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穎,孫 正
(1.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38;2.公安部 辦公廳,北京 100741)
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和社會大局穩(wěn)定。2020年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負責領域內的重大風險,也要密切關注全局性重大風險?!盵1]歷史性地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任務擺到了全黨面前。
風險是各種矛盾綜合運動的結果,也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思想與行為發(fā)揮作用的結果,正是客觀矛盾與人的共同作用推動了風險的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需要有一個簡潔清晰的戰(zhàn)略框架,才能形成對社會風險的總體把握。一是要把握風險的根源、路徑及本質,形成對矛盾風險的現實認知,這是防控風險的戰(zhàn)略基點;二是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基本原則,這是社會風險治理中必須要解決的價值基礎;三是形成社會矛盾監(jiān)測預警、防控風險的戰(zhàn)略策略。因此,本文試圖運用唯物辯證法理論,從事物的矛盾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兩方面入手,探討風險形成的根源和路徑,人在風險的形成和發(fā)展中發(fā)揮的作用,思考防范化解風險的針對性措施,使人們對風險的認識從思維到操作,從理論到實踐全面提升,從而提高社會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和水平。
風險是一個內涵深廣的復合型概念,其基本含義是個人和社會遭受損失和損害的一種可能性。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選擇。應對風險是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的現實問題。最早形成科學體系的是傳統的保險等學科,把風險定義為某個事件造成的破壞或傷害的概率,運用統計學等技術方法對風險進行分析,為風險的計算測量、因果分析以及利益補償等方面提供理論依據?!岸?zhàn)”之后東西方冷戰(zhàn)以及現代科技發(fā)展引發(fā)的生態(tài)和生物安全風險,促使人們從反思現代化的角度觀察風險問題。風險理論作為反思的成果,進入公共視野。由此,當前的社會又被稱為“風險社會”。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風險社會的提出者——烏爾里?!へ惪苏J為:“風險可以被界定為系統地處理現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險和不安全感的方式?!盵2](P19)社會學家奧溫特·倫納在對風險概念進行了總結之后提出,“風險這一術語意味著現實中一個有害狀態(tài)(有害效果)可能作為自然事件或人類活動的結果而發(fā)生。這一定義暗示人類可能并且的確會在行動(或事件)及它們之間建立因果關系,如果避免或更改因果事件或行動,有害結果可以被避免或減輕?!盵3]歸納各種風險認識,對風險的認知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風險的危害性、風險的客觀性、風險認識的主觀性、人類對風險進行干預的可能性。
因此,深入分析風險的內涵,就應從風險的四個關鍵問題出發(fā),進行剖析。
重大風險可能引發(fā)危機,往往帶來一場全面的恐慌,不僅吞沒人的生命和家庭財富,而且會引發(fā)嚴重的社會衰退,甚至是嚴重的社會動蕩。這是人們對風險危害性最直觀的認識。但是,認識風險危害性的實質,卻需要更進一步的分析。
人們習慣于把社會均衡視作是當然的和必然的、長期不變的,風險只是隨機偶發(fā)現象,風險之后,社會自然趨向恢復穩(wěn)定和均衡。每當社會體系發(fā)生風險時,人們就會認為,這只是一種非常規(guī)的具有破壞性的現象,采取的措施通常只是在社會均衡狀態(tài)下日常積累所形成的經驗性反應,往往就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方式:一是自由放任,認為社會將自動進行修復,由此,風險愈演愈烈,引發(fā)危機,對社會造成巨大破壞。二是采取強力干預和壓制措施,結果強化了為應對社會風險而制定的即時的、短暫的解決政策,使風險的防范和化解始終處于國家強制力的反復運用之中。正如波普爾擔憂地指出:“干預主義的最大危險—尤其是一切直接干預的危險—是導致國家權力和官僚制度的增強?!盵4]這兩種措施的結果是,風險可能在錯誤的理念中反復地錯下去,直到無法挽回。
唯物辯證法深刻指出,世界是一個矛盾集合體,而不僅僅是一個事物集合體和過程集合體。世界作為矛盾集合體會通過各種方式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所有的人類建構都是在矛盾中運行的。社會的發(fā)展走勢并不會趨向所謂的均衡狀態(tài),社會發(fā)展不是均衡—風險—均衡的模式,不是在風險之后,必然走向均衡,恰恰相反,正是矛盾推動社會打破這種均衡的狀態(tài),推動社會的進步。
