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
讀傅菲的《深山已晚》,需要讓心靈慢下來的智慧。
全書36個篇什,皆是來自武夷山北部余脈—榮華山中、南浦溪畔等場域的深切體驗和思考。36個篇什像是傅菲徜徉在自然中的對話,這對話的對象可能是整個世界,是無數(shù)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是我們自己,也可以是深山一泓湖水里的一尾魚、一棵樹,或者是天邊的一朵云或云下的一滴雨、草上的一枚露珠……
我喜歡極了這樣的文字,它可以讓我心無旁騖地佇立在一扇“窗”前,勇敢地剖析自己、面對這個世界。實際上,要在這熙熙攘攘、紛紛擾擾的現(xiàn)世,達成如此的交流,談何容易?這不僅僅是藝術(shù)之思的問題,還是生命智慧和人生境界的表征。我知道的傅菲,他可以。
張守仁先生在書的序言《自然的圣徒》中夸贊:“傅菲是個詩人。他詩意地棲居、觀察、寫作?!钡拇_,傅菲以純美的語言為閱讀《深山已晚》的人,展開了一幅長軸山水畫卷,每一個落筆的地方都細膩婉轉(zhuǎn),美成了空谷中回旋往復(fù)的詩。他在《鳥聲中醒來》中看到了露珠的凝結(jié)之美:“光從天上漏下來,稀稀薄薄??諝鉂駶櫍跈跅U在竹杈在樹丫在尼龍繩上,不斷地凝結(jié)露水。……我看見露珠,人便安靜下來,我便覺得人世間,沒什么事值得自己煩躁的,也更加尊重自己的肉身。很少人會在意一顆露珠,甚至感覺不到露珠的存在。只有露水打濕了額頭,打濕了身上的衣物,打濕了褲腳,我們才猛然發(fā)覺,露水深重濕人衣,再次歸來鬢斑白。露是即將凋謝的水之花。它的凋零似乎在說:浮塵人世,各自珍重?!恳粋€早晨,鳥聲清脆,光線灰白,露水凝結(jié),這樣的境界呈現(xiàn)在了我面前。綴滿竹竿的露水,我是其中一滴?!彼凇堵稄慕褚拱住分姓f露珠的靈動之美:“露水,或許是消失最快的事物之一。蒿草金色的花還在熟睡,蚯蚓還沒從穴窟里醒來,美人蕉正裹著一層一層的香氣,露水不見了。有的被葉子翻身時抖落,有的被風(fēng)刮下,有的化為一縷氣無聲無息地成了空氣的一部分?!绯吭诼愤吙吹綆字贶?,花有須一樣的毛絨,露珠在上面滾來滾去,風(fēng)一吹,毛絨花帶著露珠,一起飛走了,搖搖晃晃,時高時低,一會兒不見影子了。……露珠從柳樹上滑落,有節(jié)奏地吧嗒吧嗒。我的額頭,手背上,茶桌上,凝結(jié)了很多露珠,瑟瑟抖抖,如蝌蚪的唾液一般?!备捣拼_實是位詩人,他以一顆詩心行世,是自然最貼心的傾聽者與記錄者。
如果說,自然滋養(yǎng)了傅菲的心,潤開了他的文字落地成詩,吸引了喜歡他的人不斷地追逐他的心跡,他也引領(lǐng)了國內(nèi)自然文學(xué)的一種風(fēng)向:有情、有趣、有思、有美、有靈。醉心自然的傅菲確是用了一顆靈心去捕撈了人世的精彩。
在《落日》里,傅菲說人告別此世,鄉(xiāng)間有著莊嚴的“買水”儀式:“買水一般在早晨,或落日前,哭喪的隊伍披著白布,嗩吶流水一樣嗚咽,炮仗零星地炸響—即將在地里長睡的人,在人世間,最后一次,和相愛的人相怨的人相會。”這是鄉(xiāng)土中國里最純潔的告別嗎?我不得而知。但傅菲在《墓畔》里,在自然的規(guī)律中見出了人生死的邊界。他際遇到的墳?zāi)梗谏钌矫芰肿拥纳窖?、入口之處:“林里并沒有路,斷落的樹枝橫七豎八地掛在各處,落葉鋪在地上,走上去軟綿綿的,發(fā)出窸窸窣窣的聲音。有時我會在林子里轉(zhuǎn)悠半個下午??湛盏牧肿?,樹葉飄下來,飄下來,盤旋著,透著稀薄的光。鳥聲也盤旋著,一圈圈水波浪一樣擴散。