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娟
[摘 要] 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在嚴格以待之的同時,要給予充分的關愛。唯此才能走進他們的心田,使之親其師信其道。班主任應采取各種方法打破與學生之間的隔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環(huán)境滲透,形成教師關愛學生、人人關愛他人的良好氛圍。構建平等課堂,讓關愛的種子萌芽、開花、結果。
[關鍵詞] 打破隔閡;環(huán)境滲透;關愛種子;德育教育
“一切行為的出發(fā)點都是為學生好”,這是作為班主任實施某項管理措施或德育教育工作的依據(jù),但有時也往往成為個別班主任為管理失敗辯解的理由??梢哉f,班主任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可能致使教師違背自己的初衷。站在教育至高點上的教師,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將教育理解為班主任角色的獨斷專權,學生無法感受到教師的關心,甚至敬而遠之,從而背離教師所期望的發(fā)展方向。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需要以理解學生的需求作為實施德育的手段。但是,為了保護自己,學生又很容易偽裝和隱藏自己。這就需要教師以愛之名靠近學生并打破隔閡,重新樹立信任關系;本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想學生所想,給學生所需;在課堂教學中,看到自己雙重身份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以及學科特殊性給學生帶來的心理負擔,給予學生關愛,使課堂教學輕松進行。此外,在課外活動中,班主任也要滲透關愛教育,使愛成為美德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懷,再由學生播撒到人間。
一、以關愛之名打破隔閡,重新樹立信任關系
在德育中,學生很容易通過班主任的行為、言語捕捉到其情感,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如果班主任關愛學生,學生必定也能夠感受得到,并用積極的行動予以回應,來表明自己對班主任的信任態(tài)度。所以,作為班主任只有一種途徑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打破與學生之間的隔閡,那就是關愛。也只有關愛,才能重獲學生的信任,進而有效開展德育。但是,班主任普遍認為,只有嚴肅的態(tài)度能夠讓學生認真對待某件事,而向學生拋出關愛的橄欖枝,只會助長他們任性的氣焰。因此,這一教育觀念影響著教師對教育方向的判斷,德育成為以教師個人意志為指導方向的壓制教育。在這里,班主任將關愛藏匿在嚴厲態(tài)度的背后,甚至抑制這種情感的顯現(xiàn),使得學生無法感受班主任的情感溫度,也不能從內心深處認可班主任的德育。所以,為了重新樹立與學生的信任關系,班主任應重視“關愛”教育,將個性壓制教育變?yōu)閭€性引導教育。
犯錯是每個高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是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一個方法。所以從積極的方面而言,學生犯錯對其發(fā)展是有益的。但是個別班主任便會過于激動,甚至用極端的方式,諸如體罰、諷刺、挖苦等方法試圖避免學生發(fā)生類似的錯誤。這樣一來,學生便無法將犯錯作為對自己成長受用的經(jīng)歷看待,會自怨自艾、否定自我,甚至與教師對立,出現(xiàn)“破罐破摔”的內心沖動。雖然教師一切行為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學生,但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極有可能致使學生無法挽救的地步。所以,教師要將關愛教育重視起來,對于犯錯的學生進行個性的引導教育。例如,有些學生個人意識比較強烈,甚至出現(xiàn)逃課等叛逆的行為,這些往往容易激怒班主任。如果教師言語過激或是采取處罰的行為,他們往往是口服心不服,一旦處理不當還可能發(fā)生肢體沖突。所以,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采取關愛教育,首先了解他們的想法,洞悉這樣做的內在因素之后再采取相應行動。如教師可給予這些學生更多關注,讓他們分享校外的見聞,當獲得學生足夠的信任之后,教師再了解學生為什么總是逃課。又如有些學生是由于學習成績差,不能引起教師、同學的關注,而在校外能獲得認同感。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可以細心教導,或者可以讓這樣的學生擔任比較惹人注意的班級職位。一旦委于“重任”,他們一定會非常珍惜這個職位,也會看重教師交辦的每項任務。整個過程中,教師的傾聽、理解、尊重、信任是德育教育展開的前奏曲,而德育會成為一曲學生難忘的歌。
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原則,在班級環(huán)境中滲透關愛內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顏淵》,意思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是提升自我修養(yǎng)的最基本原則,對于班主任也是如此,不能因為自己是班級的主導,而對學生“頤指氣使”隨意支配他們。否則,會在學生心里留下“等級差異”的印象,這不利于他們的身心發(fā)展,也不利于學生健康意識的建立,以及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樹立。班主任要了解和關愛學生,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以學生所需作為前提,要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作為依據(jù)。擔負起班主任的職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時,教師也要將這種原則推行到學生與學生的關系中,使他們擔負起自己的職責。尤其是在班級環(huán)境建設中,教師要注重關愛內容的滲透,使學生承擔自己職責的同時,還要使學生意識到互幫互助,友善團結的重要性。在這里,班主任并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實現(xiàn)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fā)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可以說,從學生的行為中可以推測出班主任的行為,班主任的行為如陽光,必在學生的身上留下影子。