風險之后,不是簡單的回歸均衡。因此,需要將矛盾普遍性理論貫徹到風險危害性的認識之中,認清風險危害性的實質是其通過破壞性的非常規(guī)的現象,對現實世界的倒逼,是對人們忽視社會矛盾的一種警告,是對傳統保守甚至是錯誤的社會均衡觀念的突破。
風險是在用現實的、具體的方式指出了矛盾存在的方位和激化程度,需要人們實際查找、判斷社會中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以及相互之間的矛盾,從而發(fā)現導致風險的因素,推動社會從矛盾走向發(fā)展,探求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新模式。唯有將每一次風險的化解都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階梯,才是認識風險危害性的根本要求。
風險是由矛盾引發(fā)的。矛盾的客觀性,決定了風險客觀性,更重要的是,風險是由多個矛盾共同引發(fā)的。多個矛盾的客觀構成,也就為深入掌握風險的內部結構指出了方向。
第一,風險中的矛盾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多重矛盾組成的復雜結構,是一個不同的多元矛盾的統一體,具有總體性和統一性。即矛盾是作為一個“群”在風險中存在。在具體風險中,各個矛盾緊緊圍繞著一個矛盾或者矛盾的一個方面,在強大的具有聯系功能的紐帶聯系下,將各種力量耦合起來,互相溝通,形成一個統一的矛盾結構。矛盾結構不管何時發(fā)生變化,都會對風險的演化過程加入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從而使風險成為一種強大的破壞性力量。
第二,風險中矛盾之間的關系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而且在各個矛盾中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同志為矛盾的特殊性下了定義,涉及三個概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不平衡發(fā)展。法國哲學家阿爾都塞認為:“說一個矛盾支配其他矛盾,這意味著該矛盾所處的復雜整體是個有結構的統一體,而在這個結構中,各個矛盾間存在著明顯的主從關系”[5](P16)。因此,在風險中的各個矛盾關系中,必有一個主導的力量,即主要矛盾,矛盾中也必有一個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風險的本質特征。
第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可以轉化的?!懊總€矛盾、結構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主導結構中各環(huán)節(jié)間的一般關系,都是復雜整體本身的存在條件?!盵5](P200)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是獨立的,與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從屬關系,事實上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兩者是可以轉化的,雙方地位是可以發(fā)生變化的。往往在化解風險過程中,次要矛盾所引發(fā)的次生風險卻引發(fā)了更大的危機。
總之,只有認清風險的客觀性及其內部的矛盾結構,才能掌握每個風險的本質特征。
矛盾是客觀的,但是風險的形成則是因為人的主觀因素造成的。人們的理性和非理性行為在風險形成和發(fā)展的每個階段都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人具有認識能力也具有行動能力,而且兩者具有相互強化的作用。人作為理性動物,往往根據自身利益采取措施,但是,現實是復雜的,現實世界的矛盾發(fā)展方向是不確定的,不論是困境還是機遇,人的判斷很難是清晰準確的:一是任何社會不可能將矛盾構成的信息充分傳達給人們;二是由于矛盾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平衡的發(fā)展過程,人們只能將決策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人們認知功能和實際狀況之間的聯系是割裂的;三是在現實中,還有著大量人為因素,或者在掩蓋風險,或者在利用風險謀利。由于人們的行為基礎對所處的環(huán)境缺乏完全的認知,其決策的基礎只是當前的矛盾和過去的經驗,并采取相應的行動,推動矛盾的不平衡發(fā)展,這是人在風險的第一階段,即風險潛伏階段的作用。
第二階段就是在風險的起始階段。在獲取信息相同的情況下,面對共同利益時,人們所形成的認知能力和水平是相似的,追求共同利益的大多數人形成了相近的認知,采取相近的措施,也就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推動社會從眾心理機制的形成。特別是在當前互聯網條件下,信息傳播的廣泛性、放大性,開始推動人們的共同期待,對于未來的獲利狀況形成強烈的心理預期,人們就會采取共同的逐利行為。市場上的“追漲殺跌”就是典型的表現,即使是在違法之中也有“法不責眾”的說法。這個時候如果及時采取措施予以干預,矛盾的發(fā)展趨勢可能開始回調,風險將在未見之時得以化解,但是如果沒有進行干預,或者干預不得力,則社會開始形成風險預期。
