道:“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澳門青年冷漠政治、參政意識淡薄,是由于政治體制長期將華人排斥在外,青年失去參政權利的話,那么進入70年代后,這種狀況有所改變”[8]。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澳門童子軍、救世軍、街坊協(xié)會、鄰里互助會等組織就長期與珠海、中山、佛山、廣州番禺等地開展交流合作。澳門志愿社團派遣青年骨干前往內地的這些地區(qū),不僅開展助老助殘服務,而且進行志愿者培訓輔導。兩地青年通過經濟文化和志愿服務的交流交往,距離感逐漸消失,逐漸獲得共同的祖國認知和國家認同。

第二,緊密合作。從澳門青年國家情懷的形成歷程看,回歸祖國是一個重要的契機?;貧w之后,在志愿服務方面,澳門青年受到內地的影響也越來越多。澳門不僅僅有原來的義工聯合會、街坊協(xié)會、鄰里互助會等,還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志愿者聯合會、青年志愿團等與內地緊密合作的社團,不斷參與兩地的志愿服務活動,在活動中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了濃厚的國家情懷。

第三,達成共識。 澳門青年對于參與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的志愿服務非常積極,在派出優(yōu)秀志愿者參與賽會服務的同時,還積極學習內地志愿服務經驗,回到澳門進行傳播推廣。通過上述兩地的交流合作,讓澳門青年對于中國文化的歷史、現狀、未來有了深刻的認識,對于依托祖國富強追求自我的前途產生了較大的期待,進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識。

第四,相互交融。近年來,澳門青年更加主動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qū)發(fā)展。一方面,選派大量優(yōu)秀青年志愿者參加中國志愿服務交流會暨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參加廣東省“益苗計劃”粵港澳大灣區(qū)志愿服務專項賽,加強與內地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澳門積極主辦和承辦多樣化的國際志愿服務交流活動和亞太地區(qū)志愿服務交流活動,邀請內地特別是大灣區(qū)的志愿者代表參加,建立中國志愿服務連通世界、走向國際的橋梁。

從回歸祖國以來的情況看,澳門充分發(fā)揮“小城市大橋梁”的積極作用,澳門青年積極探索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培養(yǎng)國家情懷的途徑,主動為內地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做貢獻,值得業(yè)界的關注和研究。

三、通過志愿服務增強粵港澳青年國家情懷的策略

我們回顧和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qū)3地青年的發(fā)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志愿服務培育與增強國家情懷的歷程。在推動青年通過志愿服務培養(yǎng)國家情懷的過程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 增強志愿服務理念的國家特色

在傳播志愿服務精神初期,很多人認為志愿服務活動都是有利于國家發(fā)展和民生改善的。但是經過實踐后發(fā)現,志愿服務不僅有多種文化來源,而且包含了多種社會取向,在關愛、助人等行為的后面,擁有非常復雜的動機。2019年習近平同志在給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的賀信中指出,要“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tài)化,凝聚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9]。這就進一步闡明了志愿服務發(fā)展的國家特色?;浉郯拇鬄硡^(qū)青年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可以構建促進自身成長的社會基礎。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過程中,粵港澳青年團結一致地支持武漢、支持湖北,捐資捐物,宣傳倡導建立“全民防疫”戰(zhàn)線,對于國家發(fā)展和人民健康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所以,要特別重視志愿服務的國家特色,按照中國新時代的發(fā)展目標來規(guī)劃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qū)的青年志愿服務,培養(yǎng)青年的國家情懷。

(二) 增強志愿服務組織的國家歸屬

現代社會志愿服務發(fā)展的特點是組織性,即從個體性的友善互助發(fā)展成為有序組織、有序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這樣,志愿組織的社會背景,對于志愿者特別是青年志愿者有著極大的影響。一些外國志愿組織在進入中國內地服務時,往往有意掩飾其國家歸屬而凸顯其社會性和普適性,然而在服務過程中常常傳播歐美國家的價值觀和政治理念,包括美化其“民主”“自由”等。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志愿服務的發(fā)展,也要突出志愿組織的國家屬性,不僅廣東省珠江三角洲9市的志愿組織要凸顯國家屬性,香港、澳門的青年志愿組織也要增強自身的國家屬性。通過組織建設與成員交流,提高粵港澳三地青年志愿組織對國家發(fā)展的認知和認同,引導志愿組織成為中國新時代社會發(fā)展、治理創(chuàng)新的積極力量。

(三) 增強志愿服務項目的國家元素

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通過接觸和運行志愿服務項目,去關心和幫助他人,為社會和社區(qū)做貢獻。為此,我們要增強志愿服務的國家元素,一方面,通過設計和實施具有中國國家元素、可以引起青年自豪自信的志愿文化項目,讓粵港澳青年感受到吸引和激勵;另一方面,要在具體的助老、助殘、助困以及民生改善等各類志愿服務項目中增加各種國家元素,通過服務去體現國家對民眾的關懷和溫暖,體現國家在專業(yè)和技術領域發(fā)展的優(yōu)勢。近年來,珠三角地區(qū)以及香港、澳門的許多志愿服務項目,都通過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等服務項目來體現國家元素。未來要進一步豐富和細化國家元素,并融入到粵港澳三地人們的生活之中,讓青年在志愿服務項目實施過程中接受國家情懷的熏陶。