每次,我都無意識地在墓前駐足一會兒。它像是一個人的舊居,門庭寥落,荒草雜生,門前栽的樹也只留下一個根蔸—曾經(jīng)的主人被時間的風(fēng)刮走,如一陣青煙?!笔篱g沉重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傅菲對死亡的比喻,如風(fēng)一般讓人和物輕盈了起來,不畏生與死的千般可能。我真不知道傅菲的胸中藏了怎樣的一顆慧心,可以看透如此之多之繁的人間事,把輕的用文字的勁道揉得如此美好,把重的用文字的香氣熏染得如此輕盈。他在《荒木寂然腐熟》中分享了深山帶給他的驚喜和啟悟,他說深山會給人許多意料之外的喜悅—比如遇見30米高的烏桕樹上的巨大蜂窩,比如荒谷里驚現(xiàn)的無人寺廟,比如松鼠在林間歡愉地嬉戲,比如開在寒冬懸崖上的野花,比如尋找八月瓜途中遇到的倒地荒木……他說,在一個名叫野魚鰭的山谷里有許多荒木,荒木自在地生長著,也自在地腐爛成泥:“最好的樹,都是老死山中的,壽寢南山?!瓨渌懒?,但并不意味著消亡。死不是消失,而是一種割裂。割裂過去,也割裂將來。死是一種停頓。荒木以雨水和陽光作為催化劑,進入漫長的腐熟期。這是一個更加驚心動魄的歷程,每一個季節(jié),都震動人心。對于腐木來說,這個世界無比荒涼,只剩下分解與被掠奪。對于自然來說,這是生命循環(huán)的重要一環(huán)。這一切,都讓我敬畏。如同身后的世界?!边@個深愛著生命和寫作,敬重約翰·巴勒斯和自然萬物的詩人,我很難想象他得經(jīng)歷什么樣的生命體驗,才能頤養(yǎng)出這樣的胸懷與眼界,才得以讓文字落地有聲,在自然中生長出根基,以如此的仁厚與輕柔漫入我的心里永不散去。
傅菲說過,文學(xué)是一種生命的信仰。所以他才能如此真誠平和地對待生活當中好的、壞的,歡喜的、悲傷的。他要在人性的混沌處、深邃處、幽閉處、復(fù)雜處開掘出一道光嗎?是,好像又不是。因為他的文字里有一種如泉的干凈和清冽,在不故弄玄虛的講述中洗練人心。比如,讀他的《星星綴滿我的臉》,他這樣描寫星空:“星空是無限小的鏡像也是無限大的鏡像。無數(shù)無限小的鏡像組成了無限大的鏡像。一滴露水有星空,一面鏡子有星空,一個玻璃瓶有星空,一口井有星空,一座湖泊有星空,一片汪洋有星空。我抬起頭,亮星點點,星空覆蓋了遼闊的大地?!强諘簳r保管在我木桶里。我從木桶里舀水上來燒。我聽到星星在水壺里拉響了停泊時的汽笛,嗚—嗚—嗚—,我喝下一口茶,星光便流進了我五臟六腑?!备捣普f,星空是他的哲學(xué)課。把星空當作哲學(xué)課的又何止傅菲呢?一生生活在柯尼斯堡的歌德,說星空的寥廓與深邃值得我們永遠仰望與敬畏。在圣雷米的一方小窗里望見星空的凡·高,他以直覺的幻象描畫出了人類的心靈圖景,而傅菲的文字落在我的心湖,蕩起了我對童年回憶的層層漣漪。那時候的我,躺在彌漫著稻香和艾草香的曬谷場葦席上看星星,星星那么亮,心那么透。讀他的文字,我能尋到我的來處與終點在何方。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也能算作一種幸福?但我確信的是,我和傅菲想的一樣,星光可以洗去我們身上的塵埃,余一顆靜心去感受時間的低吟、山野的應(yīng)和。