第三階段風險開始形成?!肮擞幸粋€比喻,也就是后來被人稱之為‘豹尾理論’的描述。其大意是說,當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主要靠信貸投放所支持,就如同一個人拽著一只豹子的尾巴向前跑,松手怕被豹子突然回頭一口咬死,不松手一直跟著豹子跑肯定會被拖死?!盵6]事實上,在風險中的個人也是類似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其行為也是一種時間、精力和資金的投資行為。此時的風險狀態(tài)被牢牢鎖定,人們最終對風險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有了真切的認識,而現實已經無法再支撐被夸大的樂觀預期,會經歷一段瓶頸期,也就是接近臨界點。這段時期,是防范和化解風險最重要的時期。
由此進入第四階段。隨著因為一部分人“拖不住豹子的尾巴”而不得不放棄,迎來了風險拐點,人們的樂觀預期呈現反轉,向上發(fā)展的預期開始被打破,此時預期掉頭向下,人們面臨巨大損失的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出現災難的下跌加速期,通常被稱為危機。危機一經到來,危機的速度便會立即變得極為迅速。那時候,社會大眾開始尋求保護自己的利益。在他們身上不僅產生難以置信的力量,激發(fā)其維護自身利益,而且還可能激發(fā)起政治上的渴望和追求,那時候,許多普通人在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將積極行動,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開始不懈努力。這個時候的危機會呈現非線性發(fā)展,引發(fā)各種危機。
這是一個風險演化的簡單進程。這個進程說明矛盾中的人是風險演化的核心要素和實際推動者。同時,風險的演變過程也為人們干預風險提供了時間和可能性。
人在復雜的矛盾結構中,可以推動風險的形成。同時,人在復雜的矛盾結構中,也努力要防范化解風險,主要方式就是,通過對矛盾的認知,直接介入風險中矛盾的因果聯系,阻止一組事實直接導致下一組事實的發(fā)生,由此使風險的發(fā)展方向發(fā)生轉化,甚至是逆轉。
第一,在紛紜復雜的風險中,人最重要的就是具有認知和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能力。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風險的本質和演化進程,為人們防范化解風險提供了堅實的客觀基礎。風險防范化解的成功與否,取決于防范化解風險主體的主觀方面與風險的客觀方面是否相符。實質上,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是由客觀情境所決定的,也是主體抉擇的結果。沒有抉擇或者沒有正確抉擇,風險就無解,是一個死循環(huán)。為此,人們要始終關注風險內部矛盾結構中的不確定因素,深入抓住風險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形成一個基本的認識。應當說,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反復認識甚至是試錯的過程。唯有如此,才能深入風險的矛盾結構,為風險的分析提供明確的方向。
第二,人們能夠根據風險的規(guī)模、矛盾結構的復雜程度以及風險的進展程度,確定干預風險的時機、方式和路徑。抓住風險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是第一步,如何介入依然有著不同的時機和方法。人們將以主要矛盾為戰(zhàn)略方向,采取不同措施。而與此同時,決不能放松對次要矛盾的防范。由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風險中具有更強的影響力,更容易引起重視,因此,強化對主要矛盾的解決,是一個直接的選擇。但是,應該看到,風險是由矛盾“群”形成的,而且矛盾的主次是會發(fā)生轉化的,因此,決不能放松對次要矛盾的分析和把握,避免因為一些次要矛盾被忽視,突然引發(fā)新的風險產生,從而使各種風險疊加。因此,可以采取不同措施。例如,可以從次要方面入手,確保風險能在平穩(wěn)有序的環(huán)境中化解;也可以直奔主要矛盾,抓住主題,使風險迅速化解。
第三,在防范化解風險中,人的意志品格、能力水平發(fā)揮著重大作用,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現代化的技術能力也為防范化解風險提供了工具。技術決定戰(zhàn)術。如何使各項工作更加精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使科學分析與操作性密切結合起來,這就需要應用現代科技的各種理論,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