(四) 增強志愿服務行為的國家引導

在開展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志愿服務行為時,需要加強國家情懷的引導和融入,讓新一代青年人選擇更有利于國家發(fā)展和民生改善的志愿服務行為。陸士楨教授在《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概論》中分析道:“在國家發(fā)展的全面建設中,中國特色志愿服務起到的正是這種連接自我與他人、個體與民族、公民與社會、百姓與國家的積極作用。從這樣的視角看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志愿服務不僅僅涉及經濟發(fā)展,而且關乎社會和諧穩(wěn)定,關乎文化傳承,是中華民族振興、國家發(fā)展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推動力量?!盵10]過去一段時間,在推廣志愿服務行為時,強調的是各地區(qū)、各群體的特殊性,而忽視了國家的引導作用。特別是在香港青年的義工服務中,僅僅強調幫助弱勢群體、追求公平正義,缺少對國家理念的傳播。一些香港青年社工、青年義工單純站在弱勢群體的視角指責國家、指責政府,造成社會認識的混亂。青年志愿行為背后都有價值觀的影響。要運用靈活多樣、豐富活潑的方式,將對國家理念和情懷的引導融入青年志愿服務中,發(fā)揮正能量的作用。

(五) 增強志愿服務教育的國家認知

目前,較多的香港青年,包括一些澳門青年乃至珠三角青年,認為志愿服務僅僅是歐美基督教的產物,不了解志愿服務同樣可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和黨的宗旨。因此,要大力宣傳新時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在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引領下,融合中華互助傳統(tǒng)和歐美慈善公益文化,逐漸形成新的志愿服務潮流。應當將這些理念和知識,整理成為青年志愿服務教育素材,融合到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志愿組織的培訓中,豐富粵港澳青年對中國志愿服務的認知,激勵青年形成濃厚的國家情懷。

四、幾點思考

通過回顧和分析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參與志愿服務培養(yǎng)國家情懷的歷程,總結出下面幾點思考。

(一)志愿服務對國家情懷的多重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內地在剛剛開展志愿服務時,簡單地認為志愿服務活動必然有助于提高國家和人民的凝聚力?,F在看來,志愿服務其實具有“凝聚或偏離”的雙重影響。朱健剛在《行動的力量——民間志愿組織實踐邏輯研究》中分析道:“志愿者和草根志愿行動顯然并不是原有體制自身的產物,或多或少會與其產生局部的沖突,會有很多需要磨合之處?!盵11]也就是說,當國家主動吸引青年、引導志愿服務時,就會對青年產生凝聚的影響。但是,當國家凝聚力被地方、機構或組織削弱時,多元化的志愿服務就會產生偏離的影響。甚至有的人會以“志愿服務”之名掀起“公民自決”“公民抗爭”等逆向思考,對國家凝聚力具有破壞性作用。這值得關注和警惕。

(二)重新審視世界各國的志愿服務理念

通過研究發(fā)現,世界各國的志愿服務理念,有一些是共通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元素。特別是具有不同制度背景、文化背景的國家,志愿服務會受到政治、宗教、種族的影響,在其理念中添加各自國家的元素,其中包括各種價值觀、宗教意識、種族主義等,這些都會對各類志愿組織、志愿者產生影響。然而,歐美國家往往用“普世價值觀”“博愛”“泛愛”等對這些元素進行包裝,掩飾其政治色彩和宗教、種族色彩,導致許多地方的青年被蒙蔽。為此,我們一方面要梳理志愿服務理念,發(fā)現被人類共同接受的一些元素,辨識被歐美及西方價值觀依附著的另一些元素;同時,要主動倡導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價值觀體系,敢于與西方價值觀相比照,彰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對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理念

面對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要運用新時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理念和文化來影響、吸引、激勵他們。在“一國兩制”基礎上,把國家發(fā)展方向和價值取向融入到中華文化、社會民生之中,將黨率領人民對美好生活目標的奮斗,作為引領志愿服務發(fā)展、引導粵港澳青年發(fā)展的動力。同時,通過對大量青年志愿組織、青年志愿者的調查研究,探尋青年最樂于接受的國家理念、國家情懷元素,并通過志愿服務的途徑廣泛傳播,進而對廣大青年特別是粵港澳青年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探尋粵港澳“青年+志愿+國家”路徑

志愿服務作為助力中國新時代發(fā)展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方式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中將發(fā)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應該積極探索“青年+志愿+國家”的理念和情感培養(yǎng)路徑,充分發(fā)揮志愿服務“助人+育人”的“雙功能”,引導和激勵香港、澳門、珠三角青年在參與中國志愿服務過程中成長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人才。

這種“青年+志愿服務+國家情懷”路徑不是單一性的,而是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需要廣大理論工作者、專業(yè)研究者不斷調查和總結,及時提供給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規(guī)劃部門、實施部門參考,及時提供給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志愿組織學習,從而在大灣區(qū)建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猜你喜歡
粵港澳大灣澳門
大咖論道:大灣區(qū)超級“極點”強勢崛起!
大灣區(qū)城市大洗牌
澳門回歸20周年:“一國兩制”的回溯與思考
大灣區(qū)的愛情故事
編讀往來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qū)工藝美術博覽會開幕
摁下粵港澳大灣區(qū)“加速鍵”
馬光遠 下一個30年看粵港澳大灣區(qū)
澳門回歸日
發(fā)生在澳門的幾場微型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