班級的衛(wèi)生和班級的紀律同等重要,都代表班級的形象,是整個班級學生具有衛(wèi)生素養(yǎng)的證明,也是班主任需要傾注耐心的領域。但是很多班主任將搞好班級衛(wèi)生的責任推諉到學生的身上,在班級良好環(huán)境建設中并沒有發(fā)揮帶頭作用,常常是以上級指示下級的方式指揮學生去做,包括自己講課的區(qū)域也是由學生負責。這樣一來,學生之間也會進行責任的推諉,這既不利于班級團結,也不利于班級衛(wèi)生環(huán)境的建設。所以,教師要本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帶領學生管好自己的區(qū)域,共同攜手搞好衛(wèi)生環(huán)境。由于班主任身先士卒進行環(huán)境管理,學生自然也能夠做好自己并履行責任。當然,師生的職責履行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團體勞動中能夠互幫互助。所以,作為班主任還要帶頭關愛每個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長此以往,學生也會受此熏陶,在彼此融合、互幫互助中建立團結的班集體。為了提升班級的溫度,讓學生感受到關愛,班主任還可以聯(lián)合學生進行班級環(huán)境氛圍的設計,并將關愛的元素滲透到班級的各個角落,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如班主任可將學生對自己的希望做成標語掛在班級的墻壁,也可將自己對學生的寄語做成條幅畫掛在墻上,師生間互相寄托希望,實現(xiàn)關愛的教育。
三、將關愛的種子播撒課堂,令課堂教學體現(xiàn)關愛
大部分班主任都是身兼數(shù)職的,如既是班級建設的領導者,又是某一學科的教育者。所以,學生對待班主任的感覺會與其他一些學科教師有所區(qū)別??梢哉f,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涉及各個方面,包括衛(wèi)生、紀律、成績、性格、表現(xiàn)、習慣等,對學生個體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時對學生的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職責。所以,相對而言班主任的教學課堂并不輕松,學生的壓力也會相對增大。因此,學生面對班主任所教學科就會格外地努力,當然這種努力也伴隨著拘謹和恐懼。受拘謹和恐懼等心理的主導,學生常常在班主任的課上感覺到壓力比較大。面對這種情況,班主任要改變自己在學生心中不怒自威的形象,將關愛的種子播撒課堂,令課堂教學體現(xiàn)關愛的情懷。
以教英語學科的班主任為例。英語學科是比較難學的學科,再加之英語學科的教師也是學生的班主任,在這種雙重的壓力之下,可想而知基礎薄弱的學生心理負擔會有多重。所以,為了使學生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學好英語,作為學科教師的班主任一定要實行關愛教育,以此緩解學生的內心壓力。例如,班主任可以放下對學生的吹毛求疵,管理好自己的表情,將微笑帶給學生,不吝嗇贊美的語言,用欣賞的目光看待學生,給予他們真誠的關注,多些激勵與鼓勵兼?zhèn)涞脑u價。正如查爾斯·達爾文所說,“人類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級的階段,就是當我們認識到應當用理智控制思想時”,在這里班主任即使了解眼前學生的所有事情,也要在課堂教學中用理智控制作為班主任的想法,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重點,讓他們能夠提出問題并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英語知識的規(guī)律,能夠對適用于自己的想法進行概括總結。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時,也會卸下班主任身份對自己情緒影響的重擔。
有人說:“沒有一種服裝比愛更合身,沒有一種裝飾比愛更迷人”。愛是人間最美的一種語言,冠以關愛的教育也是學生在內心呼喚的美的教育。所以,為了使德育順利實施,班主任應以愛之名打破與學生之間的隔閡,重新建立與學生的信任關系。另外,也應把這種關愛滲透在班級學習生活的各處,帶領學生建立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由于作為班主任又是英語學科教師,特殊的身份決定班主任更應該倡導實行“關愛教育”,緩解學生學科學習的緊張程度,以及面臨教師雙重身份的心理壓力。當然,以上都是關于班主任在學習生活和教學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關愛教育方式。課外活動作為學校教育重要途徑之一,教師也應該弘揚關愛教育,以此提升課外活動的質量,以及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的表現(xiàn)水平。
參考文獻:
[1]馮小仙,馬夏牧.關愛教育理念下的“體驗式德育”[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2]張華.愛與責任同行,情與智慧共生——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之我見[J].教育藝術,2020(7).
[3]馬曉云.點石成金,班主任的愛心就是金手指[J].文理導航(中旬),2020(1).
(責任編輯:文 寶)