風險的發(fā)展是逐步的,而且其演化方向是不確定的,特別是很多風險存在因果關系的隱蔽性和非線性關系,可預測性很低。面對這種不透明的情況,公共政策制定機構就必須樹立起戰(zhàn)略性原則,以確保人們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思想和行動的一致性。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根基在于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因此,防范化解風險必須從構成國家根本利益的三個維度進行思考:一是社會整體的秩序,必須保持社會的總體穩(wěn)定,即社會的穩(wěn)定性;二是人民群眾的利益,確保國家能夠贏得社會大多數人的支持,以此維護國家的合法性,即保持國家的連續(xù)性;三是為了社會未來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沒有未來,社會也就失去了方向,因此,要保持社會的創(chuàng)新性。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構成了防范化解風險的基本原則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是三位一體的基本原則,但是三者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須根據風險的實際狀況進行考慮。穩(wěn)定性依然是第一位的,沒有穩(wěn)定性,其他的連續(xù)性和創(chuàng)新性也就是空的,而沒有連續(xù)性和創(chuàng)新性,則穩(wěn)定性也是無法持久的。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三者必須統籌考慮,協同運作。
確立社會秩序是人在防范化解各種風險實踐中的理性選擇。哈耶克認為:“所謂社會秩序,在本質上便意味著個人的行動由成功的預見所指導的,這亦是說人們不僅可以有效地運用他們的知識,而且能夠極有信心地預見到他們能從其他人那里所獲得的合作?!盵7]美國學者喬恩·埃爾斯特則從區(qū)分社會秩序的兩類概念入手,指出:“一類是穩(wěn)定的、規(guī)則的和具有可預測模式的行為,另一類是合作行為。相應的,還有兩個無秩序的概念。第一個是缺乏可預測性的無秩序,可以表述為麥克白式的生活,他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喧嘩和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第二個是缺乏合作的無秩序,可以表述為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孤獨、貧困、卑污、殘忍和短壽’。”[8]這實際指明了秩序的意義,即人在遭受侵害的時候,有權利要求獲得他人的支持和法律的保護,使人們免受苦難;相應的,在缺乏社會秩序的情況下,人們將陷入無意義或者是恐怖的世界。
事實上,國家的產生正是由于最根本的社會風險——階級矛盾所導致的。恩格斯指出:“國家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家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盵9]恩格斯的論斷表明,國家就是社會秩序的象征和維護者。國家的一切行為都以維護秩序為指向,這是國家產生的歷史和邏輯的必然。
因此,國家在防范化解風險的進程中,要強化社會秩序,給人們以確定性,使每一個社會成員相信,只有在確保秩序的情況下,人的合法行為才能獲得社會其他成員的合作和國家的保障,才能使自身免于遭受苦難,從而明確自己的行為準則,這就把維護社會秩序作為迫切需要放置首位。為此,國家做出的所有決策目標是將防范各類重大風險納入社會秩序的軌道上來解決,對于任何試圖脫離或者沖擊社會秩序的行為予以堅決制止,必要時采取法律賦予的一切可能的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風險社會的特征就在于風險如何分配。即誰來承擔風險的后果?烏爾里?!へ悹栒J為:“在現代化的連續(xù)進程中,‘財富—分配’社會的社會問題和沖突會開始和‘風險—分配’社會的相應因素結合起來?!盵2](P17)
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處置,對此有著深刻的警示意義。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美國政府和國會出臺了《緊急穩(wěn)定經濟法案》,撥款7千億美元,對金融業(yè)的問題資產進行救助。雖然法案是為了挽救美國經濟,但是華盛頓和華爾街之間的關系過于親密,救助資金主要部分用于支持大型金融機構,而真正受到金融危機傷害的底層群眾,卻繼續(xù)受到傷害。時任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董事長希拉·貝爾在其回憶錄中表示:我們大規(guī)模救助這些機構(指大型金融機構),卻在救濟借款人方面瞻前顧后,我們對他們所做的不能稱之為救濟,充其量只能稱之為回應,“根據ReallyTrac公司的數據,2008年有230萬個家庭收到了止贖通知函(即房主在一定時間內無法按時付出貸款額,房屋將被貸款公司收回,然后拍賣出售),比2007年增長了81%,而相比于2006年,有高達225%的增長。每54戶家庭就有一家收到了止贖通知函?!盵10]雖然在全球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金融危機得以化解,但是,最終的承擔者依然是民眾。對此,民眾強烈不滿。風險的溫床并沒有熄火。2011年,美國以及全球各地爆發(fā)了“占領華爾街”運動,直接表達了民眾的意愿:“我們無法理解為何危機的損失要由我們來承擔,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依舊在不斷地獲取利益。我們受夠了一個又一個不公。我們希望找回自己的尊嚴?!盵11]目前,這個運動的影響依然存在。