再讀他的《云吹風(fēng)動》才發(fā)現(xiàn),云里藏了海子的詩,藏了王維的詩,藏了洪應(yīng)明的詩,也藏了傅菲自己的詩。他的與云詩里少了海子的憂傷,少了王維的淡漠,少了洪應(yīng)明的強忍;多的是他的飄然與謙卑。他說:“云可能是最輕的東西了,它終生被風(fēng)吹動。風(fēng)托著它,拽著它,改變它的形狀。風(fēng)讓云聚成一團,也讓云成流絲。山區(qū)多云,也多風(fēng)。榮華山的上空,盤踞著云,滿池塘浮萍似的,讓人卑微:人只是池塘里的微生物,榮華山也只是一朵水蓮?!彼麑懺?,也寫雨;寫山,也寫人。山里四季的云變幻不定,山里的人們卻能把四季的云記在心里,按著云的來去聚散在山林大地間耕作,祖祖輩輩,生生不息。云那么輕,卻有著最恒久的堅持,它可以把“大地恢復(fù)了原始的模樣。摧枯拉朽是最徹底的清洗。云有一雙魔手,讓即將死亡的加速死亡,讓無力生存的加速腐爛,讓散葉開花的盡快茁壯成長”。傅菲告訴你的也不只是云,還有離家出走的惶惑少年,仰著稚氣的臉龐跟你說看云壯膽的心緒—“看了一個晚上的云,云飄來飄去,多自由自在,我都忘記了自己在山上”。傅菲用他的迷途對了自己的膽怯,愛云就是愛自由與從容啊,這少年多像曾經(jīng)的我們。所以,“云像什么,我們便會想什么。云,是心靈綻放出來的花。云是浮萍,我們是微生物。”傅菲總是這樣,寫的是絕塵山川河流里的精彩,說的卻是人間煙火的繁重。可這凡間沉重的點點滴滴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在山林曠野里,應(yīng)了雨露生了根,開了花,結(jié)了果,成了傅菲這如詩如畫、有情有趣、有靈有肉的文字。
傅菲在后記《林中遇見約翰·巴勒斯》中坦言:“我承認,我是一個熱愛孤獨的人,崇尚自然。深山,或許是我最好的歸處。尤其自入中年之后,我對深山,對人世,有了更深的認知。熱愛深山,不是避世遺立,而是問道自然的法則,尊重生命自然的倫理。”傅菲用自己的文字、行走深山的足跡和輕逸的審美志趣向心中的偶像致敬。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潛心學(xué)習(xí)植物學(xué)的知識,卻謙虛地說自己懂得還太少。他用一雙明眸慧耳去觀察、聆聽鳥的棲居與鳴唱,卻說自己熱愛孤獨。說著約翰·巴勒斯、亨利·戴維·梭羅、約翰·繆爾、特麗·威廉斯、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理查德·梅比的純粹,卻以一顆虔誠的心,用最古樸的方式敬畏、熱愛著自然。他看花、看月,聽風(fēng)、聽雨,說話、沉吟、深思、行走……他那么地古雅,把深山之中、目之所及的美好,毫不慳吝地分享給了我們。他構(gòu)筑的山地美學(xué)有著荷爾德林“詩意棲居”所主張的天地神人四方游的整體主義意味,絕不是俯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的孤零零的個體哀怨,而是在“立象以盡意”的唯美文字中為你我呈現(xiàn)、勾畫和解說“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的哲人,有著天人合一的宏觀融合的見地。我想傅菲的內(nèi)心必定是強大而豐盈的,他說:“忠于自然,卻不雕刻自然之像;忠于內(nèi)心,卻不失豐富浪漫的想象。于自然而言,最大的人性,是尊重生命,尊重一切生靈的生和死;尊重自然原始的風(fēng)貌;尊重自然的原則;尊重自然的豐富性、殘酷性和仁慈性?!?/p>
是的,孤獨是萬物的定法,而熱愛孤獨的人,必定能與深山共靈犀;就算那些暫時迷失在喧囂中的人,也不過為了排解寂寞而愚鈍地錯失了方向。只是,這客居“深山”的傅菲,在自然的撫慰與啟蒙中,比我們先一步找到了自己,這是多么可贊的事!
(作者單位: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