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在防范化解風險,應對危機過程中,如果沒有把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納入到重大風險的處置過程中去,一個風險之后往往伴隨著另一個風險,國家的合法性會受到強烈質疑。因此,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立場和態(tài)度,關系到國家的行為能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也關系化解風險之后的走向。公共政策制定機構必須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一是明確風險中受到損害的各當事方的整體利益,形成保護人民群眾整體利益的總體方案;二是形成一個各方面利益保護標準和程序,建立可以進行協商、討論的決策平臺,讓各方都能夠發(fā)言,交換意見,從而在最大公約數基礎上,達成共識,減少人們的損失,滿足各方的利益需求;三是區(qū)分風險中群眾的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根據個體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情況采取各自不同措施,以防止“搭便車”的現象出現。
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防范化解風險,也就是在極端的狀態(tài)下推動矛盾的解決,在更高層次推動社會進步和發(fā)展。
第一,要樹立風險只是矛盾的一個極端化表現方式的認識,不能被風險所造成的緊張氛圍所嚇倒。要緊緊抓住社會進步這條線,推動社會采取措施進行創(chuàng)新,解放生產力,解放人的能力。這是長久之計。
第二,在決策中要采取主動決策,而不是防守。風險作為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是社會各種矛盾充分展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是一個矛盾的暴露,而是一個矛盾“群”的暴露,在暴露中,社會的各種弊端、需求都可以得到展示,需要改革的方向也就更加明確。防范化解風險牽涉到每一個當事方的利益,因此,更容易達成改革的共識。
第三,強化整體機制的創(chuàng)新。絕不能浪費每一次危機,這是防范化解風險的重大經驗。一個充滿未來的社會,它的特征就是鼓勵一切社會成員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創(chuàng)新。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和不同的演化路徑。要從根本的矛盾入手,對矛盾的起因進行分析和判斷,找到推動社會進步的方式方法,避免進入周期性的風險循環(huán)現象。使每一次風險的防范化解變成制度改革、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魅力正是它的“根本解決”和“直接行動”[12]。重要的是要把思想變成具體的措施,把基本原則落實到國家防范化解風險的監(jiān)測、防控和行動的全系列工作中。
監(jiān)測是基礎。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條件下,各種矛盾高度集中,并相互關聯,意味著其中任何矛盾發(fā)生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各種矛盾變化,造成公眾的恐慌、嚴重的經濟損失、國際社會的各方面壓力。為此,從時代特征、地域特點和各行各業(yè)的特色出發(fā),提前掌握社會的矛盾結構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不平衡,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把握地域特點,深入分析社會歷史和現狀,發(fā)現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類風險的基本結構。任何地域都有自身特點,其自然狀況、人口構成、社會結構以及經濟情況和政治體系,經過長期融匯積淀,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會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相應的,其矛盾結構和矛盾的各個方面也必然有穩(wěn)定性。這就要求人們對歷史上的情況進行分析,不斷強化對相關地域的各類矛盾因素和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風險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對當地社會的矛盾結構和矛盾的不平衡狀況以及由此可能引發(fā)的風險,有一個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第二,把握時代特征,形成戰(zhàn)略眼光,全球思維。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時代特征也深深地融入各地的特點之中。矛盾的產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相應的也就為一些風險的產生提供了土壤。很多風險是在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發(fā)生。風險是矛盾的展示,在風險中可以發(fā)現矛盾的起源、結構、不平衡性以及發(fā)展趨勢。通過分析借鑒國外特別是發(fā)達國家的風險狀態(tài),可以發(fā)現一些國外的矛盾發(fā)生演化的風險態(tài)勢,從而推演本地區(qū)社會內蘊的矛盾狀況,以及由此可能引發(fā)的風險。而且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流動的時代,決定了有的風險具有傳導性,一個地區(qū)發(fā)生之后,其他地區(qū)可能相繼發(fā)生風險。始終認識到其他地區(qū)、其他國家今天所遇到的風險,可能就是我們明天所要遇到的風險,始終關注各國、各地的風險事件,分析其矛盾結構的內部運行和斗爭情況,對照自身,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第三,精心組織壓力測試,發(fā)現社會的矛盾狀況,為可能發(fā)生的風險提前做好準備。矛盾有其自身的演化規(guī)律,但是,矛盾引發(fā)風險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大部分矛盾嵌入在非常不透明并且高度復雜的系統之中。為了發(fā)現社會主要矛盾和各類矛盾的演化,就需要引入科學手段。在掌握本地特點和各國經驗基礎上,建立矛盾清單,按照清單,逐一進行對照,對社會的各方面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過對大量現象的分析,大量觀察的統計,建立矛盾運行模型,對可能引發(fā)風險的矛盾進行一定規(guī)模的壓力測試。通過壓力測試,對發(fā)現可能會面臨風險的因素,進行適當的能力強化;對于無法依靠自身強化或者生存的系統,提前進行幫助,決定哪些可以在國家?guī)椭律妫男斶M行清理。壓力測試的目的是最大化重構社會系統的穩(wěn)定性。
第四,建立利益和風險一致的組織體系。著名風險學家塔勒布認為:“直到最近的知識化浪潮到來之前,以風險共擔為核心的對稱性原則始終是有組織社會的主要原則?!盵13](P21)在塔勒布看來,隨著知識化浪潮的到來,一些人、組織開展所謂新的業(yè)務活動,以強化所謂新趨勢面貌出現。這些活動往往不用自我承擔風險,甚至許多個人、機構只享受收益卻不承擔風險,從而造成行為和風險的分離,導致了許多偏離安全性要求甚至是欺騙性的做法,由此給社會帶來巨大的風險隱患。
任何社會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組織體系,矛盾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在現實實踐中,包括政府在內的任何組織,很難對全社會每一個新發(fā)生的風險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有效的應對,這是由一個國家和社會的規(guī)模所決定的。因此,防范風險制度設計的核心,就是提高每一個社會機構、社會組織自行監(jiān)測自身風險的能力,承擔起自己所應當承擔的風險,而且這個風險必須要和其自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利益與風險相一致的原則,將風險真正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因此,“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沒有‘風險共擔’就一事無成?!盵13](P305)
掌控全局是根本。國家要在全領域、全過程,把握住整個社會的態(tài)勢,在穩(wěn)定整個社會秩序基礎上防范化解風險,確保社會局勢不失控,從而為風險的化解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第一,把控大局。一是要強化對社會發(fā)展現狀和矛盾以及風險所處階段和程度的判斷和把握。通過對矛盾的整體把握,客觀地判斷風險形成的狀況,提前做好部署,做到進退有度,收放自如。二是在社會體系方面,提高對整體穩(wěn)定性的關注。既強化對具體機構、組織傳統管控,又要聚焦網絡空間等新領域,從整體著眼,對體系內存在的每一個漏洞進行分析,以有助于及早識別體系的風險。三是一旦發(fā)現重大風險,能夠迅速確保日常的一般的行政管理程序,向應對突發(fā)性風險的機制轉換,從而將防范化解風險作為其核心使命。
第二,提供強力有效的法律依據。法律是治理國家最有效的手段,特別是在風險狀態(tài)下,法律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提供了全面的保護。風險中的現實往往比抽象的原則復雜得多,而且往往是面臨新矛盾、新問題,因此,以統一的法律作為指針,指導處置風險中的具體矛盾,為具體執(zhí)行者提供方向。一是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要迅速,要走在風險的前面而不是后面,要盡快趕在風險爆發(fā)之前出臺,為防范化解風險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二是要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實施工具。如果政府的權力手段跟不上快速的社會發(fā)展和市場創(chuàng)新,就不利于及時化解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埋伏著的巨大風險,為此,要給負責化解風險的權力部門以相應的權力工具,明確的法律授權,而且法律授權必須能夠實質性地影響社會相關機構和個人的各種社會行為和決策。三是法律規(guī)定要具有可操作性。透明是復雜的敵人,這就需要法律能夠帶來更加簡約、標準化和一致性的具體要求,以使法律工具發(fā)揮切實有效的作用。
第三,掌握社會輿論的話語權,締造公信力。社會形成風險的重要外在特征就是社會眾多個人、群體參與到社會矛盾和沖突之中,推動潛在的風險擴大,甚至引發(fā)危機。面對這種復雜的情況,更應該注重凝聚共識,找到有利于促進共同進步的路徑,即便這個路徑不是盡善盡美也無妨,最終會以互利共贏的方式促進各方面朝著共同目標邁進。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國家的公信力。有了公信力,公眾才會相信決策者會用實際行動踐行決策。 一是要洞察風險中的矛盾結構,特別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風險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在此基礎上,洞悉處于恐慌之中的社會各界的心理和情緒狀態(tài),整合群眾訴求,回應社會各界的主要需求,把群眾的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結合起來,始終掌握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動方向,避免浮躁和極端情緒,引導群眾走上理性平和之路。二是國家必須以認真的態(tài)度,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使人們更清楚地了解國家做了什么,國家為什么這么做,以及所推動矛盾的解決所帶來的巨大的社會進步,從而達成強烈的關于未來的共識,為社會各界帶來清晰的前景。三是保持定力。信心是防范和化解風險中最寶貴的財富。
行動是關鍵。在實踐中,任何風險都是不同的,關于風險的形式和速度很難預測,唯一可以預測的是未來風險的形式會與之前有很大不同。因此,防范化解風險的方向是在之前的理論上可以推導的,而具體方法和措施只能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
第一,建立權威的指揮體系。風險固有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都需要政策制定者具有權威。他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自主行使權力,并且為行使這一權力是否有效和可靠負責任。這就要求:一是能夠指揮各種力量,采取迅速、一致、協調的行動,其所有的戰(zhàn)略行動必須更早一些,更有力一些,那么風險中的一些不必要的代價就可以避免。二是堅持原則。在這個決策過程中,無論各方面如何談判協同,都有必須堅持的原則。三是需要加強合作,減少對抗,這是任何一個組織都繞不開的問題。要促進防范化解風險,政府、社會組織團體甚至是個人都必須彰顯協同和開放的精神,形成部門合作、地域合作、社會合作、國際合作的格局,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作用。
第二,要有強力的政策組合措施。防范化解風險,應對危機政策的制定,一定是打總體戰(zhàn)。政策的制定者必須堅定總體戰(zhàn)的要求,采用壓倒性的力量——即明確的決策、各種清晰跟進的具體方式和強有力的作風相結合。每一個方面必須足夠強勁,各項決策結合起來將會有倍增效應,相應的,任何其中一個方面的弱點都會削弱其他方面的有效性。
第三,分類解決,穩(wěn)定和重組社會系統。防范化解風險既要有宏觀的戰(zhàn)略思考,更要注重分類解決。已經爆發(fā)的危機,要迅速將其隔離,使損失得到控制,防止在這個過程中影響其他方面,甚至摧毀整個系統。尚未爆發(fā)的風險,要防范、分解,化解掉風險。特別是在各種風險疊加的時候,要進行必要的分類、分解,逐步化解。在風險中分類異常困難,需要精心操作,仔細辨別。這就是對各個風險“點”逐一化解,防止風險的多米諾效應,從而確保社會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